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曹魏臣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光阴默




第三三四章、刘玄德的逆袭
    被诸葛卧龙点醒的刘备,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冀望,开启了星辰大海,哦不对,是鸿图霸业的征程。

    趁着曹老大去攻打江东之际,亲帅大军去攻打辽东公孙氏,逢战必亲自督战鼓舞士气。恰逢着公孙康新丧、辽东人心不稳之际,是故攻城略地时势如破竹。等曹老大从江东无利而返时,他就将公孙氏攻退到了乐浪郡。

    这个时候呢,他就上表给朝廷,求封田豫为辽东太守。然后将辽东的一些特产什么的,挑选了些,给邺城送过去。

    说什么,这是给曹老大封魏公的贺礼,因为之前太忙,给耽误了。

    好嘛,他这是在给曹老大个定心丸。

    他刘备,对辽东志在必得,所以请魏公你没事就不要让徐盛的水军,来幽州看风景了。作为报答,他不会在幽州给曹老大扣上个“王莽之流”的帽子。

    当时,曹老大捏了捏鼻子,认了。

    没办法,不认对局势也于事无补。

    辽东公孙氏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事;刘备求封田豫为太守也是走个流程的事。最关键的是,他当时无法攻伐幽州。

    等到曹老大备战关中的时候,刘备就更会做人了。竟然给曹老大送来几匹辽东的种马、上百具貊弓,和夫馀、高句丽的几百奴隶。

    话就说得更漂亮,更好听。

    说什么他刘备是汉室苗裔,立志要奋发先祖余烈为大汉开疆扩土;此生誓要将夫馀、高句丽这两个蛮夷之邦变成大汉朝的一个郡!

    说白了,就是给曹老大说:你放心的去攻打关中马腾吧,他刘备绝对不会捣乱的!

    曹老大对此,咧了咧嘴,当即就将派往幽州的细作,增加了三倍。用行动来表示:信你刘备才是见了鬼了!

    不过呢,细作打探回来的消息,却是挺振奋人心的。

    刘备这个枭雄,竟然将幽州一半的军队,都带进了玄菟郡!留在幽州的兵卒,防御有余,攻城略地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不成刘玄德,当真不会趁着孤出兵之际,来图谋冀州乎

    对此,曹老大心中疑惑不已。

    当即,就招来了手下的各大智囊,一起讨论刘备此举是否包藏祸心。

    只是很可惜。

    讨论的结果,变成了势均力敌的各持一词。

    有些人认为刘备此举,是真的。

    因为攻打夫馀、高句丽可以壮大自身实力。毕竟幽州是边陲之地,想发展就得掠夺蛮夷之邦充实人口。而且军队都拉走了,想进攻也没有足够的兵力。

    有些人觉得,刘备有枭雄之姿,绝非甘为他人下之辈。

    此举不过是作个态,玩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若是曹军放松了警惕,调走了兵卒,就会被刘备有机可乘。

    但是呢,这些人却拿不出证据来。

    好嘛,最终的决断,还是得曹老大自己来做决定。

    而曹老大呢,思来想去,弄了个折中的办法。

    他觉得马腾盘踞关中多年,又有羌胡为助力,不发大兵征讨,是无法剿灭的。而冀州之北,有曹仁驻守多年,可保冀州无忧。

    至于并州,有刺史梁习、督军于禁在,应该也无大碍。而且他们还有匈奴为助力不是

    是的,曹老大觉得,匈奴单于呼厨泉都被他给圈养了;去卑又是他一手赐予权利的,肯定会帮曹军一把。

    然后呢,他就叮嘱了曹仁好生驻守,和让曹休领了一万步骑驻扎进入河内策应,便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了关中。

    所以呢,他就悲剧了。

    其一,刘备带去玄菟郡的军队,有一半兵卒,是征调了农夫假装的。这些藏起来的兵卒,早就偷偷从代郡进入雁门郡,归关羽与牵招统领了。

    其二,曹老大忽略了并州的实情:梁习这个刺史,当得太尽责了!

    初,曹老大执掌权柄后,以己率下,每年都要核查各郡县豪强大户的家产,为了打击豪情土地兼并,和查出被隐



第三三五章、冬去春来各悲欢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犯了一次错,就得用一生去品尝苦果。

    连个补救的机会,老天爷都永远吝啬着,不给你。

    对于曹老大而言,对赤壁之战、对夺取江东的执念,就是他犯下的错。如果他当年,听从荀攸、贾诩的建议,率兵去攻打幽州;那么,就不会今日的恚愤不已。

    明明已经将马腾打到了陇右,让凉州各地的羌胡惧怕天威,纷纷送来了归顺的意图;明明可以趁着蜀中马家军来援之前,打个时间差,一举攻占陇右。

    都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了,却不得不退兵回援河东郡。

    他很不甘心,却无可奈何。

    并州关羽部攻势太过于锐利,夹带着夺取三郡之威,足以让冀州人心惶惶。况且,关羽当年在他麾下呆过,官渡之战大展神威,让曹营众将都对其骁锐心生忌惮。

    若他没有率领大军回去河东,给并州的刘备军施加压力,关羽部就会从太行八陉杀入冀州,和涿郡的张飞部双管齐下。

    曹仁的兵力,防备一路绰绰有余,防备两路,就太难了。

    而曹休的兵力,只能和梁习及于禁合兵一处,抵御匈奴及刘备的大军,根本无法分身。

    若是当年在许昌,听从郭奉孝和程仲德的建议,将大耳贼给杀了!

    何至于今日之事邪!

    哎

    曹老大如今,心里反反复复的,都是悔不当初。

    而且,须发皆花白的他,在夜半无人独处时,还会在脸上洋溢着忧虑。

    因为荀攸和贾诩的一句话。

    “魏公,我军回援河东,关中有夏侯秒才及张儁乂在,可保寸土不失,无须担忧马孟起及汉中张公祺的反扑。我等之担忧,乃是今日之事,恐为后日之常态耳!”

    是的,他们给曹老大扔下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未来危机。

    天下自讨伐董卓后,涿鹿至今,剩余的割据势力,是曹老大一家独大,权威布满了大汉朝半壁江山。

    所以呢,他一直励精图治,挥鞭四海,想在有生之年剿灭四方不服,让天下政令出一家。

    然后呢,刘备、孙权、马腾等势力,在生存压力下,在各自的雄心壮志下,无须相互派遣使者,便不约而同的抱团取暖。

    曹老大进攻关中,孙权便出兵扬州,刘备就出兵并州。

    其意图,不光是趁虚而入夺取疆土,更是唇亡齿寒。他们都怕马腾被灭了以后,下一个就是自己。

    而且,这将会演变成为常态!

    无论曹军的兵锋征伐哪一家,其他两家都会出兵牵制及策应。

    曹老大控制的疆域太广泛了,战线也太长了,必须要驻扎许多兵力来防御。这就会导致了一个后果。

    穷兵黩武!

    自古“国虽大,好战必亡”。

    大汉朝为何走到了如今风雨飘摇的地步

    其导火线,不就是在凉州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吗!

    一百多年的战争,消耗的钱财上千亿。不光打空了大汉朝积累的家底;还打得天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打得天下民生凋敝,怨言大起。逢着旱涝之灾,不堪其苦的百姓便揭竿而起,求平凡而又渺小的希望:有口吃的,活下去。

    这还是积威四百年的汉室!

    他曹老大窃取汉室权柄,方才建立魏国,恩威未立,就要陷入战争的泥潭中!谈何取得天下民心呢

    若是连年起狼烟,连年征调民力,会不会,就被依然心存汉室的人,振臂一挥,就景从无数,演变成为声讨曹魏的残暴及不臣呢

    哎

    曹老大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他心里隐隐有了答案。但是,却又不想有这个答案。

    只能在无人时,将忧虑写在脸上,独自品尝。

    只能将早就花白的须发,辉映着银装素裹的苍茫大地,倍感暮气沉沉;和将早就皱纹密布的脸庞,在不知疲倦呜咽的朔风里,倍感惆怅萧条。

    今岁,他已经五十有八了,将近花甲之年。

    而且,最像自己的长子曹昂,和聪颖更胜于自己的曹冲,都被老天爷狠心的带走了。



第三三六章、门生故吏遍荆楚
    南阳邓氏,是个传承很久远的姓。

    据说,是殷代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代便以邓为氏。

    当然了,那么多年传承下来,邓氏也早就开枝散叶,各置产业,贫富不一。

    邓艾,属于棘阳这一支的邓氏人,年幼时便没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人,就很穷。传承无数代的邓氏荣耀,给他带来最大好处,也就是年少有书读。

    本来呢,他在乡里,平时帮点农忙,没事的时候读读书,日子贫苦了点,至少也算是耕读之家。

    但后来,新野一带被曹军夺得,黔首百姓都被狡狐用明晃晃的刀子,逼迫往雉县、博望县、叶县等地屯田,邓艾也不例外。

    当了屯田民,日子就得听从官府的调度。至少白昼里,是没有闲暇的时间读书了。

    邓艾当时年幼,被分配为放牛。他想读书,只能趁着暮食过后,在其母的指导下,借着夕阳的余晖和皎洁的月光翻一翻竹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建安十四年初,大汉朝四海知名的才女蔡文姬,来到南阳后,才有改变。

    年十七的邓艾,以识文断字,在屯田民中甚为少见的缘故,就被典农的官佐们,派去担任了个看守稻草的小吏。

    因为他口吃,上官觉得他不适合担任重要的任务。

    不过也好,这种清闲的职务,给了他一个人生转折的拐角。

    当小姐姐将藏书罗列在门外,供人们随意抄录的消息传开后,邓艾就大喜过望。

    他所在的屯田之地,是博望县靠南,在南阳治所宛城大概二十里的地方。每天下午,事务忙完后,可以一路小跑到宛城,趁着太阳的余晖,抄录一两卷。

    他也是这么做的,还风雪无阻。

    也是这样,他和陈遂认识了。

    陈遂每天日暮时分,就和下人一起,将书简给收起来。

    一来二去,他就注意到了一点,有一个年岁比他稍微大点的寒酸士人,每天在日暮时分,会满头大汗的,匆匆忙忙的来抄书。

    说寒酸,是因为他身上的粗布麻衣,都打满了补丁。说他是士人,是因为这个年纪不大的人,头发被布冠给别了起来。

    好学之人,都是值得别人心生敬意的。

    被小姐姐教导得有君子之风的陈遂,也是如此。

    为了让这个贫困士子,能多抄了几个字,陈遂每天故意拖到天黑看不见了,才收起书简。偶然的一次,收拾书简的时候,听到了这位年轻士子腹如雷鸣,便给他带了点吃食。

    不是什么好吃食,就是几个麦饼什么的。

    当然,这是对州牧之子而言。

    邓艾性格倔强,一开始不肯接受,说什么,无功不受禄、受之有愧云云。

    陈遂对此却露齿一笑,指着那些藏书,“这位兄长,难道几块麦饼,要比此书简珍贵乎”

    额

    邓艾无言以对。

    拿钱财都换不来的书籍,自己都一点不客气的抄录了,却拒绝几块麦饼。怎么说,都有点做作。

    后来陈遂又加了一句,“若是兄觉得无功不受禄,可帮忙遂一起收书简,可好”

    没有了拒绝的理由,邓艾就接受了。

    慢慢的,年岁相差不多的两个人,就熟稔了。还难免的,在邓艾休沐的时候,相互还谈论起学问来。

    每逢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的时候,陈遂就跑进屋子里找其母蔡文姬求教,然后出来继续探讨。

    所以呢,小姐姐就知道了陈遂有了个友朋。

    然后呢,狡狐也间接的知道了。

    嗯,主要的理由,是这位狡狐对陈遂私生子的身份,心中有愧疚,平时就多关注了些。

    他得知了邓艾这个名字的时候,便笑得对自家儿



第三三七章、施恩应润物细无声
    邓艾,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狡狐给盯上了。

    他依然抱着求学之心,在休沐之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便一路跋涉风雪跑来了宛城。

    之所以如此心切,不光是休沐之日太难得,还有和陈遂的讨论学问。

    并非他的才学不如陈遂,而是每当他提出问题,陈遂没见解的时候,就会去求教其母蔡文姬,再回来答复。

    变相的,等于邓艾在求教于蔡文姬。

    如此难得的机会,怎么能让他不心切呢

    尤其是,他的阿母,如今已经解答不了他对经义的疑惑了。而且,他是屯田的小吏,也没有时间进入荆州的官学。

    只是今日,注定了不一样。

    他与陈遂依然在抄书之地的小亭子内,就着各自对经义的观点,商讨一番。又成功的让陈遂跑去进屋子内,找蔡文姬解惑了。
1...9899100101102...1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