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郑芝龙稍稍平静了些,这才对皇帝大礼叩拜,道:“陛下宽宏无量,微臣叩谢皇恩!”

    此时的郑芝龙对皇帝再无一丝小觑之意了,原来读书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很有可能的现实。

    妈的比!皇帝短短两句话就差点把老子给吓得心脏爆裂,这样的人又岂是可以用相貌来揣测衡量的自己还是太飘了啊!

    朱由检道:“郑卿不必多礼,想必你上京之前,张朝忠已经跟你透过气了。

    没错,时至今日,大明开国两百余载之后,中土神州之地已经越来越难以养活大明的亿兆生民了,是以朕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第一六四章 海军本部衙门
    听到皇帝的宏伟计划,郑芝龙也颇为震惊,虽然他已经预料到皇帝扩大海贸的决心很大,但却未料到皇帝扩大海贸的决心居然这般大。

    作为大明最大的海商兼海盗之一,郑芝龙对大明的海贸政策还是颇为了解的,隆庆朝时,隆庆帝在诸多守旧势力的阻挠下,大胆革新,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由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这也为日后的隆万盛世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不过隆庆开关只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贸易只是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只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为唯一的开放“特区”。

    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到月港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月港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船籍证书】、商引【营业执照】,如此方能出海。

    这一制度发展到后来,甚至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严禁彼此间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时至今日,海贸如此之多的限制,已经让大明的开海政策形同虚设,沿海海商宁愿走走私贸易渠道,也不愿意到月港进行海贸贸易。

    而月港市舶司每年进项,也不过区区十几万两而已,利润还不如从事海贸走私的一个东南世家高。

    可如今皇帝却打开海贸限制,任何海商只要每年缴纳三千两白银保证金,并向市舶司缴纳两成关税,便可从事海贸贸易,无疑是对海贸政策的一次松绑,大明的海外贸易,很可能会迎来一次伟大复兴。

    不过每年缴纳三千两银子的保证金,还是让郑芝龙颇感疑虑,他不无担忧的道:“如果大明海贸繁荣兴盛起来,海商们向市舶司缴纳两成关税倒也不亏。只是每年还要向朝廷缴纳三千两保证金,海商们恐怕会宁愿走私,也不愿缴纳吧。”

    朱由检道:“郑卿误会了,所谓的三千两出海保证金,并非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一次。

    保证金其实就是押金,只要海商们遵守大明的海贸政策,并依法向市舶司缴纳关税,这三千两保证金会分文不动,全部退还给海商的。

    倘若海商们明年仍然继续进行海贸贸易,这三千两保证金仍然在朝堂库房保存,就当海商们已经缴过本年度的保证金了。”

    “原来如此,陛下英明啊!”

    郑芝龙明白了,如果海商一直从事海贸贸易,这三千两保证金便是一次性缴纳的押金,无需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

    倘若海商上岸不想再从事海贸了,三千两保证金最后还会原封不动退给海商,这就跟后世租房需缴纳押金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如果海商每年都要向朝廷上交三千两保证金,对于海商而言还是颇为肉疼的,可若是只需一次性缴纳三千两保证金就可以从事海贸,对于海商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无非是多造一条海船的成本罢了。

    不过郑芝龙自小就见识过世态炎冷,深知人性本贪的道理,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陛下的开海政策不可谓不开明也,但臣深知人性本贪,对于一些已经习惯走私的海商而言,恐怕他们连两成的关税都不愿意上交,宁可从事走私贸易吧。”

    朱由检盯着郑芝龙,眼里



第一六五章 逼宫前奏
    朱由检对东林党近来的串联行动自然早有察觉,所以他才要赶在和东林党爆发冲突之前搞定郑芝龙。

    只要郑芝龙愿意支持他的开海政策,他完全可以利用郑芝龙的海军封锁沿海,使东南走私海商世家“片帆不入海”。

    不过郑芝龙如此重要,还是必须对他有所制衡的,所以朱由检还专门搞出东南西北四海巡察使来。

    他打算任命郑芝龙为东海巡察使,杨天生为南海巡察使,李魁奇为西海巡察使,许心素为北海巡察使,让他们各管一片海域,相互竞争,相互制衡。

    除了抬举杨天生、李魁奇、许心素以制衡郑芝龙外,古代屡见不鲜的质子制度,朱由检也打算拿来用一用。

    朱由检装作关心郑芝龙道:“听说郑卿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妻,还生下一个长子,居住在日本”

    郑芝龙顿时感觉一盆冷水浇下来,皇帝老儿这是几个意思,难道要老子送质子入京

    不过郑芝龙乃天性凉薄之人,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得很,日后还会有很多儿子,送一个儿子入京为质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老实回道:“回陛下,臣娶的第二任妻子确实是一名日本女人,生有一名长子,取名郑森,今年已有四岁了。”

    朱由检意味深长的道:“四岁大了呀,郑卿如今已是朝廷命官,再非当年颠沛流离之窘境,有没有想过把郑森接回大明抚养毕竟郑森身为爱卿长子,于蛮夷之地长大,并不利于孩子的启蒙教育。”

    郑芝龙没有多想,回道:“回陛下,臣确实有意将犬子接回大明,请海内大儒教导之。”

    朱由检点头笑道:“郑卿如此作想甚好,郑森今年才四岁,如有良师教导,将来必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若朕之皇后将来诞下长子,郑森可为王子伴读,一起读书进学。”

    郑芝龙闻言大喜,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前程已经足够远大了,但长子郑森,貌似前程还要远胜于己呢。

    皇后诞下的长子,按照大明的立嫡制度,十有便是大明的太子,未来的天子。

    倘若森儿能顺利成为太子的伴读,那便是太子最铁杆的嫡系,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日后太子一旦登基,那森儿的前程肯定是无比远大,即使入阁为相也不是奢望啊!

    郑芝龙再次伏倒在地,发自内心的道:“臣代犬子,叩谢皇恩!”

    朱由检也非常高兴,郑森可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呢,虽然郑成功历史上并未达成驱逐鞑虏的理想,但他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均是当代最强战将之一。

    最重要的是郑成功对大明忠心耿耿,即使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郑芝龙仍然不为所动,一意抗清,使用起来可比郑芝龙放心多了。

    而且朱由检还有一个想法,汉武帝不是自小便把霍去病带在身边教导,从而把霍去病培养出千古名将吗

    他也想尝尝名将养成的滋味,把郑成功培养成海战无敌的千古名将,不让汉武帝专美于前。

    ……

    京城,钱谦益府邸。

    由韩爌率领,周延儒、黄道周、王守履、倪元璐、陆澄源等一干东林党核心联袂拜访钱谦益,其意不言而喻。

    “牧斎贤弟,想必我等来意你已明白,这次无论如何,你都要站出来了!”韩爌盯着钱谦益,不容钱谦益躲避,大义凛然的道。

    钱谦益一如既往地胆小怕事,迷糊的



第一六七章 张朝忠入京
    “呼……呼……呼……”

    足足过了几十个呼吸,朱由检才把胸中的滔天之怒暂时压制下去。

    老实说,他这一次当真被伤到了,有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委屈感。

    因为历史上黄道周等人誓死抗清的表现,倪元璐甚至在崇祯皇帝自缢后随其殉国死节,朱由检对倪元璐、黄道周等东林党人始终是另眼相待的。

    即使是以“水太凉”而遗臭万年的钱谦益,朱由检也因他降清后又反清复明的表现,并未如其他穿越者一般,一听到钱谦益的名字就恨不得杀之后快。

    甚至还因钱谦益绵软好摆弄的性格,朱由检对他寄以厚望,希望能通过控制钱谦益,以达到他分裂东林党的目的。

    但朱由检却忘记了,钱谦益性格绵软,的确容易受他摆布,但同样地,钱谦益也容易受其他人摆布啊!

    “烂泥就是烂泥,始终扶不上墙!”朱由检恨恨地地骂了一句,对钱谦益的失望溢于言表。

    虽然皇帝仍然气愤难平,但卢九德知道皇帝的怒火已经降到了水平线以下,这才壮着胆子劝道:“陛下何必为了这等无君无父之辈伤怀,此等逆贼,臣愿率领四卫营将士为陛下平之!”

    朱由检闻言面色一沉,随即心中一动,厉声喝道:“高全、高强何在”

    声音落下,高全、高强当即带领大内侍卫涌入殿内,跪倒伏地,朗声应道:“陛下,臣等在此!”

    朱由检面无表情的道:“将殿内除卢九德、骆养性之外的所有人,全部拿下!”

    “是,陛下!”

    高全、高强一声应诺,当即带领十多名侍卫扑向殿内的太监、宫女。

    “陛下开恩!”

    “陛下饶命啊!”

    太监、宫女们皆以为皇帝要杀人灭口,慌忙以头抢地,哭嚎求饶不已。

    不怪太监宫女如此肖想朱由检,皆因在朱由检登基之初,便接连施恩于内廷,比如放宫女出宫,开设内医院,实施太监宫女退休金制度等等。

    一开始太监宫女们还认为朱由检是个大大的仁君,对朱由检不乏感恩戴德之心,却也有几分轻视。

    可好景不长,朱由检登基了一段时日后,未见他对外臣如何惩治,反而板子全都落在了内廷身上。

    先是以三大殿贪腐案为名,清理了一批攀附魏忠贤的太监首领,接着彻查皇庄,又清理了一批掌管皇庄的太监总管。

    让太监宫女们对朱由检达到恐惧最高朝的便是烹杀事件,自古以来,太监宫女与外臣传递消息便屡见不鲜,太监宫女们对此也习以为常。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朱由检对勾结外臣的容忍度居然这么低,竟对勾结外臣的太监宫女们施以烹杀之刑,简直就是堪比桀纣的暴君啊!

    所以一听到朱由检下命令将他们拿下,他们便全都吓尿了,哭哭啼啼,哀嚎不止。

    “全等给朕闭嘴!”朱由检怒喝道:“哭哭啼啼成何体统朕又未说要诛杀你们,只是这几日要委屈你们了。

    高全、高强,将他们拿下,幽禁室内,钉上木板,隔绝内外,除了日常饮食外,朕要让一只苍蝇也休想飞进去。”

    “是,陛下!”高全、高强应道。

    “谢陛下开恩!”

    听到皇帝只是将他们幽禁,而非杀人灭口,众太监宫女们方才如释重负,谢天谢地,小命终于保住了。

    &



第一六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听到张朝忠这话,朱由检不免有些心动,自穿越以来,他一直感觉束手束脚,过得非常憋屈。

    面对四面漏风的大明王朝,朱由检就像是一个补锅匠,四处缝缝补补,好令大明王朝得以继续运转下去。

    但补锅匠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除了他自己外,很少有人意识到大明的深切危机,以致于所有势力都对自己不满,补锅匠竟变成了背锅侠。

    日益积累的委屈,令得朱由检心里总窝着一团火,他无数次想直接掀桌子翻脸算了。

    他明明是个天子,本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何必和东林党、阉党、勋戚贵族等各大势力左右周旋,为了说服大臣们接受自己的政策而憋屈隐忍,委屈自己!

    无数个失眠的夜里,朱由检总是幻想自己若是穿越成反贼就好了,他大可以打破大明腐朽的一切,把骑在老百姓头上吸血吃肉的朱明宗室、官僚士绅、勋戚贵族、土豪劣绅全部打倒,建立起一个由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来。

    可是他不能啊,他是大明皇帝,本身便是大明所有封建腐朽势力的扛把子,他想革大明的命,首先就得革掉自己的命。

    而且红宝书有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虽然朱由检是大明皇帝,理论上大明所有军队都该听从他的指挥,但实际上朱由检能真正掌握在手里的军队,只有四卫营的6500人,以及刚从京营里选拔出的援陕新军3000人,即使加上张朝忠口里的3000淮安军,也不过是区区12500人而已。

    向来唯君命是从的白杆军,如今还深陷在奢安之乱的泥潭里,鞭长莫及;三个月前争取到的东江军,仍然直面建奴威胁,需得全力以赴方能存活下来;排名明末三大军之首的关宁铁骑,则掌握在辽西将门手里,听调不听宣。

    历史上同为明末三大军之一的陕西秦军和天雄军,是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多次战斗之后才成长起来的,如今李自成、张献忠都还未开张造反,自然是没影的事。

    不过朱由检总算发挥了一次穿越者的先知优势,一个多月前便已派遣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三人携带朱由检给予他们的百万军资,前往陕西树旗招兵买马。

    想必以秦人的英勇善战,再经过剿贼历练,不出一两年,朱由检手里当可多出三支不下于陕西秦军、天雄军的部队。

    在朱由检的理想计划中,面对两年后有极大可能发生的建奴南下叩京,他手里能打出去的牌有四卫营6500铁骑,近万白杆兵,三万新军,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率领的三万秦军。

    虽然己巳之变中后金号称十万大军,但在朱由检看来,南下叩关的后金军最多也就65000人,自己有各地卫所军防守城池,又有机动的野战部队76500人,打败皇太极还是有极大可能的。

    不过在此之前,大明绝对不能出现大的动荡,尤其是东南赋税重地,一旦生乱,连锁反应下,后金很可能不待两年后便南下叩关。

    而朱由检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如历史上的己巳之变一样,北直隶被建奴狠狠祸害一番,直到建奴掳掠了足够多的人口、财物,这才不慌不忙退回关外,留下满目苍夷。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朱由检无法接受的,所以面对卢九德、张朝忠等人动用军队大肆捕杀东林党人的建议,朱由检还是摇了摇头,只是命二人率军进入京城严阵以待,谨防生乱。

    不到万不得已,朱由检还是不想那么早就动用军队的,毕竟政治斗争,消灭向来是下下之策,开了这个头,以后便无法回




第一六九章 叩阙逼宫
1...3839404142...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