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在高迎祥心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已经牢牢占据上风,他不断安慰自己,只要能逃过此劫,将来他还可以从头再来,重新拉起一支部队,再来逐鹿天下为时未晚。

    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能逃出生天,高迎祥还得作一番布置才行。

    掩饰住心中的恐慌,高迎祥猛地一转头,对麾下的五百亲兵和七八百溃兵喊道:“诸位弟兄,明贼只有三千之数,倘若我等能振奋士气,抵住明贼的锋锐,便能唤醒我军的精气神,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将明贼一举击破!”

    可就在这时,却有一名溃兵喊道:“大王,洪承畴是屠夫!他会将我们生生活埋的……”

    高迎祥脸色铁青,深吸一口气,强行压制愤怒,冷冷的道:“竟敢乱我军心,杀了!”

    溃兵闻言,二话不说当即向后疯狂奔逃,可亲兵头目张弓搭箭,一支箭矢飞射而去,逃跑的溃兵惨叫一声,扑倒在地上,不过还未死透,在地上挣扎着向前爬动,求生意志不可谓不坚也。

    高迎祥的一个心腹走过去,一刀砍在他的脖子上,溃兵人头骨碌碌地滚了下来,这才死透。

    杀了那名溃兵,全场噤若寒蝉,再无人敢反对高迎祥的意见,随着高迎祥向那高速疾驰的明军铁骑迎了上去。

    而高迎祥却趁人不备,渐渐落在了最后面,对手下的十几个心腹低声说道:“大家收拾好细囊,尤其银票银两一定要带足了,待会看我眼色行事,我们从另一边走,速度一定要快,一定要隐蔽。”

    众心腹跟高迎祥走南闯北,对高迎祥的习性自然了解得很,悄悄点了一下头,表示明白。

    高迎祥心中轻叹了一口气,如果后军建制还在,那么他或许还能跟明军大战一场,可如今连后军都全面崩盘了,这让高迎祥心中哇凉哇凉的,再无一丝战意,只想着三十六计,跑路为上。

    ……

    “弟兄们冲啊!明贼只有三千人马,且长途奔袭早已是强弩之末,只要顶住明贼的三板斧,明贼必败!”

    “弟兄们,只要能挡住明贼,每人赏银十两纹银,谁能斩下洪承畴的头颅,赏银一千两,升为统领!”

    高迎祥在后面不断高喊着,给麾下这群乌合之众加油打气。

    贼军将士都穷惯了,听到高迎祥开出高额的赏格,果真士气大振,竟真的勇猛无畏,向着明军三千铁骑冲了上去。

    “回头人人都有重赏!美酒管够,弟兄们冲啊……”

    高迎祥边喊边退到队伍末尾,给十几个心腹使了个眼色,然后骑着骏马就往相反的方向逃跑。

    而王嘉胤、王左挂、飞山虎三位铁憨憨,还有那一千多贼军,被高迎祥卖了还不自知,奋勇冲杀在战场的第一线。

    其结果,自然是无比的催悲,他们根本没作多少抵抗,就被明军铁骑撕碎,沦为马蹄下的一团碎肉。

    王嘉胤临死前倒是醒悟过来了,在被铁蹄踩碎之前,奋起全身力气,大吼道:“高迎祥,我草你祖宗!”

    ……

    高迎祥的算计虽好,可他却低估了数万大军一旦崩盘会有多恐怖。

    倘若他不耍小心机,能带着一千多贼军一起逃跑那倒是没人敢招惹他,可他身边只有十多名心腹,且还有战马驱策,一下就被一群多达三四百的溃兵给盯上了。

    &




第二九零章 坑杀!
    高迎祥落网之后,陕西的流民之乱总算是进入了尾声,不过洪承畴也有大麻烦,明军只有三千多人,可投降的流民军却有一万五千人,三千人要看管一万五千人,其麻烦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好在延安府得知洪承畴率领三千铁骑大胜三万流民军的消息之后,派出了三千兵马前来支援洪承畴,并运送了大批粮食前来犒军,这才解决了看管俘虏这一难题。

    翌日中午杨嗣昌率领的四千五百天霸军和茅元仪率领的三千援陕新军也赶来了,这么多军队集合在一起,自然不是个事儿,洪承畴决定率领大军前往延安府修整。

    可对于一万五千俘虏的处理,众人却发生了重大分歧,洪承畴认为,除恶必须务尽,这一万五千俘虏曾经对大明百姓造过孽,理当斩草除根,将俘虏全部处死为妙。

    可杨嗣昌、茅元仪等人却强烈反对洪承畴的意见,认为杀俘不祥,俘虏既然已经向官军投降了,官军应信守承诺,给俘虏一条生路。

    洪承畴并没有争辩,仿佛接受了杨嗣昌、茅元仪等人的意见,决定给俘虏予以优待,要带俘虏回延安府安置。

    但是因为洪承畴以往对流民军的铁血手腕,被俘虏的流民军将士皆忧心忡忡,担心洪承畴到了延安府后会处死他们,是以他们行军速度故意拖得非常缓慢,大军一日走不到十里路。

    此地离延安府大概还有五十里远,一天不到十里的速度自然令得洪承畴大为不满,为免夜长梦多延安府,当天晚上,洪承畴便在离延安府还有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大摆筵席,邀请了一些流民军的头领前来赴宴,一万五千俘虏的伙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高迎祥作为流民军的首领,自然也有资格列席宴会,宴会上,洪承畴长袖挥舞,展现出极佳的谈吐风度,不仅令杨嗣昌、茅元仪等下属钦服,就连让一干流民军首领也颇为心折,大家推杯换盏,气氛非常欢乐。

    高迎祥原本悬着的一颗心也渐渐放回了肚子里,宴会上洪承畴当众向高迎祥许诺,待洪承畴回京述职,一定向当今陛下求情,给流民军首领和一万五千俘虏一个出路,绝对会让他们满意。

    洪承畴的承诺大家伙都相信了,毕竟洪承畴那么大的一个官,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酒过三巡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耳朵出现了幻听,众人竟听到营帐外面传来“沙沙”的声音,似乎是有大批的人在一起掘地。

    高迎祥端着酒杯,疑惑问道:“洪大人,外面的声音是怎么一回事”

    杨嗣昌也疑惑的问:“大人,外面似乎有很多人在挖土”

    洪承畴并未回答两人的问题,只是沉默不语。

    高迎祥大感不妙,侧耳倾听,俘虏营里原本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吆喝声不知何时已经完全听不到了,营帐外面只有不断掘地挖土的声音传来。

    “好你个洪承畴,你是想把我们坑杀了吧老子跟你拼了!”

    高迎祥瞬间明白过来了,下意识便想拔刀斩杀洪承畴,可他作为俘虏,武器自然早就被人收缴了的。

    摸到腰里空空如也,高迎祥一怔,旋即恼羞成怒,挥舞拳头便向洪承畴砸去。

    可不知为何,平日里孔武有力,臂力惊人的高迎祥,才刚刚挥动拳头,脑子便传来一阵巨大的晕眩感,身体瞬间发软起来。

    “洪承畴,你竟然下毒”高迎祥手指洪承畴,怒不可遏的诘问道。

    “洪承畴!你太卑鄙了!”

    “你



第二九一章 周皇后有喜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来到了人间五月天,京城的天气渐渐开始有些热气了,不过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倒是相差较大,到了晚上十分凉爽,甚至还有点冷。

    自开年以来,大明国事虽然屡有波折,但总的来看一切都还算顺利,张朝忠在江南,洪承畴在陕北,皆干出了一番颇为瞩目的成绩,令得崇祯肩上的压力陡然轻松了许多。

    尤其是张朝忠在江南查抄了数十家豪绅大族之后,给崇祯的内帑又增添了总共一千五百多万两纹银的进项,没收良田三十万亩,店铺两千多间,金银珠宝装了整整五艘海船。

    至此,崇祯的内怒存银已经将近四千万两,可以说大明历代皇帝的内库,从未有崇祯这般丰盈充足。

    有钱就有底气,崇祯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动他所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大明皇家银行,《大明旬报》,市舶司等各项改革进程皆进展极快。

    此外,为了解决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缺粮的问题,崇祯还拨付三百万两纹银,命郑芝龙下南洋购买大米粮食。

    陕西方面,经过洪承畴的铁血镇压后,曾经愈演愈烈的流民之乱开始偃旗息鼓,但是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陕西天灾连年,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仍然非常严重,倘若不能解决陕西百姓的吃饭问题,民乱仍然会死灰复燃。

    而要彻底解决陕西的民乱问题,在崇祯看来,最大的难题并非未来几年更大的天灾,也非粮食不继,而是以秦王、庆王、肃王为首的三藩,占据了陕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

    不解决陕西三藩问题,那就不能彻底解决陕西的民乱之祸。

    不过削藩问题事关重大,虽然崇祯的目光已经盯向了藩王,但削藩之前还得布置筹谋一番才是。

    批阅完奏折,崇祯伸伸懒腰,摆驾来到周皇后所居住的坤宁宫。

    喝了周皇后亲手熬煮的参汤之后,崇祯抱着周皇后躺在床榻之上,享受着难得的安逸。

    不过饱暖思那啥,朱由检抱着怀中美人,便习惯性动手动脚起来了,躺在他怀中的周皇后稍稍安静了一会,待朱由检动作越来越过分,她便抓住朱由检的手制止道:“皇上……不要!”

    朱由检无赖笑道:“都老夫老妻了,你还害羞个什么劲”

    周皇后不由莞尔一笑,随即有些羞赧的说道:“皇上,妾身有件事不知该不该向陛下提及,妾身怕此事摸不准,让皇上空欢喜一场。”

    朱由检戏谑的道:“看来皇后还有惊喜隐瞒着我,说吧,我洗耳恭听。”

    周皇后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红晕,连耳根都微微发红了,她欲语还休的道:“是臣妾那月事已经两个月没来了,怕不会是有喜了吧。”

    “什么!”朱由检差点一蹦三尺高,惊喜交加的道:“此事可当真”

    周皇后害羞的点了点头:“嗯。”

    朱由检连忙道:“卢九德,快,快传太医!”

    卢九德听到皇帝如此惶急的召唤,还以为皇帝身体出了什么大问题,不敢怠慢,一溜烟儿便跑出去传唤太医了。

    稍倾,太医院首席太医刘秉泉便被卢九德急急忙忙拉进坤宁宫来了。

    刘秉泉一开始还以为是朱由检身体有恙,可看着朱由检那壮硕的身躯,不由疑惑的道:“陛下可是哪里不舒服吗”

    朱由检却指了指周皇后道:“你去把把脉,看朕的皇后是不是有喜了”

    刘秉泉闻言,一口大气终于送了下来,不过旋即又有些紧张起来了,毕竟崇祯成亲已经两年多了,后宫至今还未有人



第二九二章 剑指削藩
    周皇后有喜的消息传扬开来后,自然是满朝称颂贺喜之声,即使一向对崇祯极为不满的黄道周、倪元璐等东林党人,面上亦是一片喜色。

    在封建王朝,皇帝有后绝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直接关系到王朝根基稳固与否。

    至于什么开疆拓土,什么万国来朝,在大臣们看来那都只是面子工程而已,和皇帝有后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虽然只是周皇后才刚刚发现有喜,且未来生下来的也未必是龙子的,但毕竟证明了天子的身体没问题,只要勤劳耕耘,那么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崇祯对周皇后有喜之事也极为重视,虽然历史上周皇后生朱慈烺非常顺利,可毕竟崇祯穿越回来后改变了历史,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他严命王承恩,要把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后宫之中,严防任何意外发生。

    皇后有了身孕的消息,让朱由检又喜又忧,对周皇后肚子里的小生命,表现得比周皇后还要重视,为此他特地丢下了手上令人烦恼的政务,专门在后宫陪了周皇后七天时间。

    不过对于朱由检来说,儿女情长注定不是他生命中的主流,再次投入繁忙的政务之后,朱由检频频会见阁部重臣和军中大佬,貌似不经意的言语中透露出削藩之意。

    对朱由检透露出来的削藩之意,无论是阁部重臣还是军中大佬,一个个都表现得颇为谨慎,劝谏崇祯三思而后行。

    以史为鉴,历代王朝有意进取的皇帝都打过削藩的主意,但是几乎每次削藩,总能掀起惊天动地的大动乱。

    历史上著名的“削藩”有三次: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最高权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强盛的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是以宋朝藩王的权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限制。

    最为著名的一次便是本朝的建文帝削藩了,结果引发靖难之役,建文帝反被燕王朱棣拉下了帝位,削藩直接翻了车。

    因为建文帝搞削藩把自己的帝和身家性命都搞丢,是以自他之后的历代大明天子均吸取教训,就再没有搞过什么公开的削藩动作,只是悄咪咪地剥夺了各地藩王的拥兵之权。

    为了补偿各地藩王,朝廷对于各地藩王宗室的违法乱纪之举,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恐施压太过,再搞出一个什么靖难之役来。

    不过长此以往,随着藩王宗室的人口不断繁衍,供养宗室已经成为了地方上最为沉重的负担,最终成为拖垮大明朝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宗室子弟与大明王朝一起滑向深渊。

    朱由检作为穿越者,既然已经知道这个弊端是拖垮明朝的重要原因,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五月十八日,朱由检于文华殿中召开了内阁会议,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孙承宗、郭允厚、温体仁七位阁臣围着圆桌坐成一团,此外,主持京营改革的范景文、李邦华两位大臣也列席了此会。

    众位大臣正襟危坐,朱由检环视众人,先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开口说道:“以史为鉴,我中原王朝鲜有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存在。

    大明开国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载,按照历史车轮的轨迹,我大明应处于王朝末年



第二九三章 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朱由检此问一出,众大臣皆沉默以对,无人开口献计。

    群臣不是傻子,历史上主张削藩的大臣有什么命运他们一清二楚。

    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鉴于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巨大威胁,向景帝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开始打压诸王,却不料引起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最后被周亚夫平定,但晁错这个始作俑者却被景帝腰斩于世,落得个无比悲惨的下场。

    到了本朝建文帝时期,建文亲信重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亦积极怂恿建文帝削藩,不料眼高手低竟被燕王车翻。

    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下场更是惨烈以极,齐泰、黄子澄皆九族一体灭绝,方孝孺更是十族皆灭,是为历史上的刑罚之最。

    也许在朱由检自己看来,他有钱又有兵,此时削藩正当其时,完全没有问题。
1...6970717273...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