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其实这个活计,洪衍武本来是属意“小百子”的,想让他免吃操劳之苦,留在城里享几天福。
但没想到这小子哭咧咧的,说不怕吃苦,死活也要跟着洪衍武,自己倒把舒服日子让给了“海狗子”。
所以洪衍武没办法,也就只能带他去了。当然,也确实有些意外的温暖。
另外,那就是这次捞出的两千斤“鲍鱼壳”,他们没再弄回城里换现金。
不为别的,现在的海参降价闹得人心惶惶,“海碰子”们已经都不大敢留海参了。相反,“鲍鱼壳”因为国家收购原因,价格恒久不变,保值功能也就凸显出来了。
这个时候做这种交换,就好像乱世中用黄金换古玩一个道理。二十斤带肉的鲜鲍鱼就能换一斤五十头以上的淡干海参,其他“海碰子”们还都抢着换,性价比极高。
洪衍武就索性决定,把所有的“鲍鱼壳”和东南岸的“海碰子”们全换了淡干参。既划算,又省力。多美的事儿!
所以这次回滨城的时候,洪衍武他们带回去的海货就只有海参了。连捞带换,一统计又是六百多斤淡干参入手。
此时,这些“海碰子”们手中控制的存货量已达三千斤,整整一吨半了!
9月15日,洪衍武重回滨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小百子”把“海狗子”找了来,询问滨城的海参行情。
当然,由于“海狗子”一直没去海边汇报,洪衍武对价钱的事儿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见面之后,再听“海狗子”一说,果然,行市有些出乎意料的变化。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海碰子”们私下交易的价码竟然没再下行,反倒上涨了一些,现在基本都是九块五、十块钱一斤往外出货。
这么一来,“大将”就有些着急了,说不如现在就开始囤货吧,没几天就“国庆节”了,一旦价格再起来就来不及了。
可洪衍武一琢磨,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觉得现在价钱是回涨了一些,可幅度并不大,或许就是因为“国庆节”即将到来,民间增加的需求量消除了一定市场恐惧心理的缘故。
但另一方面,水产商店的供应还算充足,远未到存货出尽的地步,周副总还有能力维持自己的命令。
如果要按照官场的考虑方式,弄不好,这位大老爷正憋着把所有的劲儿都用在“十一献礼”上呢。那到时候再次降价,影响多大啊,老百姓还不得拼命地夸他!
更何况十月之后才是海参真正的捞捕旺季,到时候新增的产量才能看出来,所以收海参的事儿不妨再等等看。
这么一听,“大将”也就踏实下来了。
他再一琢磨,其实要真是价格就此回涨也无所谓,他们反正也不差这一两块的差额的便宜。那样反倒踏实了,再像往常那样卖海参也就是了。
就这样,在国庆到来之前,洪衍武只是关注着市场动静。
他既没让“海碰子”们收海参,他自己也没再去贩卖。为了让大家过个好节,甚至没有组织大家再去“碰海”,而是彻底地休息了。
至于京城家里那头,因为怕母亲胡思乱想,他没敢寄钱。只是提前往家里邮寄了一些干海参、干鲍鱼、大虾干之类的海货,想让家里过个好节。
另外,就是他趁星期天和陈力泉一起去滨城邮电局往京城打过一次长途电话,问了问家里情况。
要说这年头打电话还真是一件极费劲的事,开始他几次打不通。后来好不容易打通了,可等了足足十分钟,京城那头,负责看公共电话的球子妈才算叫来了王蕴琳。
但万没想到,他才刚问过父亲的病、母亲的身体和二哥准备高考的情况,还没来得及通报自己这边,电话就掉线了,然后死活就再也打不通了。
他一直尝试了有十次,后来因为实在受不了身后其他等待顾客的白眼,也就只好作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出发点挺好,洪衍武想让大伙儿欢度个不用操劳的“国庆”,可有一个情况他却是没能想到的。
因为在这一年,9月27日就是“中秋节”,和“国庆节”挨得这么近,更加刺激了广大民众的神经,导致要结婚的人多极了。
而作为一个“海碰子”,即使想休息都休息不了。
时间离“中秋节”和“国庆节”越近,城里人越是玩命似的地涌向海边,步行的、骑车的、甚至还有开汽车的。
这些人一律都把“海碰子”看成救命恩人似地,一个劲地乞求他们去下海捞新鲜海物。
什么“海参”、“鲍鱼”、“扇贝”、“海螺”、“海蜇”、“黑鱼”、“黄鱼”、“刺锅子”、“海蛎子”、“毛海红”……海里只要有的,什么都要。
当然,也有不少人是攀关系、找熟人,直接求到了“海碰子”家里。
所以别说“大将”、“三戗子”、“虾爬子”这些住在城里的“
第六十八章 好事连连
或许是真应了那句话,“暗中害人灾殃伏,行善积德神明帮”。
洪衍武他们替几个有实际困难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之后,他们这伙“海碰子”的扶危济贫之举,似乎也真的把好运气接二连三地引到自己身上来了。
首先是9月27日“中秋节”当天,随着新一批的秋季海货按期补充进了水产公司的库房,全滨城的水产商店,迎来了多年来规模最大、幅度最大的一次降价。
那位周副总大概是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他竟然把五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七块,定价为十八块一斤,八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五块,定价为十五块一斤。
同时,四头、八头、十二头的“对虾”分别下调了六元,五元,四元不等。
鲜扇贝和干贝也跟着降了两元,四元不等。
就连新上市的“海蜇”也比往年,每斤便宜了一块钱。
等于越是贵的东西调价越狠,像“虾爬子”、“鲅鱼”、“刀鱼”这类的廉价海鲜则维持原价未动。
这自然让全滨城的民众乐得嗷嗷直叫,“海碰子”们则气得想要跳崖自杀。
于是周副总很快就在民间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人人称颂的“万家生佛”,成为了“懂得民间疾苦的青天大老爷”。
但同时,他也就成了“海碰子”们口中“不得好死”、“生孩子没腚眼儿”的诅咒对象。
只是骂归骂,恨归恨,另一方面,“海碰子”们也是为此真的惊慌失措了。
谁也不知道,明天水产商店还会不会再降价。又一想到“中秋”、“国庆”马上就要过去,入秋以后“小市场”要海参的人就更少了,好多人甚至连婚宴的钱都顾不上赚了,本能地把家里的存货拿到市场上抛售。
这么一来,才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全城的“小市场”就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特别多扛着麻袋的“海碰子”。
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海参私下交易的价格也跟跳水似的下去了。不但突破了洪衍武界定的七块标准,还眼瞅着要往六块以下走。
当这个消息穿到洪衍武耳朵里,他的眼睛当时就亮了。
他深知周副总这一步昏招,彻底挑动了“海碰子”们的敏感神经,等于是把滨城所有的存量海货都给硬逼出来了。
而像这样的特殊时机绝不可失!一旦失去,将不再来!
所以他当机立断,让所有的“海碰子”马上停止“碰海”,哪怕去水产商店高价购买,赔钱把人家订的海货补足,也不能自己再捞了。
跟着他就是公然宣布,“发财的机会到了!全部人手,一律回滨城收海货!”
在这一声令下之后,若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1977年滨城的海参市场上,一场空前的“爆买”行动开始了。
两天之内,这个小集团的所有人,摩拳擦掌地分头扑向了滨城最大的七个“小市场”。
除了洪衍武为保险起见,用自己的钱为大家留出了一千块做备用资金。其他人都几乎花光了他们能动用的每一分钱。
最后连公帐带私人,一共收上来四千二百八十五斤的海参,均价是五块六毛钱。
至此,他们已经拥有了整个滨城海参年产量百分之二左右的份额了。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尽管其他的“海碰子”还并不了解,可洪衍武心里却清楚,在这么无序且脆弱的市场里,这个数字已经完全可以掀起一场如龙卷风一样的价格风暴了。
果然,后面的情况演变一下就变得让人乐观起来。才刚过完“十一”,这个昙花一现的低价钱就马上消失不见了。
并且仅在五天之内,“小市场”的海参价格就反弹了近三块,最后停在八块五毛钱左右不动缓了,让这几天没管住手,低价抛售的那些人后悔不已,捶胸顿足。
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恐慌情绪逐渐褪去,“海碰子”们恢复了一定的理智,产生了惜售心理。
另一方面,那些每年旺季固定到滨城收海参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最先明白过来,忍不住也出了手。
再加上现货海参又被洪衍武他们一口气吃下了一大批,市场上的现货量已经大大不足,才会产生这种让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洪衍武他们现在如果在“小市场”原地不动把收来的货卖掉,已经妥妥赚了近万元了。就这一件事,就把大伙儿都乐坏了。
有了好处,自然也不能忘了朋友。
洪衍武想起了杨卫帆前段时间的慷慨馈赠,他就和陈力泉带着用他们自己的钱收来的一百斤海参跑到“老铁山”,想把这些海参作为对杨卫帆回礼,让他跟着发笔小财。
即使杨卫帆不缺钱,那还可以馈赠亲友呢。
或许还真的是“好人有好报”。这次见面,洪衍武和陈力泉“不忘朋友”之举,不但换了杨卫帆一句“够意思”的夸赞,而且竟然又白落了个天大的好处。
杨卫帆居然告诉他们,“国庆”之前,上头那个副司令已经正式提拔自己成连长了,而且还下令把他手下的几个刺儿头下属都给调走了。
现在的他,已经是拿六十二块钱工资的连级干部了,和山上那位连长职位相当,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只有相互配合的名份,再谈不上谁领导谁了。
而且他目前的手下,无论副指导员,三个排长,还是司务长,全听他的。所以“老铁山”下的军事管制区里,已经完全成了他自己的“诸侯国”,可以任意横行了。
既然这样,那么他也不想白拿洪衍武的海参。他觉着反正这片海闲着也是闲着。干脆,也别浪费了,就让洪衍武带着“海碰子”们来捕捞得了。
至于他开出的条件,只要洪衍武他们在“碰海”过程里不能影响战士执勤巡逻,每天再给他的战士们供给一些鲜海货打牙祭就行了。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一听,那还有不乐意的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不,是金条!
就这样,他们当天高高兴兴在军营蹭了顿饭,然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去召集人手,第二天一大早就乐呵呵带着“海碰子”们回到了“老铁山”,迫不及待地来“碰海”了。其效率之高,让杨卫帆乍舌不已。
第六十九章 旺季不旺
时间进入了十月中旬。
辽东半岛的海,到了最让人眷恋的时候。
单说外表,透明得简直象块大玻璃,让人能看得既深又远。且风平浪静,浪花也变得亲切了许多。
至于天气,虽然还不算凉,但湿润的海风已经渐渐变得干爽起来。
这使人的皮肤滑溜起来,不再那么潮乎乎的。海边的蚊子完全失去了凶猛劲头,连叫唤的劲头都没有了。
沙滩的温度也很适度,怎么躺怎么让人舒服。如果吸上就一口气,就连肚脐眼里头都是清爽的。
最让人可喜的是海下的变化。
尽管海水还保存着夏日的热度,但海里的生物对细微的温度改变却异常敏感。于是数不清的海参便从沙底下,礁缝里爬出来。排着队从大海深处往各个海湾的浅滩进发。且温度变化越大,越来劲儿,那真可以称得上是前仆后继。
这样一来,就连水平不怎么地的人,只要能“扎”个三五米下去,也能抓到海参了。
要说这些海参也真是挺可怜的。
因为它们永远不会总结经验,不会换一个时候爬出来,不懂得耍一个花招,来狡猾地躲过“海碰子”们的捞捕。而是永远是一成不变地按着季节,守着规矩,无知无畏地来送死。
不过,作为海参的命运掌控者,也无需为此过于得意。
因为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通常呈现出的是只目光短浅,随波逐流。他们并没有比海参聪明多少,那么命运也必然是相仿的,还真不见得谁比谁更可怜呢。
这话一点不过分,比如说吧,就像现在。
尽管今年的海参远比往年更多,是个老天爷赏饭吃的“肥年”。但由于是在低价时期,增产在很多人看来也不全然是件好事。
现在的状况是,“国家队”干得热火朝天,周副总前期预计的产量翻倍不但完全有可能会实现,甚至还有超额完成任务的苗头。
随着大批淡干海参补入水产公司的仓库,又有大批量的鲜海参进入晾晒程序。水产商店里的海参未见一丝断档,仍旧充足异常。
周副总的降价措施也就显得更加不可撼动。甚至还有不少人因此揣测,水产商店会不会再有进一轮的降价出现。
于是,这就像叶圣陶笔下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那样,直接引发了后续的诸多不良结果。
第一,作为本可以挽救市场价格的生力军,每年固定时期来海边收货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
连前期已经出手的人也停了手。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还愿意现在收海参,但数量少,价格也瞄准了国庆前的最低价。
第二,海碰子们都对海参的前景持悲观情绪,他们下海的激情遭受了重大打击。
即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下海,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戗鲍鱼”上,他们对海参已经变成了“搂草打兔子”的态度,没人再刻意在手中留存,出手的价格也就更加随意。
所以整个十月之间,水产公司降价引发的市场恐惧还在继续发酵。才刚向上走了一走的价格无声无息又掉落了一些,更隐隐显露出想彻底掉头向下的趋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