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华娱之白金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蜗橙

    这一次,林晓光没再为该片举行庆功宴,而是趁着《甜蜜蜜》还未开机的空档,坐上了飞往温哥华的航班。

    不得不承认,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有时候让林晓光感觉快得惊人,有的时候又慢得令人发慌。

    比如眼前的这架飞机,林晓光每次坐的时候,都感觉度日如年,恨不得自己能跟孙猴子一样,能够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啾”的一声,就飞到黎小冉和女儿面前。

    而这次的飞行途中,林晓光逐渐意识到,时间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飞快流逝,让他错过了生命中的许多东西,上个月女儿满月,他是没有办法回头再去弥补了。

    由于天气问题,飞机在温哥华降落时候,正好是深夜。

    林晓光背着行李,轻轻走进屋里,看见女儿的小床就放在黎小冉的大床旁边。

    黎小冉正在熟睡,看着她那随着呼吸起伏的丰满胸脯,林晓光忍住没有碰她,而是坐在女儿的床旁,伸手摸了摸小宝贝的小脚丫,真小。

    随后,林晓光从包里拿出一个镶着黄边的红色绸缎小包,放在黎小冉的枕侧,这是他在国内特意买给女儿的如意平安金锁。

    对于女儿,林晓光并没有太多的期许和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安的生活,黎小冉也是一样的心思,不要求将来自己的女儿如何出类拔萃,只要平平安安就好。

    只是,林晓光也没想到,放荡了小半生的自己,居然会是个女儿控。

    想起出院那天,明明费琦托人送了一个专门的婴儿篮给他,可是林晓光还是一路亲自抱着女儿回了家,婴儿篮不管怎么样也赶不上他的身上柔软舒服,他家的小公主那么娇嫩,他可舍不得磕着碰着,再说他抱着小宝贝比婴儿篮暖和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

    “老公,我算看出来了,你那么辛苦飞来温哥华,纯粹就是为了看女儿。”黎小冉略微酸溜溜的说道,咦,吃自己女儿的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产后抑郁

    “女儿满月的时候我不在,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肯定要尽量弥补回来呀。”林晓光一手抱着小公主,一手揽过黎小冉,他真的很感激黎小冉,“谢谢你,老婆,这一年多辛苦你了!”

    “不辛苦,有爸妈在这边帮忙照顾,我一个人轻松了很多。”

    听了黎小冉的回答,林晓光的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愧疚和爱意,黎小冉也有些情动。

    慢慢的,林晓光感受着身边黎小冉柔软曼妙的身体,渐渐粗重的呼吸,以及她身上淡淡的奶香,整个人都有些心猿意马了,趁着父母正在客厅就餐,伸手就往黎小冉鼓鼓的胸口摸去。

    “别……,爸妈还在外面呢!”

    “那等会儿让爸妈带女儿出去打育苗,咱俩抓紧时间好好亲热一下。”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知子莫若母。

    过了不多久,还没等林晓光开口,林母就从儿子手中抱过孙女,和老伴一块出门打育苗去了。

    喝了几口豆浆,林晓光瞧着餐桌上的两个馒头,脑子里走了下神。

    “干嘛呢你”黎小冉洗漱好,走过来坐下,准备吃她的饭团油条。

    林晓光乍一醒,嘴角不由流露出招牌贼笑:“你看那两个馒头,跟你身上有些地方一样白一样圆。”

    黎小冉哼了一声,嗔怒道:“讨厌,爸妈一不在家,你就露出了色狼本性。”

    “什么色狼啊,咱俩都多久没过夫妻生活了,今天早上你不也想吗,刚刚还那么敏感,现在又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模样。”林晓光紧盯着她笑道。

    “去死。”黎小冉嘴上厉害,脸上的表情还是有些忸怩。

    “老婆,咱们这下二人世界,可以毫无顾忌了哦。”

    “你想干嘛”

    “不干嘛,你赶紧吃吧,吃完才有力气干活。”

    黎小冉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林晓光:“干什么活”

    “还能有什么活,当然是咱俩的体力活。”

    黎小冉一听就晕了双颊,脸上有点挂不住地道,“不理你了!”,说着拿了饭团,就走去客厅打开了电视机。

    为了不让寄黎小冉在温哥华这边太过无聊,林晓光之前就特意请人装了专门的卫星电视,黎小冉才能在国外




第375章:下一个林晓光
    4个幼童站在水稻穗上,在阳光中蹦跳嬉笑,这张拍摄于1958年的新闻图片名为《欢悦在早稻卫星上》,首次刊登于当年8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一版,“证实”了亩产三万斤的神话。后来被认为是新中国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造假照片。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摄影记者于澄建,拍照片这一年,他刚刚从总社被调到湖北分社工作,时年27岁。

    1958年8月上旬,摄影记者于澄建与分社的文字记者跟随湖北省委验收团一起下到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当地报上报道那里早稻亩产36956斤,于是,省委专门派出验收团下去,验收团的领队就是当时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

    照片刊发一个月后,因为影响力很大,专业媒体特地请于澄建写了篇文章,介绍自己拍摄这张照片的经过,他在文章中说:

    “到达第一建国农业社后,我除了向社干部了解高产的有关部门情况外,还和群众多交谈,他们告诉了我很多有趣的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了我拍摄这张照片的主要依据。如他们说“这块田的早稻长得又密又厚,就像沙发似的“,“放个鸡蛋在上面滚也掉不下去“等。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想我们应该用群众所喜爱的生动的表现方法来拍摄,于是我就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活泼的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正当他们快乐地跳跃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下午四时左右,阳光很好,用禄来福来相机矮克发,21/100°din胶片,f/11,1/125秒,加二号黄滤色镜。由于拍摄距离较近,虽用1/125秒还嫌慢,所以右边两个孩子因跳动而稍显模糊,但有人说这样正可以表示动感,我也觉得有些道理,还希望大家指正。

    另外,我也拍了一张两个小孩用鸡蛋在稻穗上滚的照片,但因鸡蛋太小,而且鸡蛋的颜色和稻穗的颜色相近似,所以表现得不突出,没有成功。但后来我想,要是当时用几个大西瓜在上面滚(反正掉不下来)那可能就要好些。”

    拍摄时于澄建知道不知道这是造假他在之后接受的采访证明,他确实不知道。在他去拍摄之前的8月初,新华社已经就这个“卫星”做过报道,名为《**领导的人民就是创造奇迹的神仙 建国一社创早稻亩产36956斤记录》,文章中说: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10次,深耕达1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5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3000斤,塘泥1担,陈砖土4担、硫酸铵105斤,过磷酸钙80斤、水粪肥60担、豆饼180斤……(中略)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越有768万穗。据实验,把鸡蛋随便放在覆盖着稻禾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后面还有很长,不一一录了)

    在读过这样的报道后,并没有多少农业经验的于澄建对此并未产生怀疑。

    再加上,在那之前很长时间,这种“放卫星”行为已经此起彼伏,各地的高产喜报不断,也在逐渐消除人们对奇迹的怀疑。这年的5月,湖北谷城县就报小麦获得空前丰收,平均亩产高达500斤,还出现了许多“千斤社”和“千斤乡”;当年6月,湖北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29亩小麦,报每亩产量达到2173.7斤,其中11亩达3215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创造奇迹的农民兄弟祝贺》。当年8月,湖北孝感县长风农业社报早稻亩产15000多斤,新华社也作了报道。有趣的是,这几次事件,于澄建都参与了拍摄。

    正是这些不断被创造的奇迹,让包括于澄建在内的人们越来越相信。

    事情被揭穿后,于澄建说:“事后揭露出来这个完全是一个假典型,它是把那十几亩、二十几亩快成熟水稻并到一个大田里面,而且这个稻田很小,只有几分地,从这个上面你可以看到,它是层层叠叠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整个都倒伏了,所以,这群小孩就可以站在这个上面,十几亩地的水稻并在一块稻田里面,并在一块单位面积产量就高了,那又根据这几分地的产量算出来整个大概平均亩产36956斤。”

    这件事此后于澄建很少提起,八十年代他曾写过一篇《摄影记者的调查研究》,中间用很小的篇幅反省了这件事,文章说:“1958年大跃进时,我曾作过“ 水稻亩产36000斤” 的严重失实的报道。当时我奉命随省委验收团下去, 自己不调查,不研究,不懂农业生产,加上头脑发热,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报,因而产生这样浮夸失实、误国害民的报道,终生引以为训。”

    2004年,他又接受过安徽卫视的访问,从业务角度回忆了这件事:“我也是根据他们当地人讲,就是说这个水稻长得好,人站在上面都塌不下来,当时我受到启发以后,正好有几个小孩在上面玩,我就抓拍了这样一个镜头……”在此之后,他再也没就此事公开谈话了。

    他的这张照片引起的轰动效果,持续了很久。在“一颗早稻大‘卫星’”照片发表一周后,也就是1958年8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左下角相同位置以“本报芜湖21日电”为电头,刊出消息《东方红红遍天一亩中稻四万三千斤》。这则消息报道了安徽省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放出一颗惊人的大“卫星”,在1.03亩的田里共收干稻44367.13斤,平均亩产43075.9斤,创造了全国水稻亩产新纪录。这则消息还配发评论《向安徽人民致敬》,说“这是全国人民的大喜事”。几天后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关于此事的照片,这回是一个大姑娘坐在稻穗上,摄影者是新华社的戈永坤。

    1958年9月5日,更离奇的报道出现了,广东北部山区连县星子乡田北社中稻亩产跃过6万,这次稻穗上站了13个人……

    很多年后,有媒体再去探访了“36000斤”的始作俑者湖北麻城县龚家埠村,此时当时创造神话的负责人已经作古,村里人没有人承认自己跟这事有关。

    根据历史资料,三万六千的卫星一放,建国一社先后接待了各地的参观访问者10多万人次,其中还有朝鲜政丶府代表团,苏联、东德、波兰、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当时,麻城县委指示:对参观者一律实行“吃饭不要钱”,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许怠慢客人。于是沿途十余里,路边都是招待吃饭的指示牌。一时间路上人不断,灶里火不停。社员们不得不放下手中农活,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参观的客人。

    但没多久,建国一社就承担了放卫星的后果。“1959年就饿了,草籽树皮都吃。那树皮吃进去,三天拉不出来,快要死了。去向周围村子里借,人家讲:‘你们那里‘馓碗卤’(三万六),还到我们这来找水找东西,根本不跟我们讲话。一直到1962年,还有人埋怨。现在没有人提这个事了,大家都想忘记这个事情。”

    当时的报道

    当时的始作俑者

    以下是大跃进时的一些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 1958年第一期封底《新纪录的百花齐放》李晞、王一波摄《新产品》郑震声摄《喜报迎春节》王朝桢摄

    《一片丰收景象》于澄建摄《大家只要一条心,不怕冻土千万斤》刘光华摄

    《赶麻雀》王玉山摄《河南人民大干一百天,实现全省水利化》唐茂林摄让荒山长出庄稼 杨时铎、高紫宁摄

    自问自答的那位前同行拉拉杂杂说了大半天,但好像压根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了解的行业情况吧。

    首先要说明,记者是分很多种的,不同类型的记者的“灰色收入”千差万别,我以下谈到的,都是传统的报纸杂志这类平面媒体的记者。

    另外,我们也得说说什么叫“灰色收入”,在我理解,那些违反了职业道德,甚至违反了法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被追究责任的收入叫做灰色收入。“收煤老板的钱隐瞒矿难”这种极端行为已经是黑色,而不是灰色收入了。

    1. 车马费

    通常见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自己举办了一个活动,需要媒体去报道的时候。一般由机关的通讯员或者企业的公关部工作人员给记者。也被叫做“红包”、“信封”,一般一百块到五百块的样子。

    这类红包存在的价值,通常在于加强采访活动的吸引力,以及让记者在写稿和争取发稿时,对发红包的一方更上心一些。

    一个采访邀约有没有红包,以及红包里有多少钱,取决于给钱的机构和媒体的权力对比。比如市政府刚开完常务会议,市长出来主持新闻发布会,可别指望市政府办公厅会给钱——这种采访里,市长的发言是稀缺资源,媒体只会求着要这种资源。但如果是一个刚成立,急需曝光度的新公司,可能就会给出高于市场行情价的红包了。

    一些有节操的媒体会明文规定记者不得收车马费,如果实在拒绝不了,可以收下后交到单位,统一退掉或者交到廉政账户。但是大多数媒体要么默认,要么试图管理车马费而不成。

    在记者圈子里,突发记者们一般是不可能有什么车马费收入的;时政记者通常会有一定的车马费收入,如果跑的线涉及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收入会相对多一些;经济类记者里面,产经记者,也就是专门跑各种企业的人,车马费收入可能较多。

    但是车马费毕竟是一个偶发性收入,不一定有多稳定,而且和跑的条线关联性很强。

    2. 软文提成

    所谓“软文”,就是“没有明确标示的广告”。按照媒体的伦理,正常的内容和广告应该严格地区分;而且在操作层面,负责采写新闻的记者和负责拉广告的业务员应该严格地隔离,以确保内容的公正性不受影响。遗憾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大多数媒体做不到这一点,不光很多广告直接混进了正文(就像百度对搜索结果做的事情一样),还给这些东西起了个不那么丢脸的名字:软文。

    有发软文需求的,通常是企业或地方党政机关。鉴于平面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已经江河日下,我相信大多数投软文的人并不是为了它的宣传效果,而是为了交保护费,在涉及自家的负面新闻出现时,有资本去公关媒体。

    为了增加收入,很多媒体容许甚至鼓励记者去拉软文业务。在这些媒体里,软文产生的收入通常是这么分配的:拉到软文单子的记者自己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直接提成(我没做过,听说能拿到5%左右),剩下的部分由报社和记者所在部门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了年底,部门可以用从软文提成里获得的小金库收入发奖金。直接提成和从部门获得的奖金,在我看来都算灰色收入。

    这种收入的单笔金额比车马费要高一些(稿子长的话,一次能有几千块乃至上万),但也不是一个稳固的,长期的灰色收入。

    3. “有偿新闻”

    这是最黑暗的部分。如果说前两类灰色收入多是跑线记者的福利,那么这一条是有很多突发/政法这类社会新闻记者参与其中的。

    举个例子,a公司和b公司就一个价值10亿的资产对簿公堂,官司正在打,a公司觉得自己占理,如果让媒体报道这个纠纷,有助于法庭判决结果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倾斜。于是他们找到了记者,向他提供了很多文件、材料,也接受了采访,末了给了记者一笔钱。

    可能记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真的,但是他可能真的收了钱。不管他写的东西再正确,他也丧失了正义性。另外,这种渠道来的钱如果金额较大,也是要算在“黑色收入”里的。要知道,按照中国法律,接受5000块钱就可以被追究受贿罪了。

    当然了,在实操层面上,一般送过这种钱的人不会举报记者,因为如果那么做了,等于得罪了一个行业,以后很难混,所以收了这种钱的人绝大多数是没有付出什么法律意义上的代价的。所以,我还是把这种收入算成灰色,但必须说,它相当接近黑色了。

    这种收入也是频率很低,但万一搞一次,说不定好几万。
1...118119120121122...2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