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今儿开张前,他们彼此就已经互相敬烟认识了。
有个小子主动来帮忙,就见他在洪衍武名下的个个摊点儿一通钻进钻出。
不一会就把他们这帮子人想吃的东西给弄出来了。
这时候卖工艺品的还主动借过来两张小桌,几把椅子,正好摆放吃的喝的。
最后,卖啤酒汽水的直接送过来一盆拿冰水镇过的“五星”和“北极熊”。
烤串儿也端上了桌儿,安杰洛算是彻底有了笑模样。
接着甭废话了,开搓!
要说时候也好,此时恰逢天色全黑,灯影流离之间,整个夜市沸腾起来。
更为他们这伙儿人的足吃足喝提供了更多的兴致。
一个字儿,美!
没想到此时逗闷子的事儿来了。
敢情旁边过来几个年轻人,正羡慕他们如此潇洒的聚会呢。
一眼瞅见安杰洛也举着啤酒瓶子跟大家对嘴儿“吹”。
&
第二百二十三章 相得益彰
洪衍武故宫门口的三轮车和东华门夜市的摊子全火了。 顶 点
其实这不奇怪,因为所有的事儿都是“前有车后有辙”。
比说如三轮车的特色胡同游吧。
那是因为三轮车被孙师傅他们弄得忒讲究、忒漂亮了。
你就看这个车身子,漆得油亮。
再看轮子的钢条,瓦圈,迎着阳光,闪闪目为之眩啊。
接着看车身后面的推手,车棚的底端,车身四周,车把前面,车簸箕等处。
那都是白铜包的“铜饰件”,用擦铜药儿一擦,真是到处放光。
最后再加上扎着花儿的车围子,雪白雪白的。
车簸箕两边,一边一个大白铜制的电气车灯,晚上是真能放光照亮的。
就这样的三轮车,哪个外国人瞅见不爱
每天玩故宫北门的广场上一摆,那就是最生动的广告啊。
压根不用招呼,内宾外客就都会自觉围拢过来。
再搭上车夫们外貌也着实出众。
不但都是年轻的大小伙子,还统一着装。
夏布大襟褂,黑绸灯笼裤,白袜子黑圆口儿鞋,洗得一尘不染。
这要是一蹬起来车跑在街上。
那是漂亮的车,漂亮的小伙儿。
招摇过市,清风徐来,老外坐着体面、舒坦不说。
车夫也透着干净利索,帅!
能让一路的人全都行瞩目礼!
再加上京城的胡同对老外而言,确乎属于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只要三路车一进入胡同里,就再无现代化的痕迹,尘土喧嚣一下隐没。
在古老的砖墙、宅门交错,随处充斥着青苔、树荫、花香、鸟鸣的氛围中。
只能耳听车上脚铃“丁玲,丁玲”响着,眼观普通的居民行来走去。
好似一下将外国人带入了遥远的年代,带入了京城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种新奇综合体验,对外国人而言,宛如观赏一部有关神秘东方的旧电影一样。
真的很容易触动他们的心。
这就像去威尼斯一定要做小船,去泰国一定要乘坐大象一样。
不尝试一下,外国人才会深感遗憾、大为后悔呢。
而东华门夜市的那些摊位也是一样,之所以买卖兴隆,无不是有合理成因的。
比如说卖旅游用品吧。
那是因为老外参观故宫进入时,多半是走的是南北正门。
当时看到旅游商品喜欢是喜欢,可有的人懒得拿着,或许觉着出来的时候再买不迟,就没掏钱。
可往往在故宫关门的时候,他们从侧门出来了,自然就没买着。
这心里正后悔呢,偏巧没走两步,在东华门的夜市又看见了。
想想看,又有多么惊喜啊,还能错过去吗
当然,肯定也有已经买过了,却后悔买少了的。
再比如服装摊儿吧,道理同样是明摆着的。
因为卖得全是洪衍武从花城倒腾来的广货,又时髦又便宜。
而且洪衍武是谁啊,他太能利用时机,抓住时代脉搏了。
像最早倒腾牛仔裤时,他就知道利用高仓健的名人效应。
那么今年电视上《血疑》一播出,自然他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实际上,他几乎是刚知道了这件事,就迅速给花城下指令。
可着“幸子衫”、“光夫衫”、和“大岛茂包”这几样进货。
于是电视剧从播出到播完小半年,京城个体户们和花城那头的“阿花”、“阿昌”都大大发了一笔。
特别是“阿花”,她是专门做包的。
刚靠着洪衍武设计的“腰包”大赚了一笔,把五六个人的小作坊扩充到了二十个人。
紧跟着又在“大岛茂包”上再接再厉了一把。
等这笔买卖一做完,她的雇员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人,又租了一个仓库当厂房,真的办起厂子来了。
最近呢,因为京城上演《街上流行红裙子》这部电影。
洪衍武再次下令从花城进了一大批红裙子来京城销售。
不用多说,就凭反应迅速,又吃了头一口鲜。
可以说眼下满京城的红裙子百分之八十是他的货。
想想看,在这追流行根本不动脑子的年代,这个大家平时没什么购物时间的年代,买卖还能不好吗
至于饮食摊位,那就更容易解释了。
像“馄饨侯”、“馅饼周”、“炒肝赵”、“茶汤李”、“奶酪魏”这样的京味小吃确实是味儿好,又有名气。
按理说应该属这些有名有号的摊点买卖最火才是。
可问题是作为国营小吃店来说,各方各面受限制的地方太多了。
别的不说,对这么一个新开张的夜市,领导就不可能太重视。
还有职工积极性的问题呢。
他们又能派几个人手来,占多大的摊位啊
另外当年缺乏冰箱、冰柜这样的冷藏手段,大部分活计,在夜市都得临场现张罗。
而且小吃这东西吧,讲究精工细作,那和快餐还不大一样,不可能太快了。
这样一来,国营小吃店们的品种相对单一,人手又不足,如果面对十几二十个人还算应付得来。
要是要是动辄几十口子,乃至上百人的蜂拥而至,那就超出能力范围之外了。
反过来,“大食堂”的师傅们就不一样了。
从资源上来讲,洪衍武是厂子行政科的副科长,庞师傅是大食堂大拿。
北极熊的人造冰,各种家伙什、外加啤酒汽水,连带运送人员。
洪衍武以权谋私一下,通过调配服务公司的汽车,就全给送到夜市去了。
晚上需要准备的食材呢,甚至在大食堂的班儿上,庞师傅就带着大伙儿依次准备好了。
那真是要多方便又多方便,光这阵势、后勤就不是其他摊位能比的。
&n
第958章 请低调
和这道“蛋炒饭”差不多,大食堂的“炒疙瘩”看似家常之物,却仍然非同寻常。
敢情他们的技术,是源自“穆家寨”,师承“恩元居”的正科儿。
凡是老京城人,可能个个都知道“炒疙瘩”的来历。
创始人既非是什么厉害的人物,也不是皇宫当过差的御厨。
其实只是京城一个清真小饭铺“广福居”的店主——穆老太太和她的闺女。
而这道小吃,其实是在民国初年缺乏原材料的情况下,为了生计,给娘俩生生逼出来的创意。
不过“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也便宜。
煮炒兼用,主副合一,又解馋又管饱,确实别具风味。
推出不久,竟然获得了不少逛“琉璃厂”的文人热捧。
从此“广福居”不但顾客盈门,名声鹊起。
这里也因为臧家桥的南端,是堂子街、韩家谭、五道庙、杨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就像是一座寨子,被文人们戏称为了“穆家寨”。
就这样,“穆家寨”的“炒疙瘩”就在京城传开了,成了人尽皆知的“名吃”。
再以后,到了解放,“广福居”因没有下一辈儿的继承人而遗憾的闭门谢客。
倒是穆老太太的伙计带着技术,又去了回民马东海兄弟开办的“恩元居”,才没让这道小吃失了传承。
所以自此,“炒疙瘩”就又成了“恩元居”的招牌菜了。
而“大食堂”的人,作为汉民,之所以能得到这一手清真食品的真传,主要是得益于“北极熊”办的清真食堂。
公私合营的时候,有个“恩元居”的厨师调到了“北极熊”,也就随之把手艺带过来了。
虽说汉民、教民不同槽而食,可毕竟都是勤行。
互相帮忙,手艺交流,互通有无是少不了的。
再说新社会师徒传续的规矩又不那么严格了。
一来二去的,特别爱吃这玩意的庞师傅就追着人家学会了这一手。
随后又教会了大食堂的其他人,惠及了全厂的工人。
说到这儿,不妨再仔细想想看。
这“炒疙瘩”到目前为止,怎么说也是七十多年的传承了。
不管是“广福居”还是“恩元居”,两个饭馆子过去可都靠这一道小吃引客光顾。
因此不知多少个掌勺的师傅,对每一道工序,挖心掏肺的改进,想办法不断完善。
虽然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可那味道能差的了吗
其实大食堂的师傅们和普通人做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做出的“炒疙瘩”选料讲究。
肉用鲜嫩部位,蔬菜也尽着脆爽的,面疙瘩也一定是手揪的。
大火滚油翻炒出来,不但带了“镬气”,于咸香里更能凸显鲜味儿,而且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舌头当然是不会骗人的。
所以一经品尝,自然大受欢迎,食客们交口称赞。
至于剩下的“蒸食组”和“面条组”,大获群众好评的缘故,那就靠宝物了。
不用多说,自然是洪衍武弄来的“面肥”发挥了神奇的效果,再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此外还有打着“京味正宗”幌子的“烧饼加大肉”,和外加打着“满蒙烧烤”的“烤肉串”。这两样又均为京城的“第一家首创”。
好吃不好吃的另说,京城人压根就没见过听过,为图新鲜也想尝一回啊
嘿,瞅瞅。
就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吃食,再配上用“北极熊”人造冰镇出来的啤酒、汽水、冰棍、冰激凌。
那真是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凉的热的,荤的素的,种类丰富,搭配适宜啊。
什么样的顾客都能让他高兴了,吃满意了。
若是不怕被风闪了舌头的吹一句,这几乎是宛如航母舰队一样的作战队伍啊。
要战列舰有战列舰,要潜艇有潜艇,要战斗机有战斗机,要直升机有直升机。
这就叫天时地利人和全占,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啊。
买卖不火还像话吗
不过说到最后啊,还得再提及一下三轮车。
因为打联手的最后一环节又得回到他们的头上。
敢情正是安杰洛“小媳妇儿”这一干人去夜市吃喝,打头天起,他们就发现了夜晚里这里的商机。
别看故宫北门早关上没人了,可东华门夜市这边却热闹的紧啊。
确实,老外们是没法再游览什刹海的河沿儿和胡同了,可人家逛完了夜市也得回酒店啊。
在这儿又哪儿找出租车去啊
所以说实话,这帮车夫此后夜夜来这边儿吃晚饭,把车撂这儿等座儿又成了必然。
这么一来收入自然更多了。
不但大伙儿人人高兴,“小媳妇儿”更是尤其美得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