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任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东方朔也是连连赞叹。飞将军李广后继有人,固然令人高兴。而大汉王朝又崛起一颗名将之星,更是江山社稷之福。
雪花纷飞中,他们一路转过几条街道。路过长乐候府邸时,马车减慢速度,两个人不约而同看过去,却发现侯府今天显得有些安静。大门紧闭着,门前的雪也没有人扫,却不知道府中的人在忙些什么。
东方朔和任宽彼此对视一眼,虽然心中都感觉有些奇怪,不过现在却没有时间进府去探看。马车继续前行,向未央宫而去。毕竟身为朝廷重臣,都有各自的职责在身,不能耽搁了朝会的时辰。
未央宫门大开,朱雀门正门两边,几盏大红灯笼在雪中高挂。令人恍然惊觉,原来冬残将尽,又一个新年马上要到来了。
只不过,令东方朔和许多路过长乐候府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门紧闭的侯府内,此刻正陷入紧张而兴奋的气氛中。
府中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已经顾不得去干自己的事。就算是大雪覆盖了庭院,这个时候也没有心思去打扫了。因为就在这个早晨,少夫人要生产了。
要生产的自然是苏灵芝。素汐公主比她还小着两个月份,还需要稍待时日。自从昨夜开始,灵芝就已经感觉到身体的难受。府中早已经等待许久的伺候人等不敢怠慢,马上就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此时此刻,后院的阵势可谓是相当庞大。除了侯府中贴身侍女、奶妈等一大帮人之外,还有十几个穿着宫中服饰的老妈姆。她们受卫太后的指派,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住在侯府之中,就等着今天这个时刻的到来。
在卫太后的心目中,早已经把灵芝看作是和自己的两个公主一样的重量。这几个孩子,可以说都是她看着长大的,她们能够一起走到今天,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福缘。
元召为国出征在外,他身后的事绝对不能出一丝差错。这些宫中上了年纪的妈姆,经验都非常丰富,派她们在府中帮着照料,卫太后会放心许多。
而除了她们之外,还有部分宫中的侍卫和太监也在侯府住着。这当然是皇帝的意思。不必说元召的原因,只是苏灵芝和梵雪楼这一直以来对皇室的帮助,皇帝在私下里过府时也是称呼她为灵芝姐的,和素汐公主是一样的对待。
少夫人的身份既然如此尊贵,没有人敢随便出一点差错。如果真的出现了意外,就不必说惩罚什么的了,只是辜负侯府一直以来对大家的厚遇,也没脸再活
第八百四十四章 烈烈传说曾听闻
当从长安出发的皇帝特使队伍,浩浩荡荡一路直出玉门,终于来到敦煌汉军最前线的时候,正是新年除夕之日。
这是华夏民族一个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已经无法考据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形成的。它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严寒即将过去,春风就要吹来。
虽然身在战场,所有的汉军将士都没有办法回家和亲人团聚。但因为连战胜利的鼓舞,以敦煌城为中心的汉军大营内,还是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此时的西域形势,已经变得逐渐明朗,波斯大军虽然仍旧有三四十万之多,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他们已经不敢主动出击。那波斯王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他的大本营就在武威郡,几十万大军盘踞在此,却并没有退却的意思。
武威与敦煌相距不足百里,这中间的区域,便成为了两军游骑和斥候们互相绞杀的战场。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之内,铁骑飞羽,流星飒沓,双方又有许许多多的英勇之士在这里血染黄沙,魂归草木。
战争的残酷,从来不是轻描淡写的挥手之间就能收获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短短几个字背后所埋藏的忠诚与热血,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是绝对不能真正的领悟到。
就算是元召,他虽然极力的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想要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汉军战士的伤亡,但他终究是人而不是神。壮烈殉国,马革裹尸,青山是处,忠骨长存!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容置疑。不过,面对着连绵不绝的波斯军团大阵,任何一个战士也都明白,想要一口吞下这个庞然大物,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两军对垒的相持阶段,任何有关的军事情报,就变得极其重要。也许胜利的契机就在一瞬之间,当战机来到,只有具备敏锐观察力和全局掌控力的真正名将,才能够“静若处子,疾如脱兔”的趁势而动,一战而成大功。
无数次出动的汉军斥候,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惜自己的性命,时刻密切注视和观察着波斯人的动静,任何微小的情报,都被他们细心的收集整理起来,然后报给坐镇敦煌城的最高统帅知道。因为他们都很明白,元召一定会亲自研究和分析这些军事情报,然后据此做出军事战略方面的部署。而这,正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如果这个时候在长安,应该是家家户户准备着庆贺新年的一应事宜吧那些少年郎,骑着快马,正蜂拥而过灞桥,所过之处,留下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身影。而长安市上,应当是挤满了采购的人群。如今正当盛世,每一个人的脸上想必不再有那些愁苦与忧伤……。
想到这些时,正纵马越过一处沙丘的汉军斥候小队中的那年轻军士悄悄叹了口气。他低声对走在前面的小队长嘟囔道。
“真想念长安市上的美酒啊!如果能在今天喝上一口,也算是尝到新年到来的滋味了!只是可惜,军中难以如愿……。”
他们这一队共有十个人,领头的队长一样的年轻。只不过,他右手抚刀,左臂空空荡荡,却正是当初死里逃生回到玉门关后被元召所救的江生。他骑在马上回过头来时,可以看出,眉目之间比往昔更添许多坚毅。
“酒就不要想了。就连元侯,我也从未见他在军中饮酒过。我们这次的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如果回去之后能够得到他夸赞一声,就已经是最大的奖赏了。”
听到他这样说,其他人连连点头。他们小队这次出动绕过武威郡波斯人盘踞的地方,去张掖、酒泉诸地的西域地区,再次联络被波斯大军荼毒过的这些国家的王族们,得到了他们最明确的效忠大汉王朝承诺。这样一来,如果时机成熟,大战再起,波斯人的后路基本就被封断了。
他们这队斥候,需要把这些对汉军极为有利的情况,赶回来报告给元召知道。因此,在此时即将离开波斯人控制范围,马上要赶回敦煌汉军驻地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觉有些兴奋的。
那年轻军士可能是确实想家了,他看着这满目黄沙不见一丝绿色,沉默片刻。然后满怀好奇心的又问道。
“头儿,听说你上次大难不死,因祸得福,得到元侯答应,跟在他身边做事。而且,在玉门关外,竟然亲自砍下了那波斯元帅的头颅……有这般的机缘,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和我们这些人一样继续去担任斥候呢”
江生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臂,他无声地笑了起来。其实已经听许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不过他都没有正面回答过。今天也许是因为是个特殊日子的缘故,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愿意对这些生死兄弟吐露心声。
“元侯救了我的性命,在他身边的那短暂日子里,我确实受益良多……而记得他说过的最清楚的一句话,我一直都不会忘。”
连绵的沙丘群即将走完,马蹄踏着黄沙前行,风从脖子灌进甲胄里,感觉到寒意侵骨。所有人都在认真听着这位立过大功的斥候转述元召的话。
&
第八百四十五章 酒中豪情似海深
从长安来的犒军队伍庞大而隆重。车马仪仗各种物资,一眼望不到头。除了大批职司官员跟随之外,作为皇帝使节的几个重要人物,身份更是尽皆显贵。
在朝堂上担任御史大夫的司马相如能够作为正使前来,本来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足为奇。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先皇武帝的两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竟赫然也在其中,这就令人感觉有些意外。
另外,大汉太史令司马迁主动请命,想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到西域军中来亲眼见证一下这场大国之战。对于这样的请求,皇帝自然是当即应允。大汉史书上当然要详细的流传下这般赫赫功绩,正需要这位太史令的最准确记述,以叙盛事。
两个身份尊贵的王爷,却是第一次真正到军中来。自从进入敦煌城中之后,便满脸都是赞叹的神情。他们在所带大批侍从的保护下,走到将士们当中来,问寒问暖,笑容殷切,十分宽容。
对于这样高高在上人物的关心,并没有多少人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意思。大汉军中最重的是英雄名将,如元召、卫青、霍去病等……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偶像。而这些皇室贵胄显然距离他们太远了。
不过,对于将士们的冷淡,这两位王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高兴的样子。在他们内心深处,只要大汉的军队能够替他们争取到想要的东西,这点儿失礼怠慢又算的了什么呢
敦煌城内外在主要的位置上,都悬挂着大红的灯笼,显得很是喜庆。而一些负责后勤保障的军士,则在紧张的忙碌着。他们宰牛杀羊,准备着各种丰盛的菜肴。
转了一圈之后,不要说是使团队伍中的其他人有些惊奇。就连燕王和广陵王都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在大汉帝国战争的最前线,他们还以为是身在熙熙攘攘的长安街市呢。
从所有将士们脸上一点儿也看不出面临战争的紧张情绪,更没有害怕。他们每一个人都表现的兴高采烈,闻到空气中飘荡的煮肉香气,脸上都充满了满足和憧憬的神色。
虽然说大汉军中伙食不错,没有人会为了吃什么而挑剔。但像这样的盛大日子,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受到气氛的感染,有些汉军将士已经在开始准备一些小小的节目。他们想用这种方式,为他们最为尊敬的统帅和共同作战的兄弟们献上一份祝贺。
为了吃肉而杀牛,在大汉境内自然是不允许的。以农耕播种为主的现阶段,私自宰杀耕牛,可是重罪。不过,在敦煌城,却可以大快朵颐。
西域的某些国家,最不缺的就是牛、羊、骆驼这些东西。在这里,一次性杀几百头牛羊来犒劳将士,一点儿都不成问题。
几十口大锅里的水滚开着,下面大块的木头熊熊燃烧,牛羊肉在锅里翻滚,整座城都弥漫着浓浓的香气。其他各类食材都堆成了小山。所有将士都做好了今日欢宴的准备。
只是,风过处,尘沙又起,他们的统帅还没回来。
“元侯身为一军统帅,怎能轻易出动,身陷险地呢万一遇到什么不测,岂不因小失大,悔之晚矣【¥ …¥最快更新】
!”
燕王站在窗前,看着敦煌上空的沙尘,一边说着一边不住摇头。无论是燕王刘旦还是广陵王刘胥,他们都对元召的举动非常不理解。不管从哪方面说起来,元召现在都是身负天下之望的重要人物。放着麾下的精兵强将不用,自己带人出城接应执行任务的普通汉军士卒,这样的事,简直闻所未闻。
安静坐在城中等候的司马相如,淡淡的笑了起来。这些皇室贵胄怎么会懂得元召的所作所为呢!如果他不这样做,那就不是元召了。
“元侯重意气。所有追随他杀场征战过的人都知道,他把每一个将士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且,今日除夕设宴,他本来就是为将士们准备的,如果有人回不来,他会不安心。”
担任御史大夫的司马相如,现在也是重要的朝廷大臣,他素来了解元召心意,内心深处对其如此作为其实是非常赞赏的。不过,他是谦谦君子,这一路西来,在面子上对两王自然是客气的多。
广陵王刘胥却在一旁不以为然的说道:“司马大人可能没听明白王兄的意思。敦煌城外,虎狼环饲,数十万波斯大军正虎视眈眈的盯着汉军的动静。以元侯的身份来说,确实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轻易的外出啊!”
在这座临时的帅府之中,此时负责接待长安钦差使团的人,正是在波斯人的围困中死守敦煌城达月余之久的张骞。他身上的伤还并没有痊愈,仍然有些行动不便。在这样的场合,他本来并不想节外生枝多说什么的,但听到这两位王爷说的话,这位经历过铁血之战的汉子,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道。
“元侯……他就是这样的人。自数日之前,元侯下令晓谕军中各部,准备在敦煌大营举行新年庆祝活动。为此特意暂时停止对波斯人的出击,一些就近活动的斥候军已经奉令赶回。而终究有许多深入敌后的汉军勇士,一时半会儿的回不来。元侯对此深为不安,他曾经对我们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战士们远离故土,域外作战,忠诚勇敢自然是不用说的。但在这样重大的日
第八百四十六章 可上九天揽风云
如果有可能,元召现在很想抛下一切,连夜赶回长安,去亲眼看看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好好抚慰受苦的灵芝。
只是,他不能。与波斯大军的对峙,正处于最关键阶段,决定胜负的一战,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发。这一战,关乎大汉王朝千年国运,更关乎亿兆苍生,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
“多谢长卿兄长的关心,阿姐在侯府照料,受累了。”
夜色深沉,风声停歇。空气中沙尘的味道渐渐散去,远近欢呼之声犹有余音。敦煌城头,元召回过身来,暂时拂去心头的无限牵挂,对司马相如道一个谢字。
“元哥儿何须如此!不说你我之间这些年的彼此相照。文君可是看着灵芝长大的,与苏夫人也差不多了。她们情意深厚,去好好看护着,也是应该的。呵呵!”
司马相如看着眼前这个名震天下的人,心中无限感叹。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知道,那个非凡少年的成就,将来必定不可限量。而今,他所作出的一切,早已经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岁月匆匆,他也已为人父,但那眉宇之间,却依稀仍旧少年锋芒的模样。
元召也笑了起来。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长安侯府此时一定会被照料的无微不至,根本就不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放心的其实是怕灵芝心中失落罢了。
“朝中事,也无需担心。当今天子从善如流,在处理政务方面,一切都因循制度,从来没有独断专行过。你所制定的那些新政已经全面铺开,相信在不久之后,就会看到在各方面显现出的效果了。”
城头上,家国大事间的交流,也只不过如叙家常。如果不是远处酒泉郡方向传来的西虏风烟,恍然感觉这仍然是他们在朝堂议事的时候。
“西域战事不会拖得太久……最迟两三个月时间内吧,就会有一场大战了。胜负之机,当一战而定!”
元召明白远在长安的皇帝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相信,这是除了犒赏三军之外,钦差使团身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听到他竟然说的如此肯定,司马相如脸色有些振奋。如果是别人把这么严重的一场战争在轻描淡写中就划定结束时间,那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而从元召嘴里说出来,却一定就可以实现。
“原来你早有必胜的把握……呵呵,朝堂上有许多大臣对这次战争疑虑颇多,怕会拖延日久,对大汉王朝的发展造成影响。既然这么快就可以结束,那倒是无需忧虑。”
元召淡淡的笑了笑,他知道司马相如所说的这种担忧情绪,恐怕在朝堂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有。这是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要说到战争结束嘛……却是为时尚早。
“西域的波斯大军不足为虑,只要时机成熟,可一鼓而荡平之!可是,他们发动如此猖狂的侵略战争,岂能轻易饶恕?不让波斯种族付出惨痛代价,他们就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听到元召话语中隐约的杀气,司马相如吃了一惊。他并不知道当初元召在皇帝面前制定的作战计划,急忙问道。
“打败波斯军后,难道你还要乘胜追击?需知道那波斯帝国远在数万里之外,汉军如此劳师远征……如果万一其中有什么差错,恐怕得不偿失啊!更何况,波斯人所在的地方,能有什么好东西啊去征服这样一块蛮荒之地,对大汉又有什么好处呢”
看到他着急样子,元召却并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他抬头看了一眼无尽苍穹,满天星辰。然后问司马相如道。
“长卿兄可还记得,我对你说过的这天下地理概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