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哦?”张俭心中一动。
话说。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王彬等四十二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祓禊集会,并将聚会诗词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与孙绰分别作序,闻名天下之《兰亭集序》就此诞生。
王羲之在序中,提及“修禊事”与“曲水流觞”。文人雅士,列坐于弯曲回旋之溪水边,将盛酒之觞,置于流水,任其顺流漂下,经停谁人面前,谁即取饮,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再传后续。四十二名士,饮酒作诗,放浪形骸,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从此,“曲水流觞”之雅趣,遂传于后世,为文人雅士所深爱。
觞,系古时盛酒器具,即时下耳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沉重,流觞时需置于荷叶上,助其浮水而行。
曲水流觞,古而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亦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
至于流觞起源,众说纷纭。
据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可行。”袁绍欣然点头。
“何董二戚,‘材朽学浅’。如何肯自揭其短。赴曲水流觞之会。”便有山阳太守袁遗言道。
“此一时,彼一时也。”曹操答曰:“党魁置此盛会,二戚焉能缺席。”言下之意,为正向拉动党人,二戚即便硬着头皮,附庸风雅,无病呻吟,亦会亲临。
“如此,老夫便与诸君,羽觞随波。”张俭言而有信,名士自风流。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二老匆匆而来:“党魁回书在此。”
甯姐姐打开细观,不由疑窦丛生。
“小弟素来清白。何时竟生出,此等心机。”
142 各有心机
传阅党魁手书。与董班四目相对,郭亮斟酌言道:“贤姪当知。党魁书中提及之人,乃蓟王族兄。出身楼桑刘氏,与王上自幼相伴。少时外出游学,十余载方归。守蓟国邸,往来南北二宫。代行蓟王家事。官卑而权重者,莫过于此。有此人作保,焉能有假。”
董班亦道:“贤姪当信知。”
“刘平,时唤‘五貉’。族中排行第五,乃小弟族兄。少时大考,亦列第五。生性机辨,不甘人后。约莫在小弟复爵后,外出游学。一别十载,学就回乡,遂改小弟旧名。”甯姐姐对刘备之事,如数家珍。便是楼桑刘氏童子,亦记忆犹新。
“既如此,断不会错。”董班言道:“我等且拭目以待,不日当见分晓。”
见甯姐姐蹙眉不语。二老亦不打扰,这便起身出庐。
林虑山,乃党人蛰伏之地。尤其夏馥在时,与右国令苦心经营。看似茅屋简陋,实则进出有度,自有章法。闲杂人等,断难混入。
残余党人,或为工师,或为匠人,或为冶家佣。隐姓埋名,散落山中。各假身份,不为外人所知。
往来书信,皆用假名。遣词造句,反复雕琢。即便外人窥见,字里行间,只说是寻常家书。唯党人能窥破玄机,道出书中真意。
前后二次党锢,党人家破人亡,数不胜数。残余党人,之所以能苟延残喘,艰难维系至今。右国令并夏馥,居功至伟。
彼时,甯姐姐行走江湖,常伴三墩身侧,对林虑山中之事,未能尽知。直到右国令与世长辞,奉遗命归葬山中草庐。方知天下棋局,还藏后手。
黄巾先手,党人后手。
今由党魁张俭,继操天下大盘。俗谓“落子无悔”。甯姐姐虽心存疑虑,却也按下不表。
须臾,二老又回。
“淮泗来函。”乃鲁国相宋奇回书。
甯姐姐拆封细观。略作思量,竟起毛骨悚然。
“大事不好!”
“贤姪何事惊慌。”二老忙问。
“灵帝北巡时,宋奇曾与王芬把酒夜话。各说隐情,互说衷肠(注1)……”不急细说,甯姐姐猛起身:“事不宜迟,我当亲赴洛阳!”
“这……”二老面面相觑。董班劝道:“仙门之术,匪夷所思。如何能轻信。”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甯姐姐言尽于此。简单收拾行囊,坟前叩别先父,即刻奔赴洛阳不提。
事急从权。虽守孝未满,然为小弟安危,去去便还。料想阿父,必不会怪罪。
十里函园,九坂琼台里。左中郎将吕布府。
守丞刘平登门拜访,吕布自当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见吕布颇有醉意,刘平落杯言道:“此一别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能与左中郎将再见。”
“守丞且宽心。凡得空闲,布当乘火龙驹,日行千里,赶去相聚。”吕布笑道:“闻蓟国种种神奇,有府丞作伴,自当饱览无遗。却不知,与洛阳相比,孰高孰低。”
“京师繁华盛景,皆于我如浮云。此去唯一牵挂,便是左中郎将心忧,如何消解。”刘平言道:“前日斗胆。将左中郎将之事,面陈王上。岂料,竟有转圜。”
“哦?”吕布虎目精光。
刘平笑道:“王上乃长情之主。身后自王妃以降,姿容殊丽,国色者众。且为世之豪杰。又岂会因一己之私,夺人所爱。只因我等,先前不敢直言。纳安素入宫,乃是受旧友之托。若知安素与左中郎将,早已两情相悦,自当成人之美。”
“原来如此!”吕布大喜过望,离席下拜:“守丞厚恩,布,粉身碎骨,无以为报。”
“你我莫逆之交,何必如此见外。”刘平离席搀扶。
重新落座。刘平言道:“王上已命我,赴党魁上巳会。左中郎将,可愿与我同往。”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身受大恩,吕布自当有求必应。
“如此,甚好。”刘平目光游离,笑容可掬。
阿亭道,千秋观。
瑶姬登顶阁,呈上师门书录:“瑶池仙会时,襄楷谶语,皆录于此卷。”
上元夫人,遂取来细观。
竹书沉重,飞鸽无法带来。故用时良久,方传至洛阳。
“依书上所载。襄楷曾先后三次,登临墉宫。最后一次,乃与于吉、宫崇师徒二人同行。”上元夫人,依次看来,忽浑身一凛:“不好!”
“夫人何事惊慌。”瑶姬陪读再侧,字里行间,并未发现异常。
“好一个‘骊龙假寐,千金之珠’!”电光石火,上元夫人已窥破端倪:“刘惇上洛,有备而来。乃襄楷身后之谋。无故飞升,绝非一厢情愿。”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上元夫人表情凝重,瑶姬自不敢轻慢。
“当……”话将出口,忽忆起前后诸情。上元夫人,竟一时失语。
“夫人?”瑶姬试问。
“若将计就计……”上元夫人心机百转,喃喃自语:“行‘点石成金’。浮屠东来之祸,可消矣。”
少顷。上元夫人,眸中清冽无波,已有定计:“备车,速往西园一行。”
“喏。”瑶姬不敢多问,自去备车不提。
蓟王陵,地宫耳室。
闻记室掾密报,贾诩不置可否:“右国令女,弃门而出,不知所踪。”
“正是。”
“能令右国令女,罔顾伦常,擅弃三年守孝之期。必事出有因。”贾诩言道:“料想,此时正星夜兼程,奔赴洛阳而来。”
“乃为与主公相见。”记室掾心领神会。
“必是生死存亡之大事。”贾诩又问:“园中内外,可有异常。”
“并无异常。”记室掾答曰:“除党魁广发请柬,邀京中名流高士,赴曲水流觞之祓禊聚会。”
“会在何处?”
“伊阙牛山。”
“伊阙在洛阳之南,牛山又是何处?”
“伊阙有康水,又名杜水。‘源出牛山,会于伊(水),长十里’。因酒祖杜康,造酒于此而得名。此地杜康酒,天下驰名。翠玉琼浆,未曾风靡京师前,数杜康酒为京中之最。”
“原来如此。”贾诩轻轻颔首。
党魁择此地,行曲水流觞,自是神来之笔。
无可非议。
143 三衅三浴
党魁盛事,风靡洛阳。
蓟王亦在受邀之列。然诚如先前所言,宴无好宴。蓟王婉言谢绝。命族兄刘平,代为出席。亦不曾失礼。
《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一语道尽“羽觞随波”之妙。
牛山脚下,杜康泉。后为天下名泉。百余泉眼,四时涌动。泉水味甘质纯,清冽碧透。汇聚成溪,蜿蜒北流,注入伊水,便是康水。
杜康泉边,杜康村。此村三山环抱,一溪旁流。夹岸树木葱郁,景色宜人。村中百户人家,沿康水两岸,结庐而居。皆以酿酒为生。宗人门徒散布汝南等,洛阳近郊之地。驰名关中内外。
后因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名扬天下。
党魁已提前规划路径。上巳当日,鸡鸣时分,车队自洛阳太学出发。南下伊阙。出关后,再车行五十里,便可抵达。寻路入山,列座溪边。行“曲水流觞”,必成千古佳话。
青史留名之盛举,名流高士,文人骚客,便是皇亲国戚,亦趋之若鹜。想尽办法,亦要名列其中。自消息传出。少府官寺前,车水马龙。其中不乏宗室勋贵,封君列候。
此,便是名士效应。试想,诸如河北名士崔烈,买官皆可打对折。名满天下如张俭者,可想而知。
“望门投止,破家相容”。仅此一句,足可证明。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妾,拜见太后。”上元夫人,入殿行礼。
“夫人所为何来?”何后自帘内言道。借鸡鸣堂被焚,何后亦命长乐太仆赵忠,广招函园良工,改造千秋殿。铜墙铁壁,暗藏机关。比永乐宫,不弱丝毫。外有西园神兵拱卫,太后终得安枕。
“禀太后,‘灵台种玉’,可行矣。”
“哦?”何后双眸骤亮:“朕,数次相求,夫人皆推脱不应。因何今日,改弦更张。”
“时机未至,断难下手。今,时机已到,当放手一搏。”上元夫人答曰。
“先前,夫人曾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言,可信否?”何后颇为谨慎。
“太后为试蓟王真心,不惜涂抹襄楷上疏。今,妾自投座前,稍有不慎,自寻死路。太后,何必见疑。”
“夫人轻身涉险,朕,感激不尽。”见其会错意,何后遂明言:“朕恐弄巧成拙,一着不慎,反令蓟王,恼羞成怒。敢问夫人,贵派‘灵台种玉术’,比麻姑仙派‘千里投怀术’,孰高孰低?’”
原来。事到临头,何后竟忧心伤及蓟王。果然,名都多妖妇。若果真念着蓟王的好,又何必多此一举。故何后言下之意。非顾忌,此术恐伤及蓟王,乃忌惮万一事败,不堪承受蓟王雷霆之怒。前后所想,皆是自己。
上元夫人言道:“麻姑仙派投怀术,可令太后珠胎暗结。鄙门‘种玉术’,却可令灵宝(注1)交结(神交)。成‘忘形之交(又谓‘魂神所交’,乃是一种精神羁绊)’。只需术成,蓟王当视阿斗如骨肉。视太后如手足。此生不渝,无有例外。”
简言之。麻姑仙派“千里投怀术”,西王母派“灵台种玉术”,一个是蒂结“肉胎”,一个是缔结“灵胎(请与心怀‘鬼胎’,一并理解)”。
“如此,夫人且放手施为。”何后这便定计。说到底,还是对违背人伦的无故孕身,麒麟送子,心生忐忑。生怕阿斗得不到蓟王善待。更怕己无所依。为蓟王嫌弃。
“乞太后引我入船宫,参蓟王上巳祓禊之会。”上元夫人终于出口。
“也好。”何后有求必应。
上巳节后,王妃等,便将归国。蓟王不舍,耳鬓厮磨,日夜为伴。
蓟王亦以为。张俭虽奉衣带诏,然绝不会择此时下手。且说何苗、董重早已知晓,焉能无备。何况东距广成聚,不足五十里。聚中何苗屯四郡亡胡精骑一万。并将周遭惮狐聚、阳人聚、霍阳聚、赫人聚、蛮中聚等,一众聚落,皆划归军屯。分兵驻守,护聚中民众,屯田自养。省下大笔辎重粮秣。只恨“周回百里”广成泽,并无马匹。否则,当如董重屯兵之上林苑,大肆贩卖获利。
所谓“聚落”,时下多指,远离交通要道,无有里、亭、乡等,大汉行政划分的“野聚”。亦或是,前为城邑,后因种种原因,城邑被毁,建制撤除。民众大量外迁,只剩少数人聚居之地。类似亦可称“墟”。
楼桑之所以称村(邨),乃因地处官道,位于陆城亭下。若无官道,多半只可称“聚”。聚中亦有里魁。主理民政。却无亭父,掌开闭扫除;亦无求盗,掌捉捕盗贼。亭,必沿路而设。无路不置亭。野聚,多为同宗相聚,或遗民相依。邻里守望,亦有野渡、野市,诸如此类。
蓟王有船宫之便。上巳节时,只需出水砦,经阳渠入洛水。行禊祭后,于船宫大宴群臣。待尽兴乃归,入阳渠,泊于水砦。
知王妃节后便归。何后遣长乐太仆赵忠登船。言,欲与长姐衅浴。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国语·齐语》:“(管仲)比至,(桓公)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注云:“以香涂身曰衅。”
遂有典故:“三衅三浴”。意为礼遇之隆重。用后世的话说,涂三遍沐浴露,反复冲洗。内外一新,出迎贵宾。
祓除衅浴,乃上巳节,古老旧习。今已不行此礼。上巳日,多为水边踏青,游玩嬉戏,便是寻常人等,亦少有人入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