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边子白根本就不在乎王诩的威胁,事到如今,恐怕王诩将边子白家里的人都灭口,才能安心做他桃僵李代的把戏。
可王诩还真不是这种不光不顾地人。如果吴起在这里,这家伙的第一个念头肯定是,杀了人,某能走得脱吗
然后……
吴起很暴虐的,可王诩不是这样的人。
王诩喜欢讲道理,当然,他虽然能够将整个楚国的贵族都说得心服口服,可就是无法说服边子白。反倒是边子白教唆道:“你我争论也没有结果,不如试着拟定卷目最后各自写擅长的卷目,如此安排可否”
“此话何解”王诩觉得面前还是个坑,面对边子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边子白急切道:“很简单啊!拟定卷首目录,然后夫子选夫子擅长的写,小子也选择小子擅长的写,最后成书不就行了吗”
王诩踌躇了一阵,最后点头道:“善。”
他就不信了,自己身兼数家之长,还比不过边子白这小子十几岁的学识积累不成
可边子白呢
他也是自信满满,他有两千年的智慧结晶,纵然鬼谷子博采众长,难道还能打败两千年的华夏智慧不成
再说了,边子白现在笃定,王诩根本就没有写一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兵法的念头。后世,也没有听说过鬼谷学派流传出来的兵法,最多也就是《鬼谷子》里有部分涉及军事的理念。但是,历史上王诩离开楚国之后,在朝歌云梦山隐居,创建了鬼谷学派,第一批学成的弟子中就有两个拥有将千乘之国的大将,一个是庞涓,另一个是孙伯灵,也就是孙膑。
要知道,庞涓在战场上遇到孙膑之前,也是大杀四方的超级统帅。可惜宿命和性格,让他最后战败自杀。
庞涓要不是因为嫉妒心作祟,或许魏惠王也不会成为战国诸侯最大败家的国君。但是魏国在魏惠王的执政下从一个鼎盛的霸主,最后沦落成了二流诸侯,可见魏惠王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这家伙竟然最后还有脸和齐威王玩一把徐州相王的把戏,算是临死给自己扯了一块遮羞布。
要是王诩手中没有一部完整的兵法,他用什么办法教导两个超一流的统帅
靠雄辩吗
显然这不靠谱。
王诩还有阴阳术,夜观星象,占卜周天的本事,可也没有办法统帅军队。
当然,王诩还会修道打坐,感悟自然的无上法门,但是也对统率军队毫无用处。
没有兵法,他如何教学
边子白已经认定,历史上或许真的有一部神书叫《吴子兵法》,全书或许真的有四十八篇。但拥有这部书的人很可能是王诩,而孙伯灵和庞涓的兵法,也多半来自于这部书。另外《孙膑兵法》中也有不少关于星象之类的描写,也很附和王诩博采众长的特点。
但是吴起留下的兵法简牍,最多也就是四五卷的样子,那么后面的四十多篇怎么来的
很可能是王诩偷偷地加入的啊!
边子白心说:“这老头子太下作了,可是他喜欢。”想着自己撰写的兵法被当成至理名言,这种窃喜会让他兴奋的睡不着觉的。
“邦交应有两篇,成文之后,佐以雄辩,可以一目而知秋。”
王诩首先开口,并且在简牍上写上了‘邦交’和‘雄辩’,然后写上上下两篇。
边子白不甘示弱:“考功,匠造,非五篇不能尽其长。”考功和匠造,就是指城池房屋的营造,也包括军事烽火台,城墙之类;匠造是武器盔甲等制作。
王诩恶狠狠地瞪了一眼边子白,心说你小子可真够可以的,老夫开口要了两卷的篇幅,你小子一开口就要了五卷
不过想到边子白就凭借一个小器物,就能够从无盐氏的铁器工坊里获得几成分红,考功和匠造恐怕老夫真不如他。
“山川地理,舆图水文,非六卷不能详尽。”
王诩给自己划拉了一块大的,对此边子白也只能想一想。他倒是对后世的华夏地理特征有所了解,可当下是战国,黄河有三个出海口,吓得他都不敢说自己对山川地理略知一二
第222章 宝宝心里苦
在国相子思眼里一直有熊孩子气质的苟变,终于在送孙伯灵这个被国相府寄予厚望的孩子拜师之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尤其是,这个好消息不属于孙伯灵,而是属于苟变,这大概是破天荒的事,这让国相子思颇有安慰的欣喜。
苟变被任命上军司马不算什么好消息。从一个戴罪立功的小吏,一下子步入卫国中上层官僚体系中的中大夫,简直就是一飞冲天之势。
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在国相子思看来,这是大宗伯南丰故意拉个垫背的倒霉蛋,苟变就算是走了狗屎运,一下子从闲赋在家的待罪官员,被提拔成为中大夫。但这并不能让子思有哪怕丝毫欣喜的感觉,因为在子思看来,苟变作为一条咸鱼,能力德望都受到质疑,本来就不足以服众,面对彪悍的赵军,战场战胜是不可能的,失败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等到上军大败之日,也就是他再一次被踢回家的日子。并且承担上军失败的所有罪责,而大宗伯南丰却只要承担识人不明的过错,就算是糊弄过去了。
也就只有苟变的那个势利的阿翁,才会欣喜若狂,还真以为苟家要崛起了。
可这一次,不一样,苟变竟然被王诩认可了。甚至为了表示重视,王诩还亲口告诉苟变,他将在苟变求学的过程之中,适当的会有所提点。
虽说过程有点不为人道,但结果让子思有种瞠目结舌的难以置信,王诩这老家伙……没办法,多从撅了国相大人的面子,子思心里的怨气也不小。更何况,子氏族人都没有让王诩点头收入门墙,可苟变,竟然有此等运气。
子思拿出龟壳给苟变算了一卦。
作为《易》的铁杆拥护者,子思每逢大事都要给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占卜一回,结果不论,可子思却每每都有所悟。他人生最得意的事就是,当年公子颓败走齐国,他在是否跟随一个失败者,还是选择当时的卫公之间徘徊,然后用占卜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还选择对了。也就是自私自娱自乐,如果边子白站在他面前,会很肯定的告诉子思,是非题蒙对的可能性是一半,太容易蒙了。
这也是时代特色,要是明清时期,算命的都是市井的小人物,读书人的身份是不屑做这行业的人。而在先秦时期,只有家教好,家族底蕴足够的出身,才会学到《易》,学了不用,岂不浪费。所以,很多贵族都会给自己算命。也不算是真正的算命,而是卜算一下凶吉。
不仅仅是如此,国家大事上也都会用到占卜,执政府管辖的官僚制中,就有不少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吏。掌管卜筮的最高长官就是太卜。
国家祭祀,需要占卜。
要打仗了,出征前也要占卜。
就算是婚丧嫁娶,也要占卜……这个时代,是将占卜融入到了民族骨子里的基因。
但至少怎么说,占卜总要比野蛮的萨满教的血祭要高级不知道多少。有理论基础,有文化传承,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能全方位碾压萨满教。《连山》、《归藏》、《周易》作为流传有序的理论基础,贵族们笃行不疑。
子思看着掉在桌面上的乌龟壳,有点傻眼,从卦象上看:有命无咎,畴离祉。
意思就是,奉行天命,替天行道。开通闭塞,没有灾祸。大家相互依附都可以获得福分。
鬼神面前,不可嬉笑。就算是苟变这样的人,也是一脸凝重,他可没有子思这样的本事,捧起两片乌龟壳,摔在桌子上就能看出命运前尘……虽然,子思大佬似乎从来没有算准过。但要是苟变在子思卜卦的时候,表露出轻慢,子思绝对不能容忍。甚至会把惊动了神灵,怪罪到苟变的头上。苟变装出一副紧张又期待的表情,轻声问:“仲父,情况如何”
苟变是子蒙的弟子,称呼子思仲父自然一点问题都没有。
子思却收起桌上的乌龟壳,握在手里,眼神古怪地盯着苟变,良久,才神神叨叨的开口道:“你要撞大运了!”
苟变惊恐莫名,随后联想到子思的占卜技术,有种哀莫大于心死的颓废。
“什么表情”
“仲父误会了,子弟是……弟子是受宠若惊的惊喜。”
“既然是惊喜,怎么和哭似的。”
子思呵斥道,摆明了苟变是不相信他说的话啊!
《易》啊!
多高端的学问,苟变这个狗东西竟然还敢一脸瞧不上的鄙视这让子思很受伤,但苟变也不是毫无理由,他通过多年的人生经历,加上子思多次的卜算结果,就得出了一个结论。
不靠谱!
可不靠谱也没用,大家都相信的事,有人不相信,他就是异端。现如今,军队出征都要占卜,要是占卜的结果不吉利,一部分会放弃战争。就算不放弃战争,也会格外小心。因为占卜也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部分。仅次于战争之前的祭祀,召告太庙。
子思从苟变的身上看到了这混球好交好运的征兆,占卜的结果,和他预料的一样。本来嘛,苟变都连着被王诩拒绝了三次,最近连着拒绝两次。可没曾想,孙伯灵拜师的当天,王诩竟然接纳了苟变的存在,入室弟子就别指望了,王诩只要肯点头愿意为苟变解惑,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就你这张脸,自己去照铜鉴瞅瞅,是不是看不出哪怕一丁点大富大贵的样子
可子思明明从卜卦上看到了苟变要发达起来的迹象,这让他和难受。没错,是难受。当初子蒙带着苟变第一次来见子思的时候,子思也占卜过一回,结果……很不幸,这家伙就是倒霉催的模样,连福瑞如子思这样的贵人,都似乎难以撼动苟变的命格。
唯一让子思不解的是,到底给苟变带来好运的人是边子白呢还是王诩
这就让他踌躇了,早知道这样,苟变见边子白的时候,也应该占卜一次的啊!
子思为自己的失策而暗暗后悔,随即问道:“当时情况你给我详细说一遍。边子白怎么和王诩何解的,王诩又如何允许你学习兵法,前因后果,不准有一点遗漏。”
苟变是糙汉子,他的做事风格喜欢将答案摆出来,绝对没有过程。子思也是惊诧过头了,原本苟变一直被王诩拒绝,突然有一天,这小子撞狗屎运了,竟然被王诩认可了。内心的震动肯定是无以复加的激动,然后忘了询问苟变更重要的问题了。
苟变回忆了一阵,才磕磕巴巴的说了起来:“一开始吧,王诩好像准备
第223章 孟三娘
大道上,一高一矮两个人努力的走着,高的是一个年轻的女人,脸上带着一种忧虑的神色,矮的是个男孩,才四五岁的样子,眼角忍着倔强的泪水。小孩才五岁,长地虎头虎脑,粉嘟嘟的,挺可爱。可眉宇间却藏着一丝难掩的忧伤。
好不容易找到一群朋友,可随着老娘又擅自决定搬家之后,他又要经历一次痛彻心扉的别离。而这种别离,在几个月前,他已经经历过了一次。
尤其是年轻的女人面目姣好,引起路人的窥视。尤其是这种窥视带来的反应是女子羞愤的回应的时候,那种胜利者的心理建设,让人欲罢不能。
“阿母,我走不动了!”
“轲,再坚持一下,等到了城邑安顿好之后,阿母给你买肉饼吃。”
小孩子奶声奶气的答应道:“阿母,我又有力气了。”
小孩子好哄骗,但是缺乏耐心,也没有像大人那样拥有坚强的意志,依靠哄骗只能暂时的让他忘却身体上的酸痛,可难以为继。果然,才走了不到一刻的时间,小孩一屁股坐倒了地上,眼神绝望地望着地平线,他母亲告诉他看到了城墙就快到地方的城邑终究还是没有出现。
“轲,摔疼了没有”
“阿母,我没事。可是……”还没等说完,眼泪就不争气地流淌了下来。一个年轻的女人,还是一个素色女子,看着挺年轻,姿色中上,坐在路边陪着儿子默默流泪,很容易引起男人的同情心。但有时候这种同情心是不怀好意的同情。
甚至有浪荡子会言语轻慢,贼溜溜的眼神在妇人身上溜达:“小娘可是走不动了,某家就在前头,来家里坐一坐!”
“就是不想走也行啊!”
……
不过这一切都让一个车队的路过给破坏了,贵族们有时候会很多事,比如说看平民不顺眼,然后按上一个道德败坏的罪名,最后倒霉蛋连想偷偷大哭一场的地方都找不到。
曹安,表面上的官职很好听,太宰。
可实际上,这是一个城市二把手。邹国,一个靠着溜须拍马才被周天子敕封的诸侯国,尤其还在数百年前分裂过一次,一分为三,邹国也叫邾国。这个小国发家的过程有点奇葩,首任邾国先祖靠着替齐桓公上下跑腿,鞍前马后的摇旗呐喊,齐桓公也觉得挺不落忍的,才奏请了周天子敕封了邾国国君为子爵,才拥有了诸侯的地位。
可以说,邾国是一个靠着溜须拍马才建立的国家。
然后被鲁国揍到跪地喊爸爸的倒霉蛋。
没错,弱小的鲁国也有仆从国,而且还不止一个,足足有五个。
曹安是邹国的太宰,就等同于相国一样的官职,百官之首。可是邹国的国土也就一个大城,几个小镇,外加一些城外的农田。执政府的政令,出城几十里就完蛋的太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中等稍大一些城邑的二把手而已。
但这是绛城之外,是他的管辖地区,素来齐鲁之地重德教,而轻财货。看到了路见不平,就要开口阻拦。
“你们几个,欺辱妇人幼童,去城中领罪。”
说完几个武士就要上前动手,农家汉子,哪里见过这等场面,顿时吓傻了,跪在路边哀求道:“大令息怒,小人是好心啊!”
曹安从车上打量了一下妇人,随后心中了然:“见美色而生淫邪之心,其心可诛。”
也许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妇人踌躇一阵之后,开口道:“大人,几位大哥或许看到我等孤儿寡母,心声怜悯,并没有作恶之心。”
曹安看了一眼妇人,也觉得自己多事。乡间多的是不服王化的山野村夫,民风淳朴也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是君子。加上他
第224章 此子不凡
言者无心,小孩子说话,虽说有童言无忌的借口,但作为一个寡居的妇人,孟母不得不考虑名节地重要,急忙解释孟轲容易让人误解的话。
“这孩子之前住在坊市之间,整日跟着屠夫学卖肉,这话可没有别的意思。”孟母说话间,羞愧连脖子都红了起来。孟轲年幼的时候,绝对是熊孩子里的熊孩子,打不哭,骂不疼,终日也不惹事,就是做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
曹安这才恍然,他虽说是个正人君子,但少不了会因为一些误解的话看轻孟母。
刚才一刹那,他还以为孟母的营生颇为低贱。询问道:“小孩子善模仿,并不是什么错事。大可不必奇怪。”
孟母正色道:“孩子年幼,且无知。但小妇人可不敢放任,他日与其父相聚黄泉之下,问之,吾儿安好小妇人羞愧难当,未尽严母之责,唯有再死一次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