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洪衍武捞的有十几头海参和八个海螺,“大将”和陈力泉因为不用“戗子”就能手掰鲍鱼,捞了二十个扇贝,还有十几个鲍鱼。

    至于“死尸”,捞的大多是“刺锅子”一类的“大路货”。这样一对比,就看出了“海碰子”之间水平的不同。

    最没想到的是杨卫帆兴致所至,也想体验“海碰子”的生活,竟然脱了军装同样跟着下水了。

    而这小子“扎猛子”不太灵,只能跟着“死尸”在浅水区捞些“毛海红”。可就这些收获已经够这小子乐得合不拢嘴了,让他一个劲地直叫“过瘾”。

    捞完海货上岸,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要驱除身体的寒气。

    若是在春季、秋季,或是初冬下水,“海碰子”一旦上岸就必须马上烤火。但夏天就不一样了,暖身子靠这沙滩上的热度来烙,基本上也就够了。

    只是这种滋味也不是那么好受的,里边是肚腑的凉气往外渗,外面是几乎能焖熟鸡蛋的热度往里攻。冷热交加,既好受又难受。实在是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像洪衍武、陈力泉这样练过“排打功”的,或是“大将”、“死尸”这样常年下海的人还能容忍。

    但杨卫帆虽然是个军人,也一身精壮肌肉。可他那是白皙的小鲜肉,没经过风吹浪打、沙石磨砺,却真是承受不了。才刚躺了没一分钟就跳了起来,身上也红了好大一片。

    他这时再一看其他人,仍旧都伸着四肢,壁虎一样躺着往死里烙呢,情不自禁一伸大拇指,又是一句有感而发的“牛掰!”

    不过,“海碰子”的生活过程里,最让杨卫帆为之动容的,当然还属开吃的时刻。

    看着红艳艳的火苗,听着哗啦啦的浪涛,火堆里的海鲜冒出了“噗哧噗哧”的热气,架在礁石上的小锅咕嘟咕嘟地冒着鲜气儿,这景象根本没法不让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

    杨卫帆小心地耸动着鼻子,饥火旺盛地盯着“大将”给他先盛出来的一碗热汤。

    可拿到手里他却傻眼了,因为那只是一锅白色开水,里面什么都没有。

    还是“大将”亲切地招呼了一声,“尝尝,开开胃。”他才带着狐疑喝了一口,没想到那浓郁的滋味居然是他根本形容不出的美妙,忍不住叫了一声“真鲜!”

    随后他也不顾烫,就又吹又吸溜地,灌下了一整碗。

    再吧嗒一下嘴品品滋味儿,才问出疑惑。

    “这是什么好东西啊既不是海参、鲍鱼,也没有扇贝、香螺,汤里看不到东西,可怎么这么好喝呢”

    没想到“死尸”竟然告诉他,说“那是“海腚眼儿汤”,屁都不值的贱玩意。”

    杨卫帆根本不能置信,他那一副满脸诧异的还在反复琢磨滋味样子,当场逗得大伙儿“哈哈哈”全都笑了起来。

    原来,海里最鲜的东西恰恰就是最便宜的东西。

    “海腚眼儿”其实就是长在礁石上的一种像钢镚儿一样圆圆小小的软体动物,它中间长着一个小孔,只要用力一挤压,这小孔就会“嗞”地喷出一股子水儿来。

    而就是喷出的这股水比“红梅”味精还要鲜一千倍,什么都不用放,只要开水里煮开就行,谁喝了都能爹妈不认,被鲜得在沙滩上翻跟头!

    过去,“海碰子”冷天下水,上岸烤火之后,就是靠一碗“海腚眼儿”烧的汤来恢复生气的。只要咕咚咚灌下肚去,立时热气四溢,血脉舒展,比老白干还管用。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大海真是太奇妙了!你们也很了不起!我觉得你们才像是真正的大海主人!”

    杨卫帆通过“海碰子”们了解情况之后,忍不住连连感叹,最后一句,更是夸到了大伙儿的心里。除了洪衍武,人人都美滋滋的,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了不少。

    不过杨卫帆也确实挺会做人,很有点仗义疏财的劲儿。

    他一开始就没打算白吃“海碰子”们的海鲜。不但毫不心疼地把两瓶茅台都打开了,还从车上拿出来好几个罐头让大伙儿品尝。

    那全是足足一公斤装的大号罐头,标准的军用物资。“海碰子”们是第一次见到,都有点尝新鲜的兴奋劲。等打开一看更是激动,一个是红烧肉,一个是午餐肉,还有一个是花生米。

    都是真正的老爷们,一阵欢呼,几个搪瓷白缸子倒满了酒,便纷纷下手开动。

    这会儿就有了明显区别了,杨卫帆主攻“五香海螺”,“炭烤鲍鱼”这类的海鲜,对罐头只意思似的吃点花生米。而“海碰子”们全都暴搓肉食罐头,对火堆烧烤的海鲜却弃之不顾了。

    不过,这倒也算是各得其所,早已饥肠辘辘的伙伴们人人吃了个畅快淋漓,惬意无比。

    吃到一半就开始进入聊天喝酒程




第六十章 酒后吐真言
    酒后吐真言,绝非一句空话。

    男人一喝酒,酒劲上头,话就密了,更会有表达自我的冲动。哪怕再谨小慎微的人,酒入肝肠也多少会降低些顾虑,流露出较为真实的性情。

    所以喝到半途,一瓶茅台见底的时候,杨卫帆也就不吝那个,冲着洪衍武直接来了。

    “哥们儿,你这人可有点不实在啊。”

    洪衍武就是一愣。“怎么说”

    “没把我当朋友!”

    杨卫帆不满地一咧嘴,开始挑眼。

    “你看,这帮滨城哥们都跟我聊得这么热乎。可你这个能说会道的老乡呢,却不冷不热的。我又不是傻子,还能看不出来你烦我你就说,我说的对不对吧!”

    这句话,一下就让洪衍武尴尬起来,其余的人也都张大了嘴,有点猝不及防。

    “大将”最先反应过来,马上就替洪衍武打圆场。

    “不会,不会。关键是我们听你说的长见识,都入神了……”

    可他没想到洪衍武已经不想再遮掩了,竟然对杨卫帆也把心里话给掏了。

    “看得出,你是个性情中人,为人也很够意思。可有的事不是这么简单的,咱们之间身份有别,先天就不可能会是朋友。我也不瞒你,哪怕脾气再投缘,我不愿意沾你这样的人,你的朋友圈子想必也是固定的吧说句不好听的,要过去在京城遇见,咱俩别说一起喝酒了,不定还谁把谁给‘花’了呢……”

    对此,杨卫帆明显也有点出乎意外,表情很快严肃起来,好好端详了洪衍武两眼。

    随后又看了看旁边的陈力泉,发现他同样变成了冷脸色。

    这才说,“难怪了,我说百货公司里你们那么‘鲁’呢敢情也是街上‘玩儿’的主儿!可你说的这也是过去的景儿了,不早就‘兵匪合流’了吗还用得着分这么清楚吗”

    所谓“兵匪合流”,是指京城社会自1969年之后,那些父母被打倒的“老兵”和社会上的“地痞流氓”,开始相互利用、相互渗透和重组起来。

    老兵们打、砸、抢、抄家之余,也“洗佛爷”、“抢圈子”了,而佛爷们也在“夹包儿”、“抡大件儿”之余,“拍军婆”、“打、砸、抢”了。

    这是“院派”和“玩主”堕落的结合。

    可洪衍武对此却另有看法,他咬着牙,一字一句。“‘兵匪合流’那是表面上合,面合心不合!凭我的经验,跟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忒累,永远得防着,你们都太精了……”

    “大将”见越说越不对劲,忍不住又插嘴劝阻上了。

    “等等,小武,本来好好的,怎么扯起这些不着边际,我们也听不懂的来了。你是要打架怎么地你忘了人家是怎么……”

    “我没忘!”

    洪衍武断然打断“大将”,转头对杨卫帆又说,“我不是个不知好歹的人,也不是个知恩不报的人。你帮了我们这么大忙,我确实很感激。即便我们不会成为朋友,我也决不会把你当仇人。这份人情,有机会一定还。但事先声明,得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怎么样”

    杨卫帆一听,别的反应没有,“咕咚咚”倒先把半缸子的酒都给干了。

    这让“大将”和“死尸”就是心里一紧。不用说,他们都怕杨卫帆随后翻脸。

    陈力泉肯定毫无条件地向着洪衍武,眼睛则露出虎视眈眈、警惕的光。

    其实就连洪衍武也以为杨卫帆或许就要破口大骂了。可万没想到,杨卫帆倒说出来一番让他全然没想到的话来。

    “明白了,哥们儿!你大概是过去吃过的亏,仇全记心里了。可有一件事我倒要问问,你既然看准了我是‘院派’才疏远我!可你要搞错了,又该怎么说那我岂不是太冤枉了”

    “不可能!”洪衍武脱口而出。

    “嘿嘿,可别把话说太满呀!”

    没错,看问题绝对化那是毛孩子才有的毛病。如此断言确实有点太早了,这世上什么蹊跷事没有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洪衍武懂得这个道理,他的眼神迅速冷静下来,眉头一紧,再不说话了。

    杨卫帆则自顾自说下去。

    “说起我的父亲,他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军人,1954年调任海军任职,应该算个大官儿。因此从我的出身看,我应该算个标准的干部子弟。可偏偏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别说我打小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并且中学以后还常跟胡同的孩子们一起跟‘院派’们干仗,说实话,连我自己也分不清我究竟该算那一拨的……”

    “怎么会”这次轮到陈力泉表达质疑了。

    “怎么不会我父亲的原配夫人在解放前就死了,他是建国后娶的我母亲。而当时他已经有了五个子女,在我那些哥哥姐姐们眼里,我的母亲根本不应该进这个家门。就因为家里一直不消停,后来我妈有了我以后,我父亲就把我和我妈单独安置在西城区的一个四合院里。就这样,我自小到大都是住在胡同里的,从没进过一步‘海军大院儿’。”

     



第六十一章 感同身受
    到此为止,杨卫帆的牢骚居然还没有发完,他洋洋洒洒跟着又是一大篇在部队里的苦闷。而这些事情较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更让洪衍武他们难以想象的。

    “还有,或许你们同样认为,我有个这样的爸爸是件好事,可以入伍参军,前途就跟进了保险箱似的。可你们不知道,这种前途的滋味也并不让人舒坦。”

    “首先来讲,我从小热爱绘画,个人的志向一直都是想上美术院校,成为一个职业画家。即使上不了大学,成不了名家,那去当美术老师也可以呀。可在我的家庭里,这是不被允许的。”

    “我的父亲认为他的孩子就应该成为军人。而我的母亲,她对此甚至比我父亲还要热衷。因为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她希望我能够得到比哥哥姐姐们更光明的前途,这样她才只能在这个家里抬起头来,才能在年老的时候有个依靠。”

    “咱们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好吧,为了母亲,我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所以我来了,在我父亲的老部队入伍了。可让我更没想到的,是这里居然会受到算计和排挤。”

    “一开始我上的是舰艇学院,毕业本应该是登舰部队的一员。可我万没想到,我的那些哥哥姐姐们似乎不愿意看见我顺风顺水的毕业。也不知是谁,背后阴了我一把,指使我一个同学在校外故意灌醉了我,致使我因彻夜未归而被学校开除了。”

    “我母亲知道后,又动关系把我调到了基层部队。没想到,这下更糟。因为我被舰艇部队开除的事迹没多久就传开了,基层领导又不太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来路,都把我视为后门兵里的落后典型,打心里就不愿意要我。尽管我事事努力,可他们带了成见,怎么看我也不顺眼。平时故意冷处理,凡事不加指导,而且就憋着我犯事呢,有一点小问题就弄得兴师动众,巴不得把我弄到别处去。”

    “开始我不服气,为这种区别对待特意向上反映过一次。可没想到我待的那个连队是山东人搓堆儿的地,从指导员到连长、排长、班长全是老乡。我直接就挨了顿痛批,见识到了什么叫官官相护。”

    “其实,要只是干部们对我这样还好说,可普通战士同样对我有排斥情绪。有一个情况你们可能不知道,在部队里,农村兵和城市兵是极不对付的,而且力量悬殊。就因为城乡存在差别,在农村兵人数占优势的部队里,城市兵就被视为了‘异类’。要想提干、入党,那城市兵得先要夹着尾巴,再比农村兵更刻苦,更积极才行。可即使这样,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像城市兵洗脸用香皂,爱洗衣服,吃饭挑剔等问题,也常会得到‘少爷羔子’的挖苦。”

    “我的那个连队,连我在内,城市兵不超过二十个,属于这种情况的重灾区。我又是被领导刻意关照的重点,时间一长感觉根本就待不下去了。母亲倒曾嘱咐我,说只要熬出新兵期就好过了。我一琢磨,那干脆躲了吧。就主动表示愿意去做最脏最差的工作,去给部队养猪。图的就是不用出操、跑步,没人指手画脚了。这可正合我们连队领导心意,马上就批了。”

    “就这样,我开始养起猪。我是真心乐意的,过得无比踏实。可没想到我母亲的话是另有含义。敢情刚出新兵期,就能提干了。军区副司令受我母亲所托,为了我专门下了连队,点名要见我。他一看我的情况自然大怒,直接就把我的连队领导们都给处分了。然后马上给我安排入党和提干。可正因为这样,我的名声在部队也彻底臭了。”

    “第一,这件事让许多基层干部对我产生了仇视。在他们眼里,参军入伍是件很光荣的事,多少优秀青年争都争不到这个机会,而提干就更难了。像我这样轻而易举地全实现了,这使他们心里很不平衡。说真的,我也觉得不平等,可这事不是我能决定的呀。这绝不是无病呻吟,我真是被迫的。”

    “第二,那就是我们连队所有人,知道了我上面有关系以后,都认为是我使了黑手,对连队领导打击报复。背地里风言风语不断,说我这人城府深,是故意设套让连队领导钻进去。这么一来,就连开始跟我还不错的城市兵们,都开始躲着我了。”

    “我一怒之下,索性破罐破摔了,就又去找了副司令,求他给我一块自在的地方待着。就这么着,副司令就让我来‘老铁山’的岸勤部队看仓库来了。山上的灯塔有正连长负责,山下职责不重要,全归我管。我这个副连长,说白了其实就挂个名,为的就是能压着手下几个排



第六十二章 东南岸上
    从“老铁山”回滨城以后,因为手里没现金了,也因为预计到“海碰子”们手里现钱变多了,肯定还会收上来更多的海参。洪衍武这次就打算多出手一些现货,用来补充资金。

    所以他一连气儿换了三家招待所,最后总共卖掉了七百斤淡干参。

    交易还算顺利,价不比上次低。但因为量有些大,确实多费了点时间。会合的时间,也不得不因此延误了三天。

    另外,那就是“大将”、陈力泉和小百子,最后看到两万三千多块的现金堆成书堆样时,都不免有些发懵。

    这也难怪,这年头除了在银行工作的人,有谁见过这么多一沓一沓搁在一起的“大团结”呢

    若是用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震撼!

    不过,这种感觉可绝非你走得好好的,人家突然迎面给你一板儿砖,带来的那种震荡感。

    因为一板儿砖是疼在肉上,这种震撼是心里。就像是人这辈子第一次见大海,第一站在泰山顶上,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没想到的那种。
1...120121122123124...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