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好嘛,这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堪比“刘备摔子”的精彩表演,真是够拿奥斯卡的水
第二百三十八章 挂牌
为了一劳永逸,尽快完成古建队的筹建工作。
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初步成功之后,洪衍武可并没有就此懈怠。
他反而愈加紧锣密鼓的操持起来。
只用了两天,他就带着人把前海西街的那个院子腾了出来,交给单家父女做办公地点。
接着又过了四天,公司注册也由宋国甫帮忙敲定了。
公司的营业执照以神速办妥,“龙口村古建工程公司”正式挂牌。
而这时,单香筠托人交上去的辞职信才刚刚获得批复。
就看看这完全迥异的对比吧,公家办事,慢到哪儿去了。
但这种高效率还不算什么,远超出单家父女期望的是。
在公司成立之后,洪衍武不但对他们表露出绝对的信任,把古建队的一切管理权都交给了他们。
更不计成本似的,毫不吝惜地往古建队倾注进巨量的资金进行扶持。
这小子特别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不但给古建队申请了两部电话,还安排单香筠跟水清一起去学车本、
并以古建队的名义订了一辆日本大发,两辆130卡车。
后来觉着光注册那二十万不太够,又陆续送来了三十万扩充经营资本。
总之,前前后后六十万,只多不少,没眨眼的扔了进去。
完全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惊天动地的大干一场的架势。
这笔巨款,即使是太和殿,也足够用这钱大修一回的了。
那还有什么事儿办不成的啊
为此,单家父女无不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他们都惊喜的发现洪衍武对这一行业认识与诚意,都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是这样的话,弄不好他们今后所能为做的事儿,还真的要远远守着紫禁城那一亩三分地呢。
于是不但单先生对古建队的前景有了美好的憧憬。
单香筠离开故宫后,仅剩不多的一点茫然和犹疑,也一扫而空了。
可让单家父女更没想到的,却是对于回报,洪衍武竟压根不在乎。
他不但声明自己不图短期利益,对古建队的建设是长期性的,还会进行持续性的投入。
反而希望单先生和单香筠不要怕亏钱,甚至要他们放弃为公司盈利的念头。
说只要能保证古建队今后的施工水准,能把老房子旧貌换新颜,修得精彩绝伦。
钱花得再多都不冤。
至于他唯一所强调的,竟然只有一条。
那就是一定要实行高薪制度来招揽技术人才、留住技术人才。
用洪衍武的话说,他们挂靠在村办企业下,给不了铁饭碗,也没有公费医疗。
而建筑这行本来又苦,学古建又是需要灵性的。
如果是按官价定工资,对年轻人完全没有吸引力,根本招不来人。
这又怎么能教出徒弟来呢
也只有把薪金定在对人绝对有吸引力的水平上,才会有人愿意来,愿意学,愿意干啊。
说白了,金钱恐怕是他们争抢社会优秀人力资源的唯一法宝了。
绝对不能在钱上亏了人。
甚至连伙食问题那也是很重要的。
决不能像过去每餐青菜萝卜的,那必须得大鱼大肉。
要不怎么有气力干活呢
正因为如此,洪衍武不但建议包工作餐,每人每顿至少二两肉,一个鸡蛋的标准。
而且还给薪金划了一个大致范围。
说学徒的工资可按外面官价的两倍来算,但最差也得五十起步。
能独当一面的师傅,如果兼职按两倍算,全职的按四倍来算,愿意教徒弟的五倍算。
真有本事的,甚至可以上不封顶。
只要合理,愿意来,拿再高的价钱都成。
他不但要让古建队的人收入比别处好,同时也要在内部拉出庞大的差距来。
让学徒来了,就想学手艺出师。
出师了,就想提高技术级别。
级别够了,就想带徒弟。
只有这样,古建行才能实现人才储备,具有持续兴旺发达的活力。
就拿单先生和单香筠来说吧,洪衍武的意思是每人最少也得上千块。
好嘛,就这个价,立刻给父女俩惊着了。
因为单先生现在每月退休费才一百二三。单香筠当临时工好几年,才混到了四十七块。
说实话,这都够他们俩加一起原本一年的工资了。
哪儿是什么四倍、五倍啊。
不用多说,父女俩当然坚辞啊。
说太高了,绝对不行。
可洪衍武却有他的道理,说他们得给别人做个表率嘛。
还说他们的能耐和水平其实是让公家给低估了。
这样好说歹说,互相争执了好一番,最终才暂定下来。
单先生作为不坐班的兼职顾问,拿六百块。
单香筠工程队一把手,拿八百。
就这件事,再次让父女俩打心里感动了。甚至有点“士为知己死”的感受了。
这可不是“财帛动人心”啊。
主要是从薪金待遇上,不但充分体现了洪衍武对他们父女,对古建行里的人才,有多么礼遇和看重。
也因为由此,更给洪衍武“只有出没有进”的古建队,平添了一笔巨大的无底洞似的资金压力啊。
要按这种薪金水平,那这个古建队即使是五十个人,每个月的薪金开支也恐在万元以上。
以后花多少,那真是没影了。
什么叫做不遗余力的支持啊这就是。
按父女俩的想法,洪衍武这恐怕是要把全部身家都要贴在这个古建队上啊。
那能不动容吗
&
第二百三十九章 运气使然
别人的不幸,居然成为了自己最大的幸运。
这样的事儿,洪衍武事后思量起来,连他自己都不能不摇头叹息。
人的命运实在是太神奇了,真是福祸相依。
真实的生活里,谁也说不好什么事儿后面藏着什么,又会如何演变。
至于他,通过这件事,也似乎明悟了一种道理。
那就是太过自私功利的人,恐怕是难有好运的。
说实在话,在他的记忆里,他打小就跟运气无缘。
倒是霉运对他无比青睐,几乎纠缠了他上辈子的一生。
这让他无论怎么拼了命的想活出个人样来,也是处处磕碰,到处撞墙。
最后只能落个镜花水月,孑然一身。
现在回头看,他就发现自己前世所参与的事儿,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场空。
即使开局不错,让他觉得一时很顺当,美滋滋的抱有无限希望。
可到了最后的关头,也照样要往坏处转。
老天爷从来也没有让他真正拥有过什么,到处是跟他作对的人。
说白了,他简直是“墨菲定律”在人世间最真实的写照。
可这辈子他就不一样了。
开局虽然同样一穷二白,他一醒来就惹来了不少麻烦,处处遭人白眼。
可后面却出乎意料的,越过越好了。
连他都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克服那么多的困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走到今天。
父亲的病,至亲间的感情,邻里的关系,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弥补当年对常老师的亏欠,拿回洪家的老宅,养活那么多的兄弟,找着了失散多年的舅舅……
这一件件,一桩桩,他不但全做到了,而且过程和结果均近似于完美。
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他唯一的收获。
他还在这个过程里交了不少真朋友,成了家,有了体面的工作。
人缘更是变得空前的好。
现在他周围的人,再没有人看不起他,全都是发自内心的笑脸相迎。
甚至他还于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京城首富。
邮票、古董、字画、玉器、珠宝、家具、房产,他已经多得数不胜数。
就连洪家的老宅和老铺,加在一起,都快装不下了。
你要说他是仗着重活一回的先见之明刻意聚敛吧,也不尽然。
像筒子河里的那些好东西,可绝对是他带着孩子出去玩,替晓影去水里捞帽子,意外发现的。
钢琴厂的“神木”,和“古典家具厂”里那么多的精品紫檀家具呢。
又是老木匠王汉平主动送到他手里的,死切白赖非求着他买下。
他既得了人情,也落了实惠。
还有啊,他要不跟单先生交好,那他就不会了解古建的相关知识。
也肯定会错过“卿云楼”,买不下那么多够区级文保单位级别的上好院落。
这些难道算不得运气
最关键的是他干的那些买卖,居然干一样成一样。
可哪一样,他也不是亲手死死把着的,更没有去抠饬分毫利润的算计。
他永远是本利益均沾,让大伙儿都能挣着踏实钱的原则,来定下分配比例和规矩的。
然后就把权力放给下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就是这种近似于不当回事的轻松,使得金钱和人心都归了他。
无论替他支应哪一摊儿的人,都是诚心服他。
哪怕偶尔有人不满足,有什么想头了,也会有别人先来提醒他。
这今世前生的一对比,里外里差哪儿去了
他怎么就转了运道了呢真是蹊跷至极啊
这事儿吧,乍一想起来,连他自己也犯糊涂。
后来没多久他想明白了,像这种似偶然非偶然,似瞎碰非瞎碰的运气,还是有逻辑性的。
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运气,而是一种处事哲学的必然。
这就像他刚刚领悟的生意经一样。
正因为他变得不那么功利了,能替别人着想了,对身边的人,乐于主动伸手帮忙。
他在做人上符合了“和为贵”的道理,才会得来这些看似歪打正着的福报。
要知道,在当下这种信息闭塞,大多数人都是白手起家,艰难的朝太平盛世前进的年代里。
人和,才是成事的第一要素,比什么天时和地利都重要。
只要朋友多,人缘好,别人就愿意相信他,他的消息就通畅。
只要不计较,肯于先行付出,别人就愿意想着他,帮着他,服气他。
这要再加上他乐于分享,说话算话,让别人肯于为他下真力气,自然就能办成看似困难重重的事。
甚至以后,他恐怕都很难有什么敌人。
因为出于利益的一致性。
到时候真有竞争对手出现的时候,他那广泛的盟友就会主动替他把障碍搬掉。
说白了,今天他所积累下的所有善因,都将会是明天收获的善果。
绝对不会是枉做圣人,白白的付出。
这大概就叫吃亏是福吧也是一种因果循环。
那毫无疑问,这种运气的本质就是与人为善。
只有好人才会交好运。
若不是如此若不是靠感情和情分。
单先生和单香筠这样的人,怎么会凭他花的几个钱,肯屈就在他的麾下呢。
其实反过来看,就连单先生因他的帮助转祸为福也是一样。
如果单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不是让他出自内心的敬仰和钦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