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李璋抬头看了看天色,发现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让野狗回去休息,毕竟他今天还有重要的任务去做,随后他又到祖知州住的帐篷看了看,这个帐篷本来是他的,但他也让给了祖知州让他养伤。
祖知州这时醒了,昨天见过的那位老妇人正在照顾他,这个老妇人是祖知州的结发妻子,两人的感情极好,之前地震时,祖知道也是为了保护妻子才受的伤。当下李璋与祖知州聊了几句,随后就叮嘱他多加休息,这才出了帐篷陪同王都监一起安抚灾民。
“王都监,这种余震经常发生吗”李璋边走边向王都监问道。
“已经少多了,之前刚地震过后,几乎每天都会来几次,所以我和祖知州才决定把人都迁到城外,毕竟城中实在太危险了,但现在却是一天都可能没有余震。”王都监这时面色轻松的回答道。
自从昨天见到李璋后,王都监就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松多了,毕竟这段时间祖知州和其它官员受伤,唯一能支撑大局的也只有他这个兵马都监了,现在总算是有人能帮他分担了。
灾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余震,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骚乱,只是几个搭的不结实的棚子倒了,但也没有人受伤,因为当初搭棚子时,就考虑到可能来余震,所以棚子都十分简陋,用的大都是茅草和轻便的木棍,哪怕倒了也伤不了人。
当下李璋与王都监在营地中转了一圈,发现整个营地都安静下来后,这时天色也快亮了,两人也都没有什么睡意,于是就来到准备饭食的地方等着开饭。
因为灾民太多,粮食又严重不足,所以早在李璋他们来之前,祖知州与王都监他们就开始了统一分配粮食,其实就是把找到的粮食集中起来,然后统一熬成杂粥发放给灾民,而做饭的地方也位于灾民营的中心位置,上百人也正忙着做饭。
不过因为粮食奇缺,所以灾民们吃的主要还是以野菜为主,现在是春夏之交,野菜都长老了,但也勉强能充饥。当李璋来到做饭的地方时,见到的也是各种野菜被切碎,然后倒进烧开热水的大锅里,再加上一些城中找到的杂粮,熬成一锅锅绿油油的野菜粥。
等到粥熬好了,王都监亲自
第六百五十四章 救灾(下)
野狗他们早上出发,下午就回来了,随同他们回来的还有上百名被解救的女子,另外还有几百颗人头,野狗与王都监等人全都是一身的鲜血,至于俘虏则一个没见,不过却带回了许多的粮食,这些粮食大都是巾帼英雄抢掠灾民所得,现在倒是全都还回来了。
山贼的首领本来是个屠夫,长得五大三粗十分魁梧,但却被野狗一刀砍掉了脑袋,然后挂在竹竿上挑了回来,借着这次大胜,李璋也立刻下令将灾民召集起来。
李璋昨天来这里虽然不少灾民见到,但他并没有宣布自己的身份,而且灾民实在太多了,营地又很分散,所以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他来的消息,而他召集灾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朝廷已经派人来了,救灾的物资马上就要到了。
随着王都监亲自带人去通知,很快所有能动的灾民也都到营地中间的空地汇聚,这里是平时领饭的地方,空间也足够大,不过最后也只来了五六千人,剩下的大都因为受伤而无法前来。
李璋站在一座隆起的土丘上,旁边插在地上的竹竿上挑着山贼头领的脑袋,等到人来的差不多后,他这才高声道:“本官定北侯李璋,奉陛下之命前来救灾!”
李璋的话一出口,前面的灾民也都是一阵哗然,哪怕昨天见到他们的灾民有所猜测,但现在亲耳听到李璋的身份后,也都是露出狂喜的表情,后面的人刚开始没有听清楚,但当前面的人把消息传达下去后,所有灾民全都沸腾了,毕竟他们等了这么久,之所以人心没散,最主要的就是朝廷救灾的这个希望在支撑着他们,现在总算是等到了。
好不等到灾民们的兴奋过去后,王都监等人帮忙让灾民们安静下来,然后李璋这才再次大声道:“本官听王都监说,有灾民跑去做了山贼,时常跑来营地抢掠,所以今日早上本官派人剿灭了这帮山贼。”
说到这里时,李璋一指旁边竹竿上的人头道:“此人就是山贼头目周劲,浑号屠三刀,现在已经伏法,另外他的手下党羽也全数歼灭!”
李璋说话之时,王都监也让人把装着人头的车子推上前,几百颗人头堆成几座小山,这让灾民也都是吓了一跳,但随即有人狂喜有人大笑,更有人喜极而泣,毕竟这些灾民的亲人有许多都被山贼所杀,现在总算是报仇了。
看到灾民又乱成一团,王都监本想再次维持秩序,但李璋却制止了他,灾民们经历过大灾之后,又受到山贼的威胁,导致他们的精神压力极大,这时候发泄出来反而是一件好事,所以李璋耐心的等着灾民们发泄的差不多了,这才宣布了自己的一些救灾计划。
其实李璋的计划也很简单,祖知州和王都监他们之前干的很不错,整个灾民虽然散乱,但大体上的秩序还能维持,现在他只需要增加一些细节就行了。
比如李璋宣布从明天起,将亲自组织健康的灾民到城中救灾,寻找可能存活的百姓,另外还有一些卫生措施,比如必须喝烧开的热水,另外死尸和粪便要找专门的地方掩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可能发生了疫病。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李璋宣布了物资就在后面,只要道路被打通,后方的物资就能运进来,到时就不必再挨饿了,这也给了灾民极大的动力,毕竟希望在这个时候显得无比珍贵,甚至许多灾民本来麻木的脸也慢慢的变得鲜活起来了。
第二天一早,李璋在吃过早饭后,带着野狗和两百禁军,以及灾民中招募的一千壮年男女进了城,之前为了防备山贼杀来,所以灾民营中需要大量的人手保护,但现在山贼已经被剿灭了,自然没有了这个后顾之忧,所以也能抽出大量的人手进城搜救。
距离地震已经过去十一天了,城中灾民存活的希望已经很小了,但李璋觉得只要还一丝希望,就不能轻易的放弃,毕竟他们的一点努力,可能就会换来一条人命。
之前李璋只是在忻州城外面转了半圈,并没有进城,今天也是第一次进城,不过刚进到城中他就发现,地震这种天灾实在太可怕了,大地扭曲房屋倒塌,地面到处都是裂痕,有些地方还有地下水涌出,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不过万幸的是,大宋这个时代的建筑都不是很高,如果像后世那种动不动几十层楼的建筑,以他们这点人力根本没办法救援,而且危险也太大,这个时代顶多也就是三层的木制楼房,自重不大,哪怕倒塌后危险性也小得多。不过就算是这样,整个忻州城也死了两万多人,足见这场大地震的可怕。
李璋与野狗带着几个人四处搜寻,野狗的听力
第六百五十五章 变革
道路被打通,后方的物资与人员也源源不断的送到忻州,这也使得这里的灾情终于稳定下来了,忻州城的废墟经过这么久的搜救,能救出来的人都救出来了,而没能救出来的人恐怕这时也撑不下去了,对此李璋虽然不甘心,但也没有办法,毕竟在这种天灾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暂时稳定了忻州的情况后,李璋又赶往了忻州北方的代州,那里也在地震的范围之内,不过相比之下,代州的情况却要好的多,毕竟地震的中心在忻州,所以代州受到的损失明显小得多,只是一些房屋倒塌,导致了数百人的伤亡,而且与外界的交流也一直是通畅的,所以就算李璋不去,代州这边也已经可以自救。
不过为了防止官员贪腐,以及有人发国难财这种情况,李璋还是特意去代州巡视了一番,结果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些情况,当即处置了一批不法的商人和贪腐的官员后,这才震慑了一批人,使得再也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伸手。
随后李璋就再次回到了忻州,因为这边的情况实在太严重了,特别是整个忻州都毁了,半个城池都被水淹了,而且因为地震导致的地势变化,原来忻州址下陷,哪怕疏通了河道,恐怕这里也会变成一个低洼的湖地,所以只能另寻别的地址重建。
如果是一般的小城,毁掉之后可能没有重建的价值,但是忻州这里却不一样,忻州四面环山,中间是个富饶的大盆地,又有汾水从盆地中穿过,使得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特别是这里地下满是煤矿,以前煤不值钱,但现在用煤取暖越来越普遍,一些作坊也开始使用煤做燃料,所以对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更别说忻州距离边境不远,这里也是大宋一个重要的驻兵地,出产的粮食物资也能供应前线,所以忻州城肯定需要重建,只是像建城这么大的事情,哪怕是李璋也不能做主,所以只能上书给赵祯,由朝廷来做决定,到时应该会派出工部的官员前来指导监督。
李璋在忻州又呆了半个月,等到把所有灾民都彻底的安置下来,祖知州与一些幸存的官员也差不多能理事了,这才决定回京城复命,毕竟他来忻州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自然有其它的官员负责。
对于李璋的离开,祖知州与王都监也都十分的不舍,不过他们也知道李璋不可能一直呆在忻州这种小地方,所以只能为李璋送行,而幸存的百姓们得知这位定北侯要离开时,也自发的前来送行,其中有些人更是李璋亲手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他们对李璋更是感恩戴德。
所以在李璋离开的时候,幸存的百姓也纷纷为李璋送行,一直等到李璋走出去很远,这帮百姓还没有散去,其实真要说起来,李璋做的事可能还没有王都监和祖知州做的多,但李璋却给这些百姓们带来了希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当然李璋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之后,忻州城重建之时,在一些忻州百姓的要求下,以及祖知州和王都监的支持下,他们在城中为李璋立了生祠,一直到数百年后都是香火不绝,后来更是成为忻州的一大
第六百五十六章 汴河镇
汴河镇,这里是李璋与豆子他们这帮孩子一起卖折萝,苦苦挣扎求生的地方,只是自从搬到京城后,李璋也很久没有回来了,当年的那座义庄还在,只是显得更加破旧了,其实后来李璋想把义庄买下来建成别院,有空了可以带家人来玩,但是想到义庄这地方实在太晦气,哪怕他不在乎,但家里人恐怕也不会赞成,所以只能作罢了。
汴河镇做为京城河运的枢纽之一,这些年也越加的繁华了,镇子的面积扩张了数倍,除了商铺之外,更多了许多的住宅,毕竟现在京城的地价飞涨的厉害,再加上人太多,使得许多人不得不搬到城外定居,而汴河镇这里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璋带着野狗走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街道上,他昨天晚上回到京城,但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城门也已经关闭,虽然之前李璋向赵祯建议彻底的解除京城的宵禁,但这件事还在商议,所以李璋也进不了城门,索性就在汴河镇的客栈里住了一晚。
故地重游,所以李璋今天也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只带着野狗在这里转了一下,野狗也好长时间没来过这里了,想到当初与李璋在这里相遇的情景,他也颇有些感慨。
汴河码头还是像以前那么繁忙而杂乱,裸着上身的苦力套着垫肩,如同工蚁一般装卸着货物,码头外围则是各式各样的摊贩,而李璋也老远就看到了炊饼刘的招牌,想当初他卖折萝和卤肉时,最喜欢吃的就是他们家的炊饼,后来李璋进京城,也把码头这边的卤肉生意交给了炊饼刘父子。
“吃炊饼不”李璋笑着向旁边的野狗问道。
“十五个!”野狗笑着开口道,这是他以前的饭量,十五个人头大的炊饼才能勉强填饱他的肚子。
李璋听到这里也是哈哈一笑,于是野狗迈步走了过去,炊饼刘流动的摊子现在已经是固定的店铺,而且旁边还有一家卤肉店,同样也是他们家的,卤肉也是从京城李璋家的卤肉铺子里进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两家依然保持着生意上的往来。
卤肉铺子外有桌椅,而且还兼职卖粥,现在已经过了早上最繁忙的时刻,但依然有不少人在这里吃饭,李璋和野狗找了位子坐下,要四碗粥后,李璋又去炊饼,野狗则去买卤肉。
“客官要几个炊饼”炊饼铺里的中年人看到李璋也立刻热情的招呼道,李璋也一眼认出对方是炊饼刘的儿子,这么多年没见,李璋又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以对方认不出他来也很正常,至于炊饼刘则是没见,估计是年纪大了,所以生意上的事就交给儿子了。
“十六个大炊饼!”李璋笑着排出八枚铜钱笑道,并没有与对方相认。
看到李璋给出的铜钱,炊饼刘的儿子也是一愣,随后不禁笑道:“客官,小店的炊饼一枚铜钱一个。”
“涨价了以前不是一文两个吗”李璋听到这里也有些意外的问道。
“那都是老年月的价钱了,现在京城啥都涨价,面粉都比以前贵了,小店也不能赔本做买卖是不是”炊饼刘的儿子只能开口解释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是一拍脑门,还真是,都这么多年了,炊饼也不可能还是当年的价钱,所以他也笑着补上八枚铜钱,随即十六个炊饼堆在竹筐里送到他面前。
端着竹筐回到位子,野狗也买来了自家的卤肉,两人早上起床也没吃早饭,本来就打算在镇子里吃的,现在遇到炊饼刘的店铺,自然就在这里解决了,而据野狗说,卤肉的价格也涨了,这点李璋还真没注意,别看生意是他的,但家里的生意早就交给青织去管了,他平时根本没时间过问。
不过价钱虽然涨了,但炊饼和卤肉依然是当年的味道,而且炊饼刘家的米粥也熬得不错,李璋喝了碗粥吃了一个炊饼夹卤肉,剩下的全都进野狗肚子里了。
吃过
第六百五十七章 四人罢相
“表哥你总算回来了,我都快被这些奏折给烦死了!”李璋刚进垂拱殿,就见赵祯一推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苦笑道,他平时虽然有处理不完的奏折,但很少像现在这样一下子堆积这么多。
“这些不会是宋祁、韩琦那些人上的奏折吧”李璋看了看桌面上的奏折也不由得笑着问道。
“不仅仅是宋祁这些人,另外以夏竦为首反对的大臣也天天上奏折,现在两帮人在朝堂上吵翻了天,我现在都快烦死了!”赵祯最后再次苦心的道,刚一见面,他就说了两次“烦死了”,显然这件事也让他十分的头疼。
李璋这时并没有急着发表意见,当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奏折,只见奏折的名字是《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而且奏折上的字迹也被他一眼认出来,正是他的好友韩琦所写。
韩琦现在官拜右司谏,谏官的品级一般不高,但他们却在朝中无人敢惹,因为这帮人可以随时上书弹劾大臣,而韩琦的这份奏折更是十分犀利,里面竟然把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王随四人毫不客气的骂为庸官,要知道这四人可都是执政,官位仅在王曾和吕夷简之下。
以李璋对韩琦的了解,他这个人即聪明又圆滑,只要不碰触到他的底线,他很少会用这么激烈的言辞批评人,但在这份奏折里,他却把陈尧佐四人批的狗血淋头,丝毫不留任何的情面,这让李璋也有些惊讶。
不过略一思量李璋也明白了韩琦的意思,陈尧佐四人在担任执政后,表现的确十分的平庸,只不过他们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所以才能坐到如今的位子,这自然引起韩琦这些后起之秀的不满,毕竟他们占着位子,下面的人就升不上去。
当然最重要的是,韩琦希望可以对大宋进行一场大的变革,那么高位上就不能作用陈尧佐这些平庸的大臣,必须挑选德才兼备的大臣上位执政,所以从这个理由出发,他也必须把陈尧佐四人赶下去。
“陈相公他们最近好像被不少人弹劾,陛下打算怎么处置”李璋笑着放下韩琦的奏折,随后向赵祯问道。
赵祯这时也是一副头疼的表情,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陈相公他们这些老臣虽然没有出色的政绩,但平时也是兢兢业业,帮助大宋渡过了不少难关,可是现在韩琦等人抓着四人不放,这让我也十分为难啊!”
以李璋对赵祯的了解,他刚一开口就猜到了他的心思,虽然赵祯嘴上没说,但其实在心里也对陈尧佐等人有些不满,只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所以他也不好意思直接下手罢免。
“陛下,臣听说王相公生病了,陈相公这些人的年纪并不比王相公小,若是万一累病了,也是咱们大宋的损失!”李璋当下笑着开口道,既然明白了赵祯的心思,所以他也给赵祯制造了一个借口。
果然,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立刻点头道:“表哥你说的不错,陈相公他们的年纪大了,精力也大不如从前,的确是不能太过操劳了,不如就让他们去地方上任职,这样也能轻松一些!”
赵祯的话一出口,几乎也就宣布了陈尧佐等人即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