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虾米
对于赵彪子来说,万物皆可炸。
米、面、鱼、红薯、土豆这些自不必说。
连粉条、豆腐都能炸。
20年后,陈凡到董家做客时,赵大妈正在把雪糕炸了吃。
那年月,米面油是供应的。
所以,每个月的头一个星期,董家香气四溢、欢声笑语。过了一个星期后,则唉声叹息、吃糠咽菜。
到了1983年以后,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声,家家户户都开始买黑白电视了。
唯独董家买不起,哥儿几个没事儿就到街坊邻居家蹭电视看。
董狐狸没事儿爱到陈家来。
赵大妈性格豪迈大方,寅吃卯粮,也不爱收拾家,照顾孩子。
董家的三个儿子一个个都埋里埋汰的,尤其老三董狐狸,从小就又黄又瘦,谁看见都想欺负两把。
陈锋这种蔫儿坏的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小的时候有一次,陈锋出门倒垃圾,正好看见董狐狸蹲在垃圾堆边儿拉屎。陈锋嫌膈应的慌,就直接把垃圾劈头盖脸倒上去。
董狐狸顶着一头的垃圾来陈家告状。
这会儿,陈凡和陈锋哥俩长得比较像。董狐狸傻傻分不清,就支支吾吾地:“陈凡,你家陈凡……”
刘雅丽一脸的懵逼:“我家老大一直在家里坐着啊。”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降。
看见陈凡回来,董狐狸连忙起身:“哥,你回来了。”
“哦,坐,最近怎么样啊”
“嘿嘿,还那样。”
董狐狸比陈锋小一岁比陈波大两岁,学习不灵,连落两级,初中时跟陈波是同一届。
初中二年级时,董狐狸接赵大妈的班儿,到金星纺织厂上班儿了。
刚上班儿那会儿,工友们都以为谁把孩子领来了,打饭的时候都得别人帮他。
哪知道过了一年后,董狐狸的个头儿就蹭蹭长起来了,从一米五几一下窜到一米七多。
虽然还是黄皮蜡瘦的,起码也有了点人样了。
 
06、国库券
接下来,陈凡就该在厂子里收国库券了。
可该怎么收呢
活了两辈子陈凡也没干过这种事儿。
上午埋头工作一会儿,眼看快到中午了。
陈凡看看老温在看报纸,就讪讪地问道:“温科长啊,您手里有国库券吗”
温科长叹口气:“别提了,我们两口子这些年摊派了1000多块的国库券,前两天才好不容易嘚瑟出去了。”
陈凡点点头:“您多少钱出的”
“平均一年百分之二吧。”
“嗯,还行。”
陈凡顿时心里有底儿了。
因为陈凡并不知道自己该用多少钱来收国库券。
从道理上讲,国库券应该比定期储蓄的利率高。但那是在90年代以后。
90年代以前,国库券的利息就是比银行定期储蓄的利息低。
要不是摊派,要不是政治任务,还真没人愿意买。
温科长放下报纸打量陈凡几眼:“怎么你们家国库券也不少吧”
“那倒不是,我一同学想收……”
“哦,挺好啊!大王燕!你前几天不嚷嚷着要卖国库券吗”
被叫做大王燕的女的其实只比陈凡大两岁。
因为脸大、块儿头大,厂子里不论男女老幼,都叫她大王燕。
“是啊,多少钱收呢”
“这个……”陈凡刚想开价。
老温立刻说:“废话!当然是跟我一样了!”
陈凡长出一口气。
好险啊!差点犯错误!
陈凡刚才想在老温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百分点。
也就是百分之三。
因为眼下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都百分之七点二了,百分之三还真是不多啊。
可要真给出百分之三,那不等于打老温的脸吗
这是人情世故!
没人愿意当煞笔!但如果大家都是煞笔,那你就不是煞笔。
“有点少啊……”
“少啥少啊现在这会儿大家都恨不能倒贴把国库券兑出去,你还嫌少”
“那好吧,等中午回家吃饭时,我就拿来。”
接下来,噼里啪啦,其他几个老娘们儿纷纷表态,要把国库券卖给陈凡。
全科室算上老温有十二个人,9个女的,3个男的。
9个女的中,五个是老娘们儿,四个是大姑娘。
其中一个是实习生,比陈凡低一届,大化的大学生。
若干年后,老温就跟着她到米国去了。
眼下看起来,他们其实早就暗通款曲了。
“师傅,我家里也有国库券,明天就拿过来啊。”
吴娜娇滴滴地说。
“你可拉倒吧,家里的事儿,你一个小屁孩儿哪做得了主。”
陈凡心说,老温啊老温,你丫可够狠的啊,真忍心下手啊!
老温结婚早,孩子都十五六岁了。
吴娜比陈凡低一届,面相显小,看起来就像十来岁的小姑娘。
可陈凡身为过来人,也算阅人无数了。
很多人看外表是看不懂的。
在生活中,很多热情奔放的女子,未必多么开放。很多文静矜持的女孩儿也不一定就很保守。而且男女这事儿把本身就没有谁对谁错。俗话说,母狗不掉腚,公狗上不了身。都不是什么好干粮。
老孙头显然也看出端倪了。
他以前特别爱跟大姑娘小媳妇开玩笑,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想跟师傅学得跟师傅睡”。
现在,他也不敢这么说了。
午饭之后,几个老娘们儿再回来时,都带回了国库券。
陈凡数了数,面值是7000元。
“哎呀,我没带那么多钱啊。”
“没事儿,你过几天再给吧。”孩儿他妈说。
张桂花也说:“是啊,是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哈哈。”
大王燕却说:“那啥,要不……”
老温挥挥手:“瞎不了你的。”
陈凡就先给大王燕她们几个结算了。
孩儿他妈还有张桂花就等陈凡把国库券卖出去再结算。
“这几天我就让我同学给你们钱啊。”陈凡说。
孩儿他妈说:“干嘛那么急啊。”
孩儿他妈、张桂花都跟老温年龄相仿。
两个人家境都不错,性格也比较大方。
孩儿他妈叫王元华,平时顾家,没事儿就爱在单位干点家务活儿。有时买点菜都要拿到单位摘巴摘巴。
07、混居
眼看着大屏幕上的数字涨到108了,陈凡的小心肝儿扑腾扑腾跳着,几步冲到营业窗口前。
虽然股票基金之类东西陈凡一窍不通,但他也大概知道国库券买卖跟股票买卖一样。买入时,谁出的价格高,谁就先得手;卖出时,谁出的价格低,谁就先卖出。
但幸运的是并没有人跟陈凡争抢,他最先到达窗口前,也最先把那叠国库券递了进去。
7000元的国库券就一小叠而已,营业员一边跟人聊天一边接过来,看也不看,几下就点完了。
陈凡还意犹未尽呢,钱已经递过来了。
也是一小叠。
要是搁两年前,陈凡得用旅行袋装这点钱,因为那会儿大团结就是大钱儿了。
去年,第四套人民币发行后,开始有百元大钞了,大团结也就成了小钱儿了,几百几千的携带起来也方便多了。
拿到了钱,陈凡一边点着,一边心潮澎湃。
这么容易就成了
5000元本金,又赊了2000元,眨眼赚了420元。
在当下这可是半年的工资哦。
陈凡正往一旁躲闪,让出营业窗口时,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根本就没人过来交易。
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嫌价格不够高
再一看大家的目光,都是直勾勾的,紧紧盯着大屏幕。
陈凡也不着急走了,跟着大家的目光也盯着大屏幕。
十几分钟后,那个108的数字突然就变成109了。
人群中开始有人活动起来,有几个人直接走到营业窗口前。
他们清一色地拎着那种黑色人造革手提包。在当下,这属于比较时尚的包包了。
陈凡看着他们大大方方地从包里往外拿国库券,少则十捆八捆,多的百八十捆。
看来这个年代百万富翁也不少啊。
陈凡看了一会儿排队的人们,又转身四下打量这个交易大厅。
盛京的这个证券交易中心是1985年修建的,比魔都、鹏城创立的都要早,哪知道若干年以后,人家后来居上,它却渐渐没落了。
四下瞅了瞅,陈凡的目光停留在墙上挂着的各种数字、讯息上了。
尤其是汇率表,看着美元人民币兑换汇率,陈凡惊喜不已。
这会儿真是最好的时代啊。虽然说钱有点毛,但也是相当坚挺。一美元可以兑换3.7元人民币。
陈凡依稀记得90年代以后,美元兑换人民币就渐渐涨到一比八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能降下来。
真是最后的辉煌啊。
不过,陈凡一点也不眼红。跟原始股、跟房地产比,这点利润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四下寻摸了一会儿,再转过头来时,已经有更多的人站到营业窗口前了。
唯独有一个戴着蛤蟆镜、留着大鬓角的男的始终站在大屏幕前一动不动。
陈凡刚进来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
这都快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就像一个雕塑。
这伙计有三十来岁,戴着蛤蟆镜,留着大鬓角,有点像《追捕》里面的矢村。不过,他的这身装扮在当下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
因为这是80年以前的时尚。
那会儿,《大西洋底来的人》、《追捕》等影视剧热播,年轻人争相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
那会儿,迪斯科还不叫迪斯科,而是叫摇摆舞。这会儿迪斯科都已经不流行了,开始流行霹雳舞了。
这会儿,年轻人们都开始留“狼头”。
天冷的时候,年轻人们聚在一起高唱着“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这所谓的“狼头”就是烫着大波浪卷发,鬓角完全推的干干净净。
陈凡看了那伙计几眼,再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大屏幕。
没一会儿,大屏幕的数字再次变化了,变成110了!
大鬓角这才不紧不慢地朝柜台走去。
他们都是大手笔交易,一两块钱的差价在他们手里就会变成巨额利润。
不过,陈凡学不了,他这点小本钱还是求稳比较好。
离开证券交易中心后,陈凡又赶紧回到火车站买返程票。依旧是站票,明天上午的。
车票搞定了,陈凡就了无牵挂了。溜溜达达在火车站方圆五公里范围内找旅店招待所。
这会儿的旅店价格极其便宜。最便宜的是那种半地下的旅店,一个床位3元钱。实在还想便宜就到澡堂里住。一晚上2元钱。五六块钱就能住相当不错的旅店了。甚至可能是宾馆。
陈凡往火车站东边走出两三里地,东瞅瞅西看看,总算相中一个宾馆。
这会儿的宾馆旅
08、有点飘
两个糙老爷们儿赤身露体住一个房间,抛开安全因素不说,这也太尴尬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