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山沟里的榨油帝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山村养殖户

    接下来,张有矿准备再搞个大一些的油坊,甚至于说叫榨油厂更合适了。

    现在自己的花生油产量太低了,一天才能加工六千斤左右的花生仁。

    而整个钢城县的花生油市场,算一算就不少。更别说整个鲁中市,整个鲁省,全国的市场了,将来自己生产的花生油,是要打进全国市场,甚至于说国际市场的。

    钢城县总共二十万人口,其中七万非农业人口,这些人是不种花生的,只能花钱买食用油。在2002年的时候,全国人口平均下来,一年一个人吃14斤食用油,而实际上非农业人口因为比较富裕一些,他们吃的食用油要比农村人多一些,每个人吃15斤是肯定有的。

    也就是说,钢城县,光县城里面七万非农业人口,一年的食用油消费就得105万斤。

    而整个钢城县里面,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吃花生油的,105万斤食用油市场里面,至少有80万斤花生油的买卖。

    再加上农村里面,整个钢城县,一年下来花生油的销售量可以达到110万斤以上。

    110万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5块钱来计算,这就是个550万的市场。

    面对这个市场,张有矿完全有魄力拿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也就是440万,销售量是88万斤花生油。

    现在张有矿一年的要加工200万斤花生仁,完了产量也才80万斤而已。

    光钢城县这个市场,都满足不了。

    怎么办

    扩大生产!

    扩大生产首先要有厂房,有设备,还得有员工有技术。

    首先说厂房,张有矿估计,50亩地的面积,应该足够了。张有矿前世的时候曾经去过东北的一家榨油厂,那家榨油厂日处理花生仁200吨,占地面积刚好50亩。

    如果日处理200吨花生仁的话,按照40%的出油率计算,可以日生产80吨花生油,而现在两个油坊加起来一天才只能生产1.2吨花生油,产量一下子就提高了66倍。

    当然了,要建成那么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投资也是巨大的。前世的时候张有矿有过开饭店的经历,跟卖食用油的也有些交道,然后听他们闲聊的时候,也说起过某个榨油厂投资个几亿几千万的,新上一条生产线。然后日处理油料作物呢,能有几千吨。

    然后这么算的话,自己上一套日处理油料200吨的榨油厂,手里要是能有一千万的话,心里应该就有底了。

    然而,现在,摆在张有矿面前的,不是一千万的问题,而是十五万的问题。

    再过几天就是村里报名承包北河大田经济地的日子了,如果说这几天自己弄不到十五万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计划就没法开展了。

    这次村里划经济地,还有后话,当时也成了村里的笑柄。而现在张有矿来看,那些当年笑话别人的,却成了笑话。

    现在,油坊里面一天的纯营业收入大约是一万二,因为现在油坊的日最大产油量就是两




第七十一章 还是个体户效率高
    何加义见张有矿态度坚决,便说道:“你这事,和家里面商量好了吗”

    张有矿一脸平静得说道:“都商量好了,我们油坊现在一天的销售额都过完了,完了就是手头的流动资金都给您了,现在有点周转不开了,所以想着先找那个曹明短期融资一下的。”

    对方说得很诚恳,何加义便不再劝张有矿:“那这样,行,我还真认识曹明,我带你过去问问。”

    何加义带着张有矿出了胡同,沿着大街往南走了两个胡同口,在街边的一家挂着通达物流的二层门头楼前站住,抬头看了一眼,回头对张有矿说道:“就是这里。”

    门口站着两个年纪跟张有矿差不多的小伙子,看到何加义过来,忙笑着打招呼:“呀,何老板来了!”

    “何老板今天怎么有空到我们这里来”

    门口站着的,是曹明的两个小喽喽,负责站岗放哨的。

    “少啰嗦,我找明子。”

    “何老板找我们明哥什么事”

    “借钱。”

    一般到这种地方来借高利贷,不能说贷款,只能说借钱。

    “要借钱不用找我们明哥,里面找张红建就行。”

    “哦对了,你们手续得全。”

    张有矿跟着何加义快进门的时候,门口那俩相当没有礼貌的小伙子忽然提醒道。

    进到屋里,张有矿看到里面房间面积很大,当个饭店的餐厅放七八张桌子都绰绰有余。偌大的房间里面,只靠西边墙上摆着一张大老板桌,桌子后面坐着一个穿着一身西装的中年男子。

    那个男子,就叫张红建,原先是农信社里的员工,后来因为贷款违规,造成农信社巨大损失,最后被开除了。被开除之后呢,曹明很快就将他弄到自己这边来工作了。

    “请问,有什么需要我给您帮忙的吗”

    刚才何加义他们在外面的对话,估计屋里的张红建已经听到了,然后看到何加义和张有矿进到屋里来了,立马站起来,面带微笑得看着他们俩。

    微笑服务,一直是曹明对自己员工提的要求,不过他手下那伙人,就是学不会微笑,要么是放肆得大笑,要么是要命的大叫。

    “哦,这是我的小兄弟,你们那个老板曹明啊,原先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家和我还是一个生产队的。我今天来啊,想着问你一下,我这个小兄弟啊,想要从你们这里借点钱,您看能给帮帮忙不”

    “没问题,请问您身份证带来了吗打算借多少钱借多长时间”

    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同村、亲戚之间比较多,然后像张有矿这种贸然跑到外村去借钱的,大多数情况都得碰一鼻子灰,但是这个曹明呢比较大胆,只要是查清楚了对方的家庭住址,他就敢放款。

    “哦,带来了。我打算借15万。借一个月。”

    张有矿看到,对方听到自己借十五万的时候,眉头明显得皱了一下。

    “好的,您稍等一下。”

    对方将自己的身份证给复印了一下之后呢,拿着复印件,便到里屋去了。站在外面的张有矿,隐约听到里面好像在打电话,电话的内容呢,却听不太清楚。

    过了约莫有十分钟的时间,张红建从里屋出来了,然后脸上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说道:“是这样的,兄弟,十五万不是个小数目,这样我们老板同意了,你要是想借呢,要么找个我们信得过的担保人,要么就拿东西抵押给我们。”

    “担保人的话……找谁能行”

    张红建笑着,好像开玩笑得一般说道:“要是老何愿意的话……”

    &nb



第七十二章 十五万到手
    一万块钱一天6块钱的利息,十五万,一天的利息就是90块钱。

    民间私人借贷,是受民法和合同法保护的,只要放贷的利息不高于银行利息的四倍,就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呢,你不能办个机构专门放贷,而且你只能放贷不能存款给别人涨利息,那样就成非法集资了。

    曹明深知这点,所以他放贷的地点,挂的门牌是物流公司。

    当一个膀大腰圆,带着墨镜,留着毛寸头,手里拿着大屏幕手机,身后跟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男子走进来的时候,张有矿知道,这人应该就是那个什么曹明了。

    “老板,这是咱们的客户。”

    那曹明面相相当凶煞,一脸横肉,再加上他身材高大,平时没少喝啤酒,肚子圆滚滚的,感觉就要快爆炸了的样子,总让人觉得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张有矿敢到曹明这里来贷款,也算是有胆量了。

    一听是客户,曹明立马就谦虚客气起来,忙将手里的皮包递给了迎上来的张红建,然后摘了墨镜,随手扔到后面,而他的跟班手脚麻利的给接住了。

    “欢迎欢迎,坐,这还是老何叔给带过来的客户呢,哈哈哈,回头我请你喝酒。”

    曹明拉着张有矿到一边茶几旁的沙发上坐下来,然后说道:“来来来,给客户倒茶。”

    身后的两个手下,没等曹明吩咐,早就已经行动去了。

    “小兄弟打算用多少钱”

    张有矿接过一次性纸杯说了声谢谢,然后看着曹明说道:“用十五万,一个月。”

    曹明点了点头,然后说了句:“行!我马上安排!”

    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直接爽快,张有矿觉得有时候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反倒是心里更痛快。

    然后曹明回头对张红建说道:“手续都办好了吗”

    “办好了,老板。”

    “那给人家钱吧。”

    曹明进来的时候提着一个黑色的皮包,沉咚咚的,刚才张红建接过那个包的时候,双手提着都显得有些吃力。

    像张红建这种体质较差的人,顶多能提五六十斤重的东西,而十万块钱大约就是2斤2两,那么60斤重的皮包里面,大约能放270万的样子。

    既然是放贷款的,那公司里面必须要时刻准备着大量的钱才行。

    刚才曹明一只手提着的皮包,没想到张红建竟然得两只手勉强接过去,看得出来,这个曹明啊,也是个有力气的。

    很快,张有矿便拿到了钱,然后整理好了自己的东西,便告辞了曹明,打算先回一趟颜庄油坊,接着再回寨子村。

    张有矿将十五万块钱放在了自己上高中时候的书包里面,背着来到了颜庄油坊。

    这时候,何加恒正在给客户卖油,一看张有矿来了,立马将客户丢在门头房里,自己则慌里慌张得冲着张有矿喊道:“有矿,中午的时候回家吃饭去吧,我木材厂那边来活了。”

    “可是……”

    不等张有矿说完,然后何加恒便跑到院子里面,骑着摩托车一溜烟得走了。

    无奈,张有矿只得先给客户打油,记账,收款。

    颜庄油坊门头房这边,一天大约能销售120斤花生油,接待140名左右的顾客。其中销售高峰期呢,就是上午八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大约能接待一百二十名左右的顾客,平均每个小时都有40人。

    这时候已经是十一点了,马上到吃饭的时间了,来油坊里面打油的人也少了。

    &nbs



第七十三章 村委大院有情况
    张有矿一家收购油坊的话题没有热几天,紧接着这两天,寨子村老百姓议论的焦点,又成了这次村里划宅基地的事情上来了。

    村里已经快有近二十年没有划宅基地了,然后这次划了之后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划。

    要不要划宅基地,这是个所有村民都得考虑的事情。

    上一次划宅基地,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

    那个时候,刚刚放开市场,而且又赶上50、60后开始进入婚育年龄,农村里面对于住房的要求提高。要知道当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就算是农村里面,好多家庭,一家三四口挤在十五六平米的屋子里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大家纷纷要求村里划宅基地,然后各村充分考虑这个情况,便在村子周围划了不少宅基地,而且因为当时划宅基地收费很低,所以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划了宅基地,使得整个农村的规模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

    几乎全国的农村都有八十年代集中划宅基地的情况,然后因为那次集中划的宅基地太多了,然后导致接下来好多年根本就没有再划宅基地的必要了。

    实际上单说住人的话,就算是到了2002年的时候,也完全没有划宅基地的必要。

    然而呢,因为八十年代划的那次宅基地呢,面积普遍比较小,所以如果说盖楼房的话,会很局促,于是便有那些有钱的农户提出来,想要划大宅基地,盖小洋楼的。

    村委里面了解到这种情况,于是,便做出方案来,向上级部门申请之后,得到批复可以划宅基地。

    于是,村里便张贴出来公告,在牟汶河的东边,寨子集市边上,准备划一片宅基地。

    对于说划一座宅基地四万块钱的价格,村里绝大多数人家,基本上就只能是看看得份儿了。

    要知道,2002年的4万块钱,要比以后可值钱多了。

    2002年庄稼人外出打工,一天的工资普遍才二十块钱左右,要攒够四万块钱,就得干两千个工。就算是一天工都不旷,也得干够5年零5个月多。

    虽然说村里划宅基地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看客,但是不碍着大家议论的热情。

    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进出村委大院的村民身上,尤其是那些提着包的人。

    孙振海的小卖部门口,是观察进出村委大院村民的最佳位置,这些天,孙振海的老婆几乎一天到晚都盯着村委大院门口,生怕错过了任何消息。

    “孙秀她妈,快看,快看,有矿也要进大院了。”李宝才的妈妈苏红的眼尖,一抬头看到张有矿提着一个黑色的皮包进了村委大院,立马回头对到小卖部里屋卖东西的孙秀的妈妈曹红丽说了句。

    李宝才的妈妈苏红、刘喜良的妈妈崔冬梅和孙秀的妈妈曹红丽,是村里有名的铁三角,三个人有事没事得就喜欢凑到一块闲聊天。

    不过这几天呢,刘喜良的妈妈崔冬梅因为生病的缘故,并没有到孙振海家的小卖部这边来凑热闹。

    曹红丽急匆匆得卖了东西,然后跑出来:“啥有矿也进去了哎哎哎,我说大婶子,有矿提的包,重不重”

    按照辈分,曹红丽应该称呼苏红一声婶子。

    苏红一听,噗嗤一声就笑了:“我说孙秀妈,你这要显得太着急了吧”

    “啥着急的”曹红丽是村里出了名的不能惹,听到苏红话里有嘲笑自己的意思,立马把眼一瞪,吓得苏红心里也是一颤。

    “就说他包重不重,等会你找你家二叔问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现在着什么急呢”

    苏红说的曹红丽的二叔,实际上就是张有矿的邻居孙红茂,而孙红茂呢是




第七十四章 让村主任感到意外了
1...1718192021...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