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第六百六十三章 范仲淹(下)
“下官范仲淹拜见定北侯!”范仲淹看到李璋进到客厅,当即也起身行礼道。
“范侍郎不必多礼,听闻昨日范侍郎回京,今日应该见过陛下了吧”李璋当下也笑着客气道,随后吩咐下人再次上茶,并且请对方再次落坐。
范仲淹这时也点头道:“今日早朝结束后,陛下单独召我去了垂拱殿,也交待了许多的事情,这也让我明白了陛下整顿官场的决心。”
说到这里时,只见范仲淹却是顿了一下,接着这才再次开口道:“只不过整顿官场这种事说来容易,但其中却是困难重重,我又刚回到京城,这千头万绪我也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陛下让我来向定北侯请教一下,所以我这才冒昧登门,还请定北侯勿怪!”
听到范仲淹是赵祯指派来的,李璋也露出了然的神色,估计是赵祯是想自己给范仲淹打打气,免得他退缩,不过以他对范仲淹的了解,就算自己什么都不说,对方也不可能在这件事上退缩。
“前段时间河东地震的事范侍郎你也应该听说了,对这件事在朝堂上的影响你怎么看”李璋沉吟了片刻这才向范仲淹问道,他并不打算按赵祯的想法来,因为在赵祯看来,范仲淹只是他手中的一把刀,但李璋却知道范仲淹的用处远不止于此。
“现在正是大宋解决内部积弊的最佳时机,若是错过这个机会,恐怕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极小!”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他的看法与李璋几乎一模一样。
“不错,这也正是我与陛下等人的看法,所以陛下已经下定决心革除国内的弊病,而这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若是官员们都是现在这种上下懈怠,不思进取的状态,那谈何改革”李璋当下也郑重的开口道。
这下范仲淹也终于露出了恍然的表情,赵祯今天见他时,只说了整顿吏治的事,其它的并没有我说,所以他也不太明白赵祯真实的想法,不过现在听完李璋的解释后,他心中的疑问也全都得到了解答,而且整个人也变得更加激动。
“定北侯,若是整顿过官场后,陛下接下来会从哪里入手”过了片刻之后,范仲淹这才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随后再次追问道。
“这就不好说了,其实整顿吏治这件事同样也是陛下的探路石,除了想要扫除官场上的弊病外,也是想试探一下各方的反应,知道了这些之后,再做日后的打算也不迟,不过无非也就是土地和税负等几个方面。”李璋再次笑着开口道。
“原来如此,倒是我有些太心急了!”范仲淹听到李璋的回答也是长出了口气道,从李璋的话中他可以听出,赵祯和李璋都十分的清醒,做好了长久的准备,这也让他彻底的放下心来,因为他也担心赵祯太操之过急。
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范仲淹虽然主持了庆历新政,但发起这次新政的人并不是他,而是身为皇帝的赵祯,历史上的赵祯因为军事上多次败于党项,又被辽国讹诈,再加上内的矛盾,于是他也迫
第六百六十四章 王曾去世
范仲淹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就立刻向赵祯递上了一份奏折,奏折中痛斥“磨勘”制的种种弊端,使得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只能一年又一年的熬资历,反而让一些老而昏庸之人得到高位,可谓是大宋官场最大的弊端等等。
范仲淹奏折上的措辞十分严厉,几乎是将磨勘制批的一文不值,不过凭良心讲,磨勘对官员的筛选作用还是很大的,主要是防止官员提拔太快,从而让人找到漏洞,培植自己的党羽等等,而且磨勘制也将人事的任免收归皇帝手中,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在大宋初立之是时,的确是帮助皇帝稳定了朝堂的局势。
但这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事物如果不适应这种变化,迟早都会被这个世界淘汰掉,而磨勘制正是其中之一,它现在非但无法发挥出本来能功能,反而已经成为阻碍大宋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必须把它给搬开。
范仲淹的奏折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就引起朝堂上的又一次大震动,虽然之前审官院并入到吏部时,他们就已经预感到大宋的官场将要迎来一场巨大的变化,只是没想到这个变化竟然从官员升迁的制度开始,这可是关系到所有官员的前程,所以他们自然比任何人都要关心。
范仲淹对磨勘制的痛斥也很快引起了反弹,许多官员开始怒斥范仲淹大言不惭,更多的官员更是联名弹劾范仲淹,当然也有不少的官员对范仲淹表示支持,比如之前上书的宋祁、韩琦等人,十分有趣的是,反对范仲淹的大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官员,而支持他的则大都是年轻官员。
相比较而言,年老的官员熬了多年的资历,品级自然也高一些,官大声音也就大,所以在刚开始时,反对的声音也远比支持的声音大。
但是赵祯很快力排众议的表示了对范仲淹的支持,吕夷简等几个重臣这时也开始表态,甚至连病榻上的王曾也让儿子代为上书,表示支持范仲淹的奏折,磨勘制也的确是时候变一变了。
随着吕夷简与王曾等人的表态,再加上赵祯的支持,于是一道开启了大宋官场改革的圣旨也随之发出,这道圣旨是发给范仲淹的,着令他与吏部的官员一同拟定一个新的官员升迁之法,而且官员的升迁以政绩、德行为主,政绩与德行突出的官员,可以优先得到提拔,这也让更多年轻官员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苦苦的熬资历。
两个月后,经过多次修改的“考课”制也终于制定完成,所谓考课,其实和磨勘一样,都是前唐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甚至这两个名称本来就是通用的,范仲淹他们在前唐的考课基础上,又设计出一套更加合理完备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中李璋也贡献了不少的力量,毕竟他熟知后世的历史,对官员的考核也有一定的了解。
新的考课制度规定每年都由吏部对各个官员进行考核,主要是统计官员的政绩,以及官员在地方上的声望、个人的品行、年纪等等方面,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评定,而每三年一次大考,就是综合三年官员的表现给于任免升迁等等,六年之后还有再考,九年还有通考,如果三次大考有两次不合格,那么这个官员就将被撤职。
考课制度一经公布,也立刻在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考课制许多方面参考了磨勘制,但却加重了对官员政绩的评比,政绩突出的官员哪怕年轻,但也可以得到优先的提拔,反之如果一个官员十分平庸,想要再像以前那样混资历就十分困难了。
随着考课制度的颁布,整个官场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很快稳定下来,毕竟有赵祯和吕夷简等人的强力弹压,哪怕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事实,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无奈的接受。
不过再好的律法也需要实施下去才能起到效果,所以随着考课制度颁布之后,赵祯再次下令恢复御史台的职权,并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丁谓?
“表哥,你倒是说说话啊,现在王相去世,你觉得谁能接替他的位置”赵祯看到李璋沉默不语,当下也有些着急的问道,虽然他想问的是谁能接替王曾达到牵制吕夷简的目的,但这种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为皇帝他也越来越要脸了。
李璋当然明白赵祯的意思,不过他这时也露出一个为难的表情道:“这你可真是难为我了,现在朝堂上的大臣有经验有威望的大都年老,年轻的大臣中也暂时没有能担当这个重任的人,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推荐谁”
说到最后李璋也是无奈的一摊手,毕竟不是谁都有王曾的威望和能力,那可是当初能让刘娥忌惮的人,也只有把王曾赶走后,刘娥才敢冒出一些不该有的念头,而现在朝堂上根本没有人能替代王曾,更别说牵制吕夷简了。
听到李璋的回答,赵祯也不由得露出失望的表情,当下十分苦恼的道:“如果实在找不到代替王相的话,那我也只能用别的办法了。”
“什么办法”李璋当即追问道。
“还能是什么办法,帝王心术而已,贬一下给某个人提个醒,免得他日后做错事。”赵祯也同样无奈的一摊手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同时他也想到在原来的历史上,王曾和吕夷简同时被贬,随后王曾就去世,而吕夷简却很快官复原职,如果往深一点想的话,那其中的权谋也让李璋感到后背发凉。
“可是现在朝堂正值变革之际,需要有人坐镇指挥,若是……”李璋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想要从大臣中找出一个能够牵制吕相的人实在太难了。”赵祯这时也再次无奈的道,沮丧之下他连面子都顾不得了,直接把自己的真正用心说了出来。
吕夷简不仅仅是拥护赵祯夺回实权的大功臣,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大宋还对外打败了党项和辽国,夺回了燕云十六州,这些功劳可不仅仅是赵祯的,另外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同样也将因此而记在史册上,有这样的政绩,想要找出一个牵制他的人的确是太困难了。
李璋听到这里却忽然心中一动,当下猛然一拍手道:“错了错了,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
“什么错了,表哥你在说什么”赵祯被一惊一诈的李璋也吓了一跳,当即再次追问道。
“我们刚开始就想偏了,以前陛下一直将王相当成牵制吕相的人,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找一个各方面都接近王相的人来代替他,陛下是不是这样想的”李璋这时一拍巴掌激动的问道。
“对啊,朝堂上再想找出第二个王相实在太难了,甚至现在连一个能接近王相的人也很难找到。”赵祯点了点头道,不过他还是不明白李璋的意思。
“其实根本不必找一个与王相相似的人,我们只需要一个足够有名气、有能力,并且保证对陛下忠心的大臣来接替王相,从而达到牵制吕相的目的就可以了!”李璋再次兴奋的道。
“有名气、有能力、有忠心,这找一个与王相相似的人有什么区别”赵祯还是不解的问道。
第六百六十六章 程琳
当初刘娥当权之时,在朝堂上也安插了不少的心腹,比如王钦若就是刘娥的死忠,不过王钦若也有底线,那就是刘娥不能篡位,不过像王钦若这种有底线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刘娥的心腹大都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有些人的人品更被人所诟病,李璋向赵祯推荐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家伙。
“程琳他……他能行吗”赵祯听到李璋口中道出的人名时,也不由得瞪大眼睛问道。
程琳的名气的确比不上丁谓,更不及王钦若能位至宰相,但他却依然是刘娥最大的心腹之一,当初刘娥当下时,程琳一直把持着开封府尹的职位,要知道开封府尹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能坐上这个位子的大臣,日后几乎都有入政事堂的资格。
然而程琳也不知道是目光短浅还是真的对刘娥太过忠心,使得他做了一件大傻事,那就是向刘娥献上《武后临朝图》,这几乎就是变相的鼓励刘娥称帝,虽然这使得刘娥对他也越加的宠信,可是刘娥的年纪注定熬不过赵祯,所以当赵祯当政时,程琳也就悲剧了。
赵祯当初曾经为了稳定朝堂,刚开始并没有对刘娥的那些心腹下手,反而还给他们加官进爵,但是在赵祯从稳了皇位后,这帮人就开始倒霉了,先是程琳丢了开封府尹这么重要的职位,被调到尚书省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尚书左丞,后来又一直在户部、吏部这些有名无实的地方打转。
可以说在那几年里,程琳的官职一直都是那种说出去好听,但却没什么实权的虚职。其实程琳这个人虽然人品有问题,但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当初鬼丐就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剿灭的,另外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时,开封城中“盗讼希少”,曾经在益州任职时还扑杀过当地的邪教做乱,以他的这些政绩与资历,本可以稳进政事堂的。
但是《武后临朝图》这件事却一直是赵祯心中的一根刺,所以程琳一直只能蹉跎于官场,前两年赵祯可能是看开了一些,终于给程琳一个实职,那就是让他去北京大名府担任留守,虽然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但却远离了朝堂,基本不可能再回京城了。
“陛下可不要小看了程琳,这两年他在大名府任职,在当地也是政绩斐然,特别是之前攻打燕云时,大名府是后方的物资调度中心,可以说收复燕云,程琳也有不小的功劳,而且当初他担任开封府尹时同样将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条,现在民间还有不少人感恩他剿灭鬼丐的功劳!”李璋这时笑呵呵的回答道。
“剿灭鬼丐明明是表哥你的功劳,野狗更是居首功,程琳他算什么”赵祯听到李璋最后的话也有些不悦的道,他心中对程琳还是有些偏见。
“我和野狗虽然有些功劳,但后来坐镇中枢指挥的却是程琳,没有他严密的部署,清理鬼丐时也不会那么容易,而且后来他让人在地下修建铁栅栏,防止再有人进入地下成为鬼丐,这些功劳也不容抹杀。”李璋再次笑道。
“可是……可是程琳的名声可不怎么样,许多官员对鄙视他的为人,就算是把他调回京城,他真的能牵制吕相吗”赵祯这时再次犹豫了一下,随后再次担忧的坦白道。
“其实陛下不必担心这个问题,程琳此人的名声虽然差了点,但他再差也差不过当年的王钦若,而王钦若被调回京城时,他也知道自己受人鄙夷,于是只能依靠大娘娘的支持才能在朝堂上站稳,这也使得他对大娘娘忠心不二,而程琳也是同样的境遇,只要陛下敢用他,他定然对陛下感激涕零,绝不敢有任何私心。”
说到这里时,只见李璋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至于能力,程琳当初能得到大娘娘的宠信,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只会溜须拍马,而是这个人的确有才,陛下可以看看他当初在地方上的政绩,可以说十分突出,现在陛下唯才是举,以程琳的才能,其实早就可以进政事堂了,最重要的是,程琳比吕相要小上十岁左右!”
李璋的一番话也终于说动了赵祯,特别是程琳年纪比吕夷简小这件事,更让他几乎当场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意味着如果程琳能胜任的话,他以后就不必再为牵制吕夷简的事而心烦了,毕竟当初他为了这件事可没少费心思,先是李迪后是王曾,可是两人
都没能熬过吕夷简。
“好,那就把程琳调回来试试!”最后赵祯终于点头道,如果是别人推荐程琳,他可能还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收了程琳的贿赂,不过他却从不怀疑李璋,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更何况李璋对功名利禄并不怎么感兴趣,到现在也没担任什么要职
第六百六十七章 官吏合流?
天色已晚,李璋坐着马车行走在夜晚的东京城头,如果在以往的这个时间,东京城的宵禁早就开始了,但是最近朝堂上在讨论彻底解除京城宵禁的事,虽然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却同意把宵禁的时间往后推移到二更天,如果可行的话,再彻底的解除宵禁,所以当李璋打开车窗时,也看到一副十分热闹的夜市景象。
只见东京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小摊贩,这些摊贩以前只能白天摆摊,宵禁前就必须收摊,而现在却可以多摆几个时辰,忙碌了一整天的百姓这时有时间走上街头,甚至许多人专门就是来买东西的,毕竟白天太忙实在没有时间。
而街道两侧的店铺同样是亮着明晃晃的灯笼,小厮们高声呼喝着招揽生意,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女子从街道上走过,虽然眼前这副景象不及上元佳节时那么热闹,但是与平时的白天相比却是强多了。
看着东京街头热闹的景象,李璋也是淡淡的一笑,估计用不了多久,京城就会彻底的放开宵禁。随后他却慢慢的陷入到沉思之中,对于科举的问题,范仲淹等人只能想出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减少录取人数还可能得罪整个读书人阶层,所以赵祯对范仲淹等人的提议也持保留意见。
对此李璋倒是给出一个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却把赵祯吓了一跳,因为李璋指出,日后读书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全民读书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到时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数将是一个天大的数字。
李璋的话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推论,随着土豆的推广,大宋基本已经解决了粮荒,当然穷人肯定有不少,毕竟贫富不均在哪个时代都是个大问题,但随着赵祯对大宋的改革,只要不出意外,以后大宋肯定会推动教育的普及,再加上活字印刷也已经出现,所以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有这么强大的教育基础,如果再像现在这样,每隔几年才录取一两百人,这点人相对于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来说简直太少了,所以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日后肯定会因为上升通道太小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说不定还会造成大乱子。
在这种情况下,李璋给赵祯的建议就是官吏合流,简而言之就是把吏员也纳入到了朝廷的官员体系中,因为在这个时代,官与吏之间界线分明,官有官身,入了官籍,而吏的身份依然是普通百姓,阶层并没有上升,但却可以行使一部分官府的权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