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也清清楚楚地反应在了“北极熊”的统计表和“三蹦子”、“菜刀”的账本上。
再加上6月份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两家高档旅游饭店——“长城饭店”和“京伦饭店”相继开门营业。
而且电视台对宾客盈门的胜景做了相关采访,说入住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九十。
这也就更明白的提示了,京城的旅游业开始进入爆发增长期。
所以最终,在看到了报纸上又刊登出京城什刹海风景区第一期整治工程竣工的消息之后。
洪衍武立刻被触动了。
他便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个既好挣钱,又适合“运输队”,且能让他们迅速上手的买卖——人力三轮车。
可不嘛,拉平板儿三轮运货是拉,拉带座儿的三轮接送客人也是拉呀。
而且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在京城的什刹海旅游区内揽客拉活儿的三轮车夫,或许是全世界上最吃香的三轮车夫了。
想想看,整个世界不就一个京城,一个什刹海嘛。
那杨柳湖畔,吹着小风,被人这么拉着招摇过市的逛闹市,穿梭于府门、宅门、名人故居之间。
美其名曰“近处接触京城文化”,是既滋润又露脸。
“登长城,吃烤鸭,不坐三轮不回家”这句话,也独有一种特别蛊惑力。
所以先开始是老外,后来是咱们全国各地同胞,
第951章 坎儿
主意倒是盘算得挺好。
可洪衍武怎么也没想到,原本想得挺简单的事儿,真办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他居然遇上大麻烦了。
你要说钱,他有的是。
别说二十辆三轮了,成千上万他也买的起。
你要说权,不过是蹬三轮车卖力气而已。
这样的营业执照最好申请,走宋国甫的门路绝对小事一桩。
可问题是没有车啊!
原来他需要的那种载人的客运三轮车,从六十年代开始,京城的厂家就早都停产了。
革命年代破四旧嘛,又讲究阶级斗争。
当时就连有名的饭庄子都改做“大众菜”了,又哪儿会允许还有老爷坐车,穷人蹬车的场面啊
真有敢拉的,还没有敢坐的呢
再加上当时公共汽车线路已经发展起来了,可以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
于是三轮车客运三轮车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必要。
很快,就都改成拉货的平板三轮了。
以后的二十来年再没在京城的街头出现过。
所以如今,洪衍武突然冒出主意要找这种能载客的人力三轮车,却发现哪儿哪儿都没有。
这一下他可就坐蜡了。
买不着车,还拉什么拉啊
眼瞅着如此优秀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得泡汤,他真是有点郁闷。
不过常言道,行善积德吉祥至,否极泰来家自宁。
算洪衍武这小子好心有好报。
就因为怕李福夏天热着,他抽空买了台电扇给老头儿送去了。
结果李福看见他有点闷头闷脑没精神儿,就问了几句。
没想到就这么误打误撞的,他在李福这儿还真找着辙了。
敢情李福还真不愧是洪家老号的“堂头儿”,对老年间的五行八作的事儿门儿清。
尤其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对于常在“衍美楼”门口拉人送客的人力车夫,他更是熟悉。
这样在了解到洪衍武的为难和想办的事儿之后。
他发现洪衍武这个大外行,思维里有个误区,于是张口就给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这事儿要说起来,得从洋车说起。
要知道,洋车之所以叫“洋车”是因为从东洋传过来而得名。
沪海叫黄包车,津门又叫胶皮,花城可就叫车仔了。
这种车最初是硬胶皮的车轮,刷黑漆,轮子高,车把短。
很可能是小日本个子小,又穿木沓拉板跑不快的关系。
就跟电视剧《姿三四郎》里演得差不多,反正人坐在上面不太舒服。
后来有了充气轮胎,京城人又进行了改造。
特意将车把加长,车轮放低,车厢加高,才变成了电影《骆驼祥子》里的那个样子。
这样就拉着省力,跑得轻快,坐着舒服多了。
像老京城有句土话儿——“美得你屁颠儿屁颠儿的”。
就是为了描述坐这样洋车的感觉而光荣诞生的。
实际上在1937年之前,靠人在前面拉着跑的洋车一直都是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1937年之后呢,从日本人进城,送给“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江朝宗第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
京城的洋车就逐渐的,一步一步的被这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了。
一个是因为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更舒适,更省力气。
另外一个,也有日本人有意推行的原因。
因为这东西是日本人在洋车和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小鬼子多坏啊,你看他前脚儿给你来个军事侵略,后脚儿就给你一个经济占领。
抖机灵抖得多是地方,就是吃相难看得很,永远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侩气。
至于说到当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车厂。
一个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懋顺车厂”,另一个就是西交民巷的“起顺车行”。
很可惜的是,虽说是造车厂,但这两家,实质上都是由木匠、铁匠组成的攒车作坊。
并没有什么现金的设备和原料。
除了木料、油漆坐垫、靠垫、车篷子是造车厂自己弄以外。
连打铜活什件的铜,也向日本洋行去采购。
像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
北平沦陷前,是从英国人、德国人那里定购的。
“七七事变”后全得向日本人购买。
所以呀,就这么一辆洋车。
别看售价要一百多大洋,贵的时候小二百。
可造车厂赚的也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最好的时候十块二十。
这就是当时的民族工业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碜啦。
不过也得说,咱们的人懂得享受,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
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那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当时的车厢,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而且带仰角,靠着舒服。
&
第二百一十八章 人和
李福给洪衍武开出来的药方子还真对路。
他认识的那位“懋顺车厂”的师傅姓孙,叫孙世英。
今年六十一岁的人了,从十四岁学徒到出师,在“懋顺车厂”干了有小二十年。
这人是专门是做铜活儿的,而且当年教他手艺的师傅,还是以前安定门“永成”的师傅。
要知道,京城的铜活儿那可是金工艺术里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相当出名。
元明两代,京城的铜匠有两件最露脸的话儿。
一个京西卧佛寺的太卧佛,一个是明朝的宣德炉。
当然,这两样,开办于清中期的“永成”是没赶上。
可“永成”也不孬啊。
这家山西人办的“铜作”,可是专接宫里的活儿。
像近代故宫的铜门狮,颐和园的宝云阁铜亭,都有“永成”的充分参与。
因此孙师傅也算是师从名门,
无论铸制和打制两“功”,还是镶嵌、焊接、镀金、錾雕、花丝、着色、打磨这些技法,他学得都是京城铜作里较高的水准。
解放后,因为手艺出色,孙师傅作为从造车厂少数直接被选拔进“金属工艺厂”的匠人。
他本人也有幸参与了京城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楼顶军徽的打造。
这可是当年不得了的壮举。
因为别看从地面上看那军徽不大,但如果把那玩意“搬”下来看,那就大得不像话了。
实际上这个军徽加上插座儿的尺寸有八米高,直径是六米。
整个是用四毫米厚的铜板,分段打制成的。
军徽上有许多麦粒和麦芒,得靠铜匠们用铁锤和钢錾一点一点儿敲,然后鎏金,再组装在铁架上。
孙师傅他们总共几十个工匠,就凭着几十双手,把那军徽打造的精细入微,看上去如同浮雕。
这在世界范围都堪称首屈一指的绝技。
想想看,就这水平,孙师傅要再捡起当年造车厂的那点小活儿还算事儿嘛。
这就跟位名厨想要随意做俩小凉菜儿下酒差不多一个意思。
而且同样要知道啊,为此荣获“市级劳模”的孙师傅,七级工匠啊,退休后的日子还真不富裕。
比如说他见着李福,老哥儿俩自然得一起喝上两盅。
可他就只请得起一碗芝麻酱面,外加四两“毛三儿”的散白,搭配个切开的咸鸭蛋。
就连他家里的小屋也是黑黢黢的。
最值钱的家当除了一台老式的话匣子,就是一台黑白电视了。
还是那句话,养孩子忒多。
饶是老爷子上班的时候能挣一百多,可子女们的好几张嘴就把当老子的给吃穷了,这么多年就没存下钱来。
退了休也一样。
工资变成了百分之七十,孩子们尽管都成家了,可还得给孙子、孙女贴补,而且还不能厚此薄彼。
也就是干这行的手艺人筋骨都好,老爷子的身体挺硬朗。
否则,孙师傅的健康要有点毛病,这日子就更难过了。
那不妨再想想看,这样的家境,听李福和洪衍武说,愿意掏六百块钱买这么一辆车,孙师傅是个什么心气儿
必然是给老师傅高兴坏了。
他拿了洪衍武的钱,当天晚上就火急火燎去张罗人手了。
结果仅用了三天就把一辆车给鼓捣出来了。
要说活儿干的是真不错。
那车做出来可太精致了,太讲究了,和李福当初描述的一点不带走样的。
洪衍武一看见这车的外观,俩眼珠子立马转不动了。
而再等到亲身体验了一把,让陈力泉蹬着车拉着自己转了一小圈儿回来,他就更是心花怒放了。
因为“屁颠儿屁颠儿”这句话可太形象了。
在前门楼子底下,他人仰靠在车上,一溜烟儿似的平稳向前。
车蓬子一支,给遮着老阳儿,再被小风儿一吹,看着繁盛的街景儿,那滋味美透了。
这一路更是赚足了回头率啊。
不但老外碰见都“咔咔”拍照,就连好多老百姓还以为这是拍电影的道具呢。
老有人过来搭话,问他们是哪个电影厂的,一会儿要拍什么电影。
嘿,这足以证明三轮车的吸引力啊。
所以试车回来之后,洪衍武当即决定不做二十辆了。
他要加二十辆,花两万四做四十辆车。
不是为别的,他主要考虑像孙师傅这帮老手艺人可都到岁数了。
真哪天干不动了,或是不想干了,他还能到哪儿找这样的好手艺啊
说白了,过了这村儿也许就没这店儿了。
要想以后不抓瞎,那现时就得多做几辆,以备不时之需啊。
至于车多了,一时用不了也没事。
万一哪辆车有了毛病,不也好有个替补吗
何况他还想放老宅两辆呢,没事也能拉着爹妈和老婆孩子上街转转。
可反过来,孙师傅却无疑是被这阵势给吓着了。
听洪衍武报出来要的数目,下巴差点没掉地上。
因为老师傅还一直以为他就是要弄一辆玩儿玩儿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