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可在大臣们看来,崇祯自登基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触犯了贵族、武勋、官僚、士绅等诸多阶层的利益,崇祯的皇位就好像是坐在火山口上,是极为不稳固的。

    而今崇祯更是头铁地要去触犯藩王的利益,简直就是自掘坟墓,要把天下所有的食肉者全都得罪干净,长此以往,必国将不国,王朝覆灭,便在眼前。

    黄立极身为内阁首辅,虽然对崇祯不满久矣,但无论是为了生前身后名,还是为了子孙后代计,他都必须阻止崇祯的胡作非为,以免崇祯当真把自己搞成了亡国之君。

    黄立极沉吟一会儿,开口说道:“陛下欲中兴大明的这片热忱之心是很好的,但欲速则不达,而今陛下登基不到一年,朝廷诸事尚未步入正轨,何不暂且打好地基为先,待根深蒂固之后再来解决陕西的藩王宗室问题”

    施鳯来、张瑞图等向来保守的阁臣也纷纷劝谏崇祯,藩王宗室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忌操之过急。

    就连孙承宗、、温体仁、范景文、李邦华等帝党死忠,也不赞成崇祯的削藩政策,认为可以稍等几年,等崇祯实力壮大之后再来讨论削藩问题为佳。

    崇祯心中长叹一声,他何尝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几乎整个天下的利益阶层,再强行去推行削藩政策的话,那便是天下皆敌,连藩王宗室都要揭竿而起了。

    但崇祯身为穿越者,又岂能不知未来的十几年,陕西的连年干旱非但没有停歇,反倒愈演愈烈,最终令得陕西成为炸毁明朝这座大厦的火药桶,国祚长达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所率领的流民军一举推翻。

    想到历史上大明王朝的最终命运,朱由检削藩的决心已是板上钉钉,不容改变,他断然说道:“朕意已决,陕西宗藩问题一定要得到彻底解决。

    朕打算以陕西作为试点地区推行改革,首先召四宗藩王入京居住,并在京城为四宗藩王建立王府,至于四宗藩王的土地、山林、店铺等不动产,朕之内帑将以市价的三成购买。

    如今我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想必诸王宗室也能理解朝廷的困难,愿意吃一点点小亏,与朝廷共度时艰的吧。”

    我呸!

    众大臣听到崇祯这番不要脸的话,恨不得吐崇祯一脸口水。

    大明藩王宗室是什么卵样群臣再是了解不过了,对于大明的藩王来说,朝廷不让他们占便宜就已经是吃了天




第二九四章 张溥又出来搞事情啦!
    崇祯决意召陕西藩王回京居住,并解禁松绑陕西宗室子弟的消息随着《大明旬报》刊发出去后,整个天下顿时议论纷纷,尤其是在贫瘠而又面积广大的陕西,更是引起了极大震动。

    对于广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宗室子弟来说,朝廷解禁松绑的消息当然是好消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去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了。

    但对于陕西的秦王、韩王、肃王、庆王来说,这条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他们给震傻了。

    待他们算清利弊得失,自然是勃然大怒,强烈反对崇祯的宗室新政,财力雄厚的秦王朱存枢,更是在暗地里开始招兵买马,渐渐生出不臣之心。

    而被官府通缉的张溥,则明显意识到这绝对是个推翻崇祯暴政的大好良机,为此他先是下江南联络了数十家豪族,继而又北上陕西西安,前往秦王府做客。

    秦王在大明宗藩之中,乃公认的诸王之首,出身比皇帝世系的燕王朱棣一脉还要高贵,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子朱樉,秦王一直担任着明朝管理宗室的机构宗人府的宗人令,可谓是明朝藩王中的带头大哥。

    只是后来大明皇帝有意削弱藩王的权势,历经改革后,宗人府不再由亲王管理,改由专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宗人府的事情,不专门设官。

    之后宗人府又归于礼部管理,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设置经历一人,官职为正五品,负责文书档案的收发、管理工作。

    如此一来,秦王便失去了影响朝政的权力,可即便如此,秦王在大明宗藩中还是拥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秦王府历经两百多年的积累,财富更是多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来到西安,张溥看着眼前这座一眼望不到头,且修葺得无比大气、奢华的府邸,忍不住倒吸了口冷气。

    张溥并不是个没见识的人,南北两京皇宫他也见过,福王府他还亲自游览过,但和奢华壮观的秦王府相比,都差了点意思。

    秦王一脉作为大明诸王之首,可以说在这西安城之中,秦王绝对可以称王称霸,只要秦王不造反,纵然是朝廷派遣来的官员被秦王又打又骂,也没人奈何得了秦王。

    张溥虽然被天下官府通缉,可明朝毕竟不是现代,没有高清相片,以通缉令中那根本看不清面目的画像想要抓到张溥,那就是侮辱张溥的智商了。

    这一天,张溥带着自己的伴读小书童来到秦王府门前,当看到眼前这座奢华的堪比皇宫的府邸,小书童忍不住惊叹道:“这秦王府可真大,占地至少有三四十亩了吧,我看连南京皇宫都不如秦王府广大。”

    张溥不悦的道:“没规没矩,瞎咋呼什么一会儿跟我进去别乱说话,免得丢了本少爷的人。”

    小书童闻言撅着嘴巴,带着几分委屈俏生生的道:“知道了。”

    小书童的这副模样,竟比娇俏少女还要令男人心动,摆明了跟张溥关系不正常啊!

    不过这也不奇怪,明朝士大夫向来便有蓄养的爱好,张溥身为士林中的佼佼者,养个根本不叫事儿。

    ……

    秦王府门口处,由于是特殊时期,护卫比往常要森严许多,当张溥和小书童一靠近,一名侍卫就一脸凶神恶煞的道:“此乃王府重地,闲杂人等速速退避!”

    小书童向侍卫拱手行了一礼,娇声道:“这是我家公子的拜帖,还请这位侍卫大哥呈交给王爷!”

    看



第二九五章 毒计!
    客厅之中,朱存枢和张溥分主宾坐下,林必成、张永江等几位心腹幕僚则在两旁作陪,朱存枢看着张溥道:“本王听闻张先生如今尚还背负着皇上龙笔御批的通缉令,且本王身为皇上的长辈,关系莫逆,难道张先生就不担心本王将你拿下,交给皇上处置吗”

    张溥自信的道:“在下既然敢来,自然无需担心王爷对在下不利。”

    “哦”朱存枢不由一愣,道:“张先生有何底气”

    张溥淡定的道:“理由很简单,所谓敌人的敌人正是天然的朋友,在下受崇祯通缉,倘若想重见天日,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公共场合,那么唯一的途径便是把崇祯拉下马,换个人来当皇帝。

    而王爷作为大明诸藩之首,神通广大,想必此时已经得到了消息,崇祯已然生出了削藩之意,准备强召王爷入京长住,把王爷圈养起来,并以国家大义捆绑王爷,要求王爷以市价的三成,把秦王府两百多年积累下来的产业卖给朝廷。

    崇祯此举无疑大大侵犯了王爷的利益,在下料定王爷绝不会束手就范,这才敢冒着被王爷拿下交给朝廷的风险,前来拜访王爷,寻求合作。”

    朱存枢闻言不禁眼睛微咪了起来,端着茶杯心中沉吟不已,张溥确实所料无误,他心中自然不甘将秦王府两百多年来积累的产业拱手相让给崇祯,倘若崇祯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召他入京的话,他唯一的途径,只有造反一途了。

    而历来造反大事,须得有人有钱有粮才行,眼前的这位张溥,身负江南第一才子之名,想必才华谋略都是出类拔萃的,如果能为自己所用,这造反大事可就多了几分成算了啊!

    况且朱由检自从登基以来,已经将贵族、武将、官僚、士绅通通得罪个遍,虽然他通过抄家灭族获得大笔钱银并掌握了京营兵权,但隐患已经埋藏在每个食肉者的心里,一旦有人将其引爆,是不是就能把崇祯炸了个粉身碎骨呢

    大有希望呀!

    眨眼间,朱存枢心中已经闪过无数念头,他泯了一口茶水,缓缓说道:“张先生不妨说说看,到底跟本王怎么个合作法”

    张溥猛地抬起头来,大逆不道地直视着朱存枢的双眼,缓缓的道:“在下有一计,可令王爷登上那无数人孜孜以求的九五之尊之位!”

    “什么!”朱存枢先是一惊,继而勃然大怒地指着张溥,呵斥道:“张溥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污蔑本王造反!”

    其余心腹幕僚也纷纷站了起来,怒视张溥,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将张溥拿下之意。

    然而在朱存枢和众幕僚的目光逼视下,张溥却显得非常的平静,丝毫不受影响,反而是无比从容淡定的道:“在下只问王爷一句:有无问鼎天下至尊的雄心壮志如果有,在下便助王爷达成所愿;如果无,在下无足轻重,王爷大可将在下拿下,交由官府处置。”

    朱存枢豁然站立起来,居高临下,以无比森冷的目光盯着张溥,直到过去了十数个呼吸,张溥仍然面不改色,朱存枢这才放声大笑道:“哈哈哈!好一个张溥,果然不负江南第一才子之名,既然你有如此胆色,那么本王不妨直言相告,本王确实有意逐鹿天下,还请张先生助本王一臂之力!”

    张溥同样站立起来,向朱存枢拱手行礼道:“王爷客气,在下和王爷目标一致,皆有扳倒崇祯的心愿,自然会全力襄助王爷,达成问鼎天下之志气。”

    “好好好!”朱存枢颇有些激动的道:“有张先生襄助本王,本王大业可成矣!刚才张先生有言在先,称有一计可助本王达成心愿,还请张先生不吝



第二九六章 深入草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苍茫的大草原上,一群十几人的队伍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驰着。

    每当林必成想起半个月前他自告奋勇,向秦王毛遂自荐,称自愿进入大草原寻找察哈尔部,达成与林丹汗的战略同盟,他都恨不得给自己两巴掌:叫你特么逞能,现在悔不死你!

    骑了十几天马的林必成只感觉自己的下半身已经完全裂开了,大腿两侧早已被磨得血迹斑斑,裤子上的碎步甚至已经渗入了血肉里,又痒又痛,难受的要死。

    可是大草原里水源难寻,条件无比艰辛,无论林必成有多么难受,他都只能咬牙强忍下来,而且作为这支队伍的头领,为免打击士气,他还不能开口抱怨,有多少苦都只能吞到肚子里去。

    “我特么真是造孽啊,如果我不是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此时我应该舒舒服服待在秦王府里,为王爷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不是在这里吃苦受累,甚至还有丢掉性命的风险。”

    在苍茫无际的大草原里,环境艰苦,危机四伏,丢掉性命是一件概率非常大的事,林必成这支队伍出关半月都未遇到危险,可以说已经非常幸运了。

    正当众人闷头赶路的时候,却见地平线的尽头,出现一道黑线向着众人快速移动过来。

    “轰隆隆!”

    随着大地的震动,视线尽头,很快就看到黑压压一片骑兵呼啸而来,至少有数百之众。

    在这辽阔无际的大草原上,缺粮缺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林必成这支队伍所携带的粮食和水壶都已经空空如也,如果再不能找到人烟,等待他们的下场只能是死路一条。

    是以当一群骑兵出现在众人眼帘的时候,林必成等人非但没有惊慌,反而有一种终于得救了的感觉。

    在林必成看来,这伙骑兵有数百人之多,在此地能随随便便拉起这么大群队伍的,十有**便是林丹汗所统领的察哈尔部,换而言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总算到达目的地了。

    ……

    在一座豪华宽敞的蒙古包内,一位身材壮硕长相粗豪的大汉正在自斟自饮,脸上写满了落寞。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历史上一般认为他是蒙古末代大汗。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图尔,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后裔、达延汗的7世孙,作为出身黄金家族的一代雄杰,林丹汗从小便有统一蒙古,重建成吉思汗霸业的雄心壮志,可惜林丹汗生不逢时,同时代还有比他更为英明神武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出世。

    自继承汗位之后,林丹汗始终面临着新兴势力后金的威胁,因此他对外采取联明抗金的方针,对内则谋求对蒙古其他部落的统一,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原则,优先进行对蒙古的统一,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

    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林丹汗和大明都不是对手,因此林丹汗决意西迁,试图躲避后金的锋芒,先统一蒙古右翼诸部以壮大己身。

    蒙古右翼诸部果然不是林丹汗的对手,林丹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驻牧于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于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很快在右翼立足。

    经过数次战役,林丹汗如今已经基本平定右翼地区,驱逐了明朝册封的顺义王卜失兔,并废除了济农额璘臣。

    但另一方面,留守于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也开始瓦解,不仅奈曼、敖汉两鄂托克投靠后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其后尘而降金,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三鄂托克则



第二九七章 秦王反了!
    听到蒙古人放肆的嘲笑声,林必成憋得满脸通红,只是想到秦王的雄图伟业,想到自己还身处于狼窝之中,他不得不强行吞下一口气,展开三寸不烂之舌,向林丹汗游说道:“还请大汗稍安勿躁,且容在下仔细分说一番,再来判断我家王爷到底有没有资格与大汗结盟。”

    林丹汗听到林必成这么一说,倒是被他勾起了好奇心,摆摆手,示意众人停止对林必成的嘲笑,道:“你且说说看,若敢糊弄本汗,本王便宰了你!”

    林必成深吸一口气,道:“众所周知,当今大明皇帝是去年八月底才登基的朱由检,自从朱由检登基之后,他亲小人远贤臣,把大明的贵族、武将、官僚、士绅通通得罪了一遍,大明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可谓苦朱由检久矣。

    到了五月初,目空一切的朱由检更是向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即皇室宗亲伸出了毒手,竟欲强召全国各地藩王回京长住,剥夺藩王的财富、权势,把藩王通通圈养起来。

    此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大明上上下下无不对此忧心忡忡,大明各地藩王更是惊惧交加,深怕朱由检会对他们不利。

    如此一来,大明宗室、贵族、武将、文臣、士绅都已被朱由检得罪了个精光,王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只要有人振臂高挥,号召大明上上下下起来反对朱由检,那便是江山易主的局面。

    纵观大明上上下下,最有资格站出来振臂高挥的,无疑便是高居大明各藩之首,出身最为高贵的秦王。

    如今,我家王爷为大明百姓计,决意站出来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并已得到了江南所有大家族的一致支持,钱粮无数,招兵买马已有十万之众。

    试问,我家王爷有如此雄厚资本,可有跟大汗结盟的资格”

    “什么!”

    “明国竟生出如此巨大变化!”

    听了林必成这番长篇大论,林丹汗几乎惊讶的跳了起来,虽然大明军士皆是战五渣,在和后金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可是在林丹汗看来,大明始终是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即使林丹汗以成吉思汗的子孙自居,自忖出身黄金家族,也不得不承认,大明皇帝,始终是天下间最有权势的人。

    可现在林必成却告诉林丹汗,大明皇帝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有一个不慎,便有被秦王取而代之的可能。
1...7071727374...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