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压根没想到他会出手这么大。

    后来经李福一解释,孙师傅才算真正明白了洪衍武的打算。

    只是这样一来,老师傅又不禁感慨上了。

    他说世上的事儿是有意思,转了一个圈儿居然又绕回来了。

    真没想到造车厂都倒闭好几十年了,今天居然又见着要买这么多车,开车厂子的主儿了。

    洪衍武听了这话就乐。

    赶紧解释,说自己可不是想学《骆驼祥子》里开“人和车厂”吸穷人血的刘四爷。

    他要办的买卖,是想做到真正的“人和”,目的是让咱们自己人过上好日子。

    即便洋鬼子挨了宰,让他乖乖掏钱不说,他还得夸咱们车好,那才行。

    这话挺大气,也透着股子仁义劲儿。

    孙师傅听得高兴了,便同样一拍胸脯。

    “得嘞,就冲你这话,这活儿我保证一定加倍精心,把每辆车都给你做漂亮了。我也希望你真能把外国人的外汇挣来,兑现这个愿望。”

    跟着还额外提醒了洪衍武一句。

    “哎,对了,小伙子。你这光




第二百一十九章 走面儿
    就在车行筹备告一段落,“大勇”的人开始拿三轮车轮换练手,学习载客规矩的时候。

    洪衍武转头又开始解决服装市场这块的问题。

    经查证,“刺梅儿”告诉他的情况完全属实。

    敢情由于“西单服装夜市”买卖兴隆,名气远扬。

    三年来,这个市场不但在西城区的所有集贸市场里拔得头筹,也已经变成了京城的头一号夜市。

    如今这里五十六个摊位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了千万元。

    上缴的营业税和管理费,也增长到了一年四五十万。

    在这里练摊儿的个体户们,平均每个摊子每个月至少都能挣到四五千块的利润。

    那不用多说,租金随之水涨船高是理所当然的。

    只不过洪衍武在服装市场这块是吃两头的。

    相对摊位租金,服装批发才是他主要的利润来源。

    而且给他赚钱的人实在太多了些。

    如果再加上百货大楼门口的十六个摊位,花城高第街的十五个铺面。

    以及高级烟酒回收与销售这块,还有故宫、长城工艺品销售这块。

    他的全部买卖,每月至少会有二十万入账。

    平平稳稳的,全年的收入能高达三百万。

    想想看吧,这么多持续不断流入的现金,想要处理妥当真的已经挺麻烦了。

    更何况他又深深知道“风暴”的厉害,这一年来,只想图个平安。

    于是在收租子上,也就难免有点犯懒和心慈手软。

    所以西单服装夜市的租金,他仅仅抬到普通摊位一千八,入口处的十二个最好的摊位两千四就止步了。

    这也就无意中造成了可供“拼缝儿”的空间。

    最后再加上今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搞活经济,方便群众,市政府还决定在京城近郊区陆续增加九处夜市。

    有一处,恰恰就在距离西单不远,玄武门往南的骡马市大街。

    于是当新夜市的招租布告贴出来之后,获知消息的好几个服装夜市的个体户就彻底动心了。

    这帮脑筋灵活的人,纷纷以低廉的官价儿在骡马市大街上租了新的摊位。

    然后筹划着以三千到三千六租金,把“西单服装夜市”的摊位高价转租给别人。

    有意思的是,这些摊主们拉人头的办法,正是当初洪衍武拉他们进来的免租试行、包赚不赔的办法。

    而既然已经通过事实证明了这个办法的可行性,这帮人有样学样,自然也是比较顺利地成了京城首批的“二房东”。

    如此一来,他们既能在骡马市照样卖货,每月还能白得一千多块的二手租金。

    小日子过得又有多么滋润呢。

    正因为此,这种转租的做法,很快在市场里引起了传染病一样的效仿。

    没出俩月,西单服装夜市近半的摊位都换手到了新的承租人手里。

    只不过,随后却又由此引发两个副作用。

    第一是这批新来的租户不懂规矩。

    这些人随意扔烟头、垃圾,领饭时争抢加塞不说,还老在市场里偷卖外贸香烟、电子表、计算器这些违禁商品。

    而且有不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楞主儿、拧主儿,尤其不愿服从管理,老爱跟洪衍武指派的三个市场管理员较劲。

    这就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导致市场秩序逐渐散乱。

    第二就是洪衍武的一些手下看着自己名下的摊位被别人拿去捞钱眼红了。

    虽然他们在“秀水”那头还挣着大把的外汇券。

    可话说回来了,谁又嫌赚得钱少啊

    而且这是每月好几千,不是什么小数啊。

    一想到这摊位是自己的,每月却只能从租金分到八百块,有些人就觉得亏得慌了。

    再一喝酒,一抱怨,得,人心不足就全爆发了。

    渐渐的,在相似的心理下,好几个人便形成了一种颇有默契的小圈子。

    他们无不觉得如果能像那些个体户们一样,租别的地方摊位坐着小买卖。

    再把自己名下的摊位拿回来,吃租子才是最划算的。

    虽然这些话还不敢明目张胆拿到明面,可毕竟经济利益是最现实的。

    于是压抑不住的贪心促使他们几个想到了“找别人当抢使”、“让别人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好办法”。

    这样经有意传播,竟然又说动了不少人,变得越来越有市场。

    而这,就是眼下洪衍武需要面对的局面。

    不过说实话,别看这件事在旁人眼里是越拖越糟糕,可洪衍武本人倒是真不着急。

    因为他笃定了,即使这件事闹到最糟糕的程度,也无非就是手下的那些人为了几个钱离开他而已。

    没错,这样丑陋的人性肯定是会让人有点别扭。

    可说到底,不过如此了。

    千万别忘了,洪衍武他自己上辈子为了钱干过的操蛋事儿更多。

    他既没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思,也清楚“见钱眼开”四个字,是人人都很有可能会犯的毛病。

    而对于早就见怪不怪的他来说,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更何况只凭宋国甫是工商的头头,主动权就可以说完全捏在他的手里。

    真要是到了翻脸的地步,绝没有一个人在这事儿上能占着他的便宜。

    所以归了包堆儿,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他自己到底想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这点,洪衍武首先认为,强扭的瓜儿不甜。

    其次他也真的不缺钱,只想少点麻烦,多点儿安宁。

    所以他实在不想和兄弟们闹得不愉快。

    似乎真正划算的方式,只有顺其自然,成全别人的好。

    这可不是他怂,在给自己找什么借口。

    关键是为了几个小钱,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如果做义气之争,既耽误工夫又闹气,就连他过去的好,人家也不会记着了。

    反会白白招人怨恨,让人背后说他小气,坏他名声。

    而且反过来想,真要是这些有奶就是娘的人走了。

    今后不但省了他的事,同时还能达到一种“纯洁队伍”的作用。

    留下的可都是能做到不为所动,值得信任的好兄弟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百二十章 风水宝地
    有关夜市的事儿至此可没有完全结束。

    因为坏事去了又来了好事。

    一块早就被洪衍武惦记上的风水宝地也要招个体工商户来摆摊了。

    那就是京城著名的“东华门夜市”。

    说起这个这东起王府井北口,西到南河沿北口,全长三百多米,占据了东华门大街道路路面的北半部分的夜市,可绝对不一般。

    因为它同时具有好几个“京城第一”。

    比如说是京城第一家在马路上开办夜市,又比如说是京城规模最大的夜市,再比如说是京城首家以“夜市”挂名的小吃街,而且它还是京城保留时间最长久的夜市。

    直到洪衍武穿越前,这里还是生意兴隆,热火朝天的呢。

    而这最后一条,恰恰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就因为靠近故宫,在其他的夜市因为节假日、休息日增加,购物场所增加,逐渐消亡之后。

    它却靠着不断增长的内外游客数量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那毫无疑问,这块地界就是一个金光灿烂、叮当作响的大聚宝盆。

    只要占下来,日后都不用真的卖什么,光收租子就能收到手抽筋儿。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最早一批在此售卖京味小吃的“土著”,一进入九十年代,就逐渐开始将摊位转给外来经营者,开始躺着挣钱了。

    这才导致经营京城地道小吃的摊位日益减少,京城人逐渐不再涉足此地。

    而在2000年东华门夜市改造升级为“东华门美食坊夜市”以后,这里已然彻底复制了“西单服装夜市”那批“聪明人”的做法。

    也正是从这一关键的时间点起,所有的摊主中再难寻京城本地人的身影。

    于是,东华门夜市昔日所创造的声誉不再,挂羊头卖狗肉的年代开始了。

    这里很快变成了完全以哄骗游客为主,专营“天南海北胡做乱卖敢吹牛大杂烩”的地方。

    炸蜈蚣、炸鱿鱼、炸蚕蛹……稀罕物一样接一样登台。

    卖家也不局气了,以次充好,卫生差劲,价格跟风涨。

    仅仅三串烤鱿鱼就敢要你40元,炒肝15元,炸灌肠10元,卤煮18元,爆肚定价15元,其余像炸灌肠、煎饺等小吃都在10至20元不等。

    这么说吧,聚集着八十八个小吃摊的地方,只有二十四家在卖京城当地小吃,而且品种非常少,仅有所谓的“爆肚”、“炒肝”、“糖葫芦”、“灌肠儿”等种类,并且还要打个引号。

    于是便有人生动的把这里调侃为“外地人懵外地人一条龙”,实在是精辟得很。

    但即使如此,这里也从没缺过从五湖四海,七大洋五大洲而来,伸着脖子自愿挨宰的“傻子”。

    毕竟京城的故宫太有名了,京城的文化底蕴也太厚实了。

    只要打着“皇家”、“宫廷”、“京味”的幌子,都不用费力行骗,就有人自觉自愿上当。

    而且京城作为首都拥有超强的政治属性,政府对国家级的著名景点实行补贴政策。

    像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北海、景山、天坛、地坛的门票都是极为廉价的。

    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游客们对一些旅游欺诈行为的容忍度。

    不得不说,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让利于民”了。

    总之,就冲着这条街在日后几乎等同于京城旅游的名片,是游客们必到之地。

    洪衍武就必然不肯放过。

    实话实说,他一直就跟惦记着偷羊的狼一样,在紧密关注着这方面的动向。

    这样在宋国甫告知他东华门夜市已经确定即将招商的内部消息后。

    他也必然像闻着鲜肉味儿一样的兴奋,紧着催促宋国甫帮他趟门路,找相关负责人拿摊位。

    于是最终,在招商公告还没贴出来的时候,一顿酒宴的桌上,洪衍武就靠拉关系走后门,在所有个体户之前,提前预定下了五十个摊位了。

    代价不过是几瓶好酒,几条好烟,再帮忙买一台平价的进口彩电而已。

    这就是这个经济起步的年代巴结权力的特征。

    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在不违反重大原则的情况下,吃吃喝喝,送点礼物,再适当办点私事儿就足以了。

    真想多给,成千上万的塞钱,人家还真不敢要呢。

    当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洪衍武即使贪心不足,却同样没可能拿到更多的摊位了。

    人家也怕出事啊,就这五十个已经是极限了。

    而且是两头和中间的地段都有,不可能全都是连着的热门地段。

    甚至人家还担心洪衍武光占着茅坑不拉屎,因为贪心不足再把夜市给搞砸了呢。

    非得让他说出摊位拿到要怎么办,具体经营什么,才敢把摊位真的批给他。
1...420421422423424...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