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互金巨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桥上风景独好

    黄志源是看过张益达的资料的,包括锐向投资的一些公司,他笑着说

    “你谦虚了。你的投资眼光非常好,不管是中国国内,还是东南亚市场,你投中的公司无一不是潜力股。”

    “这样吧,金光集团也出1亿美元,希望你不要嫌少。李文正先生算我的前辈,不好盖过他的风头。”

    黄希文欲言又止,他是想投资2亿美元的,但有张益达在场,又不好质疑父亲。

    “非常感谢老学长对我和锐向的支持,1亿美元也很多了。有时候资金太多了,反而不方便基金的运作。”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张益达又说“我名下还有一家叫拼哆哆的电商公司,方便的话,我想和金光集团就生活用纸、文具、食用油、农产品、食品等几个领域达成一些合作。”

    “是那家做拼团购物的电商企业吗”黄志源又道“模式倒是挺新颖的,拼单完成后,一起把订单下给工厂。”

    张益达暗道,这也把自己的产业研究得太透彻了吧!不过想想也是,谈笑间就投出1亿美元给自己,怎么可能不把自己研究明白。

    “对,目前我们和可心柔纸巾合作得还是很愉快的,在网上销量非常好。如果金光集团能够和我们共同设计一两款物美价廉的纸巾,销量应该也不会差。”

    黄志源笑了笑,说“没问题,我安排金光集团中国区总裁和你们拼哆哆接洽一下就行了。”

    “那行,那太感谢老学长了。”

    张益达很高兴,金光集团旗下的清风纸巾可是大名鼎鼎,拼哆哆要是能够和他们开发一两款纸巾,绝对又是一款爆款产品。

    “对了,我父亲还想见见你。可是他身体不太好,就劳烦益达多走两步了。”黄志源忽然说道。

    张益达笑着说“没事。能够拜见黄老先生,那是我的荣幸。”

    几人穿过庄园中的一些建筑物,来到一间疗养室。

    进入室内,张益达看到半靠在病床上的一名老者,他精气神不太好,几名私人护士还在给他做各种检测。

    “爸,张益达先生来了。”黄志源用闽南话说道。

    “谁谁来了”黄奕聪耳朵有些背,一直在那发问。

    黄志源凑到黄奕聪耳边,又说道“大陆的张益达先生。”

    这下黄奕聪听明白了,掀开盖着的被子,就要起床,众人赶紧上前拦住了他。

    “黄老先生,你好,我是来自祖国大陆的张益达,来印尼做生意,顺便来拜访你一下。”

    张益达给黄奕聪鞠了一躬,笑着说道。

    “好。”黄奕聪又扭头看向黄志源,说“老大啊,这后生是祖国来的,在印尼人生地不熟的,你要多照顾一下。”

    黄志源笑了笑,他哪里需要我们照顾啊是他照顾我们啊!

    黄志源对张益达说道“我爸上了年纪,记忆力不太好了。益达,你多谅解一下。”

    张益达朝他点点头,老者病床上这位95岁的老人,张益达也有些感慨。

    这位老人是真的有大智慧,万隆会议抱紧了周总理大腿,60年又把大儿子送回祖国读大学。

    他大儿子也就是黄志源,是周总理推荐进入京大的。

    改开后,金光集团大力在大陆进行投资,算得上是华侨企业投资力度最大的,对祖国慈善事业贡献也是华侨企业中最大的。

    哪怕印尼这边的基业垮掉,祖国大陆也还有一条后路,光大陆的金光集团总资产就有一千多个亿。

    黄奕聪握着张益达的手,问道“后生仔,你的家乡是哪里的啊”

    “我是川蜀人。”

    “川蜀好啊,天府之国。不像我的家乡闽省,我9岁就跟着父亲下南洋讨生活……”

    张益达听着这位老人叙述起自己的过往经历,也很是感慨。

    国内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的,闽、粤两省无数的老百姓为了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欧美殖民者的盘剥,土著的仇视,都没有击垮这帮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华人。

    从一床草席下南洋,到几千亿的商业帝国,简直就是一部商业传奇。

    事实上,政治的动荡、时局的不稳定,以及印尼排华势力的干扰,使华人华侨在当地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但金光集团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将事业触角紧密地依附在与百姓吃穿用相关的民生经济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金光的发展,也称得上是于乱世中闲庭信步。

    张益达最佩服的也是这一点,深谋远虑啊!金光集团这种实业集团的抗风险性,比互联网集团,金融集团要强得多。

    听老先生停停顿顿讲了大半个小时,话语中虽然有很多重复,甚至夹杂着闽省方言,张益达也没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样子,反而听得津津有味。

    黄希文看了苦笑一声,爷爷这神志不清醒了,别不是把张益达当成自己了。

    讲着讲着,黄奕聪居然睡着了……

    张益达几人离开了疗养室,黄志源又挽留张益达,在家里一起共进了晚宴。

    吃饭的时候,看着黄家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张益达不禁头皮发麻,这真的是财阀,换一般人来,吃都给你吃穷了。

    黄奕聪先生有六子二女,子女再开枝散叶,最大的第四代长子长孙女黄霂浠比张益达还要大一岁,今年都22岁了。

    李文正家族人口更多,将近1口人。他妻子要求每个子女最好生6个孩子,最少也要生4个。

    “这位是中国大陆来的张益达先生,锐向金融科技集团的董事长。”

    黄志源给一众兄弟姐妹,还有儿女,侄儿侄女,孙子孙女,侄孙侄孙女介绍起张益达。

    几个几岁,十几岁的小孩子好奇的看着张益达这位客人,成年人就不一样了,不少人都知道张益达这么一号人物。

    就算不了解张益达的,旁边人也凑过去给他科普了一番。

    张益达看着几十双眼睛看着自己,幸亏习惯了大场面,不然怕是得出糗。他给众人打招呼道“先生们,女士们,还有小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一众小孩哈哈大笑,一名60多岁的老者站起身,和张益达握了握手,说“张先生你好,我是黄鸿年。”

    “黄先生,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张益达眼睛一亮,这位爷也是个传奇。

    12岁被黄奕聪先生丢到中国来读书学习,富二代60年代去插队当知青,一个大少爷每天的工作就是扫大便……

    据说可能是唯一一个有知青下乡经历的华侨……

    不过这些吃苦生活也把他锻炼出来了,长大以后,有大哥在前,继承不了太多家业的他独闯美国、新加坡等地炒房,赚到了很多钱。

    1992年曾经做过一件震撼世界的事情,他在1年之内,花了1多亿,在中国收购了2家国企,组成了中策集团。

    把收购来的工厂合并,然后再打包到美国、加拿大等地上市融资,然后再把资金带来中国扩大建设。

    2年,他把一家叫做得佳信的壳公司卖给李泽楷,李泽楷又把自己盈动数码的资产注入在壳公司,随后又组成了电讯盈科,市值一度高度56亿港币。

    李泽楷在他的帮助下,大赚了数百亿港元,割哭了一大堆韭菜……

    这是一个极其擅长资本运作的大师!




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
    然而,终日打雁,终被雁啄瞎了眼;割了一辈子的韭菜,自己也被当韭菜割了一轮。

    08年金融海啸的时候,黄鸿年通过花旗银行进行的外汇和债券交易中,他踩了一个大坑,亏掉了超过10亿元新币,约合当时49亿元人民币。

    黄鸿年认为,花旗没有提供给他准确的投资情报,才使他做了错误决定,他还因此起诉了花旗。

    据黄鸿年所说,他当时是感觉到了金融风险的来临并且主动削减了投资,并告诉花旗让他的账户保留1亿美元的保证金盈余。

    结果,据他提供的账户信息显示,花旗向他提供了不准确的账户信息。

    先是告诉他仍拥有充裕的保证金盈余,让他不断加大投资,后来却突然告诉他保证金盈余不足了,而且缺口数字在短短几天从几千万美元变成了几亿美元,最终导致他平仓时净亏超过10亿新币。

    按照当年《福布斯》的计算,这笔亏损相当于他的一半身家。

    心痛是肯定的,足足10亿新币是彻彻底底的蒸发,不像股市的涨涨跌跌,还有翻盘的机会。

    告花旗后,也一直没有下文。不知道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还是花旗坑了他这个合作了几十年的老朋友。

    真真假假,外人无从得知。

    黄鸿年招呼张益达坐在自己身旁,他非常健谈,同张益达聊起了近些年中国的商业发展。

    聊着聊着,黄鸿年又聊到了互联网上面,他感慨道“我当年啊,也就是差点运气,就差那么一点就控股瀛海威了。”

    瀛海威的江湖地位,张益达是知道的,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

    1995年,京城的中关村南大街上,出现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

    “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米。”

    广告牌往北15米,就是一家叫做“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

    当年的广告词里说

    “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

    瀛海威算得上是一代人的回忆。

    但因为进入的时机太早,每走一步都是探索,又加上忽略了市场需求,错过了转型门户网站的良机,管理层又和资方闹矛盾,瀛海威在04年就彻底倒闭了,传奇就此落幕。

    又听黄鸿年继续说道“1997年那会儿啊,香港出现了金融危机,中策集团自身也遇到了很多麻烦。

    所以我们就拒绝了瀛海威控股母公司中兴发集团的融资请求。

    现在想想,当时目光还是太短浅了。错过了一个大金矿啊!”

    张益达笑了笑没说话,黄鸿年是资本运作高手,但创业做管理还真的不适合。

    当年他收购了2家国企,除了啤酒等少数几个行业给盘活了,其他大多数国企都经营惨淡。

    包括他自己也说过投资搞企业,从买地、建厂到出产品,要做太多繁琐的事务,我没这个兴趣,也没这个精力。

    他还有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可买寸光阴,收购就是用“寸金”购买别人的“寸光阴”。

    “他辛辛苦苦一辈子,我可能几个晚上就拿过来了。”

    一生都没做过“具体工作”的他,就算控股了瀛海威,估计也逃脱不了倒闭的命运。

    “听说黄先生90年代还去过朝鲜,见过金主席他爷爷,当时还游说他们改开来的”

    张益达想起了这位收购国企上瘾了,后面又异想天开的去到朝鲜,想复制中国的收购奇迹,把朝鲜国企打包去欧美上市……

    黄鸿年“哦”了一声,笑道“你说这事啊!我当时就想着吧,朝鲜不是中国的小弟吗我们都搞改开了,他们是不是也要跟进啊

    所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拜见了“伟大的领袖”金同志。

    到了朝鲜,礼宾司官员跟我沟通了很多次,问我见到金主席时该怎样称呼紧接着教训我要称呼伟大领袖并祝愿他老人家万寿无疆。

    我当时告诉他们请放心,这些已早就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了。”

    张益达听着一乐,这位爷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知过青,甚至还当过黑卫兵的主。

    确实是把“信仰”融化进血液中了!

    黄鸿年又说“见到了金主席,我就开始赞美他

    您给我的印象是慈父般的领袖,但外界的舆论却评价您像一个暴君似的独裁统治者,外界对您和您的国家太不了解了,是否能够进一步对外开放旅游,让人家多来看看。”

    “然后呢”张益达听得很入迷,筷子都放下了,开始认真聆听。

    黄家其他小辈也个个伸长脖子,听他们“二叔”“二叔公”讲述他的传奇人生。

    “哈哈”,黄鸿年大笑两声,喝了一口红酒,又继续讲道“听到我说暴君般的独裁者,周围的官员脸色都吓白了。

    但金主席气量很大,没有驳斥我,反而当场就表示要让有关部门积极促进和发展旅游事业。

    谈完了开放旅游,我又给金主席推销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但金主席的表现让我很失望,当我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时,他避开了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自始至终不提改革开放,只强调了四个愿望,即‘四有’。

    哪四有呢

    有白米饭吃,有肉汤喝,有绸缎穿,有瓦房住。

    随后我又建议他到美国走走看看,金主席听完半天都没说话,直勾勾的看着我,当时冷汗都给我吓出来了。

    随后金主席还是笑了笑,说我同意你的观点,有机会的话,也想去美国访问。

    后来,我才知道,那顿饭我给自己创造了三次杀头的机会。

    因为在朝鲜官员眼里,当面顶撞伟大领袖都是要杀头的。

    不过金主席没有杀我,相反我们还聊得很愉快,一顿饭喝了3瓶茅台。

    我走的时候,礼宾司还送了我3箱水果和一个精致的银器花瓶。据说这是最高的外交礼遇。

    我曾一度相信,朝鲜会在第二代接班人手里走向改革开放。

1...119120121122123...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