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刘备埋首于队伍之中,有些昏昏欲睡。

    话说,宗室诸刘重在参与。正月旦会其实并没有宗室什么事。与有荣焉罢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

    忽听一声清喝:“临乡侯刘备。”

    刘备浑身一凛。猛然清醒。

    “臣在。”

    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这便迈前一步,走出队列。又转而向南,从队列之末,入场。这便是后进后出的走位。

    刘备身高八尺。站在一众混吃等死的宗室诸刘之中,本就出众。此时,所有人皆站定。但见一人走动,陛下居高临下,只眼便已注目。临乡侯刘备之名,朝廷百官早有耳闻。就连混吃等死的宗室诸刘之中,亦有人听说。

    目光聚集,刘备越发松弛。

    容姿趋步,有出于众。

    待入场,陛下甚至抄起面前垂旒,细细观看。

    群臣、百蛮,亦纷纷扭头窥探。

    “臣,刘备。叩见陛下。”

    “免礼。且上前来。”距离还是有些远,看不清容貌,陛下这便命他上前。

    刘备这便上前数步。

    &n




1.19 君前臣名
    除去三叩九拜。“君前臣名”,亦是君臣称谓之礼。

    乃是说: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在皇帝面前提及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

    循从尊卑有别,是君臣之礼的核心原则。“卑”身臣子,在“尊”身皇帝面前,须谦称己名,以示尊敬。如若某位大臣被破例允许不称其名,则属于君对臣的极高礼遇了。

    “赞拜不名”、“诏书不名”。便属此例。

    被赐予“赞拜不名”的特权者,朝仪叩拜,赞礼官在皇帝面前不像宣其他官员那样唱出其名,而用官职或爵位替代。因是在天子面前,且多是正规的朝仪场合,所以官员们视其为恩遇殊荣。

    被赐以赞拜不名者,往往还赋予君臣礼制其他方面的特权。

    “入朝不趋”:入朝上殿时,不像一般朝臣那样快步趋行,可漫步缓行。

    “剑履上殿”:一般官员要遵从上殿时去佩剑、脱履的尊君礼制,而有此特权者可着履、佩剑上殿。两汉时,得此殊荣者不乏其人。如西汉之萧何,汉末之董卓、曹操等。

    这一时期,皇帝对近臣常以字相称,不称其名。如高祖曾于众臣面前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景帝对窦婴称呼其字“王孙”等。

    言归正传。

    “大哥!”

    “主公。”

    “二弟三弟,诸位辛苦了。”刘备掀帘笑道。

    “皇帝陛下,可曾提到大哥”张飞问道。

    “嗯,陛下亲自受计。”刘备笑答:“还赐下舆马衣服,驳犀具剑。”

    “嘿!俺就说。大哥内济流民,外伐鲜卑。便是在这洛阳城中三岁小儿,亦知大哥名号。陛下焉能不问!”张飞嘿声笑道。

    “三弟言之有理。”关羽亦笑:“大哥当世人杰,陛下自当持重。”

    三位家臣亦感同身受。关羽之强,这几日早有体会。或许放眼临乡,只有威天神将黄忠,能与之敌。

    大汉只有痞气。

    何为痞气便是任侠之风,江湖草莽之气。

    自皇帝以降,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贩夫走卒,皆有侠气,皆重忠义。故而,煌煌天汉,高有朝堂,远有江湖。身居高位,当礼贤下士。远在江湖,亦为知己者死。

    可简单理解为,时人皆有两种身份。等级森严,不得僭越的‘官方身份’。还有意气相投,不避生死的‘江湖身份’。

    故而『朝堂结党,江湖结义』。

    任侠之风,唯有强汉。后世王朝皆不见踪迹。甚是可惜。

    于是,母亲义结金兰,刘关张桃园结义。皆传为美谭。

    时人亦不觉得有何不对,又有何不可!

    君以国士待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当以仇寇报之!

    细细品味,比起只有奴才顺民的后世王朝,先秦两汉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这股痞气,贯穿始终。

    痞从何来微末江湖。

    无论身居庙堂,还是避世山野。这股与身俱来的痞气,从未消散。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心悦诚服,纳头便拜。

    “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

    细想,有两个收获。首先,钱不是万能的,解决不了时下所有难题。其次,钱办不到的事,豪侠却能办到。于是比钱财更强大的,便是江湖豪侠的千金一诺。

    再看此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将儒生和侠客等量齐观。亦说明先秦两汉时,侠客的地位,并不低。

    甚至是能解决许多棘手难题的关键人物。

    君侯和兴前后两汉的先祖一样,也起于微末。果敢利落,快意恩仇。

    一身痞气。

    大汉朝的这股痞气,诸位看官当细细体会。切莫再以后世经验,反套我大汉。就如被一代代去势的蒙古战马。在强权面前唯唯诺诺,互相蝇营狗苟,被骟尽了血勇的后世官场职场,绝不是我大汉风尚。

    由此亦可见。说书人的天赋,便是能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拼凑成一条完整的剧情线。不要去轻易怀疑一个说书人的发散思维,以及与生俱来的想象力。

    北伐之战便是例证。

    关于夏育等人的那场北伐,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一语带过。后世亦无人提及。然而,说书人却能从零碎的史料中,拼凑出整个过程。

    首先,夏育等人,能力智商,在不在线

    事实证明,三人皆是平羌宿将,通晓兵事。

    为何要北伐

    显然是鲜卑为何连年寇边,为祸日重。

    时机对不对

    大汉七州蝗,鲜卑四月寇边。显然亦受蝗灾。

    大汉十三州,凭什么认为在北地大旱

    旱极而蝗。江南多水,岂能有七州连旱故而只能是北方。

    如何都是骑兵

    &n



1.20 五供九宾
    蔡邕《独断》:“正月上丁(正月上旬的丁日),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

    所谓‘五供’,便是指五个重要的正月祭祀活动。在京的“九宾”,皆要参与其中。

    《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胪设九宾,随立殿前。”“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换句话说,宗室诸刘、百蛮贡职、众郡奉计,中的不少人,要参加完‘上陵礼’,方能打道回府。

    陛下让刘备留京,也是遵循惯例。

    别无不同。

    刘备乃是列候,‘五供’自要参加。大鸿胪属下治礼郎,已来府中传授刘备必要的祭祀礼仪。好在类似这样的大祭,参与人数众多。只需随大流,便可过关。刘备自幼家教甚严,亦不曾短了礼节。

    府中只有七婢、两位义弟,三位家臣,及百余护卫。主簿贾诩甚是空闲。多在中庭三层书房,为刘备整理平羌手札。

    段太尉的平羌手札,总结起来四个字:恩威并济。

    对内附的羌人,安抚善待。对反叛的羌人,尽数诛灭。

    刘备粗略统计了下,自桓帝延熹二年,继任护羌校尉,到再任破羌将军的几年间。死于他刀下的羌人,竟达十万之数!甚至有四千人叛变而诛杀三千人的纪录。理由诸如:羌人“诛之不尽”、“上天震怒,假手行诛”等等。

    这与刘备只诛首恶,善待从众的观点相悖。

    但刘备也能理解。

    时下汉庭不比先前。国力已无法承受羌人野火燎原般,不断涌现的反叛浪潮。许多地区,同一部族,今日平又明日反。反反复复,朝廷无论是安抚还是讨伐,皆要耗费大量资源。

    正如《后汉书西羌传》所录。安帝永初元年羌乱初起的十多年间,共耗费军资二百四十亿。顺帝永和后数年间,为八十余亿。桓帝建和后十多年间,计四十四亿。

    单此三笔军费支出,远超汉庭每年例行赏赐南匈奴的一亿九千余万。以及维持西域稳定延续丝绸商道的七千四百万。

    羌乱蜂起的一百五十余年间,三辅地区战死沙场的青壮,死于战乱的饥民,已无可计数。何止民生凋敝,根本就是赤野千里。

    光武帝建武九年,狄道复置护羌校尉,名将马援随之平定羌乱。此后凡投降内附汉庭者,皆被安置在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称东羌。

    汉人数量骤减。而羌人种辈激增。

    良田皆成荒地。

    于是。前汉时堪称帝国心脏的关中三辅,便因今汉迁都洛阳,帝国东顾,而被轻易被划为羌族居留区。

    自此。内徙羌人,一**连续不断。甚至曾出现“和帝永元六年,蜀郡徼外大牂夷种羌豪造头等率种人五十余万口内属,拜造头为邑君长,赐印绶”的记载。

    此消彼长。汉人不断减少,羌人越来越多。

    汉文明随之弱势。

    没有强权支撑,汉化难以为继。羌人的汉化程度,甚至连南匈奴都不如。

    怎么办。

    杀。

    以暴制暴。以杀平乱。

    贾诩甚至诈说自己是段颎外孙,便可逃命。足见段太尉在羌人中的赫赫凶名。

    在刘备看来,羌乱已渐从外患转为内乱。

    想要彻底剿灭羌乱,唯有持续汉化。首先,便要从关东往三辅大规模移民。筑城开荒以造血。恢复汉文明生机。然后再行通婚教化,分而化之。可平羌乱。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强权。

    没有足够的强权保证,羌人又如何能甘心俯首。

    这些都不急。

    若有可能,待来日重整河山,举全国之力,扫平诸夷。

    “呼——”刘备长出一口气



1.21 驴马同价
    暂居洛阳的这段时间,是刘备难得的闲暇。

    先时楼桑民多地窄。督亢又一片白泽。治下一穷二白虽谈不上。却也经不起大风大浪。如今地扩三百里。连城十数座。有民百万,良田六百万。年前两百万亩官田,得千万石新谷入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再加上临乡官吏体系日臻成熟。处理各种事物,得心应手。先前两位家丞,大事小情皆要在堂会上细细禀明,让刘备定夺。如今主公远在洛阳,大小事皆可商议自决。成效斐然。

    先前。有楼桑令乐隐,郦城令郭芝,前后上书,问如何才能领食双俸。刘备答曰:“恩泽广被,惠济无远。”

    两人顿时泄气。一城之令,如何能惠及整个临乡

    想食双俸,其实也不难。除去侯府官吏,临乡还有爵位。

    思前想后。刘备今日又去书两位家丞。言,或可以年限论升爵。为官满三年之宿吏,考核无差,可为大夫。

    两位家丞回信说,三年是否太短不如增为五年。

    五年太长。能为官五载,实属不易。刘备坚持三年为期。

    两位家丞这便依令行事。

    消息传回临乡,上下轰动。

    大夫爵位,可授田五顷,合两百五十亩良田,另有五宅。

    又三年,升爵为官大夫。再三年,升爵为公大夫。为官满十载,自动升爵为公乘。

    公乘为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汉之初,由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待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明帝时亦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换句话说,二十等爵亦向官吏开放。

    如此亦等同于食双俸!

    正如乐隐、郭芝等人为官数载,很快便可授予大夫爵。

    换句话说。临乡官吏的爵位起步便是第五等。越过了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可见临乡侯对士人的优待。而军士亦无需气馁。因为除了二十等爵,还有十一级武功爵!

    皆是双轨制。

    正月礼祭甚多。

    在没有祭祀的日子里,刘备便可自由活动。马市是最常去之地。究其原因,离家最近,出后门便到是其一。看望甯姐姐是其二。其三嘛,便是马市藩商众多,往来消息最为灵通。刘备已打听到许多与西部鲜卑相关的信息。

    西部鲜卑叛逃后,先在大河及陇山之间盘踞。后又逐渐迁往西域。如今散布在河西走廊以北广大区域的西部鲜卑,或游牧于河西走廊,或盘踞与陇西一带。西域诸国呼其为‘河西鲜卑’、‘陇西鲜卑’。

    时下在陇右活动的鲜卑,尚有鹿结、吐赖、莫候、叠掘、勃寒、匹兰、密贵、提伦、越质、豆留奇、叱豆浑、大兜国、悦大坚、仆浑等多部。各霸草场,互相攻伐。其中人数最多的有两部:‘陇西鲜卑’乞伏部,‘河西鲜卑’秃发部。
1...8485868788...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