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不是我不讲究,事实上,我已经够对得起他的了。要不是看他人品还行,要不是他当初把咱们几个弄进了厂。我才不让你费心弄这个服务公司,替他铺路呢。我更不会对厂子日后的发展给他布棋,让他得这个彩儿。”

    “你看,如今为了度过难关,咱连分成都贡献出去了。这还对不起他方便面生产线他也办下来了,光这一个主意,就能保证厂子稳稳的更上一层楼,红火个五六年的。所以说,他的情儿,已经还完了,我犯不着把自己再搭进去了。”

    “你还千万别信他的,他鬼着呢。这叫占便宜没够,想要我永远驮着他走啊,没门儿。说的好听,不用我管琐事。可行政科那是什么部门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哪儿哪儿都得管!”

    “李科长人又不错。我真去了,能看着他一人着急,自己忙里偷闲在其位就得谋其政。要干上了这个,愿意不愿意的,我也得为这些鸡毛蒜皮的破事操心!”

    “何况我还得跟张师傅学厨呢,我学艺的时间耽搁了,这损失又怎么弥补啊别忘了,我真正的目的是拿服务公司练手,振兴我们洪家的老号。就连我帮你的忙那也是暂时的,我怎么可能长期在沙家浜扎下去”

    “真领了这份儿差事,到时候我怎么撤退啊我一走又成了辜负厂子培养了,我又对不起他杨厂长的信任提拔了。我怎么那么亏得慌呢。所以说,我宁可他把我给降低几级工资,我也不干这个副科长。”

    “对了,真要说起来,这老杨还挺刚愎自用的。一声招呼没跟我打,最值钱的主意就让他给扔了,捡了一个下下策用。没劲,没劲,这不是扔西瓜捡芝麻吗以后有他哭的难题。你说我真辅佐他,那也是个糊涂皇上……”

    水清一声不吭,安安静静地等着洪衍武这一肚子牢骚全发作了出来。

    直到他说够了,痛快了,没什么再说的了,还不吭气。

    这让洪衍武有点不好意思了,小声问,“清儿,你……你怎么不说话了”

    “话都让你说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啊”

    水清故意白了他一眼,可嘴角却闪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笑纹,然后很笃定的下了断语。

    “嗨,你呀,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我知道你,最后肯定不好意思撒手不管的,你就是不肯当这个副科长,活儿你也少干不了……”

     




第924章 上任
    1984年4月6日,国家发布了《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

    除户口本和介绍信之外,老百姓们终于有了一种更便捷、更正规的个人身份凭证。

    也是在这一天,洪衍武走马上任,成了行政科的副科长。

    尽管他对这事还有点闹情绪,可考虑到正在京城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打击‘风暴’展览”,他也就知足了。

    也是,和那些人一比,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再怎么说,他毕竟没蹲在苦窑里啃“黄金塔”,而是在外面吃香喝辣呢。

    这也叫“镀金”,不说全家老少是真心替他高兴,父母欣慰有加。

    他的档案由人事科调入组织科之后,今后也再不会出现厂里一有情况,保卫科就先把他当怀疑对象的事儿了。

    就更别说混入体制内还是有点实质福利的。

    他至少有了自己办公桌,有了一定的报销权。

    许多人见他,也都变得客气了不少。

    总之,以他见过的世面,断不至于飘飘然、翘尾巴,但心里确实很舒坦。

    至于工作方面,他还真有点想多了。

    因为作为一个野路子“招安”的干部。

    就是他想给公家多拉快跑,杨厂长还怕他出事故呢。

    哪儿敢一下子全撒开缰绳啊

    所以尽管行政科十几个人见他都得尊称一声科长,可还真没几个人是归他调遣的。

    他的工作范围,也仅仅是被圈定在了食堂、服务公司、方便面车间这三方面了。

    而且如果仔细计较,还都是只有参赞权没有管理权。

    比如说食堂这块,李科长是明确地对他表示甩手不管了。

    说他了解情况,管这块儿最合适。

    可他对庞师傅、苟师傅能耍什么威风啊

    当然还是让人家当大拿,一切照旧的好。

    反过来倒是有点副作用。

    这两位师傅老拿他打镲,叫他“领导”不说,“张大勺”也使唤他更欢了。

    这真得算他倒霉,这老头子也不待见当官儿的,谁让他成了“权力的象征”呢。

    而服务公司这块,水清是一把手啊,人家现在又是正科级。

    家里家外,无论打哪儿论,他也是“听喝儿”的命,挨媳妇管都是名正言顺。

    至于方便面车间呢,那更没戏。

    那是杨厂长亲力亲为的重点项目,花了二十三万美金呢,谁都甭想插手。

    对此,他唯一的存在意义,就是大厂长有事不明白了,遇事难决断的时候,会叫他过去问问话。

    除此之外,他还没接到过什么厂长派下来的实质性任务。

    总之,说他是科长,可有职无权,形同虚设,暂时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不过他自己倒巴不得永远这样下去才好。

    一琢磨,这不跟过去没变化吗

    得啦,挺好。珍惜当下吧。

    所以接下来,除了忙和自己那点事儿,洪衍武多数精力,还是放在怎么帮水清打理服务公司上了。

    说到具体经营,眼下服务公司有两个问题急着解决。

    一个是天气转暖,不能卖糖葫芦了,所有零售点儿都已经改贩售汽水。

    可由于未到冷饮旺季,冰棍、冰淇淋还有点早,暂时上不了,汽水的价格又是国家定死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产品太过单一,导致日销额急剧下降的问题。

    服务公司的收入一下低了不少。

    每天算下来大概也就六百来块销售额,百八十块的利润进账,还不到原先的两成利。

    另一个就是人员闲置问题。

    既然不卖糖葫芦了,原先制作糖葫芦的十个人怎么办呢

    这些人女孩居多,都不好意思抛头露面去卖货。

    并且人一闲下来,也就彻底没奖金了。

    而对于这两个问题,洪衍武是先从调整产品结构下手的。

    虽然零售点儿目前主打产品是“北极熊”的汽水,可也不能只卖普通汽水。

    说起来“北极熊”当时还生产透明颜色的“盐汽水”和粉红色的“杨梅汽水”,只是产量不高。

    而考虑到产品多元化问题,洪衍武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走内部渠道给弄来了。

    这样每辆车的汽水种类就变成了三种,在口味和价格上,顾客都有了选择的余地。

    同时还能再卖一些“北极熊”特产的肉罐头和水果罐头,这也是游客们有一定需求的商品。

    但这样还远远不够,洪衍武觉着这种特殊的经营场所,“休闲食品”绝不能没有。

    而且味道还得比爆米花、康乐果好,价格便宜,容易保存才行。

    为此,他就跟“张大勺”合计。

    老爷子呢,给出了个做“果脯”的主意。

    说外面卖的“京味儿果脯”狗屁不是,全做成糖块儿了。

    别看红绿黄白看着好看,可那是劣质糖煮出来的。

    成品硬邦邦、齁甜齁甜,全一个味儿,压根没法吃。

    而真正的“京味果脯”,当初是为了皇上一年四季都能品到鲜果味儿才创制的。

    其实是果香浓郁、色泽鲜亮、柔软爽口的好东西。

    应该说,本来在原料上“北极熊”是确有优势的,还能给那些闲下来的人找到事儿做。

    一举两得啊。

    可惜做这玩意真得精工细作啊,技巧性要求挺高。

    &nbs



第925章 抢先
    有意思的是,就在服务公司商店逐渐准备就绪,马上就要开业的前夕。

    “北极熊”的兄弟单位,当然也是隐隐的竞争对手——“义利食品厂”。

    竟然在多种经营的业务上,抢先发了一枪。

    4月20日,共和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京城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

    应该说,开业典礼折腾出的动静实在不小。

    敲锣打鼓,鞭炮声声中,“义利”请来了市长亲来剪彩,陪同的罗阳也跟着市长上了新闻照片。

    西方国家驻京记者是闻讯而至,美联社发表的电讯稿,将其比喻为“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进行”。

    这样一来,京城百姓看过报道后,也都蜂拥而至,争先恐后,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赶来。

    为的是品尝汉堡包、火腿三明治,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

    还真别说,当人们走进餐厅,还真没失望。

    轻音乐扑面而来,空调机送来清新怡人的空气。

    一百五十平米的餐厅店堂步布置得典雅豪华。

    右侧是一排明亮的大镜子,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开阔了。

    奶油色带花纹的高级装饰板镶嵌在四壁和天花板上,整洁的方桌和考究的座椅井井排列。

    可调节的灯光,轻曼地洒在明净的水磨地板上,给餐厅披上了一层温馨的色彩。

    特别是这里还多了许多人们未曾见过的新鲜玩意。

    顾客们洗完手,水池上就是一个小小的热风机,不到一分钟就能把手烘干。

    开票的服务员使用的是电子计算机,又快又准。

    取货处,顾客所要的食品都放在一个塑料托盘里,端起来很方便。

    而冷饮的杯子、小勺、吸管无不是一次性的……

    总之,这一切在当时最为时尚的东西,让京城的百姓开了眼。

    也让他们为能亲身体会到西方现代生活方式,感到欢欣雀跃。

    于是开业没多久,“义利快餐厅”的日销售额轻而易举就达到了六七千元。

    这以当时社会的消费水平来看,无疑是一个销售奇迹。

    不过就在新闻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宣传,社会上由此引发“西餐是否符合国人口味”,“二十元平均价位是否太过昂贵”的相关辩论的时候。

    洪衍武却对“义利快餐厅”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营业状况,很不以为然。

    必须说清楚了,他可不是犯酸,而是看得明白。

    因为尽管抢跑了好几年,但这次“义利”在快餐领域首开先河的尝试实在是不怎么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义利”的“洋快餐”,本质上就是假的。

    在考察过诸多国家之后,“义利”厂方最终选择了和一个亲近大陆的港商合作。

    可这个港商的饮食公司实力并不怎么样,仅仅属于小型公司。

    自然了,所带来的洋口味既不正宗,也没有推陈出新的能力。

    其次,是当时餐厅的装修、灯具,以及消耗性的用品、餐具,本土企业还生产不出来。

    大部分都需要进口,这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资金消耗缺口。

    再加上这个餐厅的合作本身又掺杂了一些政治合作氛围,经营管理完全跟不上劲。

    国内体制的弊病依然故我,这就导致员工内部浪费很严重,进一步拉低了利润。

    这么一来,这家快餐厅的销售价格既无优势,利润率也不高。

    如果从体验上讲,这里跟“马克西姆”和“莫斯科餐厅”完全没法比。

    于是乎,像文艺界、体育局、新闻界,这些主要光顾这里的人,惠顾一次两次,就不会再来了。

    他们也只是尝尝新鲜,谁也不傻,晕了头的才会再当回头客。

    那么综合而言,败因其实打一开始就埋下了,这买卖要不黄才没道理呢。

    这也是为什么原有历史里,“义利快餐”终究没有发展起来,半死不活的吊命到了2002年。

    然后就随着拆迁改造,不声不响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所以说,洪衍武对“义利”只有同情,毫无羡慕,更谈不上压力。

    相反的,他倒是对杨厂长觉得“服务公司迈步有点太小了”的想法很不屑,很不满。

    更对其要把服务公司未开张的餐厅改为“西式快餐”的荒唐想法,进行了坚决的驳斥。

    “大厂长啊




第926章 心气儿
    把大吃大喝和观摩学习结合在一起,这种相当于福利的集体活动,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

    那就是带给职工们一定的欣喜和满足感,有利于“团建”。
1...406407408409410...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