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听得此言,与王洋等人擦肩而过的不少考生亦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的确,今天每个人都是拿出了押箱底的本事各显神通。
虽然自己是很满意,可谁又能知道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得那些判卷官员的欢心。只不过好在,只要不出什么大的差池,那么自己这些参加殿试的人肯定都能够过。
殿试大家最想要争取的,亦不过是关于科举的最后排名罢了。
皇宫之中的一处偏殿内灯火通明,苏东坡与一干负责判卷的考官们就在此翻阅中那些眷抄好的考卷。
这份考卷文笔不错,可惜就是主旨不明,当为中上苏东坡看完一份考卷之后,在那考卷之上,落笔点评,然后交给了身边的小吏,又拿起了一份新的考卷。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考官发出了一声轻咦,顿时吸引了身边一名刚刚放下了判卷在伸懒腰的考官。
这人看过来之后,亦不由得眉头一扬。怪哉,老夫还真是第一次得见有此论述
很快,好几名判卷官都挤了过去,看到了精彩处甚至有人摇头晃脑的吟诵起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通篇少年稚嫩狂勃之语,当不可取。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判卷官之一的那权知国子监祭酒事朱光庭抚着自己花白的长须,听得那满篇尽是少年如何如何,老朽如何如何,看着自己那花白的胡须,心情顿时很不美丽的闷哼了一声喝道。
此言一出,那几名判卷官员皆尽面面相窥。这个时候,那礼部的高侍郎却汪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朱大人此言差矣,高某倒觉得通篇文采飞扬,是极难得的好文章,少年就当朝气蓬勃,老夫虽老朽,却也羡慕少年哪
几位,到底是什么样的卷子,可否让老夫一观?这个时候,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来的苏东坡也开口了。
这位身为此番判卷的主考官的苏东坡一放话,所有人都不再多言,那名考官赶紧拿着卷子来到了苏东坡的跟前呈上。
咦?《少年中国论这标题,就挺有意思的苏东坡不禁扬起了嘴角,抚着长须,仔细地欣赏起来。
:推荐一位历史铁血类别的老作者的书,书名叫《盛唐血刃喜欢铁血,热血沸腾的少年郎们可以去踩踩,
第361章 少年天子与《少年中国论》(第二更)
第361章
清晨时分,苏东坡等人草草的在宫中洗漱一番之后,各自抱着一批卷子,便朝着那朝会大殿所在行去。
而王洋等人休息了一夜之后,已然生龙活虎的考生们也再次入宫。待大宋天子多点完名次之后,他们要亲自向大宋天子谢恩,以示自己等人皆是天子门生。
相比起第一天的气氛,今日的考生们的气氛反而要显得压抑了不少,毕竟昨天是凭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而今天,却是要等待着别人来宣判自己的命运。
王洋亦在人群之中,不过相比起大多数人而言,他的表情则显得十分的轻松,反正自己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那一篇文章,感谢梁启超大大,感谢《中国少年说带给自己的无耻灵感。
好吧,抄了就抄了,而且还能抄得如此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也就王洋这种厚脸皮的老司机。
只不过,王洋虽然知道这篇《少年中国论的确是十分的精彩绝伦,可是能不能在这个时代受欢迎却很难说。
毕竟更多的人会喜欢什么老诚谋国之类的言论,而王洋的这篇《少年中国论阒实很有一种离经叛道之感。
不过不管怎么样,只要足够精彩就行,总比写出一篇那种过于中庸,毫无亮点的普通策论要好得多。
再一次进入大殿,朝着天子礼毕之后,这近百名的士子都退到了大殿临近殿门处。
这个时候,赵煦的目光落在了已经搁在了御案之上的这些考卷之上。里边,倒是不泛有精彩之作,不过,却多是作那老生长谈之言,而苏东坡主首的那些考官将这些考卷已然按着他们的评卷分派好了,按照由最佳到普通的次序分三等摆在了赵煦的案头。
赵煦打量着那些考卷之时,所有的士子们都心怀忐忑。而王洋却看到了那苏东坡的手中还有一张被他卷起来的宣纸,不禁微微一愣,心里边想的是,该不会是自己的试卷吧?
就在这个时候,赵煦草草地翻阅了一下御案之中的考卷之后,这才抬起了头来,正要勉励诸位辛苦了一夜的考官,却也看到了那苏东坡的异样。
看到了天子投来的疑惑目光,苏东坡越众而出,来到了阶下。陛下,臣这里还有一份考卷,臣以为此卷气势宏大,对比鲜明
臣以为,当可为优。然朱大人却觉得此卷满篇少牛稚嫩之语,狂妄之言,非老成谋国之论,不可取中,故尔,臣请陛下圣裁。
说到了这之后,苏东坡双手呈上了那份试卷。这个时候,赵佶和李逾几乎是第一时间都把目光落在了王洋那个老神在在的老司机身上,心里边草泥马狂奔在马勒戈壁上。
靠了,果然不愧是王洋王巫山,果然就是一个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的老司机。莫说是那赵煦听得有些发蒙,就算是居于帘后的高滔滔也难得的扬起了眉头。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居然会在考官之中,掀起这么大的风波,让那苏东坡与朱光庭两人得出了相反到极点的评价。
既然如此,朕倒真要看一看咦《少年中国论?少年中国有意思。赵煦在看到这个标题,就不禁升起了一丝兴趣,不知为何,他便下意识地朝着那王洋望了过去。
可惜王洋缩在一帮子站得将殿门附近挤得满满当当的士子当中,根本就看不到。赵煦这才定了定神,继续欣赏这篇标新立异的文章。
这才看了不大会的功夫,突然听到了赵煦轻喝一声。妙,实在是妙,然也,此言着实壮哉
大殿之内的文武大臣们都纷纷把疑惑的目光落在了那看得神采飞扬不已的大宋天子身上。一头的雾水,心痒难耐,到底这位少年天子看到了什么样的精彩好文,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可惜那位少年天子在那里看得神采飞扬,他们却只能在私底下窃窃私语,向那些考官询问。
而那些考官却不好在这个时候多说些什么,只能是吱吱唔唔,越发地让那些人心里边跟猫挠似的难受。
王洋却一副老神在在的淡定模样,实则心里边暗乐不已,嗯,虽然还不能知道之后的结果如何,但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至少已经达到了。
看着看着,赵煦特别是看到了那篇文章中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那一段话时,不由得忆起了有一次与王洋聊天之时。
王洋慷慨激昂的说过一番类似的言语,而且,少年,如今大宋垂垂老朽,唯有自己这位天子尚自年少,唯有王洋这位盖世之才正朝气蓬勃。少年天子与《少年中国论这特么不是绝配是啥?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至最后一段之时,赵煦不禁一掌击于御案之上,大声叫好。
痛快,实在是痛快,通篇酣畅淋漓之极,令赵煦简直如饮琼浆。
似乎也知道方才自己击案叫好的举动有些不妥,赵煦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这才用一种矜持的语气说道。
好,好好好这篇《少年中国论,果然如苏卿家所言一般,的确是气势宏大,对比鲜明,真知灼见啊,哈哈,朕很喜欢,不,应该说朕极为喜欢。好吧,不愧是少年天子,说着说着话那语气又陡然的高昂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天子身后边却传来了动静。官家,哀家倒也挺好奇的,想必在场的诸位卿家也十分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让官家如此喜爱,如不着人念诵出来?
娘娘所言甚是,臣等亦想知道这篇文章之内容,何以让陛下如此欣赏自有按捺不住的大臣跳了出来说道。
赵煦扫了一眼那些都眼巴巴的朝着自己望过来的大臣们,不由得很恶趣味地一笑。既然如此,那便还请朱卿家取卷一读如何?
朱光庭半天才反应过来是天子在唤自己让自己去读这篇文章,面色顿时有些阴晴不定,可问题是,这个提议是太皇太后提出来的,自己若是真的不愿意读,那岂不是连带啪啪两份声。
嗯,抽的不仅仅是赵煦这个一向对旧党不顺眼的小屁孩皇帝的脸,更是抽在了那太皇太后的脸上。这他可实在是不愿意,也不敢去做。
只能铁青着脸,硬着头皮上前接过了宦官递来的那份考卷之后,清了清嗓子,大声的诵读起来。
第362章 特么的你们这帮能不能要点脸(第三更到)
第362章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所有人在听到了这开篇之后,亦不由得大吃一惊,这样的行文风格,这样的对比,着实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笔锋极锐,直指人心。
喜欢者,犹觉得如饮琼浆,而厌恶者,都顿觉如尝黄莲。看着那大殿之内,诸多的文大臣那泾渭分明的表情变化,赵煦不由得得意地扬起了唇角。
特别是那些正值年富力强的官员们听到了这话之后,感悟亦是有些不一样,不禁把目光投向大殿之中,不少垂垂老亦的大臣们。
而不少须发斑白的大臣们或是面现怒意,或是平淡从容,或是感慨自己少年轻狂之少,亦是有人听得如那苏东坡一般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而这些考生大多数都听得神驰神往不已,扼腕而叹,特么的这是哪个家伙写的,太牛逼了吧?
而此刻,听得面红耳赤,满脸激荡的那赵佶与李逾不由得暗暗的冲那王洋翘起了大拇指,哥,你丫真心牛逼大了,啪啪啪的直接打脸那些老朽的节奏。
至于王大老爷,迎着那两根大拇指,则是很谦虚腼腆的一笑,仿佛他本来就是一位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
而细帘之后的高滔滔听得这个开头,一双不再浓黑的黛眉陡然扬了起来,紧抿着唇,表情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可是当那朱光庭读到了中间段落之后,又发现,这并非是在刻意地诋毁年长老迈之辈,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言说老与少的区别。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
以人喻国,以少年之朝气与老年人之老迈以喻国政朝庭,这样鲜明的比较办法,虽然显得有些狂勃,可是,却又未尝没有其道理。
而最后那段激励人心的热血澎湃之言,亦让不再年轻的高滔滔也不禁心朝澎湃起来,顿觉得酣畅淋漓之极,不禁轻拍跟前案几轻喝了一声好。
似乎这才觉得有些不妥当,不得不再一次紧抿住嘴。心里边越发地好奇,到时是哪一位举子,居然能够做出这等文章。
莫非这便是那王巫山的手笔不成?怀着这样的疑问,高滔滔不禁拢起了眉头。
朱光庭面无表情的读罢之后,便将这张考卷递还给了身边的宦官,这才退回自己的位置。
陛下,此篇文章,朗朗上口,臣以为实乃少有的好文章,应当取中才是。站出来的却是一位副考官,正是那位称赞此文的礼部高侍郎。
陛下,臣以为,此人通篇老少对比,视老人如仇寇,这等行文,实在是有违国朝遵老敬贤
赵大人此言差矣,老夫倒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本官虽是一老朽,却也觉得国以少壮方可强盛
谁也没有想到,至少在场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殿试的中举之人,可还真没有见识过,为了一篇文章,居然在朝堂之上派成两份派吵着一团的架势。
心里边不禁感慨不已,就算是这篇文章,最后迫于保守派的巨大压力而被拿下,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怕是今日之后,必然会名扬天下。
够了!这个时候,那垂帘之后边的太皇太后高滔滔终于忍不住了,特么的你们这帮子大臣能不能要点脸。
那些殿试的举子全都在,你们这些家伙可都是国之重臣,这么上窜下跳的闹腾也不怕让人看笑话。
高滔滔那满是怒气的声音一吼,总算是弹压住了那乱糟糟的场面,待那些唾沫星子横飞的大臣们退回了各自的位置之后。
高滔滔这才淡然地朝着天子问道。今岁科举,既是由陛下作主,那便还是由陛下公允圣裁吧
孙儿知道。赵佶朝着那竹帘后的身影一礼,这才回身走到了御案前站定,目光扫过了在场的文武大臣,提起了朱笔,落在了那张令朝堂方才变成市井之地的考卷之上。
待天子按着自己的喜好,点出甲科的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然后又将那优和良的都分为乙科一等,之后的便都是乙科二等。
这个时候,苏东坡这才上前,先是接过了那乙科二等的试卷,当场将那试卷上的糊名处撕开之后,大声地叫出举子名字
每一位被叫中的人虽然满脸欣喜若狂,可是很快就回过了神来,在那小宦官的引领之下,来到了殿内,很快,数十名乙科二等的举子皆入殿而立。
而赵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不禁心中一松,朝着王洋与李逾一礼之后,大步而去。
紧接着,又是乙科一等的举子名单,而李逾亦在此列,这货也是一脸得瑟的朝着王洋一礼之后便大步而去。
而王洋继续站在原地,一副荣辱不惊的模样,实则心里边有些直犯嘀咕,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文章,天子会给自己什么样的名次?
毕竟方才那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告诉天子,他要公允的挑选才俊之时,就已然隐隐的带着警告的意味。
这让王洋不禁有些遗憾,看样子,很快也应该要到自己了。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被叫过去立身于殿中的举子越来越多,自己身边的举子是越来越少,到得最后,只剩下了寥寥几人,却仍旧没有自己的名字。
王洋的小心肝不由得卟嗵卟嗵的狂跳起来,莫非赵煦那货真心要跟那太皇太后在这个时候要对着干不成?
最终,当身边就剩下了两个满脸惊喜难抑的举子之时,乙科一等的举子已然全部到齐。
元祐八年癸酉科探花赵谂
王洋身边的另外一名年纪约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激动得胡子都不停的在发抖,牙齿咯咯作响不已,差点歪倒在地,王洋赶紧扶了一把。恭喜兄台了,还不快过去,莫要君前失仪了才是。
赵谂冲王洋感激地点了点头之后站定,深吸了一口气,这才撩起前襟大步朝前而去。
而王洋现在实在是特么的心脏简直就像是《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手中的那个排球一股,忽上忽下的。
元祐八年癸酉科榜眼毕渐随着苏东坡吐出了这句话,所有人的目光先是落在了那脸色先是一白,旋及红成关公的那毕渐身上,然后很快,便落在了站在殿中,老神在在的王洋身上。
现在王洋其实也真的很紧张,脑袋里边已经都快要嗡嗡作响了,特么我要成大宋的状元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