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赵煦于当日,先往太庙祭拜,当然,等那些西夏战俘来到之后,自然还要有献俘仪式,到时候自然还要再一次祭拜太庙。

    而获得了这样一场胜绩,让大宋百姓们都不禁欢天喜地,而且,这对于赵煦而言,绝对是他大婚最美好,也是最梦幻的大礼。

    接下来,自然是应该要论功行赏了,苏东坡不用说,议其功,当拜从一品的光禄大夫。韩忠彥也加左紫金光禄大夫,而章楶这位久在陕西的老司机则加右银青光禄大夫。

    而武将那边,同样也是人人皆有封赏,但是,对于王洋的封赏,着实让这帮子议功的大臣们吵着一团。

    旧党重臣们看着王洋的功勋,深感蛋疼,他可不像另外一位监军马尚好打发,马尚是宫中的宦官,自有另外一套的封赏体系。

    但是王洋就不一样了,他可是文官,重要的是,此番大宋得以取得这场大胜,正是由于其出谋划策,更是亲临战阵,与将士们堵住了小梁太后嵬名当等人的去路。

    之后,又是其仆从与武状元许诏等人将那小梁后给捉拿住。哪怕是其他人可以把王洋这货的功劳分薄掉,但问题是,不论是谁,都没有办法站出来认为此番胜绩功劳最大者不是王洋。

    谁敢这么说,唔太皇太后与陛下那一关就过不去。但是,若是给予那家伙太多的东西,又着实让这帮子旧党重臣们很是心不甘情不愿。

    王洋这家伙都已经封爵位了,最终,只有朝着这一方面考虑,给王洋定了一个侯爵之位,但是在其官职方面,这家伙可是军器监少监,再往上升的话,万一等到他得胜还朝之后,天子再给他一提拔。

    一想到这样的可能性,就让所有人都深感蛋疼,因为凭着他们的认知,很清楚,这位王巫山不仅仅被陛下视为国之柱石,更重要的是,还很受太皇太后的信赖。

    太皇太后是旧党的大后台,而陛下又是死硬的变法派,偏偏这家伙居然能够在两位大佬之间如鱼得水。再这么下去,日后,甭管是旧党,又或者是那些此刻还在偏远地区数蚂蚁的新党重臣们都肯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正所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一帮子旧党大佬冥思苦想半天,实在是想不明白招数,反倒是那位因为王洋而被迫致仕了的赵挺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在那里出谋划策。

    过去,赵挺子就在旧党圈子里边,凭着他那聪慧的头脑,油滑的嘴皮子而被诸人所重视。而今天哪怕是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闲散之人,但是,不少人遇到困难时,仍旧会想到这位才智超人的昔日同僚。

    听到了前来拜访的朱光庭刘安世等人叽叽歪歪半天,一只眯着双眼,目光闪烁不定的赵挺之这才抚着他那打理得十分精细的长须缓缓言道。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想要让鱼上钩,还要让其他人没有话说,那就必须抛出足够的诱饵才是,不然

    听到了赵挺之所言,刚刚端起了酒的贾易又把杯子搁回了案几之上,探询的目光落在了赵挺之脸上。莫非挺之兄已经想到办法了?

    办法嘛,的确是有,但问题是,此事重要的不是办法,而是你们舍不舍得扔诱饵。赵挺之笑眯眯地道,一副吃鸡的老狐狸模样。

    看到你还真是有了办法,你且说说你的办法是什么,至于诱饵嘛,既然是诱饵,那又有什么舍得舍不得的。朱光庭抚着长须笑道。

    依照那份战报上所言,此番大战,让那西夏可谓是伤筋动骨了,但是,西夏仍旧在,实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以那些蛮族的脾气,会不报复?

    更何况,西夏一向与北辽交好,经此一役,必然会向北辽求援,说不定,咱们的陕西路,非但不能获得长治久安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此而深陷于战火之中

    听到了赵挺之的分析,在场的这几位旧党大佬眼珠子纷纷一亮,靠,果然是老司机,不愧是旧党智囊,听他这么一忽悠,哦不,听他这么一仔细分析下来,份外觉得很有道理。

    不错,赵兄高见,北辽定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西夏被我大宋打得一撅不振,肯定会出手相助于其,说不定此刻北辽援助西夏的援军就已经在路上了。

    唉我大宋陕西路的百姓,怕是又要吃苦遭殃喽。刘安世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道,仿佛天下就只有他才是最忧国忧民的那个。

    看到这家伙那副虚伪到令人恶心的表情,另外几位非但不觉得有半点的不适,反而一脸的理所当然。是啊是啊,唉,一旦兴兵,百姓就会遭殃。

    贾易抚着短须,砸砸嘴道。不若,咱们就乘着这个机会与西夏握手言和?为了我大宋的百余年基业,不使百姓流离失所

    听到了贾易之言,另外几位旧党大员都不约而同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很是深以为然。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边,不打仗多好。

    不打仗,那么大宋就会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其他地方,他们这些官员也才能够有伸手的机会。

    而一旦战乱,那么那些武将在朝中的份量就会增加,而国家的税赋支出就会向军方偏转,让他们这些人想要捞钱也变得困难。

    看到这帮子家伙的模样,作为昔日同僚的赵挺之又焉能不明白这帮子家伙的心思。

    但问题在于,自己现如今已经致仕了,想要捞钱也轮不到自己,重要的是,王巫山这个家伙,赵挺之可真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怎么可能看着那家伙再有机会窜回到朝中来继续上窜下跳。

    贾大人,万万不可如此,虽然赵某知道贾大人乃是心忧我大宋的江山社稷,可是眼下,若真的与那西夏议和,那咱们又如何能够名正言顺的让苏学士不能还朝,又如何能够将王巫山此人置于边陲,使其不能进入中枢之地,扰乱娘娘和陛下的思绪?

    赵挺之的这一番话,总算是把这票虚伪之徒给惊醒了过来。对啊,如果大宋与西夏放下武器,握手言和

    瞬间,仿佛就看到了苏东坡与王巫山这一老一少嬉皮笑脸的朝着这边凑了过来,心中顿生起一股子寒意。




第563章 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他们无法回京
    第563章

    苏东坡那根搅屎棍就绝对会窜回来继续开地图炮扰得人心慌意乱,更何况,比苏东坡更年轻,更得那位少年天子信重,又还深得太皇太后看重的王洋回来之后,怕是这根搅屎棍的威力也不比苏学士差到哪里去。

    这是要搅屎棍乘以二的节奏吗?一想到双棍合壁的场面,特么的还能不能让人好好玩耍了?一帮子旧党大员不禁一脸黑线。

    不行,的确不能让他们回来,哪怕是回来一个也不行。不论是苏学士,还是那王巫山,回来哪一个都会让人头疼。

    既然赵兄已经有了主意,还请赵兄说一说,我等也好洗耳恭听。朱光庭忍不住带着一丝幽怨地瞪了贾易这货一眼,特么的差点让这货带歪楼了。

    贾易臊眉搭眼的摸了摸鼻子,也眼巴巴的看向赵挺之,希望这家伙的主意能够让大家都心情愉悦。

    很简单,西夏受此重挫,必定会求援于北辽,还会向我大宋派使臣议和。赵挺之很是熟门熟路地道。

    一干旧党大佬纷纷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认同赵挺之的话,毕竟过去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我们此番绝对不可同意议和,一旦真的议和成功,其后果,想必诸位都应该很清楚吧?赵挺之之言,让所有在场官员都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不错,此番的确不能议和,可是,若不议和,我大宋就必须在陕西路置重兵,所耗甚巨,怕是陛下同意,娘娘也不会同意啊。刘安世抚着胡须皱起了眉头。

    所以,我们就需要齐心协力,一定要促成不议和,而且,还可以向陛下和娘娘进言,我大宋获得前所未有之胜绩,当取消对西夏之岁赐。

    而岁赐之财物,当可以充作守边的军资,一来二去,增加的军费,也不会太显眼,而只要咱们能够坚持得住,再有陛下跟咱们站在同一条阵线的话

    不错,我大宋对西夏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还不包括各种节日赐给西夏的两万余两白银,绢两万三千余匹,茶万斤,折合下来,近三十万贯之巨。

    若是能够取消岁赐,于我大宋而言,绝对能够提振民心士气。

    重要的是,如此一来,遭此重创的西夏会甘心吗?朱光庭的嘴角不禁愉快地上扬了起来。

    莫说是西夏不会甘心,便是那北辽也定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很有可能会出兵以助西夏。

    如此一来,不论是苏学士,还是那王巫山,还有可能短期之内回到京师汴梁吗?赵挺之一脸神机妙算地笑道。

    大宋,需要他们这些有功之臣,继续留在陕西路边陲之地,抵御西夏与北辽有可能的进攻,嗯,韩相一向独立特行,身为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也该当继续作那苏学士的左右手才是

    可惜那王巫山职小位卑,不然,老夫倒真想让他去接替守边二十载的章楶章大人。

    随着这些家伙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巨大的阴谋,就已然形成。

    现在某明白挺之兄的想法了,那王巫山,咱们可以把他再往上提拔提拔,然后呢,正好有借口,将其留在陕西路,而且娘娘和陛下还无话可说

    那该如何提拔?总不能让他去担当知州吧。冥思苦想半天,朱光庭实在是想不到什么更好的职务让这货留驻于当地,忍不住吐槽道。

    赵挺之抚着长须,笑得份外的阴森。其实,就算是让他当个知州也未尝不可,他原本就是京官出身,按律,京官出仕外任,都会升上一升,何况他又新立大功,所以,从五品的知州,他王巫山倒也是担当得起

    这怎么可以,一入五品,那可就属于是一方大员了。贾易忍不住开口喝道。

    贾大人莫恼,一旦他身为地方官,那么,就必须要考虑考核转迁的问题了而今朝局尽在我等之掌握中,难道还拿捏不住吗?旁边的刘安世却放声大笑了起来答道。

    不错,刘大人言之有理,就算他是进士出身,可一年一考核一转迁,只要咱们压住了,他怎么也需要在那里呆上个三年,等过了三年,陛下业已成年,而到了那个时候

    好算计,不错不错,如此一来,我等当可无忧矣,就算是到时候,那西夏再兴兵南侵,若有失寸土,我等难道还会袖手旁观不成?

    一帮旧党大佬,都不禁纷纷眉飞色舞,喜动颜色。是啊,这样一来,等于就把这小子给困在了陕西路边陲至少三年光景。

    到了那时候,以天家的薄情,又还能够有几分的恩宠呢?而那不开眼的苏东坡,以及独立特行的韩忠彥也同样被扔在那里。

    只要他们没有办法回到中枢,那么,又还能够有什么人能够阻拦得住旧党独揽朝政大权呢?

    那如此一来,咱们就必须给他好好的议一议功才是,不论是他的爵位,还是寄禄,都得往上抬一抬,至少能够显示我们的公正公平,才能够安抚住陛下与娘娘不是?

    一群老奸巨滑的旧党大佬们纷纷为了如何给王巫山那个愣小子加官进爵而开始呕心泣血的冥思苦想起来。

    讨论了许久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令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开国侯龙图阁侍制,权知环州州军事,简称就是环州知州。

    第二天的早朝朝会之时,果然不出这帮子老司机的所料,西夏已然派出了使臣表达了想要议和的意图。

    单单是听到了西夏意欲议和这几个字,原本还满脸轻松,很是开心的赵煦的脸色就不由得微微一沉。

    等到了听闻那些西夏人居然希望大宋归其所俘之西夏士卒,甚至还有他们的将领与小梁后时,赵煦不禁气得冷笑连连。这西夏小国,好生不识理数,未遭败绩之前,连番侵我边塞,犯我边民。而且我大宋每每遣使以理义相责却皆为其所轻。

    而今,我大宋大胜于其,居然还敢如此厚颜无耻,着实可恼,可恨。

    赵煦的声音,亦同样代表了朝堂之内不少武将的心声,不过嘛,对于大宋的绝大多数文臣而言,觉得西夏很厉害,所以能退让一些就退让一些。



第564章 哀家怎么觉得那么的奇怪(第一更)
    第564章

    可问题是风水轮流转,大宋经此一役,已然在宋夏之争占得了上风,那么,就应该施展霹雳手段之后,来展现一番怀柔之策。

    说不定就会让西夏感激涕淋,跪下忏悔过去的罪行,希望大宋能够原谅他们的过往行径。从而大宋与西夏之间,真的可以换取到永恒的和平。

    于是,果然有大臣站了出来,认为是大宋就应该竖立泱泱大国的风范,展示大宋天子的仁爱之心,用博爱的心胸去让西夏感受到大宋的赤诚。

    想念西夏那帮子愣头青一定可以感受得到大宋那浓浓的炽热,会让那帮子西夏愣头愣幡然悔悟,痛哭流涕,说不定就能够当场跪舔叫爸爸。

    一帮子读书读傻的老学究的叽叽歪歪,非但让那赵煦的脸黑成了锅底,就连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心情也简直如同吡了狗一般不爽利。

    最后,就是高滔滔已经有些按捺不住的当口,那边,朱光庭厉喝一声。诸位大人,尔等到底是我大宋的臣子,还是那西夏之臣?!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特别是方才窜出来的那帮子大臣顿时眼珠子都红了。朱大人,你休要血口喷人,我等当然是大宋的臣子,我等所思所想所忧,皆是为我大宋的江山社稷长远着想。

    那边,刘安世清了清嗓子,站了出来,亦显得很是慷慨激昂地道。够了,诸位大人,亏得你们口口声声是为我大宋着想,那你们可曾知晓,自那西夏立国以来,我大宋不知示好多少次,年年岁赐十数万贯之巨,然其却一直贼心不死,连连犯边

    不错,而今我大宋在陕西路重挫了西夏,彰显了我大宋的赫赫声望,使四夷摄服,百姓欢颂,这个时候,你们却一心只想着如何的卑躬屈膝,贾某实在是耻与尔等为伍。

    赵煦一脸懵逼地看着朝堂之中的巨变,甚至还下意识地掏了掏耳朵眼,生怕是自己出现了幻听,这特么的也太不科学了吧?

    自打皇祖母垂帘听政以来,大宋与西夏之间可谓是年年交战,西夏那帮死蛮子可谓是岁岁犯边。

    可是不论大宋是胜是负,一旦军报呈入朝中,朝中就几乎只会剩下一个声音,那就是,西夏嘛,就是一帮子穷鬼,打他们,咱们大宋也得不到什么便宜。

    还不如花点钱,安抚安抚,让他们能够老实一些,让我大宋边民能够安稳一些就好,能息事宁人,就息事宁人,最好别打来打去的,那多不好。

    不论是那帮子书呆子大臣,还是那些旧党,都会是主和派担当,高举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大旗,最终忽悠得太皇太后不得不认可他们的意见。

    可是,岁赐是给了,每年十来万贯花了出去,西夏人该犯边还是继续犯边,整得大宋就跟个二傻子似的,被人捅刀,还得赔着笑脸给钱。

    这让赵煦内心极度的不爽,可是,他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每每遇上这样的事,他最后的结果都只能是负气拂袖而走,最终还是由皇祖母定下和平的基调。

    但是现在,这样突变的画风实在是美好得令赵煦有些难以置信,莫说是赵煦,就算是久历朝争,老谋深算的太皇太后高滔滔也真的很想找那徐得功去要根掏耳棒的冲动。

    这帮子人这是犯什么毛病了,过去一直都是高举要和平不要战争大旗的旧党大佬们,今天是集体吃错药了,还是集体犯癔症了?

    画风实在是太不正确了,哪怕是他们附合那些人读书读坏脑子的家伙,又或者是提出更中庸的和平政策,高滔滔都不会觉得有太大的意外。
1...224225226227228...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