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搁几十年后的话,卷子没个十几页,命题老师好意思见人?
满分100分的卷子,作文70分?注音填词造句分析,才15分?古汉语翻译15分?难怪一张纸就印下了,真省事儿。
相对应的,考试时间也不长,只有2个小时——因为所有科目要两天考完的,语数外,还有理科和政治,没那么多时间给考生浪费。
顾骜花了半个多小时,仔仔细细把30分基础题做了,还检查了一遍,才开始心无旁骛对付作文。
结果一看题目就乐了。
今年徽省的作文题,是二选一。
第一题叫紧跟华注席,永唱东方红。
第二题叫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叶帅《攻关诗谈起。
好么,这两道题,很显然是分别迎合当时朝廷的两大权力核心。(叶帅在76~77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粉碎过程中,主持了军ei工作。而邓伟人还未复出)。
在正常考生眼里,绝大多数人估计会选第一题——这怎么看都是歌功颂德的好机会。
而第二题就没那么政治激进了,完全是讲究客观事实规律,讲科研公关实事求是的。大多数考生需要担心实话写太多会不会被认为是白专道路的问题。
可是到了顾骜眼里,这两题的含金量明显是截然相反的。
呵呵,还紧跟呢,等明年实事求是不搞两个凡是之后,就彻底凉了。就算阅卷老师不知道上面的权力动向,暂时给了高分。未来的路走起来,也容易留下污点。
再说顾骜内心也是真心拥护实事求是的,所以毫不犹豫选了第二题。
那么,写什么呢?
他几乎没怎么想,就自然而然决定写他跟老爹在厂子里的亲身经历——如何去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如何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独辟蹊径找到一条为实现氦气国产化突破西方资本注意世界技术封锁的技术路线
如何利用资本注意国家现有材料,进行使用方法层面的微创新
当然,涉及国家机密的东西,那是绝对不能流露出来的。这里面的尺度,顾骜经过考前的突击培训,也颇有几分心得了。
随着一阵锣响,语文考试轻松过关。
一散场,满场的考生都开始攀谈,聊得最多就是作文写了什么。
有些认识的知青问到顾骜,他也不藏掖,直言相告。
一圈聊下来,顾骜发现选科学攻关这个题目的,十里挑一都不到。
有些跟他关系不怎么好的,听说他没写永唱东方红,立刻就开始幸灾乐祸。
顾骜唯有笑而不语。
在考场吃过午饭,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下午1点就开始考数学,然后是政治,两门课一下午考完。
数学顾骜轻轻松松就秒了,甚至提前半个小时交卷。
因为提前交卷的人并不少,所以监考老师也没怎么注意他。
毕竟是第一年恢复考试,大家都没复习,很多人就是来碰运气的。
文科还能瞎写填满卷面,而理工科不会就是不会。出卷老师为了节约油印页数,一道选择题都没有,所有题目都是题干非常短解题步骤相对长。
恨不能跟作文题一样,印刷两行字,答题一整纸。
写不出来的考生,与其坐着接受煎熬,不如索性二十投。
看,又是一个做不出来提前交卷的。
呦,这是不死心,还想挣扎呢。居然是提前出来背政治——可惜,数学少做半小时,背多少政治都补不回来吧,还挣扎个毛线。
顾骜依然不为所动。
第二天,理科的人考物理化学,下午则是英语。
顾哥,你觉得怎么样,我数学还是不行,估计会不及格吧,唉,太难了。
考试结束后,顾骜跟马风苏泽天回镇上,去招待所拿行礼。一散场马风就忍不住吐槽起来。
至于当初跟顾骜等人一起复习迎考的严平,因为要回马山考试,所以已经提前不住招待所了。
能有多差?不会完全没做出来吧?难道只能得1分?顾骜怕历史惯性太大,忍不住恶意揣测了一下。
我靠怎么可能1分!马风似乎受到了侮辱。
那,19分?
马风有些哭笑不得:你为什么会猜19分?你就算不信我,也得信你自己的辅导水平啊!我说可能不及格,四十几分总还是有的。
顾骜松了口气:那还不错了,就你这种水平,已经比别人偷跑两年了。其他课发挥还行的话,争取混个大专吧。今年的分数都不会高的。
第27章 敏感问题
几人估完分,苏泽天问顾骜他们有什么打算,顾骜和马风异口同声表示要回老家。
苏泽天诧异道:回家探亲?不至于吧。最多两星期,就要出初选结果体检填志愿了。而且在录取之前,你们的身份还是知青呢,随随便便跑回家,小心被政审的卡。
放心,我们公社政审的就是徐主任。面对苏泽天的提醒,顾骜却显得轻描淡写。
该打点的他也打点了,该威慑的也威慑了。
而且我有非回城不可的理由——刚刚到镇上邮政所,就收到了我爸来的一条电报。厂里有几篇以色列公司的论文,等着我帮他们翻译解读呢,这是政治任务,就算有人对我有想法,我也只能毁家纾难了。
顾骜抛下这么一句话,就高调地闪了。
走了几步,他回头劝了句:我看你这人也不至于坏到骨子里,以后自爱一点吧。不要动不动就拿谈对象当交换条件。
苏泽天满面羞惭而退。
顾骜回到公社,就直奔知青办,递交请假条。
徐金辉例行公事地问了他理由,不过脸色还挺和蔼。
冬天是农闲时节,知青请探亲假还是容易的。大多数知青不请,只是因为穷,出不起路费。
顾骜就把一封老爹寄来的介绍信,轻轻放在办公桌上。
徐金辉看了一眼,立刻肃然起敬,然后马上批了。还满面堆笑地说:小顾,你安心回家办正事儿,我们这边,体检的时候再通知你好了。
(77年是先体检后填志愿,但填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分数。)
两天之后,顾骜披星戴月地赶回钱塘。
回家刚进门,老爹就满面喜色,先问了他预估成绩。
顾骜只说不错,上大学肯定没问题。
老爹反复确认之后,就把话题引到了另一个正事儿上:
厂里终于造出能等效于零下240度的制冷机和压力容器了!你提到的那几家以色列公司的相关专家的全部近期文献外国专利公开文件,也都查到了。
你这几天辛苦下,跟我一起去厂里技术科,跟大伙儿一起查文献,看看你说的那种气体分离膜材质,到底怎么个搞法!那几家公司的样品,我们托渠道,花了不少外汇都买了一遍呢。
顾骜听了,也一起为老爹高兴。
原来,老爹在电报里提的,就是这件事情。只是电报惜字如金,又不能泄漏国家机密,所以没写详细。
制冷机的硬仗终于打完了,氦气国产化进程,终于到了可以用上他当初提到的膜法来完成临门一脚的程度了。
厂子里如今已经以实验室制取的规模,弄了各种含有氦气的原混合气然后在降低到等效零下240度的情况下,初步分离掉大部分杂质。
然后,就看各种气体交换半透膜,能够把剩下的气体中哪些东西滤掉。
顾骜捋了一下思路,就给老爹立了军令状:
我大概能在家里待一周,一定尽量帮你们搞定。实在不行的话,我填完志愿寒假里继续努力。实验肯定得让厂里的师傅做,我就负责翻译文献和说明书外加指导。
顾骜回家投身于一号工程的同时,他本以为徽省那边就没他什么事儿了——按照正常流程,在成绩批完初选体检之前,确实应该没他事儿。
不过,谁让他这家伙老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呢。
他语文卷子上那篇作文,因为科学推演过于逼真,细节内幕和逻辑高调又相得益彰,很快成为了一个争议。
12月14日,一个上午。
徽省教育有关部门的语文组办公区,一张争议卷送到了专家组的案头。
专家组成员萧牛扫了一眼,觉得眼前一亮,便问送卷子来的干事:小陈,这张卷子是怎么个情况?
小陈连忙解说:萧老师,是这样的——您也知道上面临时决定,凡是今年选作文第二题的,至少要三名以上阅卷老师打分,有重大争议的话,都要提交到专家组讨论。
萧牛笑道:我没问你政策,政策我当然知道了。不然老许调我们过来协助作甚。我是问这篇文章初审分歧点在哪儿。
小陈便进一步解释:是这样的,这篇作文的三个阅卷老师,一个给了0分,认为捏造事实,歪曲真理,哗众取宠。另一个却给了满分70分,认为是先进事迹,而且行文也好,应该作为正面典型。还有个给了66分,但也觉得事迹真实性可疑,但作为宣传口的材料,不失为一片好素材。
萧牛一听,更加来了兴趣。
原来,这个名叫萧牛的专家,并不是教育厅系统下面的。而是省文联和作协的一名副职。
由于本省的教育系统,在出完卷子之后阅卷完成之间的时间差里,又嗅到了一些从京城来的关于教育系统倾向的新风声。
具体当然是不可描述的。
所以厅里决定要给选第二题的考生们额外保护:每份作文必须有3个阅卷老师分别打分,如果分歧争议较大,那就得提交专家组讨论,以免错杀了实事求是的文章。
为此,还特地从系统外调了几个文联作协的专家,来作个旁观见证。
万一将来上面真的讲实事求是了,也好显得本省教育系统从来没有戕害过实事求是。
幸好,敢选第二题的考生,本来就十分之一都不到。所以这个慎重的决定,实际增加的阅卷工作量也不明显,一线老师并没有怨言。
萧牛仔仔细细看了顾骜的文章。
那行文给他的第一感觉,就不像是中学生写的,而是一个在某个领域真抓实干深入一线的工程科研人员写的。
一股浓烈的细节真实感,和振奋人心的科研攻关成就感,扑面而来。
文笔不是很优美,但作为高考作文,已经够了。
至于如何利用物理科技分离混合气体,说实话萧牛根本没看懂,但他文章中的那些比喻,如果真的贴切的话,确实非常生动。
好文章,这事儿要是真的,可以上《人人日报作为先进事迹了。嗯,一些细节要模糊处理。
不过,一个14岁的知青,真的有能力做到这一步么?这事迹也编得太离奇曲折了吧。恐怕叶帅写那首科研攻关诗的时候,都没想过有那么年轻的人能做出这么重大的贡献吧。
萧牛放下卷子,便招呼另外几个专家组成员一起来欣赏。
大家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但褒的点和贬的点倒是非常一致。
说文章不好的,主要集中在事迹显得太假。
凭一个中学生的物理和外语水平,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科技发现和功勋?估计看都看不懂吧?除非是天才!几个专家纷纷如此说。
卷子因为是单独拿出来的,所以并没有装订,77年仓促的物质条件也不允许。
萧牛翻着翻着,下意识瞅了一眼卷子上的署名,心中一动,觉得有些印象。
顾骜?前几天阿萍的侄女儿好像说过,她给小平找的那个辅导知青,就叫顾骜吧?卷子上写的单位也是宣州的,莫非是同一个人?那倒真是一个奇人了,不管怎么说,实事求是调查一下,别冤枉了真的天才才好。
这个省作协的萧牛,其实正是问顾骜借书和辅导数学题的严平的亲生父亲,也是苏泽天的姑父。
当下,萧牛清了清嗓子,提议道:同志们,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位考生肯定是个钱塘知青。我们不如放一放,派记者去采访一下真伪,你们觉得如何?
这不合适吧,没有先例的,高考作文该怎么判,应该就看文学和说理的水平。如果事迹真假无法证明,那就疑罪从无,认定对方写的是先进事迹。
这个观点,也算是代表了一批人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支持。
就是,再说时间紧迫,哪有资源为了一篇文章的真伪去采访验证。
不过,也有谨慎派的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同志们,采访调查考试作文事迹是否造假,确实是没有先例——可敢于在作文里拿那么有鼻子有眼的重大事项来举例或者捏造的,也同样没有先例。如果我们判错了呢?你们还记得张铁生的案子么?
最后这句话,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铁生,就是那个著名的白卷英雄了(物理化学入学考试几乎交白卷,还在卷子上写了封公开信),他的案子,才过去了4年,教育系统的人,对此都是心有余悸的。
当初一开始公事公办判张铁生不及格的阅卷老师,那几年里都被清算了——当然现在粉碎邪恶集团后,又翻案回来了。
但顾骜这个案子,明显性质不同。
顾骜是实打实写了好文章的,只是无法验证事实部分有没有造谣——如果顾骜真的为那么伟大的工程做出了贡献而且文章本身也写得科学严谨文笔结构都尚佳。
而阅卷老师却判了冤案的话。
将来被申诉翻盘闹大,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只能是谨慎求证,或者给他一个高分,绝对没人敢不经调查就0分的。
面对大家的沉默和害怕,萧牛清了清嗓子,再次提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