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对于李璋的这个建议,赵祯也毫不考虑的就同意了,随着武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也慢慢的体会到武学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别的不说,光是武学大大提升了将领的忠诚度就足以让他在梦中笑醒了。
南方的事情商议完了,李璋又听赵祯和吕夷简等人商议了一下最近的一些政务,主要是范仲淹这个整顿官场的人禀报了一下最近对官场的整顿事务,比如官员的任免情况,各个衙门的职务划分等等,这些事情即繁琐又重要,如果交给李璋的话,说不定会把他给逼疯了,反观范仲淹却是举重若轻、井井有条,所以这种事就该交给他们这种专业的官员来做。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朝廷最新颁布的法令,臣之前已经按照陛下的吩咐,在京城建造告示牌三百七十一座,这些告示牌花费不多但作用巨大,不必担心朝廷的法令被别有用心之人歪曲,而且还能发布一些朝廷的公文,臣以为此例可以在其它州府也可以推广。”范仲淹最后再次开口道。
李璋听到这里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些告示牌竟然是范仲淹建议的,虽然这些告示牌还是比不上报纸,但范仲淹只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如果李璋也是个古人的话,说不定还想不到这种好办法。
“陛下,臣之前来的路上也见到了那些告示牌,的确有许多人围观,甚至还有识字的人主动帮人解读,看样子效果相当不错!”李璋这时忽然站出来道。
范仲淹也没想到李璋竟然会主动替自己说话,当下也有些惊讶的看了他一眼,而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露出满意的微笑,毕竟相比别人,他更相信李璋的话。
不过李璋的话并没有说完,只见他这时顿了一下接着又道:“不过从告示牌臣也想到一样东西,也许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哦什么东西”赵祯听到这里也好奇的追问道。
“我称它为报纸,其实就是将一些国家颁布的法令,或是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情,包括一些奇闻趣事,甚至是文的诗词歌赋等等印刷到一张大纸上,每日或每几日发行一次,想看的人可以花钱购买,如此一来,可以加快速度的传播,而朝廷也可以借报纸控制舆情的导向!”李璋当下将报纸的大概情况介绍了一下道。
“报纸”赵祯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重复了一下报纸的名字,眼睛里也闪过几分感兴趣的神色,虽然他也是第一次知道报纸这东西,但他却本能的感觉这东西对朝廷也许有很大的用处。
“定北侯的想法虽然不错,可是报纸这东西想要真正的实行起来恐怕很难!”不过这时范
第六百九十五章 毕升的烦恼
湖北蕲州,这个地方后世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因为这个州名在后来废除了,不过如果说到后世的名字,却是大名鼎鼎,特别是对于上过高中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而它在后世的名字叫做——黄冈,相信有不少八零后的人听到黄冈试卷这个名字时,应该还能回想起那种少年时被题海支配时的那种恐惧感。
蕲州号称吴头楚尾,是吴、楚、汉三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也使得这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人情,而在大宋这个时期,蕲州这里的印刷业十分兴旺,每年印刷的书籍不计其数,当然与京城、浙江、蜀中和福建这四大印刷中心相比还是差一些。
蕲州因为紧邻蕲水而得名,而在蕲水之北,有一个县城也因蕲水命名,名叫蕲水县,县城西北角的位置有一间不大的印刷作坊,而毕升也就是这间作坊的主人。
毕升本是蕲水县直河乡人,他自幼家境贫苦,于是十几岁时就被送到印刷作坊里做学徒,因为聪明伶俐,所以很快掌握了雕板及印刷的技巧,后来学徒出师后,他在一个作坊里打工挣钱,最后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钱,这才开了这座小印刷作坊。
虽然毕升家的作坊不是很大,但毕升的手艺精湛,特别是雕板的手艺十分有名,早在以前就在圈内小有名气,所以他开办了印刷作坊后,倒也不愁生意,这些年来他也靠着这间作坊娶妻生子,甚至还收了不少的徒弟。
不过现在毕升却满脸的愁容,作坊也没有开门,他独自一人坐在后院的一个房间里,看着满屋子的泥活字呆呆的发愣,这本来是他最得意的发明,可是现在却把他逼入到了绝境,因为泥活字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为长时间沾染墨水,导致泥活字受损,许多活字上的字都掉了,根本无法再使用。
毕升今年也有六十多岁了,头发胡子也白了大半,脸上也满是皱纹,最显眼的就是他的那双如同老树枝般的大手,有些手指都变形了,这是常年做雕板的老师傅共有的毛病,甚至有些老匠人在年老之后,双手会彻底的残废掉,连筷子都用不了。
毕升的年纪越来越大,雕板时也慢慢的感觉力不从心了,手指也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不过对这些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最发明了活字印刷,本以为有了这套活字,他和其它的雕板匠人就不必像以前那样日夜操劳了,可是现在他却发现自己还是想当然了,这些泥活字仅仅使用了一年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虽然可以补充,但损坏的泥活字却实在太多了,几乎就得重新做一遍。
“如果用金属做成活字的话,就不必担心这种问题了,可是金属却实在太贵了!”毕升这时忽然低声自语道,眉头也皱的更紧了,他当然想过用其它材料做活字,只是木头遇墨膨胀,不能长时间使用,金属虽然好,但他却买不起,哪怕是最便宜的铁料,制作这么多活字的花费也不是他能承担的。
另外用金属制作活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在金属上刻字,虽然他是个雕板匠人,但主要是在木头上刻字,相比之下,在金属上刻字可比在木头上困难多了,甚至他还曾经去过铁匠,结果连铁匠都觉得在铁块上刻字简直异想天开,连铁匠都这么说了,这让毕升几
第六百九十六章 朝廷征召
毕升父子正在说话之时,却没想到毕升的小儿子毕荣一脸慌张的跑了进来,并且说有人闯了进来,而在毕荣的话音刚落,就听外面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就带着一帮人闯了进来。
“冯四你来做什么”毕嘉看到闯进来的这个家伙也不由得脸色一沉,因为他认得眼前这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名叫冯四,是蕲水县有名的泼皮无赖,平时带着一帮小弟在蕲水县欺行霸市,坑蒙拐骗无恶不做,偏偏这家伙背后有人,谁也拿他没办法。
“干什么”只见满脸横肉的冯四迈着大步走到毕嘉面前,冷笑一声再次道,“是不是你爹搞出来的泥活字”
“是又怎样”毕嘉当下眉头一皱反问道,他平时和这个冯四没打过什么交道,但也听说过对方的恶名,不过他也不是特别怕对方,毕竟蕲水县印刷业十分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印刷行,各个作坊也是同气连枝,内部竞争没问题,但如果外人欺负到他们头上,他们也会立刻联合起来反抗,哪怕是县令也要让他们几分。
“只要你承认就行!”只见冯四这时冷笑一声,随后从背后的小弟手中接过一个包袱扔到毕嘉父子面前,里面的泥活字也散落的到处都是。
“看看你们做的好事,我妹夫一家也是做印刷的,他们听信了你们父子的鬼话,投了不少钱在造了这些泥活字,结果现在全都不能用了,之前连本都没能收回来了,现在你们说怎么办”冯四这时十分蛮横的道。
“胡说八道,当初我父亲发明泥活字,难道逼着你妹夫用了吗,现在赔钱了怪我们,那要是赚钱了是不是还要给我们送钱”毕嘉听到这里也是气的脸色涨红的怒斥道,而旁边的毕升也是气的全身直哆嗦,张了张口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不管,反正我妹夫是因为你们赔钱的,今天你们就必须把赔的钱给我补上,一共五十贯,今天不给钱老子就把你们这里给砸了!”冯四说着挽起袖子就准备动手,他在蕲水县早就横行霸道惯了,而且他来之前也早就打听清楚了,毕家只是一个小作坊,背后根本没什么关系,哪怕砸了也没人敢把自己怎么样。
“你们敢!”毕嘉这时也气的大吼一声,而这时作坊里的其它人也都赶了过来,包括毕升的其它儿子以及几个学徒,这些人一个个也都拿着木棍,看样子打算要和冯四这些人拼了。
“等一下!”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一直没有开口的毕升终于颤抖着声音道。
“呦,你就是毕升吧,正主总算是开口了,看你年纪也不小了,总不会也和你儿子一样打算赖账吧”冯四这时歪着脑袋看了看毕升道。
毕升这时虽然气的不轻,但他这辈子也见多了冯四这种人,所以这时也压制住自己的努力道:“冯四,活字虽然是我搞出来的,但刚才我儿子也说了,我们可没有逼着别人用,是你妹夫自己用了活字,现在赔钱与我们无关!”
“看来你们是不打算赔钱了!”冯四听到这里眼睛一瞪,当即就要让人动手,他身后的泼皮无赖也一个个撸起袖子、扯开衣裳,看样子就要动手。
不过毕升这时却急忙开口制止道:“等一下,我只是想让你知道,这件事的责任不在我们,只不过活字的事毕竟因我而起,所以我愿意赔偿你妹夫一点钱,但五十贯绝对不行,我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爹,你……”毕嘉听到这里也急了,当下刚想开口制止,但却被毕升给瞪了回去,虽然毕升把家里的事都交给了他,但平时遇到大事还是得毕升拿主意。
听到毕竟愿意赔钱,冯四也露出得意的表情,他不管什么责任不责任的,只要能拿到钱就行,所以当即开口问道:“那你打算赔多少钱”
“五贯,我只能拿出这么多!”毕升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道,他这个印刷作坊本来就不怎么赚钱,再加上为了研制活字他也花费不少,所以现在拿出五贯已经是他全部的家当了。
第六百九十七章 抵达京城
冯四等人一直老老实实的缩在一边,怕的就是吴县令注意到他们,可是怕什么来什么,最后吴县令还是注意到这帮鬼鬼祟祟的家伙,当下也皱着眉头向毕升问道,这让冯四等人也全都紧张的看向毕升,眼睛中也流露出哀求之色。
毕升这时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笑着向吴县令道:“没什么,他们是想来印刷佛经的,只是没想到县令您忽然来了。”
看到毕升没有把自己供出来,冯四也松了口气,不过吴县令却是个人精,这时哪能看不出其中的关节,不过他也没有点破,而是笑着再次勉励了毕升几句,随后这才告辞离开。
等到吴县令刚一走,冯四这帮人也立刻灰溜溜的跑路了,毕竟他们可没胆子再来敲诈毕升了,人家可是皇帝陛下钦点的人,连县令都要亲自跑来祝贺,更别说他们这帮泼皮无赖了。
“爹,刚才您怎么不在吴县令面前把冯四这帮泼皮的恶事全都抖出来,到时肯定有他们好看的!”这时毕升的小儿子毕荣有些不服气的道,其实不光是毕荣,其它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感觉,毕竟那个冯四欺人太甚,毕升不应该放过对方的。
“你们啊,还是太年轻了,冯四这种泼皮无赖最是记仇,就算咱们这次把他告到吴县令那里,但他又没有杀人放火,顶多关上几年就放出来了,到时一旦被这种人记恨上,咱们还在蕲水县住不住了”毕升这时语重心长的教训道。
“父亲,刚才吴县令不是说了吗,皇帝要召您进京,连我们都可以一起去,咱们去了京城难道还怕一个区区冯四吗”毕荣这时再次不服气的道。
“四弟不要胡闹,皇帝召父亲进京情况不明,虽然说是去协助建造印刷作坊,但谁也不知道在京城会发生什么事,说不定以后还会要回来蕲水县,所以现在就和冯四这种人彻底闹翻也有些冒险。”这时毕嘉也开口道,相比年轻的毕荣,他看问题也更透彻一些。
听到大哥的话,毕荣等人也不敢再开口,随即只见毕嘉走到父亲面前低声问道:“父亲,您觉得朝廷忽然征召您是好事还是坏事,京城不比蕲水这种小地方,咱们万一出了什么差错,说不定一家子都要倒霉啊”
毕升这时也同样是喜忧参半,只见他这时犹豫了片刻终于开口道:“我也有些担心,不过朝廷的征召也不能不去,这样吧,家里还需要你看着,我带着老二和老四去京城探探情况再说!”
“好,那父亲您这一路上也要小心身体!”毕嘉听到父亲的话犹豫了一下也点头道,他是长子,父亲离开了也只有他才能做主,毕竟这边的家业也不能丢了,如果京城那边不错的话,他们一家再搬过去也不迟。
得知父亲要带自己去,毕荣也高兴的差点跳起来,相比之下,他的二哥毕文就要冷静多了,当下他与毕升商议了一下后,也立刻让家里人帮忙收拾行李,准备出行的事宜。
三天之后,毕升带着两个儿子如约来到县衙,而吴县令也为他们准备好了马车,甚至还有两个衙役随行,他们这一
第六百九十九章 报社
“不对,这个墨汁的比例不对,虽然我们多加了些油,但染料好像并没有完全化开,这其中肯定会有问题!”印刷作坊的一个房间里,一位满身墨迹的匠人正在面红耳赤的与人争论道,而周围也都是与他相似的匠人,他们正在讨论印刷墨汁的配方。
金属活字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样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金属表面太过光滑,不容易着墨,而中原使用的大都是水墨,后世印刷使用的大都是油墨,虽然李璋知道这一点,但油墨的配比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对比,因此这段时间这些工匠也都一直在实验着这件事。
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时,同样也遇到了着墨的问题,虽然泥活字的着墨性要比金属好一些,但依然无法使用传统的水墨,所以毕升也改进了印刷用墨的配方,这也是李璋请他来的原因之一。
除了印刷用墨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序需要完善,比如活字的快速检索、排版等等,毕升他们需要尽量的简化这些工序,从而加快印刷的速度,而这些都是毕升的老本行,再加上他又是赵祯钦点的主事,负责主管这里的工匠,以及印刷技术的改进,所以他也很快就融入到作坊之中。
李璋并没有在作坊里呆太久,等到毕升熟悉了这里后,他也告辞离开,不过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去了印刷作坊旁边的一座院落,这里正是李璋提出的报社,毕竟印刷作坊主要是为报社提供服务的,而报社这里也招募了不少的年轻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国子监的学生。
“侯爷请看,这是我让下面的人所写的新闻!”李璋刚来到报社,就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官员立刻跑上前将一叠文章送到他的面前道。
这个年轻官员名叫张方平,此人有过目不忘之能,曾经被宋绶、蔡齐视为天下奇才,后来年纪轻轻就中了茂才异等,现在官拜著作郎一职,而李璋也听说过他的名气,所以报社开办后,李璋就特意将张方平要来主管报社,这个人不但文章写的好,而且还颇有见识,曾经对党项、辽国的事上都发表过十分有远见的看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方平还是苏轼的父亲苏洵的好友,甚至苏洵去世时的墓表都是由张方平亲手所写,只不过现在的苏洵才刚刚开始收心读书,苏轼更是一个只会玩泥巴的小屁孩,等他们父子成长起来,估计得到十几年后了。
李璋和张方平也早已经熟识,毕竟这间报社他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当即接过张方平手中的文章看了看,这些其实就是一些新闻稿子,李璋这段时间正在训练张方平这些人写新闻的能力,所以一般都是布置几个新闻内容,然后让他们写成文章交给自己。
不过李璋看了几篇张方平递来的文章后,眉头却不由得皱了起来,随后他这才语重心长的对张方平道:“安道啊,你们这些文章的确是写的文采斐然、花团锦簇,哪怕放在科举上也算是相当不错的好文章了!”
听到李璋的夸奖,张方平也不由得露出几分微笑,却没想到李璋这时话锋一转严肃的道:“不过你们恐怕忘了,咱们的报纸可不
第七百章 耶律仁先战败
有了毕升的加入,活字印刷作坊也进展迅速,半个月后,第一版由铜活字印刷出来的报纸也终于开始了发行,为了谨慎起见,第一版的报纸数量并不多,仅仅印刷了一万份,然后由发到京城各区售卖。
只不过让李璋也没想到的是,这一万份报纸仅仅不到半个时辰就被人抢购一空,为此不得不加印了两次,最后印了三万份这才满足了城中的需求,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和读书人,这些人都是报纸的潜在客户。
另外最重要的是,报纸在发行之前就做足了宣传,这也是李璋的长项,毕竟造势这种套路虽然很老,但却十分管用,再加上报纸也的确十分有用,特别是对于读书和商人来说,他们可以从报纸上了解许多的信息,而在报纸之前,他们却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了解信息,不但不准确,而且还可能有虚假消息。
相比之下,这份发行的大宋日报却是官方报纸,上面的消息准确性可以保证,甚至还有许多外面打探不到了消息,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所以报纸发行后被人哄抢也十分正常。
后花园的凉亭之中,李璋这时也正拿着一份报纸,旁边放着一盏香茶,他一边品茶一边看着报纸,报纸上的内容他虽然早就看过了,但之前全都是手写的稿子,现在变成铅字印在纸上,看起来感觉十分的不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