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可这行里也有例外,那就是山西人开的“大酒缸”。

    在旧京,山西人在京城酒业的批发业务上参与度很深。

    后来有人见“大酒缸”挣钱,索性就批发零售一起抓了,自己也开了“大酒缸”。

    要知道,山西人对于饮食的态度又相当质朴,与他们的勤俭一样全国知名。

    他们往往可以在一年里,有多半年的工夫吃面食。

    这样呢,有时候酒客赶上老板伙计吃饭的时候,就能顺带叫上一碗“刀削面”填填肚子。

    想想吧,酒后就着大瓣蒜,来一碗热乎乎的刀削面舒坦不舒坦

    尤其胜在物美价廉。

    于是这面大受欢迎,一个人吃了说好,别人也要。

    慢慢的,提供“刀削面”,就逐渐成了山西“大酒缸”独有的经营特色了。

    当然了,其他“大酒缸”也得有办法满足客人连吃带喝的要求啊。

    否则那买卖不就都全让“老西儿”们抢走了吗

    事实上,虽然其他人做刀削面比不上山西人,可人家也有自己的办法。

    那就是靠店门口的小贩们来支应帮衬了。

    过去有个通例,“大酒缸”门口是不撵小贩的。

    到了傍晚,只要一挂上灯,推车挑担的小贩就会不请自来了。

    扒糕、灌肠、馄饨、包子、烧饼、烫面饺儿、猪头肉、卤煮火烧……

    自发的就能形成一个小吃夜市,是既做往来行人生意,也兼顾酒馆之内。

    到时候屋里酒客只要招呼一嗓子,那就是吃嘛儿有嘛儿。

    但必须要提一句的是,按受欢迎的程度来论,回民经营的“铁铛炮羊肉”得排第一位。

    因为用炮羊肉就几个热烧饼或者热火烧,那才是下酒填肚子,最能让人获得满足感的佳肴。

    要没这个,任你什么人开的“大酒缸”,买卖都得清冷几分。

    所以通例下还有个约定俗成。

    就是“大酒缸”门口最好的位置,是给“炮羊肉”的小推车留着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考虑到如今不可能再出现这种小吃聚集的胜景了。

    洪老爷子才会决定自己按灶火开后厨的。

    以便还能提供刀削面、泡羊肉、和白火烧这三样最受欢迎的吃食给酒客们。

    只是这么一来,就得请人来操持了,而且必须行家里手才行。

    否则弄得不好吃,又有什么意义呢

    先说面条的问题。

    一开始,洪禄承本来是想托大儿媳妇徐曼丽从他们厂大食堂的师傅里,找个人兼职来做刀削面的。

    这是因为京城印染业当年也是山西人把控的,所以“红旗厂”里山西人能占一半。

    他们的食堂也是山西人操持的,特点就是炒菜难吃得要命,可做面食地道。

    但后来这事偏偏没谈成。

    倒不是价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主儿只能晚上来吧,还对自己手艺有点敝帚自珍。

    他不肯教给店里的伙计,这可就不合适了。

    老爷子做买卖,知道绝不能让人拿着。

    如此就只能算是缘分不到,不好勉强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人气儿
    1984年10月21日是个礼拜天。

    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就乌沉沉的,小北风吹着,气温一下降了五六度。

    而且当天还下了雨。

    怎么看,这也不能算是个好天气。

    但却不能不说,这确实是个好日子。

    因为这天是“北极熊餐厅”和“洪记大酒缸”共同开张的一天。

    有意思的是,在开业的场面上,洪家父子俩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洪衍武这次刻意走了大操大办的风格。

    不但请本厂领导剪彩,找人弄了花篮,门口敲锣打鼓,大放烟花礼炮。

    还以五十块的价码,特意托五四一厂上班的“豁子”刘福根帮忙。

    把他们厂秉承“太狮老会”传统的“舞狮队”请来助兴。

    那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啊。

    这一番折腾引来的人,比当初商店开张还多。

    派出所甚至抽调了四个片警帮忙维持现场秩序。

    但这么大气派可不是为了让老百姓瞅的,而是为了给附近有各个公职单位的头头脑脑们看的。

    因为要知道,别说这个年头,就是到了今天,公款消费也仍旧在餐饮消费里占据大头儿,是这个行业暴利的主要来源。

    所以洪衍武是广邀宾客,各处下帖子。

    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反正打着“试吃”的旗号,把附近派出所、街道、工商、税务以及大小机关、工厂领导什么的都请到了。

    就连他二哥那儿,都打了招呼让来,说给备了一桌。

    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笼络这帮公家单位的头头脑脑,盼着他们能做回头客,几桌酒席的诱饵该下就得下。

    而洪禄承恰恰相反,低调得简直毫无声息。

    老爷子除了提前下帖子给了三家亲家、寿敬方、宋局长、常局长、常显璋、单先生、王汉平、张大勺、庞师傅和东院老边、老苏、老丁这几位邻居,再没请什么场面上的人。

    连对街道李主任,也只是请边大妈代为转告,说随时欢迎指导工作而已。

    而开业唯一的庆祝仪式,就只是让李福掐着黄道吉时,领着伙计放了两挂大查鞭。

    同时让洪衍争用相机给大家伙在店门口照了张合影罢了。

    可也别说,无论是洪衍武的餐厅,还是老爷子的小店。

    这两家店的共同点就是宾客盈门,买卖还真的都挺不错。

    开业首日,洪衍武那儿无疑是最热闹的。

    因为中午晚上,三个包间都是他请的客人,外头还额外开了两桌。

    菜单上的二十五道菜一个也没落下,那煎炒烹炸,算是耍上全活了。

    而且因为有大食堂的“特价菜”,确实比其他饭馆子实惠。

    就连散座也满了,居然排队一直排到了外头。

    哪怕外头下雨,人们打着伞也愿意等。

    有人推着自行车,有人手里捏着网兜,有抽烟神侃的小伙子,有带着孩子的两口子。

    总之,这一天可是给后厨忙坏了。

    别说张大勺和华英受洪衍武牵连,给累得不善,就连大食堂一样是甜蜜里带着苦恼。。

    因为餐厅买卖实在太火了。

    庞师傅他们为了撑住场面,当天中午和晚上,不但临时抽人加做菜肴,还把供应给职工食堂的菜送去了几锅。

    自然本厂工人就有了意见。

    于是,当天营业一结束,庞师傅就跟洪衍武商量要加人了。

    说他给安排的外差太多了,挣钱是真挣钱,大伙儿都高兴,可也真是吃不消了。

    洪衍武一琢磨也是,每天个体户们包伙,东华门夜市,再加上服务公司主食柜台和餐厅。饶是大食堂有六七十人,那连轴转没个休息也够呛啊。

    便答应尽快给大食堂招三十个合同工。

    庞师傅这才放心。

    虽然新来的得慢慢教,暂时顶不上大用。

    可打杂的活儿都有人干了,其他人就能腾出手来了,也等于释放了劳动力。

    但话说回来,相对的,大家伙也真是没白辛苦,这餐厅也是好评如潮啊。

    因为这个年头实在是太缺饭馆儿了。

    长期以来的体制禁锢了餐饮业的发展,返城知青又让京城人口迅速爆炸。

    这样的供需矛盾下,京城百姓想外头“搓”一顿,那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真是偶尔能有这么一次机会,体验也不好。

    因为老百姓下馆子往往得忍受白眼、呵斥,还得靠自己抢座,排队。

    弄不好,没吃饭先气饱了,哪儿还有胃口啊

    所以说洪衍武开的这个餐厅真是正当其时。

    在我们的公职人员和先富起来了一批人,还以吃吃喝喝为最大享受的年代。

    在经济飞速发展,粮食大丰收,农民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的大背景下。

    不但过去的各种限制开始破冰、消失,餐饮需求也与日增多,一日更胜一日。

    怎么可能买卖不好呢

    就别说他们还有四大杀器了。

    “张大勺”教出来的手艺;“大食堂”带来的实惠;亲切和气的服务态度;干净没味儿的厕所、洗手台。

    这哪一样儿都为人称道,赞誉连连啊。

    在这个餐厅,进包间的主儿,夸的是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这儿的小炒味道超绝。

    散客们呢,欣喜的是,为了座位彻底不用头疼了,因为有专人给发号排位。

    喝多了也不要紧,厕所能随时解决走肾的问题。

    最关键的,“特价菜”好吃实惠不说。

    还能买半份,而且不用等,这对老百姓可就太友好了。

    什么都不用说,光看看有多少住家附近,手拿着钢拢锅,来这儿买狮子头和烧茄子的老头老太太。

    光听着“劳驾劳驾,让让,我把桌子收了!给您擦干净您再坐。”

    “借过借过!错个身儿!哎,您留神别碰着……”

    就足以解释这里人声鼎沸、买卖兴隆的盛况了。

    至于“洪记大酒缸”。在买卖的火爆程度上确实要差一点。

    开业当天,上座率有八成吧,这还包括了受邀来捧场的熟人呢。

    而且服务上的瑕疵也实在不少。

    因为伙计们初学乍练实在有点生楞。

    有的时候上东西送错桌儿了。

    有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隔阂,还不大听得懂酒客的话,反应迟钝。



第987章 闪亮登场
    自打开张之后,洪禄承和洪衍武都欢天喜地经营着自己的买卖。

    一个是心平气和打理着自己的“大酒缸”。

    从几分几毛的利润和浓浓的人情味儿中获取乐趣,越活越有精神头儿。

    另一个是心怀重张老铺的心愿,正式站上了灶头儿,耍起了炒勺见真章。

    从客人吃过的盘子溜光净树立起了信心,手艺也是越来越有进益。

    总之,这父子俩都忙得不亦乐乎,从买卖中得到了远胜于金钱的收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个年代具有的特殊性。

    还别看他们父子俩忙归忙,但都不至于太累着。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普遍比较简单、规律。

    当时双职工家庭往往都是送了孩子到学校,接茬就去单位上班。

    因此,不但大多数人都习惯早睡早起,早晚起居用餐都要比今天早一个小时。

    公职人员的应酬和单位关系户请吃请喝,也多发生在中午。

    要再加上从晚七点到晚九点又是《新闻联播》和电视剧的时间,大多数人都习惯这时候待家守着电视看。

    这样一来好了,基本上所有的饭馆都是在晚间五点到七点最忙。

    之后就开始变得人影稀疏。

    即使是“大酒缸”的客人多数是老人,不太受电视的影响,买卖要落晚一点。

    那也不会有喝过九点还不回家的酒腻子。

    实际上,像洪衍武和陈力泉的工作时间调整成两头儿班就足以应付了。

    他们白天从八点半干到中午一点,晚上再从五点忙到七点半,加起来反倒还少了一小时工作时间。

    洪禄承呢,更省心。

    他每天往往十点半才从家出来,赶上午饭就得,晚上见没什么人就走了。

    虽然李福偶尔才来帮忙,可没关系。

    早上摘板儿,晚上打烊的活儿,他完全可以大撒手,交给方丙生来办。

    李福把这个外孙子调教得很好,有责任心,又听话。

    从来都是严丝合缝按照规矩办事,是从不会有什么差池的。

1...436437438439440...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