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这时,洪衍武最新安排的合理性也第一次凸显出来。由于住处与贩卖地是分离的,他们在及时撤离后,避免了更大的麻烦和损失。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因为当天,这家招待所的服务员就发现,陆续有近二十个客人拼命敲打过201室的房间,在找人无果后还都来前台询问过。
而这些客人的目的全都一样,就是想找到曾租住在那里的京城客人,把高价购买的海参退掉。
发觉异常后,服务员迅速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招待所经理。
&nbs
第六十五章碰头会
几天之后,“海碰子”们出发前的“碰头会”,再次在“老刀鱼”家举行。.23u.更新最快
这次不同以往,大家都知道了滨城海参降价的事,难免都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个个还真像碰了脑袋一样地头疼不已。
他们这种反应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当年的计划经济社会里,官方制订的商品价格很少会有大幅变动。一经变动,基本就会是长时期的事儿。
实打实的说,滨城海参的价格已经维持了十年有余了。那么完全可以想象,这次突如其来的价格变动在社会上的影响面到底有多么大。
退一万步讲,至少在滨城人的心里,都会认为相较以前,海参必定会在若干年内维持在一个低价码上了。
那么对于这些靠变卖海参吃饭的“海碰子”们来说,收益减少就是大家对未来的共识,谁的心里又能轻松得起来呢
应该说,对于大家的心慌和情绪低落,洪衍武是早有预料的。
所以在和大家见面之后,他没有片刻耽搁时间,就赶拿出真金白银来,把海参钱支付给了大家。
这次海参的收购情况是这样的。
由于“三戗子”、“虾爬子”和“小百子”在第一时间就赶到各处通知,“海碰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及时止住了手,没有再像上次那样撒开手,动辄五六百斤地收海参。但已经收上来的海参也不算少,城里城外合起来得有二百多斤了。
再加上这几天其他“海碰子”在市场上的交易价又摔得挺狠,直接掉了两块钱下去,已经到了九块钱左右一斤了。因此这次收上海参最多的人,就不免显得有些惭愧。
像“老刀鱼”、“三戗子”,他们各收了五十来斤。这时就纷纷提出,说只按他们收购成本原价交付就算了,哪怕按九块一斤也行,免得因为自己,连累大家的公帐吃亏。
可他们万没想到,洪衍武却说降价纯属意外,这不是大家的错,没道理让个人吃亏。所以最后仍然坚持按当初说好的价钱,收了每个人手里的海参。
就这样,在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票子后,“海碰子”们立刻就踏实了不少,每个人都为洪衍武的体谅感谢不已。
至此,洪衍武安定军心的初衷已然初步达成。
但这还不算,为了进一步消除大家心中的忧虑,洪衍武跟着又把公帐给大家报了一下。
一听公帐上的数字,居然还有现金一万五千元,海参两千四百斤。“海碰子”们登时就欢欣鼓舞起来。
他们马上意识到,其实自己早就成了真正的财主。那还怕个什么劲儿呢
于是人人眉开眼笑,甚至“三戗子”还建议说,“不如干脆大家把钱分了,海参尽快出手得了,卖光了完事。从此他爱降不降,就跟大家没关系了。”
只是没想到,洪衍武都没过脑子,就十分坚决地把这个让大家倍感兴趣的建议当场否决了。
他的回答就一句话。
“你们没事吧都好好想想,即使价格再低,咱们继续按老法子卖海参也还是有的赚啊!咱们永远到不了九块钱往外贱卖海参的地步!铁定赚钱的买卖都不干了”
别说,还真是!
“海碰子”们登时醒悟过来。
嗨,敢情从一听说降价的消息,大伙儿就都懵了。
人人心里只顾着为收入减少发愁了,脑子里成天琢磨的都是海参要不降价该多好,讨论的则是官价何时能再恢复旧日的水平。可是,却偏偏忘了他们赚钱的法子早不是过去的老办法了。
自从有洪衍武这尊财神爷,他们的海参售价可一直比其他“海碰子”的售价要高出几倍去。虽说今后的价格或许要低些了,但在招待所卖出的价只要和商店里一样,也仍然比他们以前,比其他的“海碰子”还是强多了,根本不会伤筋动骨。
更何况收海参的价格还低了呢,他们既然有路子能加价往外卖,怎么也是个赚啊!
那……这几天……原来全是瞎操心呀!
这么一想,当场,就有好几个人为自己沉不住气感到害臊的。
特别是刚才倡议要散伙的“三戗子”,觉得自己傻透了。脸红得就跟个煮熟的螃蟹似的,嘿嘿讪笑不已。
但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海碰子”们集体刚松了一口气,都以为自己已经想明白了的时候,洪衍武却又有一个惊人之举。
他居然说其实在他看来,海参这次降价不但远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一下就让大家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之中。许多人又忍不住面面相觑起来。
说真的,尽管洪衍武一直表现出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见识,可这话也太过惊世骇俗了,不能不让大家怀疑洪衍武是否突然脑子短路了。只是碍于情面,大伙儿还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
当然,洪衍武能做出如此判断也绝非徒托空言,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于是,本着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他很快就把几天来的调查结果跟大家做了一番交代。
在场的人人都知道,“大将”是“起重社”的一员。“起重社”可是当年城市物流运输力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产公司如果增加海货供应,从城外拉进城里的大批量运输任务固然要由汽车队负责,可从城内库房分送各处水产商店的任务,却一向要交给各个城区以三轮车为主的“起重社”来负责。
因此,在洪衍武的安排下,“大将”便回到了“起重社”,去跟领导和同事们打探运输方面消息,甚至还跑到其他城区的“起重社”又验证了一下。
据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目前各处“起重社”承接水产公司的运输任务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且针对海参这种货物,也没人感到有明显的增加。
那么好,继而根据得到的这个情况,洪衍武、陈力泉和“大将”,接下来就又做了进一步调查。
&nbs
第六十六章 暴发机会
实话实说,其实在洪衍武看来,这位水产公司的周副总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虽然不乏有个人沽名钓誉之嫌,可他本意也确是想把海参价格降下来,让老百姓获得些实惠。
但可悲的却是他是个极其不懂业务,但又挺自以为是的人。发布的这个命令纯属典型的“拍脑袋”政策,天马行空的想当然,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
事实上,滨城的海参根本就没有实施降价的基础。就这道降价命令,不但恐怕难以实现周副总的初衷,最后适得其反,导致海参价格异常飙升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地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洪衍武在这给“海碰子”们普及了一点今天所共知的市场经济学观点。那就是商品真正值钱与否,根本就不是人为定价所能够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且这一点,对任何商品来说都是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要知海上事,须问打渔人”。
其实这几天通过在库房的调查,洪衍武还顺便搞清了一组真实的、已经发生的数据,那就是滨城近几年来海参的年产量。
他跟几位资格颇深的老库管都讨教过,知道了滨城在“运动”前,渔业产量最高的时候无非是每年万吨左右的鲜海参,换算成淡干参那就是三四百吨。
“运动”之后,由于各行各业生产荒废,海参产量也逐年递减,迅速降至到每年两千余吨的左右,近年的淡干参也就只能出不到百吨了。
那么今年,即使是按水产公司预计的产量倍增,也无非就是二百吨的淡干参罢了。
至于滨城“海碰子”们,虽然人数众多,大致有数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参差不齐,采捕方式也相当落后。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干参的均量计算,顶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吨淡干参的捞捕量。
这样一来,今年滨城海参最大的总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离了。滨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三百吨淡干海参。
并且实打实的说,滨城的海参供应其实就从没有充足过,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渔业状况最好时候,产量也就够每人分到二两淡干海参的。
同时淡干海参却是不多的、能够长期保存的海货,每年滨城都要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楼饭庄大批供货。
再说滨城本地经营海鲜的饭店有多少呢来滨城出差的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别说滨城这个海滨城市因为风景秀美,每年还要接待不少来疗养的高官领导和外国宾客了。
所以水产商店和各大饭馆才会常常断档,即使水产商店有海参,也难以见到到三十头的顶级货色。
而这一点,正是洪衍武一开始就决定要炒卖海参的基础,同样是他一直以来,能把海参迅速推销给滨城往来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然已经谈过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数据。也就有必要再谈一谈周副总依仗的那些调研结果和预估数据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经理实在是不应该把这些玩意太过当真。
因为第一这些数据还未曾发生,与洪衍武调查过去实在发生的数据不同,中间存在的变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们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属于报喜不报忧一类的,像多年前的“放卫星”事件带来的这种风气犹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这种估算和数字肯定有水分。设想一下,基层通过层层领导上报,其中总有人会行博领导欢颜之举,只不过是问题多少罢了。
更何况换句话说,即使这些数字的确是真实的,那也不能忘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呢。
海参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农民一挥锄头随便就刨出一大筐的玩意。
那完全是靠大海自然孕育出来的,生长周期缓慢,对生长环境要求也挑剔。还得靠人潜入海下一把把捞出来,捞出来后还得做好后期加工。
而这些环节,哪一步都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也与天气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万一哪一个环节要出了问题,都能让海参产量产生重大损失。
所以周副总这么干,风险绝对大于把握,百分之九十九是要出状况的。
既然这样,那么无论怎么看,怎么说,海参这玩意也是“供不应求”四个字。
而只要这一条不产生根本性的逆转,那海参就永远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根本就不可能只靠一个官方定价,就实在地降下来。
与之相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市面上的那些紧俏商品的代表——“三转一响”了。
由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有限,产量不能满足全民的需要。这些本来很普通的轻工业商品不仅价格居高不下,要买还得凭票。
而老百姓要弄到这些商品,光凑齐工业券就得额外费一番心力,甚至花上一笔费用,那还都趋之若骛、心甘情愿呢。
这些产品最紧缺的时候,还得买礼物搭人情。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只要能买到手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人觉得亏……
洪衍武是洋洋洒洒说的挺痛快,可他讲的东西尽管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终归超越了这个年代的认知。
“海碰子”们的文化水平又都不怎么高,其实听了半天,大多数人还是半懂半不懂。于是有人就忍不住开始表示质疑了。
比如“虾爬子”就说,“那‘三转一响’可和海参可不一样,那都是能反复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买你就没的用。海参可是吃了就没了呀老百姓就算不吃它也能过日子。而且‘三转一响’的官价本身就高,海参的价钱现在可是降了呀,它们之间又怎么能做比较呢”
他的话让许多人都跟着点头,显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只是这个问题在今天看,却显得有点幼稚可笑了。洪衍武当然没被问住,坦坦然又举了一个例子。
“不是必需品又怎么啦官方定价低又怎么了你们难道忘了茅台酒了吗”
确实,要这么说,茅台酒应该是一个更恰当的实例。
因为茅台同样是比较奢侈的消耗品,老百姓的日常对这个东西很少有需求。并且官方定价才十元钱左右。谁家碰到值得庆贺的喜事,要真想买个一瓶两瓶,也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但实际情况却又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茅台酒产量有限,虽然官方定价不高却绝对无法惠及大众。
对身居高位有门路的人,它当然就是十块钱。可没这路子的老百姓,你就只有找能弄到手的人乖乖加钱了,二十是它,三十是它,四十、五十也是它。
像前一阵,洪衍武为了“大将”婚礼,通过招待所谢经理买到的茅台就是二十块一瓶。
那还是商业系统内部的友情价呢,而且再想多买也没有了,一箱12
第六十七章 双节临近
从“海碰子”们上缴海参收钞票开始,到“碰头会”召开完毕,整个过程不超过一个小时。可开完会后,所有人的精神面貌全不一样了。
一小时前还都是愁眉苦脸的“海碰子”们,再从“老刀鱼”的家里出来,唉声叹气不但全没了,还都是一脸生龙活虎的兴奋。
“大将”更是忍不住猛拍了洪衍武肩头一巴掌,就送他四个字“狼子野心!”
总之,每个人都恢复了一身干劲,重新奔向了东南岸的海边。而且还非常踏实卖力,一扑腾就是二十天。
这次靠着橡皮艇,他们又成功扫荡了七个海湾。应该说,几乎已经把东南岸四分之三的海都捞遍了。但这次下海和以前比起来,倒也有些不同。
首先是主动减员一名。
“海狗子”留守在了城里,他每天上午、下午至少得分头跑一次水产商店。此外,每天还得跑一个不同城区的“小市场”。
主要任务自然是随时关注海参价钱的变化,一但官方再次降价,或是“海碰子”私下交易低到洪衍武预计到价钱,他就要马上赶去海边通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