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尹立人听着公孙康安的理由,脸色越发难堪起来,他自然知晓城内的色目人民户有多么反感官府,前后两次出征打没了近一万五的色目人青壮,虽然里面有不少是招安收编的土匪和流寇,但第二次出征扩编的色目人仆从军大部分都是从城内和高象县治下村落的色目人民户中招募的!
 
100 兵不血刃
尹立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扩张地盘方面,李察向来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对明军营完成扩编整顿,又将大石镇的所有色目人编入奴籍后,立马携带着足足超过000之数的老幼妇孺色目人奴隶,以及明军营和本部系统兵出发。
无视荒野中游荡绿皮,走直线距离的话,大石镇距离高象县县城只有不到一天的脚程,黎明时分大军出发,黄昏时刻李察大军就兵临城下安营扎寨!
至于大石镇中,李察没有留下任何野战队伍,系统兵也一个未留,只剩下一套以宋志成为首的行政班子和少数汉民充当的巡捕。
巡捕是李察在大石镇中临时设立的类似警察的队伍,负责民间缉捕治安等杂务,毕竟李察的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可能将太多精力放在治安方面,除非爆发大规模的民乱。
如今大石镇中的色目人民户全都被贬为奴隶带走,大石镇中只剩下了少数汉人,哪怕巡捕只有两位数,也足够维持治安了,甚至那些巡捕大部分还是兼职,采用轮班制度。
没有了色目人,治安环境大大改善,即便李察带走了大部分人口,大石镇仍然没有丝毫混乱的迹象。
当然,大石镇的城防也相当于虚设,几十个汉人巡捕连城头都站不满,更不用说守城了……
不过如今大石镇周边没有任何外部势力在,倒是不用担心有人偷城,毕竟李察的大军距离大石镇只有不到一天的脚程。
这段时间被击溃的散兵游勇中,汉人兵丁大部分都被李察明军营的待遇吸收回归大石镇,色目人兵丁则因为李察对待色目人的残暴政策远走他乡,反正大石镇下属的村落都已经破败,就算是当土匪也抢不到什么油水了。
尹立人收到城外李察大军的消息后,连夜召集高象县的地方士绅大户商议对策。
这些士绅大户虽然已经没有家丁护卫帮衬,但好歹掌握了高象县大部分田产,在高象县这片地方的权威仅次于官府,若是投降的话,自然要跟这些地方士绅大户商议。
这一次公孙康安被排斥在外,因为那些士绅大户并不想跟公孙康安面对面,他的名声已经在士绅阶级里臭遍大街了……
公孙康安也乐得清闲,得知李察大军兵临城下后,公孙康安立马开始准备浮财打算跑路,连自己的家人妻小都顾不上了!
他知道,以他现在的处境,带上家人出逃是绝对养不活他们的,而且还会拖累自己,倒不如自己孤身一人离去,以他筋骨境武者的实力,即便在官府那里进了黑名单,也可以当一个游荡的江湖武者。
只要高象县沦陷,官府的目光自然就不会再放在自己这个小人物身上,李察叛军才是安国府的心腹大患!
就好比之前大石镇逃走的镇守步浩宇一般,到现在高象县除了发布一条通缉告示外,没有任何抓捕步浩宇的行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李察叛军的军事行动上。
只有官府平定了李察的叛乱,才有功夫去一一清算之前犯下错误的逃亡官员……
当然,公孙康安现在仅仅只是准备,高象县城池未破,四门紧闭,官府是不会允许他这位县令逃离的!
第二天清晨,高象县一个举着白旗的队伍出城向李察的军营走去。
经过一上午的谈判后,李察大度的给予高象县中包括尹立人等高层投降的机会,也就是不剥夺他们的财富和人身安全!
&nbs
101 掌控高象县
李察并没有照搬原来的唐朝体制,首先改动最大的是县尉,李察剥夺了县尉所有的兵权,也不再设立县兵这个军制,而是将官差衙役改制为巡捕房,县尉其实就是巡捕房的老大。
巡捕房不再负责对外战斗,仅仅单纯的作为城内治安队伍。
说白了,县尉就是治安大队长……
县尉需要直接听命于县令,巡捕房的巡捕若是收到县令的手令,是可以无视县尉命令的。
也就是说,县令完全凌驾于县尉之上!
这使得县城的权利彻底集中起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稳定。
县丞的职务变动不算太大,主要是剥夺了县丞插手兵权的职能,现如今县丞只是一个单纯的‘后勤大总管’,手底下只有一批文职人员帮衬。
从今往后,李察不会让地方政府掌握兵权,最多握持有一些巡捕房当作维持治安的人马。
他会将军权跟地方政府彻底分离出去,地方政府将全面为军方服务!
官府的巡检等涉及到官兵的职务都被李察撤销了,并不是让这些职务的官员失去饭碗,而是将他们编入了军队当中。
比如说那位龙立果,就被编入明军营,除此之外还有一起投降的大树镇巡防营官兵,也全部被收入明军营。
因此,明军营再次得到了扩编!
除了收编大树镇巡防营外,李察还在高象县的官差衙役中挑出一些见过血的老兵充入明军营,这些汉人部队都是可用之兵。
在安西都护府控制的西域地区,普遍存在一个观念,汉人士兵更能打仗!
经过整编扩充后,李察的明军营突破了2500大关!
这么多人原本的编制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李察在百人连队的建制上增加了营一级的编制,暂编500人为一营,明军营划分为前后左右中5个营头。
至于如何划分,则是韩立和明军营军官的事。
韩立作为明军营的主将,直辖中军营,龙立果因为主动投降有功,被授予了前营的主官,后营则是投降的大树镇巡防营主官,左右营是原本明军营的老资历军官担任。
当然,被收编进明军营的巡防营军官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本的职务,只不过手下的兵丁被拆分开来混编。
这一安排让高象县投降的人心中大大松了口气,李察对投降之人大度开明的说法也渐渐流传开来。
这一形象对李察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毕竟没人喜欢一个嗜杀无度的老大。
宋志成的行政班子晋升为高象县行政班子后,大石镇中原本表现不错的李老财,也是大石镇的地头蛇被任命为大石镇镇守。
大石镇现在已经被掏空了家底,很快府库里的唐币也会被押运到高象县府库当中,李察的政治中心转移,让大石镇最后一个优势也彻底丧失……
现在的大石镇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整个城镇人口才区区几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
唯一的优势就是这里全部都为汉人,成分单一,比较好管理……
这么一个残废的城镇,李察自然不会在意,所以干脆赏赐给之前表现非常积极的李老财。
而最初跟随自己的钱森,虽然没什么才能,也被李察封了个大石镇的小官当,至少安享晚年没啥问题。
胆小怕事的郝建仁是高象县郝家的少爷,所以没有被李察安排在大石镇,而是在高象县给他谋
102 婚娶政策
除了获得的大量气运币之外,李察还完成了声望任务,声望等级从9星升到10星!
兵种模版中多出了4阶骑兵——明朝边军精锐骑兵!
比起普通的3阶明军轻骑兵,明朝边军精骑身上多了一副轻型铁甲,手里则多了一杆骑枪。
他们是可以正面冲击步兵群的铁甲骑兵!
不过本身仍是普通精兵的身体素质,远没有达到五军营步兵那般下品皮肉境武者的素质。
很显然,4阶骑兵加强的是装备和马上作战的技艺,所以才没有增强身体素质。
然而,这并不能说五军营步兵可以稳赢边军精骑,原因很简单,边军精骑有马!
骑兵对步兵的天然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这或许就是步兵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加强,而骑兵则是在其他方面加强的原因吧……
明朝边军精锐骑兵的兑换价格与五军营步兵一样,都是10枚气运币一人。
这么看来,似乎兑换边军精骑的性价比更高,在冷兵器作战中,训练一个骑兵的费用绝对可以训练十个步兵!
当然,骑兵的维护费用也远比步兵高,以高象县的财力根本供养不起骑兵,这也是高象县缺乏骑兵部队的原因,不是官府不明白骑兵的用处,而是养不起……
毕竟高象县的大部分税收都需要上交朝廷。
新的声望任务是让李察赢得三场万人规模的战役,万人规模寓意着敌我双方兵力总和过万,只计算战兵,不算后勤的民夫杂役。
当然,若是民夫杂役也被拉上战场在前线作战,是可以计算在内的……
所以说,这个声望任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漏洞,只不过这个漏洞十分残忍,若是普通人被拉到第一线作战,可想而知会造成多少无谓的伤亡!
理所当然的,李察将目光投降了色目人这个好用的群体,一来可以减少色目人的数目,防止色目人民乱爆发,二来可以拿他们在战场上充数,达到万人规模标准!
正因如此,李察甚至连那3000多人的奴隶营都没有解散,仍然集中式管理着!
随时做好拉上前线充数量的准备……
若是那些色目人奴隶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会作何感想
当然,三千人距离万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李察可不打算挑选强大的敌人来完成任务,既然如此,就要让己方的军队数量接近万人规模。
所以,李察在整顿好高象县内务,派人接管了大树镇投降官府后,开始在这一县一镇的地区大肆征召色目人青壮。
只可惜,招募的效果非常差!
高象县的两次平叛战争将高象县和大树镇境内有胆子参军的色目人青壮消耗一空,也让色目人家庭看清了李察叛军的本质,谁还敢加入李察的军队当炮灰
条件再好,也要有命享用啊!
更何况李察没有给麾下色目人仆从军发放抚恤金的事情已经传遍了高象县,色目人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响应号召
最严重的是,当李察想要强拉壮丁的时候,下面人告诉李察,高象县境内已经没有闲散色目人壮丁了,甚至不少田地因为大量色目人壮丁死亡导致抛荒!
这时候如果李察强行拉壮丁的话,只会让高象县成为下一个大石镇!
如今李察的处境已经变得宽裕很多,自然不需要像大石镇那般对色目人釜底抽薪,如今大石镇连自给自足都很难,更不用说提供赋税了,李察可不想自己治下变成一片白地……
可以说,打下高象县的李察根本征不上来兵,甚至
103 吐番独立
李察发布的婚娶政策普通的汉民当然不会反对,哪个男人不希望三妻四妾
更何况官府还支持色目人女子改名换姓,这相当于让进门的色目人女子跟原本的家庭割裂名义上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李察的官府规定色目人家庭嫁女不得收取任何彩礼等费用,比汉人纳妾还要省钱!
不过色目人嫁女虽然收取不到任何好处,但总比饿死在家里强啊!
再加上这个时代色目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汉人高人一等的观念,对于无彩礼嫁女并不抵触。
李察为了推行这条政策,首先对麾下明军营士兵进行了大范围的婚娶配对!
实际上,汉民中的光棍真心不多,他们虽然很穷,但人种等级地位高啊!
真正打光棍的其实都是当兵的汉民,因为这个时代与绿皮的战斗太频繁,哪怕是穷困的色目人家庭也不愿意将女儿嫁给汉人士兵,哪怕这些汉人士兵的收入不错!
理所当然的,李察下达的命令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执行,色目人家庭更喜欢将女儿嫁入那些种地经商安稳的汉民家庭!
这李察能忍么
这不就是歧视军人么
你一个二等色目人有什么资格这么做!
于是,官办婚姻这个概念被李察提出来……
现在高象县就是李察的一言堂,他提出的命令自然没人敢违背,更何况受到了明军营广大官兵的热烈拥护!
这真是实锤的官府分配老婆啊!
哪怕是色目人老婆,但不用自己掏一分钱,见一次家长就可以抱上床生孩子,多好的老大啊!
结果,那些家里没有男性壮丁的色目人家庭,被强制性嫁女,否则就要加收‘大龄剩女’税……
这一条规定可要了色目人家庭的老命,他们本身的赋税压力就大,再加这么个税,不是往死里逼么
除了这个税种外,李察还放开了一些优惠,比如说嫁给明军营汉人士兵的色目人家庭,可以在一年内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
一方面加税,一方面减负,在官府带头的推广下,大量剩余的色目人女性成为汉人士兵的老婆。
不过,李察对婚嫁改革步伐这么大,唯独有一点没有变更,就是只有汉女可以成为正妻的权利!
无论汉人平民迎娶多少个色目人老婆,都只能是小妾,无法享受到任何正室的权利,哪怕汉人丈夫主动提出都不行!
这主要是为了维系汉人和色目人社会等级的举措,这一点无疑安抚住了保守的汉人阶级……
若是色目人女子可以获得与汉人女子同样的地位,高象县的汉民会感到非常不爽!
无论李察哪一条政令,其实都小心翼翼的维持着汉人高一等的政策,色目人想要提升社会等级,只有两个途径,成为武者为官府效命,或者嫁入汉人家庭。
而嫁入汉人家庭的色目人女子本身并没有提升社会等级,只不过她们生下的孩子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汉民!
当然,这一政策只适合在色目人青壮大量消失的地区推行,不然的话分分钟就会引起色目人暴动!
李察在高象县改革改的劲头十足,为提升汉民人口基数孜孜不倦的努力时,安国府节度使正对李察叛乱一事犹豫不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