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换句话说,如果这世间有谁最懂张正书,那定是曾瑾菡无疑了。对于这样的一位妻子,张正书爱她,敬她,怜她,想护着她,保着她,永远不让她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但是,张正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曾瑾菡倒是奇怪了:“我为啥要离开郎君啊是因为郎君答应官家出仕的事么”
“嗯”
张正书的脑筋转了一下,这剧本好像不对劲啊难道赵煦那小子,这么快就派人来宣旨了不成
很不幸,张正书猜中了,赵煦就怕夜长梦多。毕竟赵煦也怕啊,怕张正书这小子不受控制。要知道,五百万贯在张正书手中拿捏着呢,赵煦再怎么信任一个人,也不值当五百万贯吧
所以,招安,是赵煦唯一的手段,也是张正书不得不屈服的手段。
虽然张正书一直认为,做了商人就不要碰权力。钱和权这两样东西,就好比火药之于火,碰上了肯定是山崩地裂的。奈何,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张正书,没有一个大商贾,是能脱离得了政治的,或多或少,你都要被卷进这个漩涡之中。你不主动出击,那么别人就出击打你。待得把你打得半死,好,可以瓜分钱财了。
这样的人少吗
不少,相反还多得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元末明初的沈万三了。沈万三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吗并没有,相反,沈万三还是个老好人,相传南京建城,沈万三出了三分之一钱银呢。但朱元璋为啥要把他发配充军呢说白了一句话,沈万三这头肥羊有点不听话迹象了,还牵扯到了蓝玉“造反”案之中,朱元璋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啊
一样的道理,还有历史上螨清一朝的胡雪岩,厉害吧红顶商人呐那是,结果呢被革职抄家了。为啥呢因为胡雪岩太风光,同僚眼红了,对他的钱庄开始挤兑,还受到洋人的欺压,最后败了。
如果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不了问题,再看看历史上明末的时候,东南沿海一代的商贾,都是家中有人做官的。结果明朝要亡的时候,他们不肯出一分钱,明朝亡了他们也完了。历史上的晋商,螨清的走狗,螨清一亡晋商也完蛋了。看似钱和权是极般配的一对,其实这绝对是一个大炸药桶,放一起就绝对是要炸开的,迟早的事。
但是,皇帝并不这么认为,这就是皇权治下的现实了。
在皇帝眼中,任何富贾,都是肥羊。好在这是宋朝,宋朝对商贾还是宽容的。这不,很多商贾都是“商而优则仕”,官商也是有根源的。也许基于这一点,张正书才有点安心。不然的话,换个朝代张正书早就推迟不受了。
“封了个什么官啊”
张正书随口问道,他想着最多也就是个七品小官吧。要知道献上了神臂弩的李定,也就得了一个防团之官罢了。防团是啥官也是防御使,团练使,要是搁唐朝那会,不得了啊,那是地方的军事长官。但是到了宋朝,防御使就是个虚职,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寄禄官,甚至还是不入流的那种,连从
第八百五十三章:挡箭牌
试问,这样的事,搁谁受得了哪怕是祥符石家,也难以接受的。做生意嘛,风险全都自己担了,合作伙伴却一点力都不出,这叫人怎么能心理平衡
偏生这种事要是牵扯到皇帝,还是下圣旨的模式,张正书就不好推辞了。
张正书仔细看这圣旨,里面还隐藏了一个意思:你小子不是提出军校吗你是不是纸上谈兵的,练一练兵就知道了。
“嘶,真的不想卷进这样的事情啊……”
张正书头疼了,他原本想着怎么着也是一个文官吧可赵煦愣是因为他提出的军校,再加上要推卸责任,给了他一个武官的职位。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赵煦也念着他说过的话,不想做官。武官能走到中枢的,满打满算整个宋朝也就是狄青一个。也就是说,进了武官一途,想要转文职太难了,几乎等于断了文官的路。
“郎君,官家是甚么意思”曾瑾菡虽然高兴张正书能取得这样的官位,但隐隐也有担忧。毕竟在“崇文抑武”的大环境下,武官实在不算什么好前途。
张正书把赵煦的如意算盘都说了一遍,曾瑾菡眼前一亮:“郎君,官家这是委以重任啊!”
“委以重任个屁,他就是想只拿好处,不沾麻烦!”张正书郁闷地说道,都开始爆粗了。
曾瑾菡蹙着眉,说道:“郎君你……”
张正书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连忙说道:“我是气不过,那官家太会使人了……”
然后,张正书就把赵煦的意图说了一遍,结果曾瑾菡一下就领悟了,还举一反三:“那官家会不会把郎君当成挡箭牌,抵挡来自朝堂的暗箭”
张正书有点惊讶于曾瑾菡的进步,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样……”
曾瑾菡也有点气愤了:“怎么能如此”
“你还别生气,别人求都求不来的事呢!”张正书苦笑道,“只是彼之仙草,我之毒药罢了。”
曾瑾菡安抚张正书说道:“郎君,若是做得不顺心,那就不做了罢。不就是官么!”
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我没遇到赵煦,也没新建银行,那还有机会不做官。可现在……不行了。换句话说,只要我打银行的主意,打铸币的主意,那官家是一定要招安我的。我不做官,官家就寝食难安。”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赵煦很聪明,他看到了仅仅几天时间,渡过了信任期的“建设银行”,已经开始吸收储户了。
别的不说,汴梁城中有储蓄的百姓,大多把钱银都存在了“建设银行”吃利息,弄得张正书差点要建另外一个地下金库才行。
这也就算了,只能说明张正书有能力吸引储户。
可银行借贷业务也蒸蒸日上,把高利贷,甚至官营借贷都挤垮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不用一年,开封府地界,将是银行的天下,高利贷只能夹缝生存了。赵煦对钱银很敏感,经过皇城司的报告,他就明白银行确实是大杀器。
最让赵煦吃惊的是,张正书的新铸币,居然开始流通了!
要知道,这新铸币成色不错,再加上独特防伪边齿,谁都以为这些钱币将会成为大户人家手中的铜器的。可不曾想到,这些新铸币居然开始流通了!赵煦再一了解,才知道这新铸币虽然外表不错,成色也足,但是含铜量不高,拿来熔铸铜器反而亏了。这还不算,连带铜价都开始下降了。
为啥因为“建设银行”推出了铜币不说,还推出了无孔银币、无孔金币,顺利把铜价倒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是宋朝金银不算多,现在钱荒都已经解决了!
&n
第八百五十四章:这都啥事!
出乎张正书意料的是,当张正书把他浑浑噩噩经过和乐楼,然后被吕娘拉进去,接着李师师派若桃解围,再到借酒消愁,最后误打误撞掳获了李师师的芳心……毫无夸张,也毫无隐瞒地跟曾瑾菡说了一遍,可曾瑾菡却始终没有过激的举动。
“难道姝儿她已经……心灰意冷了”
张正书突然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东西,明明有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为什么就是经受不住诱惑呢亏他还是一个穿越人士!
只是接下来的一句话,曾瑾菡让张正书是怎么都没想到的:“嗯,你喜欢就好。”
“姝儿,要不你打我吧,你打我的话,我心里也会好受一点的……”
张正书急了,他现在已经有点顾不得李师师了,只想着不要失去曾瑾菡。
曾瑾菡太聪明了,她自然明白张正书为何会说出这句话来,也知道张正书误会了她的意思,也认认真真地说道:“郎君,我确实有点不开心。但是,我是会同意让那个李师师进门的。”
这一下,张正书是真的吃惊了:“为什么”
曾瑾菡忸怩了一下,然后才说道:“你都当官了,不纳妾反而不美。前两天家翁还派人询问,几时让他抱孙。我……与你都未曾行周公之礼,如何能有身孕若是那李妹妹进门,倒是可以……”
张正书明白了,原来如此!
都怪他还没把宋朝的风俗给摸透,确实,宋朝大多数人还是一夫一妻的,因为普通百姓占大多数,想纳妾也得有钱不是但是,有钱人却大多三妻四妾,就拿曾瑾菡的父亲曾文俨来说,发家之后为了在人前做生意有面子,也纳了妾,还不止一门。没错,就是为了面子而纳妾,有钱人不纳妾,反而是落面子的。
大抵上是因为“河东狮吼”的缘故吧,男人出去都怕被说“妻管严”,怕被说“家有悍妇”,所以才形成这种风气。当然了,男人心中肯定是暗爽的,要不怎么说古代都是男人的天堂呢嗯,前提是有钱的男人,没钱的男人就苦逼了,要是有本事养活一大家子还好说,没本事的话真的无比凄凉。
“可问题是,师师她……要一年后才能进门……”
张正书叹了口气,曾瑾菡的图谋,注定是实现不了的了。
“啊”
这会轮到曾瑾菡目瞪口呆了,张正书只能把休闲会所的事说了一遍,连李师师要报恩的心思都没有保留。
“想不到她会是这样的人……”曾瑾菡对那个“狐狸精”有了点改观,毕竟在宋朝这提倡“仁孝”的国度里,孝顺和知恩图报的人总是会被认为是好人的。换句话说就是,哪怕一个汪洋大盗,他知恩图报,也能被津津乐道。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就是儒家治国的弊病之一了,只讲道德不讲原则。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常常是这么看问题的:一个好人无心做了一件坏事,立马就成了恶人;而一个坏人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就立地成佛了。
荒谬吗
太荒谬了,可这就是宋人,乃至后世大部分中国人的看法。不得不说,儒家影响中国太深远了,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也不少。当然了,这和儒家选择的方向有关,也和历史大势有关。如果不是宋被元灭了,理学不会异军突起的;如果不是朱元璋成了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朱元璋把朱熹奉为祖宗,自然要提倡程朱理学了),儒家也不会迂腐到那等地步。
说实在的,宋朝的腐儒虽然迂腐,却胜在有坚持,甚至敢为他们认为的真理而死。但是明清的儒者会吗不,大部分儒者都选择明哲保身,卑躬屈膝。这就是差
第八百五十五章:被赎身了
和一个未来皇帝抢女人,那也是件技术活。
好在赵佶最近很收敛,差点连端王府都不敢出了。也是他的老师王诜四处活动,才慢慢地给向太后传去话语,然后赵佶才卸去了压在身上的重压。相比较责令就蕃而言,一个区区菁楼行首,显得是那么无足轻重。
赵佶很聪明,自然明白怎么取舍。
即便是隔了这么久,在赵煦权柄日重,君威日盛的情况下,赵佶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门都很少出了。因为用度减半,没有了经济来源,赵佶甚至窘迫到要靠卖画来维持一大帮狗腿子的开销。没办法,赵佶的开销太大了,他家里还养着好多名贵的鸟,许多珍贵的走兽。人可以省着点,可这些飞禽走兽却要精心伺候啊!
于是,在张正书这个历史蝴蝶的扇风之下,赵佶窘迫到要靠卖画为生。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赵佶在汴梁城中打出了名气,因为他的工笔花鸟画太逼真了,甚至直追他的老师王诜。赵佶原先是被迫生计,结果用度回来之后,倒是画得一发不可收拾了。然而赵佶是不是在借此麻痹赵煦,以求赵煦转移目标,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么说,成名,对于一个年仅十八岁的赵佶来说,是一件很玄妙的东西。似乎找到一件很好玩的玩具一样,赵佶开始疯狂创作,甚至连蹴鞠的时间都被压缩得所剩无几,高俅每每来伺候赵佶的时候,眼里都是充满怨念的。没办法,高俅因为蹴鞠上位,现在赵煦连蹴鞠都不玩了,那不就代表着高俅失宠了么
其实,高俅这人不算坏,他讨好赵佶,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
看看高俅的人生轨迹就知道了,他出身比较低微,一开始只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相当于秘书一样的职业,因为苏轼再次被贬,高俅也失业了。因为“小史”相当于私人雇佣的,苏轼也是讲情义的人,把高俅推荐给了驸马王沈。因为高俅为人圆滑,竭力为主人着想,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不说,蹴鞠踢得更是漂亮。最关键的是,正史上高俅知恩就报,等他上位之后,对苏轼一家都极为照顾。可以说,正史上苏轼得以赦免,高俅在赵佶面前出了不少力气。
当然了,高俅也不算好人,他太会投其所好了,把赵佶带上了一条邪路上;贪欲也重,贪污起来根本不要命;最关键的是,他太过持宠而骄,也不知道收敛,惹得满朝文官不快。当然了,这是历史上后来的高俅,现在的高俅可没那个胆,他只想保住自己在赵佶心中的位置,保住自己的饭碗罢了。
“王爷,出大事了!”
高俅慌忙走进赵佶的书房,大声嚷道。
赵佶被打断了思路,正在创作的他,略微有些皱眉道:“甚么事这般慌张”
“和乐楼李行首被赎身了!”
高俅捶足顿胸地说道,他自然是知道赵佶钟情李师师的,哪怕李师师戴着面纱,可赵佶还是“一见钟情”了。果不其然,赵佶听了这话,手中的画笔都在宣纸上滴了好几滴墨,一幅快要完成的画就这么染上了瑕疵。
这件事是瞒不住的,十万贯钱啊,若是用铜钱的话,堆起一座小铜山都不成问题。即便是贵胄满地跑的汴梁城,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十万贯钱来。
最起码,赵佶是没办法拿出来的,现在他连一万贯钱都没。
&
第八百五十六章:消金窟
科举也是一样的,不是说做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进士才能做官,宋朝还有纳粟、门荫等等途径,可科举出身的文官,做大官的几率就更高。再加上宋朝皇帝有意无意的引导,很快就形成这个氛围了。也不是说没参加科举的就不能当大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率是越来越小了。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人是很容易被概率误导的。科举出来的,也有庸官;985、211毕业的,也有能力差的。但是,这终归是个小概率的事情。
所以,不仅是文官鄙视武官,就连文官的圈子里,也有鄙视链的。
说实话,宋朝的武臣的俸禄和品级实际并不低。但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哪怕高俅是做过苏轼的“小史”,也懂得诗词歌赋,甚至还有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但不是进士就要低人一等,想做文官,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其实,赵煦给张正书武阶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因为武臣体系相对望低权小但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低,升迁的伸缩性也大。
对于高俅、张正书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来说,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三衙的长官。历史上,宋徽宗赵佶为提拔高俅可谓煞费苦心,先让高俅下放到基层,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高俅以后升迁打下基础。再加上高俅乖巧善佞,对领导尤其是皇帝赵佶百般讨好,迎合赵佶的志大才疏,好名贪功的心理,最后居然官至太尉,这里面的奋斗史,几乎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传奇之处,比后世一些重生小说都要精彩。
这也是高俅能得到赵佶喜欢,而且深信不疑的根源。
赵佶想了想,苦笑说道:“因为喜爱一个女子,张小官人一掷万金,给李行首赎身,却没有急切地占为己有,这是常人所不能及也。单单是这一条,李行首对他刮目相待也在情理之中。高俅啊,先前本王想不明白的地方,现在想明白了。你若是喜爱一个女子,那是真的会给她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