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张正书却早有想法,因为这也是他和赵煦签订的契约中的一部分:“让禁军来护送便是了……”这里面的钱,赵煦是有一半的,他当然很慷慨了。甚至还特许张正书,在押送钱银的期间,有指挥禁军的权力。反正禁军都借调出去了,几十人,个个都手持神臂弩,这样的武装力量,估计在大宋内是可以横着走了。甚至乎,赵煦还想着借调一两个武官出去,名为押送,实为练兵。这也是他和赵煦心照不宣的事,甚至张正书还主动承担了那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禁军的一月军饷,从而减轻朝廷的负担。
张正书都做到这种地步,赵煦还有什么不满呢自然是点着头应承了下来——就看章惇应不应承了,要是不应承,张正书也不介意到宰相府邸走一遭的。
“吾儿遮莫是在说梦话,这禁军如何能为我等护送”张根富虽然肥胖,也老了,但他的脑筋却转得不慢,一下子就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咳咳……”张正书神秘兮兮地说道,“这你就不用管了,肯定是合法的,你要信得过我才是。我又不傻,私自调兵,那是杀头的大罪,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我岂会乱说话实话说,这几日我遇到了贵人……”
张根富明白了,这是官商勾结啊!
“罢了,罢了,吾儿想去做就去做吧,为父也是拦不住的……”他也知道,就算现在拦住了,等他百年之后,张正书也一样会去做的。到时候,又有谁能拉得住张正书
“若是此事做成,我等就是天下第一皇商了,能延续家族几百年!”张正书掰着手指头算,就算按照历史的轨迹,北宋加南宋也还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能在宋朝风光这么久,除了曲阜孔家之外,应该就数他们张家了。这样的事,如何能不去搏一把
“此话当真”
张根富自然明白,“皇商”二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白纸黑字!”张正书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契约,在张根富面前扬了扬。“这可是官家的御玺,如何做得了假”
张根富被说服了:“吾儿果是不凡,为父早已看出来了,哈哈哈哈……”
“那我就不去上县学了”张正书试探性地问道,“那县学,也学不到什么……”
“不去也不去罢,做了皇商,还考甚么功名!”
 
第一百九十一章:退学风波
要说到张正书不来县学,最落寞的不是赵鼎,因为他是有目标的人,学习是他既定的事,不会因为张正书的离去而没心思学习了。反倒是一直和张正书过不去的死对头朱逸文,却对张正书一直“念念不忘”——被反套路了一把,朱逸文还想着报仇呢!
可惜,他应该是没有机会了。
所以,朱逸文把主意打到了赵鼎的头上来。
“你这汉子(宋朝时对男人的蔑称),可是那张傻子的远亲”
朱逸文带着一帮狗腿子,来到赵鼎的桌前,一副大马金刀的模样问道。要是赵鼎看过后世天、朝的电视剧,那他应该就知道这朱逸文和电视上演的恶少横行乡里之时是一丝不差的。
“不是。”
赵鼎淡淡地说道,他一点都不想理这个朱逸文,这种富二代不学无术,专门惹事生非,跟他完全不是一路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赵鼎根本就无视他。然而,朱逸文却怒了,他这么做,无非是想获得一些关注度罢了。可惜,该配合演出的赵鼎却视而不见,根本不上路。
“啪!!!”
朱逸文一巴掌拍在桌案上,怒道:“你这汉子,怕是不知天高地厚,你可知道我是谁,敢如此对我说话你就不怕我的拳头”
“吾只闻古圣先贤,如韶乐耳。”
赵鼎这句话一出,朱逸文一愣,然后哈哈大笑道:“我尚以为这张傻子找了个谁,原来是个书呆子。也罢,也罢,今日且放过你。日后见着我,可需得尊称一句‘朱官人’,你可做得到”
“吾尝闻‘君子上达’,而你,嘿嘿……”
赵鼎到底是跟了张正书不短的时日,也学到了一点张正书损人的伎俩。当然,张正书骂人的时候,往往是敞开了骂,没有遮掩的,好像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赵鼎可不一样,他自幼饱读诗书,典故张嘴即来。这个“君子上达”的意思是,君子会奋发向上,而且通达仁义。看似在夸奖朱逸文,然而“君子上达”后面还有一句“小人下达”,是说小人只会追求名利。看似在夸奖朱逸文,实则在骂他。可惜朱逸文是个草包,根本听不出里面的意思,反而满满自得地离开了。
然而,周遭懂得《论语》的县学学子,哪一个不是掩嘴偷笑起来
这个小插曲,张正书自然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他也会为赵鼎鼓掌。首先,赵鼎不是张正书,所以他不敢跟朱逸文有正面冲突。赵鼎太需要进入县学这个机会了,且不说县学食宿全包,甚至书籍笔墨纸张,也会提供的。背后的金主,自然是“大桶张家”,还有朱家这样的大地主。甚至乎,还有老师教导。诚然,这些老师的水平甚至连樊母都有所不如,但起码赵鼎天资聪颖,估摸只用一年时间,就能升入州学。那时候,应该就能遇到名师了。
州学和县学,差别太大了。州学的教授,可不似县学那样良莠不齐的,起码在汴州,州学还是很有名的。很多县学的学子被推荐去汴州州学,都未必会招收。所以,州学是赵鼎的目标。接着,自然就是科举了。
要是跟朱逸文这草包起了冲突,被赶出了县学,那才是最大的损失!而且,赵鼎也没有在言语上吃了亏。毕竟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吵架,没读过书的肯定会落于下风。因为读书人骂人,根本不吐脏字啊!虽然,这有
第一百九十二章:嘴炮误国
成立技校的原因,还有一个。
就是张正书知道,赵煦很快就会从钱监那里把铸钱的工匠交付给他了。这些工匠,虽然只是会铸钱,但是在张正书手里,他们却堪比大杀器。能铸铜的工匠,岂不会铸铁钢铁的技术,永远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因素。后世中国科技赶不上米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材料不过关。材料不过关,也包括钢铁技术达不到米国那种程度,于是很多东西都造不出来。
工业技术能弯道超车,那是因为有路可循。可材料科技,却是半分来不得假的。一项材料的诞生,起码要经过好几百次的实验,甚至上千次,上万次的实验才能得出的数据。然后投入商用,还得几年,甚至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材料技术的攀爬如此艰难,也怪不得后世中国进展如此缓慢了——此乃非战之罪啊!
谁让中国被耽搁了数百年呢
自从南宋被元灭掉之后,中国上升的势头被戛然而止。要知道,在宋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遥遥领先世界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国不仅被追上,反而还被赶超了。这种中世纪的辉煌,在北方的铁骑践踏下荡然无存,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停滞,甚至倒退回到了奴隶社会。
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而正是因为铁骑的野蛮征服,践踏和破坏,几千年的积累所剩无几!
可能是因为中国太过无敌,所以才“自暴自弃”
屁,张正书是知道的,这都是因为统治者的短视,也是因为儒家走入死胡同后自己做的孽!
事实证明了,嘴炮只能误国,而科技才能兴国!
建立一个技校,其实张正书早就在筹备了,地址还是选择在李家村,而且在纺织工厂的旁边,只不过隔着一个三用磨坊罢了。这块地,也是张正书花钱买下来的。按理说,河边的荒地,既不肥沃,也不是很平坦,连开垦的价值都没,是不会有人要的。偏生张正书买了下来,还加固了河提。
李家村的人,都道张小官人是被打傻了,才会做这种吃亏的事来。
然而,张正书却有自己的打算。
办一个技校,哪里能没有工业母机——车床虽然张正书没有能力造出车床来,但科技都是由人创造的嘛,终有一日会造出来的。所以,车床的动力由水来驱动是最好不过的,技校设在汴河旁,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事了。
最麻烦的,不过是黄河决堤一事。这时候的黄河,远不似后世那般温顺。因为上游水土流失太严重,一下暴雨,就会河水猛涨,直有沛莫能御之势。汴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一旦决堤,汴河是也是难以幸免的。
好在张正书也不虚,把原始水泥弄出来之后,加固到河提之上,也就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了。
当然,这原始水泥还是要摸索才行,系统也给不了什么帮助。好在张正书十几年的义务教育加上应试教育也不是白学的,自然知道水泥是石灰岩加粘土煅烧,然后再混入煤渣研磨,差不多就成了。至于到底硬度如何,还需要进一
第一百九十三章:不信你试试?
不是张正书瞧不起那些文人,实在是伪君子太多了些。
张正书也是想不明白,为了党争,他们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为了党争,他们甘愿引狼入室;为了金钱,他们能不择手段。好了,金兵南下,北方沦陷,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大臣被一网打尽,就算是卑躬屈膝给金人做官的,也不似之前那般,做官做得威风八面。
何苦来哉
只是有些事情,没经历过很多人是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就算经历过,看看明末那群士大夫文人,还不是一个吊样
所以,最信不得就是人性,没有了律法,这些官员绝对能胆大包天!所以,摸透了赵家皇帝的伎俩,这些文人就更肆无忌惮拿皇帝来刷声望了。反正只要你不造反,没有犯下十恶不赦之罪,大不了就是贬官,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了这些官员在扯后腿,朝廷朝令夕改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只是,苦了平民百姓。
张正书叹息着,出了这让营造匠顺便建好的技校,便看着那已经收割完毕的麦田,一时间怔住了。
“小官人,我这有水,这天热,要不要喝一口”
一个佃户模样的汉子,提着一个陶瓮过来,笑嘻嘻地问道。这时候,他家已经收割完麦子,准备去磨坊那里磨面了。这是他一家子一年的口粮,丝毫马虎不得。张正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且让张家的佃户,都到我这来。”
“小官人,可是要开始种菜了”
张正书大棚蔬菜种植成功的事,早就传遍了李家村。
原先那些还嘲笑张正书的佃客,现在一个个都盼着冬日蔬菜能种植成功,好赚它一笔大的。那样子,说不定张小官人还会涨他们工钱呢。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若是做工勤快的,会涨薪资。虽然这些佃户都不识字,却也熟知契约内容的——但凡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估摸没有人会大意的。
很快,佃户们都来了。
张正书见人齐了之后,朗声说道:“你们种的麦子也差不多收割完了,那我们的契约,就在白露后,正式生效。现在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保持土地肥力了。你们把土里的麦根起出来后,深挖土地,培入肥料。再覆盖好土地,把麦根烧在田地上。争取在白露前完成,那种菜就会又快又好。”
见这些佃客都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张正书知道,这就是拿工资的坏处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显然是大锅饭啊!
对付这种情况,张正书还是有办法的:“若是谁提前完成,我有赏。要是白露前有谁没完成,那对不起了,当月薪资扣一百文……”
话音都没落,那些佃户们就好像脚底抹油一样,猛地散开了。
笑话,要是一个月被扣掉一百文,那岂不是少了大半斗米就算是换成士大夫不屑于吃的猪肉,那也有好几斤了啊!肉不吃没关系,可这没米,那就是大问题了。
看着这些佃户瞬间被点燃的积极性,张正书心中轻笑一声,不屑地说道:“跟我斗,小样……”
这时候,来财自远处跑来,大声喊道:“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皱了皱眉,心想:“难道又是我那个便宜老爹弄什么幺蛾子”
然而,他却猜错了。
“小官人,小官人……”
来财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张正书面前,“那些真人……真人……找你……”
“难道酒精的事,成了”张正书脸上一喜,连忙说道:“走,立马回去!”
“啊”
 
第一百九十四章:勾兑
“我……还是算了罢!”来财看着张正书煞有其事的样子,怕是真会如此,也不敢以身犯险了。
张正书摊开折扇,看似悠闲,其实心中一点都不平静。“反正你要试试也没人拦着你,只不过你要是喝了酒精,我真的没法子救你了。”张正书说的是真的,酒精中毒可不是闹着玩的。让没喝过烈酒的宋人突然喝高达七十度的酒精,不是酒精中毒就是胃穿孔,反正下场都好不到哪里去。
被张正书这么一吓唬,来财吞了吞口水,连连摆手道:“不了不了,小官人,我就问问……”
马车一路匀速前进,不多时就回到了张家宅邸。
张正书径直来到了他的后院,这个后院已经成木工厂+蒸馏厂+菜地了。好在这时候的纺织机全部搬到纺织工厂那里去了,不然地方根本不够。
蒸馏器是放置在小院里的浴室内的,偌大的一个浴室,张正书觉得实在浪费,便先用来放置蒸馏器了。好在现在技校已经基本完工,随时能把蒸馏器搬过去。要是香水销量好,张正书还打算继续追加投资的。
这样一来,估计会促进酿酒业的蓬勃发展。发展香水业,等于把不喝酒的女人都笼络进了消费酒水的行业中。
不过,这样一来香水的价格可能会居高不下。按照张正书的估计,就算用蒸馏过一次的“大酒”来制作酒精,也起码要一贯钱才能制成一坛子酒精来。相对于百二十文的“大酒”,这起码贵了五倍之多。
“要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倒逼得农民要多种粮食了”
张正书想了想,这个情况还是真的会有。好在他有种田术,这个倒是不怕。怕的只是种田术传播得太慢,粮食产量会跟不上而已。
一边思考,张正书一边迈入了后院。
刚刚踏进后院,就能闻到一股浓洌的酒香,就好像走进了酒厂一样。甚至于张根富都惊动了,张正书看着正在掀动鼻子的张根富,就跟一个看见咸鱼的老猫一样,在抓心了,非得要拿到手不可。
张正书觉得好笑,不就是烈酒吗,至于这样而且这酒还不能喝,喝了非得出事不可!
“吾儿,这酒香是怎个回事……”
张根富见到张正书来了,连忙问道。他年轻时号称酒色双全,什么好酒没尝过如今老了,色嘛,就别想了。可这酒啊,就是他的命根子。在张家的饭桌上,哪一顿没有一壶黄酒看着张根富呷一口酒,吃一口菜的模样,张正书觉得很搞笑。张正书从来不觉得酒有什么好喝的,哪怕是宋代这时候甜甜的果酒颠覆了张正书的想象,张正书还是觉得酒这个东西,坏处大过好处。但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反倒是认为喝酒能养生。
诗经里就说了,“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整句话是说,十月收割了稻谷,用这稻谷酿成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喝,就能求得长寿。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宋朝,甚至后世天、朝还有人迷信药酒,喝死人的案例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算虹猫药酒了,以见不得光的手段拿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