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我明白了,那就立下规矩,日后武学山长一职由皇帝兼任,所有将领都出自天子门下,虽然这不能完全确保他们的忠心,但也是个笼络人手的手段。”赵祯最后郑重的点了点头道。
不过说到这里时,赵祯又犹豫了一下再次开口道:“可是表哥你不做校监了,那这个校监该由谁来做,交给其它人我也有些不放心啊”
“陛下怎么忘了,不是有一个人正在被大臣们架在火堆上烤吗”李璋这时忽然一笑道,他在决定辞掉武学的事情时,就想好了接任的人选。
“架在火堆上烤”赵祯听到李璋的话先是一愣,随即这才反应过来,当下抚掌大笑道,“我知道了,赵振这个家伙已经几次上书请求调回京城,这倒是个不错的机会!”
赵振之前率兵大败党项,并且将李元昊逼到黑山,甚至逼得党项不得不与辽国翻脸,而现在宋军更是占据了党项原来的土地,也打通了与西域的通道,身为主将,赵振自然是居功至伟,甚至有人已经将他与曹玮相比了。
不过大宋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将领了,从这方面为看的话,赵振的功劳甚至比曹玮还要大。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在大宋这种文官打压武将的风气下,所以自从赵振打败了党项后,朝堂上对他的弹劾就没有停过。
特别是最近李元昊同意与大宋议和,这让不少文臣都认为军中已经不再需要赵振,甚至放着赵振这种功高震主的将领,万一他造反怎么办所以这段时间对赵振的弹劾也是如同雪片一般送到政事堂,最后出现在赵祯的案头上。
赵振也不傻,而且他有个儿子名叫赵珣,就在禁军中担任将领,所以赵振那边也早就接到风声,他倒是知道进退,数次上书请求调回京城,毕竟只要他回到京城,就没有人敢说他想造反了。
赵祯也觉得赵振十分合适,一来他是军中的老将,二来又立下灭党项之功,虽然李元昊还没有彻底剿灭,但其实军中已经不需要赵振再坐镇,事实上赵振的统兵能力并不拔尖,但胜在稳重,打仗时不冒进不贪功,所以之前大宋第一次对外用兵才选了他,现在也是他功成身退的时候了。
武学的人选也确定了,赵祯终于放下心来,然后与李璋又商议
了一下医学院的事,相比武学,医学院的重要性似乎要小得多,但却关系到民生,而且医学院的学生也不像武学那样,毕业后有明确的去处,太医局也要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这些也都需要提前考虑好。
其实李璋之所以先建立医学院,除了有张皇后这个事情对赵祯的刺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
第五百八十三章 周太医
“左边往上一点,对对,就这样,固定好了,千万不能掉下来!”李璋站在门前亲自指挥着工匠把“医学院”的匾额挂正,而随着这道匾额被挂起,也代表着医学院正式设立。
不过现在医学院还只是个空壳子,赵祯在与吕夷简等人商议过后,很顺利的就把这件事批了下来,对赵振的调令也下达了,只是赵振远在西北,而且他就算接到调令,也要安排军中的事,所以估计等到年后才能回来,而在这段时间,李璋就要兼管武学和医学院两边的事情。
幸好武学已经走上正轨,平时也根本不用李璋操心,所以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医学院这边,而医学院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医学院的驻地解决,这件事倒很容易,因为李璋早就看中了武学旁边的一座建筑。
这里本来是皇帝祭祀武成王庙时暂时休息的场所,勉强算是一座行宫,后来武成王庙被改为武学,但前面的大殿,以及旁边的行宫还是保留了下来,只是这座行宫极少使用,赵祯就算来祭祀,也都是直接进大殿,所以行宫留着也是浪费,李璋就直接向赵祯讨要了过来。
行宫是座独立的建筑,里面的房舍众多,只需要朝廷一些修改就能直接拿来做为医学院的院址,不过改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李璋先让人把医学院的匾额挂上去。另外把医学院放在武学旁边也有好处,因为武学的训练十分严苛,经常有学员受伤,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拿他们来练手。
看着匾额挂好后,李璋这才背着手进到行宫,不对,应该叫医学院才对,现在这里到处都是工匠,李璋也把自己对医学院的规划交给了负责的官员,估计等到明年三月份时,医学院才能改建完毕。
“参见定北侯!”就在李璋刚进到医学院,就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上前向李璋行礼道,随着李璋接管医学院,他的爵位也做了变动,这也是赵祯早就要求的,而定北这两个字也足以说明赵祯和李璋的野心。
“不必多礼,周太医感觉怎么样,可看过我给我的医学院章程了”李璋这时笑呵呵的问道,这个周太医是从太医局借调来的,主要是做为李璋的助手协助他把医学院打造起来。
“下官已经看过了,对于定北侯的想法下官也明白了,只是对于章程上所说的手术之学还是有些怀疑,传说这可是医圣华陀的神迹,咱们医学院中真的能学到这样的医术”周太医这时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在李璋对医学院章程中,提出将外科手术做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是周太医对这门医术还是持保留意见,虽然中医中也有一些手术的手段,比如对战场上对伤员伤口的处理,但大都比较粗糙,而且这只是治伤,很少用于治病。
对于周太后的怀疑,李璋却是哈哈一笑道:“这里是医学院,周太医还是直接称我为山长吧,至于手术之学,我倒是略懂一二,不过这门医学还不完善,需要咱们一起研究补全,所以日后倒是有劳周太医了!”
周太医名叫周正,是祖传的医学世家
第五百八十四章 妙元来晚了
医学院成立了,虽然校舍还在改建之中,但李璋已经筹划招生的事了,相比武学,武学院招生就简单多了,因为大宋的科举开设有医科,所以许多读书人对医学并不排斥,甚至绝大部分读书人都看过那一两本医书,现在还不怎么出名的范仲淹日后说过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正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最佳的写照之一。
所以医学院的招生就简单多了,只要张贴出告示,很快就有一批不得意的读书人登门报名,大宋的科举虽然相对比较宽松,比如每次录取的进士远超其它朝代,但对于基数庞大的读书人来说,依然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不是白叫的,像韩琦和豆子那种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的只是极少数。
可以说每次科举过后,春风得意者只是少数,反而京城到处都是失意买醉的读书人,不少人因为多次落榜而绝了科举之心,要么找路子做个小吏,要么回家各地,也有不甘心的一直留在京城不肯回老家。
也正是有上面这些人在,所以当医学院招生的告示贴出去后,立刻有不少失意的读书人跑来报名,毕竟医学院是朝廷设立的机构,与武学类似,武学的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军中担任将领,而医学院的学生只要能顺利毕业,也会被授予医官的职位,虽然医官不如真正的官员,但好歹也是官员,要知道大宋的官员待遇可是十分丰厚的。
仅仅三天时间,就有上千人报名,不过医学院第一次招生,所以名额有限,第一期李璋决定只招收两百人,所以这些报名的人还需要通过考试,从其中挑选出一些具备医学基础的人,才能成为医学院的学生。
不过就在李璋忙着医学院的事情时,家里还有一件事需要他准备,那就是纳燕娘的事,虽然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青织在忙,但李璋也不能完全不参与。
本来放在别人家里,纳小妾一般是不怎么张扬的,一顶小轿抬着女子从后门进到家中就行了,但燕娘毕竟不是外人,青织说不能委屈了她,所以也特意在家中办了酒宴,把豁子、丑娘这些人都请回来喝喜酒,李璋自然要出面招待。
燕娘这天也特意穿上了新娘子的喜服,虽然不能与李璋行婚礼,但也笑吟吟的与李璋站在一起向众人敬酒,燕娘是契丹人,酒量比李璋这个不怎么喝酒的人强多了,所以最后众人敬的酒大都被她挡了下来。
酒宴结束,众人也各处散去,现在也是时候洞房了,燕娘害羞,自己先去了新房,事实上她这段时间也一直躲着李璋,两人直到今天才见面。
不过李璋还是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当看到青织也要回去时,自己也立刻跟了上去,结果青织也不由得好笑道:“夫君你跟着我干嘛,燕娘还在房间里等着你呢,快去吧!”
“这个……我还是跟着娘子睡着,你也知道我择床。”李璋这时胡言乱语道,他脑子已经成一团浆糊了,毕竟两世为人的他也第一次纳妾,这与他在外面和妙元偷情完全不同。
“择床也得去,燕娘等这一天都等了好久了,夫君千万不可辜负了美人恩!”青织这时强推着李璋往燕娘的房间走去,这让李璋也没有办法
第五百八十五章 温泉山(上)
第二天一早,燕娘早早的起床给青织奉茶,李璋见到青织时还有些不好意思,但没想到青织拉着燕娘坐下后,竟然让侍女都退下这才开口道:“夫君,燕娘以后就是家里人了,现在我们姐妹二人一同侍奉夫君,自然也要立一些规矩。”
“这是应该的。”李璋当即点头道,现在无论青织说什么他都会同意。
燕娘这时自然也没有任何异意,而这时只见青织再次道:“这个月就算了,毕竟夫君与燕娘也算是新婚燕尔,夫君也要好好的陪陪燕娘妹妹,从下个月起,每月上旬夫君去我那里,下旬去燕娘那里。”
“那中旬呢”李璋听到青织的话也不由得一愣,随即开口问道,中旬也有十天,自己总不能睡书房吧
不过李璋的话一出口,青织却是瞪了他一眼,眼神中竟然带着几分哀怨的道:“中旬夫君自己安排,想去哪就去哪,只是不要伤了别人的心!”
李璋听到这里也立刻醒悟过来,当即也大为羞愧的涨红了脸,眼睛也不敢与青织对视,虽然青织没有明说,但中旬摆明了就是给自己和妙元留的,而旁边的燕娘似乎早就知道,这时也笑了笑并没有开口。
除了上面的规矩,青织也再次立下一些其它的规矩,毕竟现在家里人越来越多,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规矩立下来了,整个家才更好管理,这些李璋也懂,所以对此也十分的支持。
这一天李璋没有再去医学院,而是呆在家中陪青织,毕竟他还是有些担心青织心里不舒服,不过青织却表现的十分正常,一上午都在与燕娘商议着家中的事务,偶尔还会翻看一下账本,李璋在旁边坐着也没意思,想到青织刚才特意把中旬留给妙元,于是就悄悄出了家门来找妙元。
“姐姐真的这么说了”当妙元得知青织的决定时,脸上也不由得露出惊喜的表情问道。
“这种事我哪敢骗你”李璋这时也有些感慨的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只是有时候他还是感觉对不住青织,不过幸好他还有一生的时间补偿青织。
“看来那顿酒果然没有白喝!”妙元当即欣喜的低声笑道。
“什么酒你和青织喝酒了”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惊讶的瞪大眼睛问道,他记得青织和妙元都不怎么喝酒,反倒是燕娘的酒量颇佳。
“不告诉你,想知道就去问姐姐吧!”妙元这时依然满脸喜色的道,看样子她的心情也是相当的愉快,毕竟这意味着她和李璋以后用不着偷偷摸摸的了,当然这只是对李璋家里,对外界依然还是要保密,否则如果传到宫里,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看到妙元不说,李璋也没有办法,不过他没敢在妙元这里久留,很快就回去了。而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璋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院那边,招生也很快有了结果,两百百通过考核的读书人也正
式成为书院的学生,不过因为医学院还在改建之中,所以今年肯定开不了学了,只能等到明年再说。
与此同时,辽国中京附近的捺钵之中,萧耨斤半依在矮榻上,旁边有宫女为她轻轻的捶腿,赵安仁这时也侍奉在一旁,正在给萧
第五百八十六章 温泉山(下)
辽国皇帝常年居住在捺钵之中,而捺钵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行宫,每年按照季节迁移,一般每个季节都会有特定的迁移地点,当然皇帝的性格不同,有些皇帝不喜欢迁移,捺钵就比较固定,有些皇帝则遵循祖训,每三个月就会迁移到下一个地点,而且捺钵迁移的地点一般都会围绕着中京,不会偏离太远。
捺钵的迁移地点一般来说是春水秋山,也就是春天会到水边打渔,而秋天则到山中打猎,至于夏天和冬天则因为天气恶劣,一般都会到固定的行宫避暑或避寒,称之为坐夏或坐冬,这些也是契丹皇族保留的游牧习俗,避免自己的子孙放弃传统,从而变得只知道享乐。
萧耨斤出身不正,毕竟她是通过干掉萧观音才夺得了大权,但越是这样,她越是要表现的比其它人更加正统,所以从她当权后,捺钵也按照四季迁移,现在是冬天了,而且天气也异常的寒冷,按照以前的习惯的,萧耨斤会去中京西边数百里外的温泉山避寒。
温泉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山间有不少温泉冒出,使得山路十分温暖,所以辽国皇帝就在山中修建了行宫,冬天会在那里避寒,当然也并不是每年都去,事实上这座行宫修建的时间并不长,不过萧耨斤却很喜欢这里,主要是她喜欢在冬天泡温泉,据说温泉能让女人的皮肤更光滑,所以萧耨斤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来这里。
今年也不例外,随着天气变冷,本来驻扎在中京西北五十里外伏虎林的捺钵也开始了起拔,就像是一座车轮上的宫城一般缓缓的赶往南边的温泉山,双方本来距离两三百里,如果骑马的话,可能半天就能到达,但捺钵速度缓慢,再加上有大批的人随行,所以这一路足足走了三天才到达温泉山。
温泉山地形特殊,几条山岭如同卧龙般蜿蜒曲折,而在群山中有座主峰,也是这片山峰的最高峰,山上的温泉极多,也许翻开几块石头就有温泉冒出,而在冬天时山体上也是云雾缭绕,再加上山上温度很高,所以在冬天时植物也极为茂盛,看上去如同仙境一般。
不过行宫却不是修建在山上,而是修在山脚上,因为山上水气太大,在上面泡一泡温泉还行,但如果长时间居住,却会让人受不了,所以行宫建在山脚下,平时皇帝与妃嫔都住在这里,宫中也有专门的浴池,里面是从山上引下来的温泉水。
耶律宗真这时即兴奋又紧张,眼睛时不时的打量着前面的车帐,因为前面的车帐中坐的就是他的母亲萧耨斤,只不过他现在看向母亲的车帐却没有任何的亲情,反而是仇恨中夹杂着几分紧张,因为之前他已经与耶律喜孙等人密谋,要在温泉山这里发动政变,直接将萧耨斤囚禁起来,到时大权就会落到他的手中。
为了这些政变,耶律宗真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与耶律喜孙等人密谋许久,本来是准备等到明年夏天再动手的,可是他却担心日久生变,而且这段时间萧耨斤对他越来越冷漠,甚至看着他的眼神中都带着厌恶,这让耶律宗真也大感危机,于是还是决定越快越好,而他也知道萧耨斤每年冬天都会来温泉山坐冬,所以就选在了这里。
不过若是想要政变成功,就必须要把萧耨斤与萧孝先这些心腹分隔开来,为此耶律喜孙等人也帮他出谋划策,结果最后终于让耶律宗真找到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元昊送来的。
之前李元昊攻入辽国境内,虽然这让辽国上下十分震怒,但当时萧耨斤和耶律宗真的心思都放在彼此身上,所以根本没空理会李元昊,仅仅是调集了周围的一些驻军前去镇压,却没想到辽军再次大败,当这个消息传回来时,辽国朝堂也因此而大为震动。
借着这次后败的机会,耶律宗真暗中指使忠于自己的一些大臣,开始大肆攻击萧孝先执政不利,导致李元昊竟然坐大,西南草原的局势也动荡不安,因此他们也请求罢免萧孝先,甚至连军中的一些将领也对萧耨斤大为不满,当然他们不敢直接针对萧耨斤,于是也把矛头指向萧孝先。
在这种情况下,萧孝先一时间竟然成为辽国的罪人,甚至前段时间还有人纵火烧了萧孝先在中京的府邸,虽然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但整个萧府也烧了一半,而且放火的人手脚很干净,根本找不到任何的线索,这
让萧孝先也是焦头烂额,中京那边也为之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萧孝先不得不留在中京稳定局面,另外还有一些萧耨斤的心腹也留在了东京,毕竟现在乹动荡,光靠萧孝先一个人根本稳定不了局面,如此一来,萧耨斤身边的心腹也就少了大半。
第五百八十七章 监视萧孝先
中京大定府,很多宋人都以为中京是辽国的国都,但其实辽国真正的国都上京,中京只是陪都之一,只是后来随着辽国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开始南迁,于是政治中心也慢慢的转移到了中京,毕竟相比靠北的上京,中京这边无论是气候还是经济都远强于上京,契丹贵族也更愿意居住在中京,连皇帝的捺钵也是围绕着中京迁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