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后来啊……遇到了一个突发事件,我也是因为这样,才滞留在樊楼那么久。”

    张正书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把这事跟曾瑾菡说。虽然宋朝的皇帝不太喜欢杀士大夫,但不代表宋朝皇帝不会杀人,特别是大桶张家这样的大商贾。如果莫名其妙连累了曾瑾菡,连累了曾家,那就不太好了。

    “发生了甚么事”曾瑾菡听得出,张正书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了,她也知道这件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我被一个人盯上了。”

    “是谁”曾瑾菡莫名其妙也紧张了起来。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我也没想到,一份小报居然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居然把皇帝给招了过来……”

    “甚么!”曾瑾菡脑子有些短路了,“是当今官家……”

    “没错,虽然他没透露姓名,但我猜出来了。”张正书无奈地说道,“一份小报就把皇帝给招来了,我也忒厉害了些。日后,我们《京华报》要小心一点了,但凡是有关朝政的,还是不要涉及的好……”

    张正书有点后怕,这大宋的皇城司效率也太高了一些吧怪不得在明朝,不论是百姓还是官员,一谈起锦衣卫都要脸上变色,原来这特务机构是这么厉害的。不过,这也印证了一点,这时候的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外忍内残的境地了。不然的话,这特务机构怎么会这么有效率

    “那官家找你,可是有甚么大事”曾瑾菡也知道,通常这种情况,多半是喜忧参半的。皇帝找你,可能是看重你,也可能是警告你。但凡是皇帝亲自下场的,事情一定很大了。

    “反正……我什么都说了。”张正书也懊悔不已,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不死也脱层皮了,所以才说个痛快的。没想到,赵煦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怎么样。这倒是给赵煦捡了不少便宜,起码张正书对国家的理解,对官员的理解,是赵煦最为欠缺的。高太后垂帘听政那会,虽然赵煦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没有皇帝手把手教他,他还不是给群臣摆弄了很多事哪怕是叶祖洽,也能在某些事上怼他,堂堂一个皇帝,居然被个大臣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但是,自和张正书碰面之后,赵煦的政治头脑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了。因




第一百五十九章:小说连载
    张正书真切地说道:“姝儿,你真的太美了,我一时忍不住。姝儿,我就想这样看着你,看一辈子”

    “你这人,没个正形,人家还为你担忧哩!官家虽然放过你一次,但保不齐日后会治你罪。”曾瑾菡风情万种地白了张正书一眼,“你日后且循规蹈矩,莫要再写那些文章了,知否”

    “全听娘子的!”张正书笑嘻嘻地说道。

    曾瑾菡脸上又是一热,嗔道:“你这人,好不害臊!都没成亲哩,就乱来了。”

    “那是不是成亲后,就可以乱来了”张正书嘿嘿笑道。

    “不理你了,你这人没几句正经话的!”

    曾瑾菡作势要走,却被张正书拉住了。

    张正书拉住了她,低声说道:“我过几日就要去县学里进学了,京华报社就托付给你了。不说话,不说话就当你是默认了哦”

    “我可没答应啊”曾瑾菡骄傲地扬起头来,但张正书知道,她骄傲的神情下,是自己给的爱意。如果不是张正书信任她,怎么会把最为重视的“京华报社”交给曾瑾菡相信以曾瑾菡的聪明,早就摸清楚了京华报的路子,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了。

    “我打算在报纸的第三版,连载。”张正书说道,“的话,会吸引多些人购买。”虽然报纸的广告是大头收入,但销量才是报纸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销量,估计也没有哪个商贾傻到会在这样一份报纸上投广告吧

    “写甚么呢”曾瑾菡眨着好看的眼眸问道。

    ,早在汉代就有了,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宋朝这时候的,已经大致成型,和明清时差不多了。这时候的,分为文言和白话。文言就不说了,就是印刻在书本上的,比如幽怪录。还有就是白话,大多取材来自民间,由博君人说书人讲述的,后来被人记录成文字的。

    “武侠!”

    张正书充满信心地说道,他也是看了不少武侠的,像什么金庸啊、古龙啊、梁羽生啊都看过,大致情节还记得。更何况,武侠有利于宣扬武力的重要性,这是张正书最看重的一点。既然宋朝朝廷宣扬,那张正书就宣扬武侠,起码不让汉人的血性被那些文人给阉割了。其实张正书很不明白,汉唐之时的人,绝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而是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真正的文武全才。看看张良,看看萧何,看看李靖,看看李勣李勣都是出将入相,坐与朝堂可运筹帷幄,跨上战马可威震边疆的文武全才。

    然而到了宋朝,好了,因为“吸取”唐亡的教训,防止武将坐大,不仅将领兵权分离了,还用文官掣肘武将,严苛地划分文武界限。然而张正书却知道,打仗这种事,武将比文官更要有“知识”,才能打得赢。不光能领兵,还要识天文,懂地理。没有这些知识的武将,一般都是打败仗的。而且没有战略眼光,不懂识别战机。可以说,大宋的悲剧在建国一开始,就埋下了的。特别是经过宋太宗赵光义的“改革”,更是直接阉割了武人的最后一点精气神。

    所以,宋朝在对外战争时,赢了小仗,输了大仗。

    为什么因为宋朝的武将都没有大局观啊,往往人家抛出点小诱饵,就忍不住吃了。结果,最后陷入人家的埋伏,最后只能丢盔弃甲,输得一败涂地。要不是出了个狄青,说不定宋朝前期连西夏都打不过。可狄青还是逃不过被



第一百六十章:弹劾
    翌日,《京华报》的影响力,在汴梁城中开始发酵。

    经过昨日,《京华报》上的叶衙内调戏乞丐西施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汴梁城,甚至各大酒楼都有博君人(说书人)编撰得绘声绘色,给酒客说故事了。其实,也不用怎么编撰,毕竟《京华报》上都是用白话文写就的,只需要改一改,加入表情演绎,就是很好的说书故事了。

    于是,《京华报》开始脱销。

    “勤卷堂”的陈掌柜一再加印,足足到了一万六千份的时候,才总算供应得过来。

    于是乎,这一期《京华报》,除去了给“勤卷堂”,给报童等等的酬劳,‘京华报社’又赚了,而且大赚特赚,净收入达一百五十贯!不知道让多少小报眼红,开始纷纷琢磨起《京华报》的成功模式,准备山寨。

    中国人嘛,都是这样的。看到别人赚钱,就想着怎么山寨过来,分一杯羹。再说了,文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过,张正书也不怕,《京华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的办报理念超越了宋朝上千年,而且是根据宋人的说话语气,调整的文字。一般人,还真的就学不来,只能学个四不像。特别是在抓取热点这方面,张正书可以说,这时候的宋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张正书。穿越者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时候的宋人根本就不是对手!要想赶得上张正书的步伐,宋人起码要学习一年半载才行!

    民间的舆论开始发酵,朝堂上也开始酝酿起了风暴。

    要知道,本来就闲的蛋疼没事干的御史台,谏官们,就好像闻着鱼腥味的猫,纷纷开始行动了。要知道,这时候的台谏官还是颇有能量的,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反正,用后世的话来讲,这个台谏官,十分适合杠精来做。如果是杠精做了这台谏官,朝廷运转都要成问题。杠精什么事不要反驳一下的再加上这时候的台谏官,从谏君变成了谏相,于是宋朝很多时候,每实行一事,施行不久,便有许多人说得失,于是就废去了。然后再行新措,不过又是像以前一样。别说皇帝适应不来,老百姓更无法执行。主意办法太多,朝令夕改,宋朝的宰相没法真正做成一件好事。这也是张正书不想做官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不论在哪个朝代,这种扯皮的事都是存在的。等朝廷定下一件事来,不知道要扯皮多久。而且没施行一个月,又改回原样了。

    然鹅,宋朝的皇帝,把监督宰相看得很重。只是到后来,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免不了成为宰相的攻击政敌的武器。不过呢,御史台和谏官们,还是有点“良知”的,风闻奏事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既然《京华报》说得似模似样,他们自然就“风闻奏事”一番了。然而,吏部尚书叶祖洽就倒了血霉,被儿子真的坑爹了。

    当日,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杨畏、监察御史刘拯、来之邵、周秩、董敦逸,左司谏翟思、左正言上官均、右正言张商英等人,都写了弹劾叶祖洽教子不严的奏折,递给了赵煦。叶祖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赵煦就已经乐开了花。

    当年叶祖洽上疏给赵煦说:“当先帝违豫,臣适在朝廷,亲闻士论籍籍罪珪。伏乞特下有司,正珪之罪。”赵煦不得已,只好下诏:“珪遗表恩例并行追夺,所赐宅拘收入官,追贬珪万安军司户参军。”

    要知道,当初赵煦做上皇帝,都是王珪力主要立赵煦的。所以,赵煦看叶祖洽就不顺眼了。再接下来,叶祖洽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



第一百六十一章:销量惊人
    在景明坊的一间大宅邸中,范员外有点意外地看着“京华报社”送来的销售报告,颤声说道:“你们的报纸,卖了三万份!”

    张正书自己也想不到,这个销量真的有些惊人。

    汴梁城中,大概有百万人。人的比例,大概是三成左右,识字的人估计在四成。平日里,一份小报能卖出五千份,已经很厉害了。毕竟小报这东西,玩的是游击战术,没有用户的粘度,全靠新闻来博眼球。可是皇宫秘闻看多了,官员升迁贬谪看多了也腻,宋人最喜欢看的,居然是边事。

    然鹅,朝廷捉这方面很严,特别是皇城司,已经羁押了不少小报的幕后老板。以至于现在的小报,都不敢涉及边事了。

    其实,这也是大宋对自身战力,对军队不自信,才这么做的。如果大宋经常打胜仗,还怕边事被小报乱传估计还巴不得乱传,不然朝廷凭什么树立威信啊

    现在,京华报的报纸,卖出了三万份,这简直是奇迹了!

    要知道,现在的宋人因为书籍贵,习惯了借书传阅,报纸能有这种销量,已经大出张正书的意料之外了。不过想一想,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毕竟汴梁城是大宋人汇聚的地方,如果培养起人的看报习惯,报纸的销量起码还能增长两万份。

    不过,这是最好的设想,毕竟张正书知道,中国人的山寨能力太强了,到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报纸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了出来。

    “侥幸,侥幸”

    张正书有点谦虚地说道,但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他分明是在向范员外展示肌肉啊!

    范员外是商贾,而且是个在商海中浮沉了多年的商贾,他自然知道一份报纸有三万的销量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汴梁城中有消费能力的人,几乎都买了一份京华报。根据小报的传播规律,一份报纸起码有几十个听众这时候宋朝的博君人,起了很大的推广作用。这样的话,那京华报的影响力,可谓是覆盖了整个汴梁城!

    哪怕是河边浣洗衣裳的老妪,街巷里打闹的孩童,都知道了京华报的新闻内容,都极为痛恨“风流人物”叶衙内。

    叶弘泽也是倒了血霉,遇到了张正书这种睚眦必报的人。当然,这也是他自作孽,以为欺负一下没权没势的乞丐,事情也不会闹大。可惜,他碰上了张正书。更何况,这时候衙内的“风流事迹”也不曾搬上过小报,那些小报的幕后老板见到京华报这么做,才一拍脑袋:“原来还能写这些衙内的风流韵事!”

    可以说,叶弘泽是撞到枪口上了,很“无辜”的躺枪了。

    可惜,张正书对叶衙内没有任何的怜悯之情,如果对这种“恶人”怜悯了,汴梁城中的小娘子,岂不是要个个遭难

    范员外有些忧心忡忡,他在朝中也是有人,不然也不可能把樊楼拿下来。所以,叶祖洽的事,他也收到风声了。“小官人,这是不是把叶尚书得罪太狠了”

    张正书无赖地说道:“怎生狠了,我又没指名道姓写谁,而且我写的是事实。”

    “滑不留手”!这是范员外对张正书的评价,事实上他也知道,张正书确实没有指名道姓写谁,可汴梁城中有哪个衙内姓叶的这般好色,老爹还是朝中高官的答案不言而喻,而且指向性极强。再加上范员外也知道,这次叶祖洽确实有大麻烦了,所以他也不算很



第一百六十二章:商人本性
    买这么多东西,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钱,没钱够怎么办没事,宋朝的商贾很聪明,只要你是本地人,找一个保人过来,留下欠条就能赊账了,以后每月记得去还账就成。什么时候还清剩下的八百元钱,什么时候就能拿回欠条。如果赖账人家也不怕,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还有保人在呢,保人要是不还,被告上官府也是寻常的事。

    更厉害的是,还有一种预付款的模式。过年前,宋人可以在年货铺中,每个月存一点钱。存到过年时,该铺子会将所预订的年货送到您家。这种付款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每月预存一笔,从牙缝里省一点儿就是了,基本上不影响过日子,比过年时一下子拿不出一大笔钱,急得四处借债要强得多二是提前向卖家付了款,卖家也得了便宜,自然会在价格上给予买家很大优惠。

    虽然在买东西的时候宋人用了这种分期付款的办法,但范员外没想到张正书居然巧用在报纸上了。

    张正书“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这都没开始刊载,做不得准的”

    范员外又恭维了几句后,才试探性地问道:“小官人,你是见过和乐楼李行首的,且说说看,这李行首到底有何魔力,直让满城王公贵族都为之倾倒,甘愿拜伏于其裙摆之下”范员外确实想不通,他樊楼里有美妓诸多,封宜奴、徐婆惜、崔念奴三大行首,个个都是大美女,而且琴曲双绝,又懂得讨男人欢心,为何斗不过一个连名字都传不出来的李行首要知道,这几年来,除了忻乐楼的行首孙三四,几乎没有能抗衡。

    可这些时日以来,和乐楼李行首的声名鹊起,再加上京华报的推波助澜,风头几乎一时无两。最让范员外难受的是,和乐楼把酒客都抢走了。要是酒客流失过多,樊楼收不够酒税,就要范员外自己掏荷包了。范员外可不会忘记,樊楼前身矾楼的店主是怎么破产的!

    张正书被范员外这么一提起,他也不免想起那张令他惊艳的脸庞来。

    可以说,李师师冷艳的气质,精致的面容,特别是声音,让人听了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再加上李师师经常蒙着面纱,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张正书知道,这但凡是男人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而且喜新厌旧,怪不得和乐楼最近这么火了。便是没摘下面纱,李师师就已经艳压全芳了。摘下面纱后,没有了这样的神秘感,但容貌冷艳的她,也不输那些美妓行首的。

    “因为李行首包装得好。”

    张正书叹了口气,这时候的宋人,估计不会明白戴着面纱的行首,到底有何魅力。可张正书却知道,便是这种神秘感,平白给那些“好色之徒”添了几分征服欲。更厉害的是,李师师至今还未曾亲自“招待”过谁。便是这个诱惑,让那些自诩风流的才子,费尽了心思,也求不得。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可惜,范员外不懂这个道理,只能傻愣愣地说道:“包装甚么包装”

    “从外表外貌,再到言行举止,最后就是话题炒作了。”张正书啧啧称奇,“反正在汴梁城中,李行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纵观汴梁城,哪一个行首能如此独特如果范员外你想培养这样一个行首,自小就要可以培养了。而且,还不能和李行首重样,不然的话,就没有这种独特性了。”

    范员外苦笑道:“如此还是算了罢,我还是想法子,将李行首请来樊楼”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才是大商贾的想法,你的员工厉害挖过来再说。

    至于自己培养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百六十三章:担忧
    “小官人,为何你不喜坐轿子”

    来财觉得很奇怪,总算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要是去远地,自然是要坐马车的。可是在汴梁城中,有那么多轿子待租,可张正书没有一次去光顾过。而其他文人、富家公子,出入都是坐轿子的。原因嘛,很简单,坐轿子比坐马车舒服啊!马车会颠簸,但轿子的晃动不大,更难得的是,宋朝这时候的轿子比前朝有了改进,将肩舆和歩辇上的乘椅、躺椅改成全封闭的轿厢。轿厢不仅外表华丽,也提高了轿子的私密性和舒适性。坐在上面,便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也能“逛街”了。
1...3435363738...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