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对此,林丹汗心中当真是复杂以极,很有喜忧参半的感觉,喜的是在林丹汗心中,大明始终是蒙古最大的敌人,毕竟就是因为大明,蒙古人才失去中原这个花花世界。

    如今见到大明有发生内乱的可能,林丹汗自然是求之不得,说不定他还有机会重续祖辈的荣耀,再次率领蒙古入主中原。

    忧的是相比大明,如今后金才是林丹汗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胁,倘若大明生乱,那么后金更是不可抑制,恐怕连蒙古也会被野心勃勃的后金所吞并啊!

    不过林丹汗并没有显露出心中的想法,只是看着林必成,缓缓的道:“倘若你所言无差,你家王爷倒是有跟本汗结盟的资格,可若是没有好处,本汗又何必为你家王爷的夺位大业火中取栗呢”

    听到林丹汗这么说,林必成知道林丹汗已经动了心,他心中轻轻出了口气,淡淡笑道:“倘若大汗答应与我家王爷结盟,在我家王爷起兵靖难之时,能出兵攻打大同牵制大明边军,我家王爷夺位之后,可与大汗结成兄弟盟约,开放互市,粮食、盐铁等皆可交易,并齐心协力,一同应对后金的威胁。”

    听到林必成开出的条件,林丹汗不得不承认,自己十分心动,因为互相敌对的缘故,察哈尔部落很难从大明得到粮食、盐铁等奇缺物资,令得察哈尔部在和后金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

     




第二九八章 沉着应对
    朝中文武大臣皆议论纷纷,藩王造反可非等闲事,不少大臣第一时间便想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可怕后果,心中皆惴惴不安,担心崇祯会重蹈建文帝之覆辙。

    虽然大臣们普遍认为崇祯的改革已经妨害了他们的利益,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毕竟还高居于朝堂之上,可不想秦王一朝登基自己便要黯然下台,甚至被秦王清洗问罪。

    朱由检此时心中已经平静下来,虽然秦王此时造反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但藩王这颗毒瘤迟早都要割掉的,早割总比晚割好。

    毕竟陕西的民乱刚刚被平定,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曹文诏等一干大将皆在陕西,朱由检笃定秦王掀起的内乱走不出陕西,便会被洪承畴等人平定。

    自从登基以来,朱由检先后解决了财政和兵权两大难题,虽然贵族、武将、文臣、士绅等诸多利益阶层皆对他生出了巨大的不满,但只要有兵有钱有粮,在朱由检看来,都不算什么大问题。

    满清入关之后,大明利益阶层不也对满清极为不满吗

    可满清放开手脚大杀特杀一通,最后所有利益阶层不都乖乖跪下大喊主子嘛!

    既然满清能以杀戮平定人心,那我朱由检没道理不可以,毕竟与满清相比,自己还有个大义名分,而且自己又不会逼迫百姓剪金钱鼠尾辫。

    朱由检自忖,眼下大明虽然仍一片腐朽,但腐朽之中已经渐渐生出新芽,朝廷新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只要去除腐朽,那么大明总会走向新生,朱由检甚至觉得大明对建奴也没什么好怕的,只要再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两年,就能北伐辽东,恢复大明疆土了。

    至于藩王问题此时爆发出来,朱由检认为这是件好事,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若不能清除藩王这个隐患,自己怎么可能放心亲率大军与皇太极开战

    要是他带领着将士们在战场上和建奴血拼,藩王却在背后捅刀子那才真是大祸事。

    群臣还在议论纷纷,朱由检便向王承恩瞄了一眼,王承恩秒懂,呵斥道:“肃静!”

    听到王承恩的呵斥,群臣这才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眼睛不自觉地盯向了朱由检。

    朱由检乾纲独断,不容置疑的道:“内阁诸大臣和军机处列位臣工留下来与朕议事,其余百官退朝。”

    文武百官听到崇祯的这道旨意颇有些幽怨,你崇祯也太不厚道了吧,居然把我们这些文武重臣排除在国事议政名单之外!

    而一些机灵的大臣已经意识到崇祯有意抬举军机处,心想自己是不是该学些兵法,混入军机处去谋个好前程呢。

    不管如何,文武百官皆不敢违抗崇祯的旨意,谁叫崇祯有兵有权呢,文武百官虽然心中大为不满,也只能乖乖地朝崇祯行了个礼,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出皇极殿。

    ……

    皇极殿太过宽敞,自然不适合小范围议事,内阁和军机处十多位大臣随着朱由检,来到皇极殿的西阁,商议秦王造反之事。

    待众人分别落座之后,朱由检开门见山说道:“朕已经看过秦王发布的造反檄文,秦王在西安举兵十万,杀官造反。”

    内阁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骇了一跳,秦王造反虽然在他们的意料之外,但以内阁大臣们想来,大明时至今朝,藩王权力已经削弱到了极处,没兵没权的,即使造反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可现在崇祯却说秦王已经举兵十万,这让他们不得不感到惶恐。

     



第二九九章 决意亲征
    群臣闻言,心绪不由稍稍安定下来。

    是啊,群臣可以不信任洪承畴,不信任孙传庭、卢象升等后起之秀,可对于边军,群臣还是比较放心的。

    大明时至今日,也就边军还算有几分战斗力,驻扎在宁远的辽西军,更是天下战力仅次于建奴的第一等强军。

    虽然边军向来听调不听宣,唯有朝廷拨付军饷才能令他们动一动,但如今崇祯有的是钱,命令边军征剿秦王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想到这点,黄立极心中的担忧已经散去大半,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向崇祯建议道:“既然如此,现在应该立即通知陕西、陕西边镇方面随时做好征剿秦王的准备,以防万一。”

    崇祯点点头道:“具体的事宜内阁和军机处商量着办,尽快给朕拿出个章程来。不过朕有几点要求,其一,对秦王用兵先交由洪承畴负责;其二,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秦王一脉决不可留;其三,朝野之间,无论是谁,若是跟秦王暗通曲款、坑壑一气,当九族尽诛,一体灭绝!”

    群臣闻言皆心中一寒,继而纷纷站立起来,对崇祯躬身一拜,道:“臣等,遵旨!”

    朱由检提出的这三点要求都很合理,虽然群臣对洪承畴领兵还颇有些疑虑,可洪承畴就任延绥巡抚以来,确实令得曾有星火燎原之势的陕西民乱迅速平定下来了。

    而且洪承畴身边还有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良将辅佐,即使不敌秦王,也能把叛乱暂时控制在陕西境内,不会让秦王一下就形成席卷天下之势。

    至于第二条嘛就颇有些耐人寻味了,谋反的秦王和天子同为皇室宗亲,但陛下却下定决心要将秦王一脉诛尽杀绝,这绝非仁君所为啊!

    当然这也能理解,毕竟历史上皇位争夺都是非常残酷的,即使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不也有杀兄宰弟且为乐的黑历史吗!

    况且当今天子可从来不以仁厚著称,自他登基以来,管你什么贵族勋戚、朝廷重臣、文宗大儒、士林领袖,若是胆敢与当今作对,当今的手段可是简单粗暴得很,全都一杀了事。

    在大明历代皇帝中,崇祯的残暴足可以排上前三名,仅次于太祖、成组。

    是以,崇祯要对秦王一脉诛尽杀绝倒也没有出乎群臣的意料之外,看来秦王一脉怕是要完蛋了。

    至于最后一条,想必便是崇祯对朝野上上下下所有人的严正警告,崇祯对统治阶级的残暴杀戮早已引起无数人的不满,趁着秦王起事之机,想都不用想,肯定会有无数人为秦王起事提供方便,甚至直接加入到秦王这一边,和秦王一起搞事,把崇祯拉下马来。

    崇祯对于这些人,根本没什么好说的,唯有杀戮才能震慑他们,一旦发现他们有作乱之举,那就给他们安排一个九族一体诛绝的下场。

    就在国事会议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卢九德突然悄然走进西阁中,将一封奏报交给王承恩。

    王承恩检查数遍,发现没有任何异样,方才来到朱由检身边,将奏报交到朱由检手上。

    看到卢九德和王承恩的异样举动,群臣心中皆好奇以极,毕竟现在正进行着国事会议呢,卢九德却不惜干扰会议也要把奏报交给皇上,说明一定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卢九德才做出这种不合理的举动。

    朱由检蹙着眉头,打开奏报一看,当即色变。

    黄立极见状心中顿时咯噔了一下,不由担忧的道:“陛下,出了何



第三百章 责无旁贷
    听到崇祯所下的决断,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军机处大臣全都被吓的霍然站起,异口同声阻止道:“陛下不可,万万不可!”

    朱由检断然说道:“诸位爱卿不必多说,朕意已决!”

    因为有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对于大明皇帝的御驾亲征,官员们历来都是抱着反对态度的。

    黄立极急道:“陛下一身所系,乃天下社稷之安危,倘若有所损伤那天下便是板荡不安、四分五裂的局面,是以,就算是为了天下苍生计,陛下也不该拿自己的安危去冒险啊!”

    孙承宗亦道:“请陛下三思,当下虽内有秦王作乱,外有蒙古寇边,但陕西有洪承畴,大同镇有四万边军,局势并没有到崩坏的程度,况且朝廷尚可调遣宣府、蓟州两镇将士抽调支援大同,陛下实无必要甘冒奇险御驾亲征。”

    范景文附和道:“陛下,按照奏报,林丹汗此次出兵十万人,看似庞大无极,但大同有坚城可守,即使险情危急,也可抽调宣府、蓟州两镇将士,至不济调遣数万京营支援,兵力扩充到十万毫无问题,必叫那林丹汗无功而返!是以,臣绝不同意陛下御驾亲征的想法,陛下这个念头万万不可有,以天下苍生为重啊!”

    听了群臣的劝谏理由,如果朱由检不是穿越者的话,肯定会顺势答应下来的,毕竟朱由检身为天子,乃万金之躯,避免任何危险也是天子的职责所在。

    但是朱由检不能啊!

    史册记载,林丹汗于崇祯元年六月大举入侵大同,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掳走了数万女眷孩童,甚至大同城也差点被攻占下来。

    而这一世,林丹汗因为和秦王的战略同盟关系,出兵规模远超历史上的那一次,如果崇祯不加于阻挠,那么后果绝对不是杀死军民几万人,掳走数万女眷孩童,差点攻破大同城这么简单了,而是攻破大同城,杀死军民十数万,甚至直接威胁京畿重地的安全。

    不仅如此,史册还记载,同年七月份,贪得无厌的辽西将门集团发动宁远兵变,逼迫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直到朝廷答应加辽饷以及有袁崇焕主政辽西才平复动乱。

    如此之多的内忧外患,朱由检敢百分百肯定,以皇太极的雄才伟略,绝对不会错过对大明落井下石的机会,一个不慎,大明王朝便有全面崩盘的危险。

    朱由检沉静的听完了所有人的劝谏言辞,方才出声说道:“诸位卿家所言,不是没有道理,但朕却有不得不御驾亲征的理由。

    秦王造反,朕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说句自大的话,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坐镇陕西,秦王翻不了天。

    林丹汗十万铁骑入侵大同,朕也不未太过忧虑,毕竟大同位于九镇中心,即使大同有险,其他边镇援军也能很快赶来增援。

    朕唯一可虑者,还是在东北虎视眈眈的建奴啊,以皇太极的老奸巨猾,大明生乱他不可能不抓住机会南下入侵的。

    一旦建奴南下,大明便是三面受敌的局面,朕只问一句,谁还有这个能力力挽狂澜,挽救危局

    没有人,不是朕小瞧天下英雄,大明没有人能救此危局。

    所以,朕责无旁贷,唯有亲自上阵,才能协调各方,令各大边镇顺服,拧成一股绳,以共度时艰。

    好了,理由朕已经向诸位卿家说明,朕御驾亲征之事,断然不会再有所动摇,这趟边镇巡视之旅,朕是一定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

    朕只希望,朕



第三零一章 豪气干云
    秦王先头部队三万叛军即将兵临渭南城下,别说恨不得立刻跑路的渭南县官吏了,即使是天雄军内部诸将,也不由忧心忡忡。

    卢象升目光扫过所有官员,脸上洋溢着振奋之色道:“诸位,秦王杀官造反,此诚为为大逆不道之举,根本不得人心,只要我等坚守数日,等待朝廷调派四方大军前来,秦王叛军反掌可灭也。”

    卢象升身为一个职业军人,确实并未把秦王叛军放在眼里,虽然秦王叛军有十万之众,但绝大部分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已。

    这等叛军和之前他所消灭的流民军又有何异人数再多也不过是送人头而已。

    所以,卢象升有百分百的信心,仅凭他麾下的四千天雄军和一千县兵,便能让秦王叛军寸步难进,牢牢锁死在黄河以西,连陕西也出不去。

    只要严守渭南数日,待洪承畴率领延绥边军和天武军、天霸军前来支援,那么秦王便是瓮中之鳖,除了败亡之外,绝无第二个结局。

    甚至卢象升心中还隐隐有个疯狂的念头,倘若秦王叛军果然如他想像一般孱弱的话,卢象升绝不介意独享平定秦王之乱的功勋,率领天雄军强攻秦王叛军,对秦王实施斩首战术,一战功成。

    ……

    短短数日间,秦王叛军便席卷了关中、陕南两地,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反抗。

    然而秦王起兵是为了夺取天子大位,即使秦王占领陕西全境对天下大势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唯有如成祖一般直接杀入京城,方才能完成夺位大业。

    如此一来,那么牢牢钉在渭南的卢象升和其麾下的天雄军,就成为了秦王东进的拦路虎、绊脚石,非除之后快不可了。

    对于卢象升,作为陕西地主的秦王自然是有所耳闻,在铜川之战孙传庭名震



第三零二章 勇冠三军,三千破三万
    “呱吱……”

    随着天雄军最后一位兵卒走出渭南城,厚重的城门缓缓关闭,城楼上,楚南生看着卢象升率领三千天雄军在城下列阵,面色苍白之极。

    “卢象升,你到底有什么底气,竟连守城优势都弃如草芥,胆敢出城迎战十倍之敌”

    看着卢象升直接在城下严阵以待,楚南生又惊又俱,倘若不是身边还跟着天雄军的千户李天达,楚南生真想马上就收拾行囊,好赶快离开渭南城,以免跟卢象升这个疯子一齐被秦王叛军杀死。

    另一方面,王开元率领三万秦王叛军一路向着渭南城赶来,不过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叛军进入渭南境内之后,不少叛军到处去打秋风,疯狂地对渭南百姓烧杀掠夺。

    王开元对此熟视无睹,并未加以约束,反而还认为大战之前劫掠百姓,有助于培养士兵们的血性,毕竟叛军士兵大多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许多人都还未见过血呢。

    是以秦王叛军所过之处,当地百姓可就遭殃了,为了锻炼士兵的胆量,叛军军官甚至故意命令士兵杀戮百姓,奸吟妇女,尽情释放士兵的兽性。

    一些秉性纯良的叛军士兵不愿意杀戮百姓,便会被拉出去毒打,毒打过后秉性纯良的士兵消失了,变成了只知道杀戮的木头人。

    一路烧杀抢劫,眼看就要赶到渭南城了,王开元这才开始下令集结叛军,停止了劫掠百姓的恶臭行为。
1...7172737475...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