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从小兵到帝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吐槽是福

    高象县举城投降,一大堆高象县官员和地方士绅向李察俯首,连同高象县治下两个城镇也被李察纳入统治的消息传到安国府后,安




104 合作(求首订)
    陶安邦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人节度使,自然倾向于康国府的招安,然而,康国府仅仅派来一个信使,军队都向两镇汇聚,准备抵抗与吐番王国结盟的两镇进攻,但史国府在信使后面却跟随着一支大军!

    人数上万的大军!

    这就让陶安邦很为难了……

    人家的上万大军可是不计算色目人那些垃圾的!

    实际上,现在安西都护府的形势对于抵抗的两镇极为不利,若不是汉人的民族荣誉支撑着他们,安西都护府根本不会抵挡吐番王国的入侵!

    吐番王国可是号称百万大军北上……

    不然的话,安西四镇怎么可能有两大镇投靠吐番王国

    任何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安西都护府根本无法抵挡吐番王国的倾国之军!

    至于大唐本土的支援,想都不用想,大唐王室正与安禄山的大军在中原大战,人脑子都打成狗脑子了!

    中原大战的战场上还不时冒出来一个个捣乱,只知道aaaaaaaaaaagh的绿皮部落,也不知道是哪块地里长出来的……

    好在,大唐内陆的绿皮力量十分羸弱,根本影响不了大势,顶多只是干扰双方战场而已。

    比如说两军交战中,侧翼突然冲出来几百上千个绿皮,然后被军阵绞杀成渣渣……

    中原战场陶安邦不关心,也没能力关心,他现在正思考是否该投降……

    当高象县沦陷的消息传来时,陶安邦多出了一个选项,拉拢李察一起抵抗史国府的大军!

    毕竟李察也是汉人,而且李察维持汉人阶级地位的政治举措也被陶安邦看在眼里,甚至李察为何造反的原因也被大唐的不良人收集给陶安邦。

    不难推断出,李察也是一个大汉主义至上的人物,双方还是有合作基础的。

    只不过,李察终归是叛军,而且还杀了那么多人,安国府的不少士绅世家可对李察恨之入骨,特别是公孙家!

    高象县是公孙家的发家之地,结果李察一来,在高象县权势过大的公孙家立马被李察打压,沦为跟当地普通士绅没啥区别的地主,丧失了全部的政治权利和兵权!

    而且李察开始对士绅阶级一水端平收取赋税,限制士绅阶级招募武者客卿和家丁护卫数量的政策,也让安国府的世家感到恐慌。

    地方世家之所以能左右官府的决策,靠的不就是手里的家丁和武者客卿么

    不然的话,地方世家在官府眼里就是一头头肥羊!

    好在,李察仅仅只是对士绅阶级收税,限制了他们私募家丁武者的数目,并没有将士绅阶级连根拔起,所以双方还没有完全撕破脸。

    即便如此,安国府其他地区的士绅阶级也希望尽快剿灭李察叛军!

    这就让想要拉拢李察的陶安邦比较为难了……

    现在史国府大军已经向这里进发,他总不能继续跟李察叛军打内战吧,到时候史国府大军一到,陶安邦还有力量抵抗么

    就在陶安邦犹豫不决的时候,李察在高象县改制汉人和色目人婚娶的政策传入陶安邦耳中。

    陶安邦自然是一眼看出李察的政策在未来融合色目人具备多大的优势,只要这个政策顺利执行个几十年,西域地区色目人数目大大超出汉人的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不过这个政策在高象县那片色目人青壮大批死亡的地区推行难度不大,在其他西域地区推行很容易引起色目人新一轮的大规模起义……

    色目人平民再傻也不会允许自家的女人成为汉人的生育机器!

     



105 出征
    来到这个世界不到一个月时间,战争这个词已经被李察所习惯,一路走来,无论他在做什么,始终都处于准备战争和进行战争的状态。

    渐渐的,原本看到尸体会感到恶心的都市屁民,现在已经开始享受这种肆意疆场的快感,一言而决他人生死,这种权利的诱惑正使得李察不断堕落……

    人往往是一种很奇特的生物,因为人一边憎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却又内心渴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当真正的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个人时,还会心无旁骛的做着自己没发家时最厌恶的事情……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话糟理不糟,一语道出了人这种生物的矛盾本质!

    好在,李察上面没有其他人压着,在某些方面他还可以依照自己的本心行事。

    不过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幕僚班子,不得不去拉拢汉人阶级,压迫色目人阶级。

    为了自己的系统兵在战场上不会被过度消耗,他不得不拿色目人当炮灰,实际上,李察的很多政策并不是他想那么做,而是他不得不那么做,否则就会将自己的前途坑杀!

    他身为汉人,自然要为汉人阶级牟利,就好比他前世里的美帝国主义一般,讲的是美国人的人权,却挥舞着大棒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不平等压迫,因为美帝国主义很清楚,他们需要的是美国民意的支持,是美国人的纳税支撑起他们的国家机器。

    理所当然的,美帝国主义就要在其他国家吸血来供养自己的国民福利……

    这是一种很霸道的做法,但在美国人眼里却象征着正义。

    就好比李察现在做的事一样,婚娶法律对色目人是非常不平等的,相当于将色目人的女孩变为汉民的生育机器,还是那种没有继承权的生育机器!

    然而,对汉民而言,他们却非常拥护李察的做法,因为李察的政策让那些贫困的汉民男性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到了齐女之福!

    对色目人而言,李察是恶魔,对汉民而言,李察是明主!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不过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李察与陶安邦确认合作关系后,立马互相派送了使者负责居中联络,史国府的大军已经在路上,给两人的时间不多了!

    在两人的联络中,陶安邦和李察达成了初步军事合作战略,陶安邦将全力动员安国府的力量守卫府城,消耗史国府的大军,李察则趁机切断史国府大军的后路,断了他们的粮道!

    这就是陶安邦给出的计策,在陶安邦眼里,让李察这股叛军跟史国府的大军对抗纯粹是无意义的牺牲,陶安邦自认为安国府的军队都打不过史国府的军队,更何况是李察这个仅仅占了一县之地的叛军

    陶安邦得到的情报中,李察麾下也就千名道兵有可战之力,包括明军营在内,都不过是一群‘治安部队’。

    无论是单兵军事素养还是战斗士气,李察的明军营在外人眼里跟县兵属于一个档次,根本无法与大唐的野战正规军相提并论!

    因此,陶安邦的计策就是自己依托安国府城防拖延时间,李察叛军切断史国府粮道,最后史国府粮草不济,自然也就不得不退兵……

    史国府大军退走,安国府的危机也就暂时解除了,至于以后的事情……

    再说吧。

    毕竟以



106 邵武世家
    现如今李察治下的高象县治安已经全部由官差衙役转职的巡捕房接替,再加上高象县中的色目人男性青壮数目大幅度下降,在完善运转的政府班子领导下,不会出现什么混乱。

    因此,李察才安心带走所有的明军营和直属系统兵,当然,那000多人的色目人奴隶营一方面是用来伺候大军,运送粮草辎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拉上战场,凑足声望任务里万人规模大战的硬性数据。

    如此一来,李察拉出来军队人数直逼7000,只要挑一支000多人的敌军,就可以进行声望任务要求的万人规模战役!

    史国府原是西域古国竭石国的都城,在绿皮入侵的时候灭亡后,竭石国幸存的王族后裔昭武家向大唐称臣,并当带路党引领唐军夺回竭石国和康国等西域古国,竭石国国都被大唐朝廷更名为史国府。

    由于昭武家为此立下大功,被当时的大唐朝廷分封在史国府,后来随着昭武家渐渐势大,掌握了史国府的军政大权。

    安禄山起兵20万造反,吐番王国驱逐大唐官员自立后,在史国府根深蒂固的昭武家杀死了史国府的节度使,收买并控制了史国府的唐军,投靠吐番王国。

    在史国府的节度使是空降而来的,大唐朝廷为了维持边远地区的统治,节度使都是来回调配,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轮换。

    不过节度使调配容易,驻军可不能随便抽调,不然几千上万人的调动那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整个大唐有几百个节度使,要是驻军都调配的话,光是正常轮替就能让朝廷破产!

    所以,当地驻军都有一个说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节度使……

    正因如此,长年在史国府驻扎的唐军早已被当地的昭武世家渗透掌控,新任的节度使只带来几十个亲兵,连史国府给节度使配备的牙兵都被昭武家严重渗透!

    当然,这在和平时期不算什么,节度使虽然是新来的,但身后背靠朝廷,昭武家根本不敢对其掣肘,当地驻军也不敢违逆新来的节度使。

    然而,大唐内陆发生大规模叛乱,安西都护府人心思变,史国府的节度使自然就成为昭武世家的绊脚石,被除掉也就不稀奇……

    没有大唐朝廷背书,在史国府这片地界,经营了上百年的昭武世家想要除掉一个节度使还是不难的。

    史国府节度使被除掉后,昭武世家的家主昭武狄遮自命为史国府节度使将军,收编了史国府的唐朝野战部队2000人,其中有精锐牙兵数百。

    随后,昭武狄遮又从史国府的府兵和下属各县县兵中抽调了000多人。

    昭武世家早已与吐番王国的部落勾结在一起,吐番王国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虽然共尊松赞干布,但各个部落的头人也想要在安西都护府捞上一笔。

    所以这次史国府的昭武狄遮出征,还加入了近5000人的吐番部落战士。

    这近5000人是吐番部落对史国府昭武世家的支援,也是吐番部落用来掠夺安国府的兵力。

    吐番部落需要发战争财抢劫,史国府的昭武世家想要吞并安国府,双方一拍即合,加上以前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支上万人的大军就此组成!

    这上万人只是主力战兵,除此之外昭武世家还从史国府募集了超过两万名色目人仆从军,这些色目人一方面充当粮



107 统治阶级的战争(上架暴更)
    与大唐本土不同,安西都护府控制的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阶级根本没有居住在乡村中的,虽然乡村的田地大部分都挂靠在汉人士绅阶级的名下,但最多也就派几个管家去打理,主要由色目人佃户耕种。

    所以史国府大军对乡村的洗劫并没有伤到汉人士绅阶级的根本,他们的主宅都坐落在城镇当中,耕地的佃户哪怕被杀光,等战争结束,这些汉人士绅也可以募集到足够的色目人家庭填充进去。

    在这个世界中,靠近城镇的可耕地面积可不大,几乎不愁没人耕种,除非像李察那般将大石镇整个地区变成白地,甚至人为的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组成成分……

    正因如此,安国府的地方士绅对史国府大军的到来抵触感不算很强,乡下的损失不大,史国府大军又没有对城镇进行大规模抢掠,地方士绅的根基都保住了。

    这正是昭武狄遮制止吐番部落战士洗劫县镇的主要原因。

    只要这些地方士绅没有伤到根本,战争结束后昭武世家很快就可以在安国府恢复生产,地方汉人士绅阶级就是一个现成的框架,打完仗往里面填充普通的色目人人口就能恢复到原本的秩序。

    若是将汉人士绅阶级铲除,不光会得罪整个安西都护府的汉人士绅阶级,还会在战后面临一大堆秩序崩坏重组的难题,依靠那些没文化的色目人,先不提会不会被西域地区的全体汉人阶级敌视,单是色目人的管理能力就能让统治者头痛……

    在西域地区,因为大唐朝廷的控制,色目人很少接受教育,非常愚昧!

    在安国府的地方士绅阶级眼里,史国府与安国府的这场战争主要是节度使陶安邦和昭武世家之间的战斗,他们甚至连自家的家丁护卫和客卿武者都不愿意支援,谁打赢了他们就站在谁一面!

    反正无论是谁统治安国府,都需要他们这群汉人士绅阶级的辅助。

    整个安西都护府的战争形势其实都差不多,安西四镇分裂为两派,一派打出忠于大唐的旗号,一派打出归附吐番的旗号,但双方只是高层之间的博弈,对下面的汉人士绅阶级都是采取拉拢的态度,只要汉人士绅不出人出力选择站队,是不会被清算的。

    如此一来,当安西四镇真的决出胜负后,西域地区的社会生产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复原,吐番王国也能快速从西域地区获得助力!

    吐番人虽然文化习俗跟汉人不同,但他们的外貌和汉人差不太多,若是穿同样的服饰说同样的语言,还真的很难辨别出来。

    所以吐蕃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并不激烈,双方完全可以在西域精诚合作一起压迫剥削色目人……

    这就是为何安西都护府会有一群汉人高层投靠吐番王国的原因。

    得益于大唐建立以来的民族大融合政策,样貌和汉人差别不大的胡人和吐蕃人等异族之间的隔阂已经变得很小,甚至大部分胡人和吐蕃人能熟练的运用汉语交流,毕竟汉家文化对异族文化是具备优势的,再加上唐朝的强大,在人类骨子里学习强者的促进下,汉文化早已遍及整个东亚地区。

    正因为这种融合的大趋势,使得这场波及整个东亚的战争停留在统治阶级的争斗上,而不是民族对立上,吐番王国自立其实也抱着取大唐而代之的想法,他们跟安禄山合作,不过是因为大唐实在是太强了……

    等到推翻大唐,吐番王国不介意跟其他逐鹿中原的势力争一争。

    而吞并安西都护府就是吐番王



108 吐蕃人的轻视(第五更求订阅)
    昭武狄遮派出来的偏师自然是擅长打野战,不喜欢攻城战的吐番部落战士。

    这些来自不同吐番部落,纪律性极差的部落战士除了野蛮的勇武之外一无是处!

    最重要的是,这些吐番部落战士很穷,穷的连一件皮甲都配不起……

    正因为他们穷,所以才愿意跟着昭武狄遮来到偏远的安国府发战争财。

    不过吐番部落战士虽穷,却非常清楚唐军铁甲的厉害,他们在武器上可是花了大力气,几乎人人手里都配了一把廉价的钝器!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吐番部落战士一个个都是体力健壮之人,他们其实并不算吐番王国的正规军,吐番王国也属于一个地域性强国,否则早就被大唐吞并灭国了,正规军自然不会连一套铁甲都穿不起。
1...2526272829...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