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第六百五十八章 官场与土地
大宋立国不足八十年,但因为大宋在立国时就先天不足,甚至当初赵匡胤估计都没想到自己创立的大宋会延续这么多年,毕竟唐末时军阀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豪强就像是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赵匡胤成长于那个时代,自然也没敢想自己的大宋会延续太久,这也导致大宋各个方面都不怎么完备,政府机构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似的,哪怕经过后来赵光义等人的修补,但依然无法弥补这种先天上的不足。
也正是上面的原因,所以大宋的制度与前面的历朝历代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本质上来说,大宋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版,相比之下,辽国反而继承了许多唐朝的制度,这也是辽国一直视自己为正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大宋先天不足,所以从立国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但大宋内部却已经是弊病丛生,几乎可以和王朝的末年相比,而且这些弊病背后又牵扯着各方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十分的棘手,这也让赵祯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大宋的弊端说起来复杂,其实无非有两大主要点,一是官场,二是土地,现在就看陛下想从哪方面入手了。”李璋这时则是笑着开口道。
大宋有三冗,其中冗兵与冗官是主因,最后又导致了冗费,现在大宋已经收复燕云,外部威胁已经大为减小,至少在十年内不必担心边境的问题,而且有了长城天险,也不必再保持庞大的禁军,所以精兵之事也已经提上日程,如此一来,冗兵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
除了冗兵,现在也就只剩下冗官了,这也就是李璋所说的官场,如果解决了冗官的问题,那么冗费几乎解决了大半,税负也可以相应的减轻。
而除了三冗之外,最严重的就是土地兼并了,这是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是大宋对土地兼并非但不禁止,反而大加鼓励,不说别人,就连李璋家中也购买了大批的土地,当然相比赵祯遍布全国的皇庄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赵祯才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
虽然李璋和赵祯都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但他们却还是大宋的帝王与大臣,为了大宋着想,他们愿意牺牲这些私利,不过真正愿意为大局着想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会死守着手中的利益,如果有人敢动他们手中的土地,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击,哪怕是朝廷也不例外。
“官场土地”赵祯这时再次露出头疼的表情,虽然李璋帮他总结出两个主要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动哪个都不容易,官员是他统治天下的基础,动了官员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天下的动荡,土地更别说了,一个搞不好说不定会有人因此而造反。
“如果陛下拿不定主意的话,不妨将吕相找来商议一下,我相信在政务上他肯定会给陛下一个更好的建议!”李璋再次开口提议道,他只能给赵祯提一些大方面的建议,至于具体的施行,最好还是听一听吕夷简这些专业人士的分析。
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点了点头,随即让人召吕夷简进宫,本来赵祯还想召王曾进宫的,但他却忽然想到王曾生病了,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家中养病,这让他也露出黯然的神色。
“表哥,如果有时间你代我的去探望一下王相,听说他病的很重,也不知道现在好转了没有”想到王曾,赵祯也不由得长叹一声道,随着王曾的病倒,当年的老臣又少了一个,而韩琦这些后起之秀还没能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程度,这让他也有种无人可用之感。
李璋听到这里也点点头,对于王曾他还是十分尊敬的,早在回来的路上他就听说王曾生病的事,其实在李璋之前去忻州之前,王曾的身体就有些不太舒服,只是当时灾情严重,王曾也强撑着身体处理政务,结果李璋刚一离开,他就病倒了,直到现在也没能恢复。
&n
第六百五十九章 从吏治入手
盛夏来临,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河东的地震已经彻底的平息下来,各种物资运往忻州,那边也已经选好了新城的位置,开始重建忻州城,而且因为防治得当,也并没有大的瘟疫发生,这也让所有人都是松了口气。
李璋虽然已经回到了京城,但也时常关注忻州那边的情况,甚至他还将医学院第一批将要毕业的学员派到忻州去补习,毕竟那边的伤患实在太多了,这帮学员即可以帮助当地的灾民,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医术,也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今天的天气可实在太热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李璋真想呆在家里守着冰盆一动不动,可是想到赵祯的嘱托,以及他最近听到的传言,他也不得不让人准备好马车,然后乘车来到了王曾府上探望。
王曾已经病了几个月了,哪怕赵祯把宫中的御医派到他府中常驻,但王曾的病情依然没有太大的好转,甚至听说最近两天还严重了,所以李璋也急忙前来探望。
不一会的功夫,李璋的马车就来到王曾的府邸门前,随后送上自己的拜帖后,王府中也立刻有人前来迎接,随后李璋被请到内宅探望王曾,而当见到王曾时,李璋差点没有认出来,因为王曾比之前瘦太多了。
“定北侯来了,快快请坐!”王曾虽然很瘦,但精神却还不错,看到李璋进来当即也笑着开口道,只是他这时半躺在床上,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的药碗,似乎是刚刚喝过药。
“王相感觉身体怎么样,陛下也一直念叨着你,所以就托我代他前来探望一下”李璋当即上前坐到床前的椅子上关切的问道,算起来今年王曾才六十岁,放在后世也只是刚到退休的年纪,可是在这个时代却可以称得上长寿了。
“有劳陛下挂念了,不过我这病来的慢去的也慢,最近又有些反复,恐怕最近无法替陛下分忧了!”王曾说到这里似乎感觉有些胸闷,当下手按着胸口喘了几下,直到脸色潮红这才平息下来。
李璋看到这里也更加担心,当下再次询问了一下王曾的病情,其实王曾倒是没什么大病,只是他年纪大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直不断,再加政事操劳,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结果前段时间一场风寒老是不好,最后竟然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起引发,这才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不过李璋听后也是心中一沉,他也是懂医术的人,像王曾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的正常衰老,一场小病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王曾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十分糟糕地步。
当然李璋嘴上肯定不会直说,而是再次安慰了王曾几句,不过王曾这时却忽然主动问道:“听说陛下最近想要整顿吏治”
“不错,吏治的问题由来已久,陛下想要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将吏治好好的整顿一番。”李璋也点了点头道,他就知道王曾会问这个问题。
只见王曾听到这里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做此决定,是不是与宋祁等人有关”
第六百六十章 官场大地震
差遣院,本由当初宋太宗赵光义所设,负责少卿、监以下考课、注授差遣事务,后来又设磨勘京朝官院,次年改名为审官院,而差遣院也随之并入审官院中,负责考校京朝官员,分拟内外任使等职务,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就官的考核。
审官院一般设知审官院两人,分别负责文武官员的考核升迁等事务,主要是由侍御史兼任,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掌有实权,属于那种在官场上人人争相结交的那种官员。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审官院其实是行使着六部中吏部的一部分职能,只不过在大宋这个朝代,六部早就被架空了,连吏部尚书都不管本部的事,所以对官员的考核自然要单独立一个部门,这也就是审官院,由此也能看出大宋的官场架构从一开始就到处都是漏洞,后来发现漏洞就直接打个补丁,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行政机构。
不过今天的审官院却引来一场官场上的大地震,因为就在今天早朝之时,赵祯下旨将审官院并入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虽然这本来就是审官院的职责,但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审官院竟然被并入到吏部这件事。
六部从大宋立国之初就已经名存实亡,甚至连六部中的官职也只能成为官员品级的寄禄官,而不掌管官职本身的权力,直接的实职需要由职事官来定,这也几乎成为大宋官场上的定例。
然而现在审官院并入吏部,其实也就相当于把吏部原本的职能归还了过来,使得吏部从一个虚设的衙门变成实权衙门,恢复了吏部本来的职能。
其实如果仅仅只看审官院并入吏部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变动了一些官职而已,但这件事的影响却极其重大,因为这是自大宋立国以来,吏部第一次掌握实权,而且现在虽然只变动了吏部,但其它五部会不会在接下来时间变动。
毕竟在一般人眼中,六部虽然职能不同,但其实却是一体的,现在吏部有实权,那么其它五部实权化也就不远了,但如果兵部有了实权,那枢密院又该怎么办户部有了实权,三司又该如何自处
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大宋中央核心机构,如果动了它们,几乎可以说要把整个官场都给推倒重构,而这已经不是官场地震了,而是重建整个大宋的统治机构,所以当审官院并入吏部的消息传出来时,整个官场都轰动了,官员们几乎全都在讨论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比外界的震动,处于权力核心的赵祯、吕夷简这对君臣却表现的十分淡定,甚至除了赵祯下达的圣旨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解释,也没有动其它的五部,吕夷简对这件事也是三缄其口,似乎并不怎么关注这件事。
对于赵祯和吕夷简的反应,也让大宋的许多官员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李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李璋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结果一时间李璋府门前也是宾客云集,所有人都想从他这里打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关门谢客,就说我这段时间病了,暂时不见外客!”李璋直接对府中的管家下令道。
&nbs
第六百六十一章 赵祯的布局
韩琦来见李璋可不是问他自己的前程,而是想问一下赵祯到底是怎么想的,把审官院并入吏部又有什么打算对于这些问题,李璋挑了一些能说的解释了一下,不能说的就暂时没告诉他,不过以韩琦的身份,以后迟早都会接触到这些。
当韩琦得知赵祯已经下定决心,扫除国内积累的种种弊病后,也是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这正是他之前上书的目的,现在总算是得到了赵祯的采纳,其实从李璋说他要被升迁到枢密院时,他也已经有所猜测了,毕竟陛下大力提拔自己这么年轻的官员,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
送走了兴奋的韩琦后,李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陆续见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或多或少的泄露出一些赵祯的想法,虽然在这些人离开时,李璋一再叮嘱对方要保密,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些消息还是慢慢的泄露了出去。
回味斋二楼雅座,只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其中一个胖子神秘兮兮的道:“都听说了吗,朝廷要出手整顿吏治了!”
“这有什么新鲜的,朝廷每隔几年都会叫嚣着整顿吏治,可每次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只见旁边一人却是有些不屑的道。
“这次可不一样,我听说朝廷要重整六部,把六部重新架构起来,说不定连三省的权力都要恢复,如此一来,朝堂上可就要大变样了!”没等胖子开口,旁边的一个老者就抢先道,他也是消息灵通之人,这段时间也打听到不少的消息。
“我也听说了,另外我还听说,以后官员的升迁需要考功,也就是看官员的政绩、品行等方面,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熬资历了!”这时再次有人开口道,结果他的话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呼,当下讨论也更加热闹了。
雅坐背后的一个封闭的雅间里,李璋和赵祯听到外面那些人的讨论,当下也不由得相视而笑,之前李璋放出那些消息也是故意的,同样也是想借那些消息来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现在看来十分成功,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到处都是在讨论着整顿吏治的事。
“表哥,现在一切进展顺利,朝野的反应也尽在咱们的掌握之中,是不是应该加快一下脚步了”赵祯挟起几片烤鸭在酱中蘸了一下,随后用面饼包住咬了一口问道。
“陛下不要太心急了,范仲淹不是还在路上吗,等他回到京城接管吏部的事,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整顿吏治了。”李璋笑着开口道。
之前因为张皇后去世,朝中不少人都建议重新立后,其中范仲淹就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他多次上书请求赵祯重新立后,为此还与宰相吕夷简吵了一架,这让赵祯也大为恼火,直接将他贬到苏州。
不过人才就是人才,到地方也不会被埋没,范仲淹在苏州大兴水利,做出了不小的政绩,其实赵祯也早就知道范仲淹是个人才,只是范仲淹的性子太烈,所以才被赵祯下放到地方历练,现在也是时候启用他了。
“范仲淹此人有才,去了苏州短短数年,就将苏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初他在京
第六百六十二章 范仲淹(上)
天气炎热,李璋除了前段时间陪着赵祯出了趟门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陪着妻子,当然是家里和妙元那里两头跑,两人的关系现在几乎半公开了,毕竟孩子都有了,赵祯也知道了,哪怕再怎么封锁消息,也有一些流言传出,当然知道归知道,但谁也不敢公开讨论这件事,毕竟这件事牵扯到几个人实在太恐怖了。
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说来也怪,当人烦躁之时,知了的叫声听起来也是杂乱不堪,甚至更让人躁上加躁,但是当人悠闲之时,这知了声却像是催眠的魔音一般,每到夏日就催的人昏昏欲睡。
李璋本来想哄安然入睡,自从儿子出生后,青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而且燕娘也怀孕了,所以只要李璋在家,安然就由他照顾,只是这丫头精力旺盛,十分不喜欢睡午觉,结果今天中午李璋本想哄着她睡觉,却没想到哄着哄着,他自己反而先睡着了。
等到李璋一觉醒来,却发现安然趴在自己的胸口也睡着了,手里还抓着自己给他做的绒毛熊,绒毛熊与后世的泰迪熊一模一样,只是外面用的是皮毛,里面塞的是棉花。
看着胸口睡的很沉的女儿,李璋也不敢动一下,生怕把这个活泼的小家伙吵醒了,而且夏天本来懒得动,特别是刚睡醒的时候,所以他索性就躺在躺椅上轻轻的摇晃起来。
这里是李璋家的水室,所谓水室,一般都是建在流动的河流旁边,以水车提起河水,然后倒在屋顶上,而水流从屋顶流过,也带走了夏日的酷暑,李璋家中有一条从汴河引来的小河,刚好可以建造水室,甚至宫里也有类似的宫殿,名叫含凉殿,就是皇帝专门避暑的地方。
水室内的温度适中,不冷也不热,但这里毕竟温度比较大,所以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呆的久也不太好,李璋伸手拿过旁边的一条毯子给女儿盖上,然后仰着头看着屋顶想事情。
审官院并入吏部造成的影响依然在发酵之中,再加上李璋故意泄露出的一些消息,更吸引了朝野所有人的目光,现在所有人都在猜测赵祯要做什么是不是真的准备对整个官场下手,毕竟如果恢复六部的架构,那整个大宋的官场几乎要推倒重来。
不过李璋却知道,外面的人很快就会有答案了,因为就在昨天中午,范仲淹终于从苏州回到了京城,以他的性子,估计今天就会走马上任,范仲淹的职位不高也不低,官拜吏部侍郎,算是尚书的副手,但却主管着整顿官场的重任。
换句话说,范仲淹将是赵祯手中的一把利刃,帮他对官场来一场大手术,摘除掉官场上的毒瘤与病灶,从而使大宋的行政机构恢复健康。
想到范仲淹,李璋也不由得暗自说了声“抱歉”,本来这场变革带来的光芒应该属于范仲淹的,虽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很快失败了,但却让他的人格光辉更加伟大,只不过在李璋的影响下,这场变革却提前到来,属于范仲淹的光辉没有了,当然范仲淹依然可以成为一代名臣,但恐怕无法像原来的历史上那么具有传奇性。
不过相比个人的得失,李璋更看重的还是这场改革对大宋的影响,毕竟原来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做出的改变实在太小了,仅仅只是对一些表层进行了一些改革,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相比之下,李璋和赵祯对大宋现状认识的更加清楚,也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
当然了,就算是庆历新政仅仅只是触动了一些人的表面利益,依然被许多人强烈抵制,最后仅仅坚持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范仲淹与韩琦这些参与新政的人也大都被贬,有些人更是终生都没有再踏入朝堂半步。
而庆历新政的教训也在提醒李璋,他们将来遇到的阻力可能远超想像,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成熟而庞大的帝国,想要将这个帝国的旧秩序瓦解,几乎是要与整个帝国为敌,哪怕有赵祯的支持,这件事依然困难重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