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第94章 皇上大臣来参观
    皇上问郑凡:“这些文章都学完了吗”

    郑凡说:“回陛下,学了一半。”

    郑凡让学生们一起朗读第一课,教室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荀勖有些不服气,问道:“最后面的文章能读吗”

    李松说:“那就请荀大人随便点一个学生来读吧。”

    于是荀勖点了坐在最后的一名学生。那名学生翻到课本最后,先默读了一会,然后把那篇文章读了一遍。虽然听起来有些生疏,但基本上还是读对了。

    皇上和大臣们都有些惊奇,如果是在私塾,一篇新课文,教书先生肯定得带着读几遍,不然学生们会有些生字不认识,读不了。

    但是在这里,由于有了拼音,即使老师没教,学生们也可以自己读出来,当然具体含义还是要靠老师讲解。

    虽然皇上和大臣们都对拼音有所了解,但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它发挥作用。

    荀勖问:“没有注上拼音的字,学生们会认吗”

    李松说:“没问题啊。我想请皇上在黑板上随便写一个字,让学生们来认。”

    皇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晟”字,这是给李松的儿子取名时用到的字,比较生僻一点,学生们应该还没学过。

    李松点了卫瓘的孙子卫玠,让他来认这个字。

    学生们先前已经学习过偏旁部首的概念。拿到字典后,只要会拆分偏旁,很快就能按偏旁部首检索法,在字典中查到相应的汉字。

    卫玠嘴里念叨着:“这是个‘日’字旁’,四画;先查部首目录,日字旁在18页;翻到字典第18页,下面是个‘成’字,六画;我找到这个字了!有两个读音,一个在98页,念‘cheng’,另一个在421页,念‘sheng’。”

    皇上、荀勖都有点惊呆了:这个字要没有教书先生来教,一是不知道该如何读,二是不知道竟然是多音字。而通过字典,学生自己就能查清楚。

    卫玠接着说:“这个字,如果念‘cheng’,表示是一个姓氏,姓‘晟’;如果念‘sheng’,表示正午午时的阳光,引申为兴盛、旺盛的意思。”

    卫瓘都有点惊讶了:“好孙子,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卫玠说:“这都是字典上写着的呀。每个字有什么含义、能组什么词,全都有。”

    卫瓘说:“这字典好厉害,顶得过一个先生呢。”

    李松说:“那当然,当初可是请了洛阳所有的大儒,花了半年时间才编纂出来的。”

    张华说:“这字典可不全是大儒们的功劳,安宁侯也花费了半年的心血,这里头每个汉字的拼音,都是他亲手注音的。还有拼音检索法,以及卫玠用的这偏旁部首检索法,都是他加上去的。”

    李松说:“这都是应该做的。”说着,给皇上和每位大人都送上一本字典:“陛下、各位大人,这字典不久前才印刷完毕,今天就送给大家瞧一瞧,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翻着这厚厚的字典,以及每一页密密麻麻的字,和峤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宁侯为了这些学生们,真是付出了太多。”

    李松对荀勖说:“荀大人,你看这里学的也是四书五经,由造诣深厚的郑凡老师来教,学生们读书识字,不比私塾差吧”

    荀勖有些语塞:“这里......还不错。”

    和峤说:“其实这里的算术也是很厉害的。听我那小孙子回去讲了‘高斯的故事’后,真让人佩服不已呢。”

    荀勖说:“算术只是末学,四书五经才是根本。”

    和峤说:“荀大人此言差矣。户部掌管的钱粮赋税,无不需要经常汇总统计,这关于计算的学问,关系重大啊。现在是靠算筹,算得慢,还容易错。我




第95章 关于修路的讨论
    张琛赶着马车,李松坐在车上,引领着一条马车长龙,沿着水泥马路,向水泥厂方向缓缓行去。

    路边的行人看到天子仪仗,都议论纷纷,难道朝廷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走了小半个时辰,车队到达了水泥厂,在环形路面依次停下。

    因为水泥马路已经修好,水泥厂暂时没有活干,已经停工了,所以今天的空气没那么差。李松又让工头把水泥厂好好打扫了一下,所以环境还凑合。

    水泥厂不能一开始就给皇上和大臣们留下太糟糕的印象,那样的话,搞不好就没有将来了。

    皇上和大臣们下车后,在水泥厂转了转。工头带着工匠,前来大礼参拜,皇上让他们平身。这些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皇上,很是激动。

    李松介绍说:“刚才这条道路,就是水泥马路,全是由这个水泥厂生产的水泥铺成。”

    皇上问道:“水泥厂今天怎么没有动静”

    李松说:“水泥马路已经修好,厂里暂时没什么事了。”

    李松问皇上:“陛下觉得这条路如何”

    皇上说:“朕感觉很平稳,就像是在城内坐马车,完全不像在城外。”

    杨骏也说:“是啊,以前只要一出城,马车就开始颠簸。相比之下,这条路修得很好。”

    李松说:“其实这一路上还可以开得更快一些,依然平稳。不知回城的时候,陛下是否愿意一试”

    皇上说:“好,朕也想看看,这条路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于是大家重新上车,李松又引领着车队,沿环形路面绕了个圈,转到了回城的方向。

    李松让张琛加快车速,只要不太颠簸,尽量开快一些,后面的马车都紧紧跟随。

    这次回到南门,只耗费了刚才一半的时间。

    回到朝堂上,李松说:“这回来的路上,车速可是快了一倍,当然所用的时间也减了一半。不知道皇上和各位大人感觉如何”

    皇上说:“只是稍微有些颠簸,还好。”

    杨骏说:“比坐马车去长安舒服太多了。”

    李松说:“这个速度,可是比平常马车快了许多。从洛阳到长安本来需要两天,如果修了水泥马路,照这个速度就只需要一天了。也就是说,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不需要在路上投宿。”

    很多大臣一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经常往来于洛阳和长安之间,知道李松说的是实情。

    杨骏有些激动地说:“安宁侯说得不错,要是马车保持刚才的速度,确实一天就能到长安,而且也没那么累。”虽然李松是自己的外孙女婿,可朝堂之上,他也只能称呼“安宁侯”。

    李松说:“这种道路还有个好处:下雨天没有泥泞,可以照常赶路。即使是大风大雨,也只是开慢点而已,不会陷在泥里动弹不得。”

    大家都吃够了下雨天不能动弹的苦头,要是能风雨无阻,那可就太好了。

    杨骏像是想起了什么,问道:“你说这道路是水泥铺成,想必要花不少钱吧”

    李松说:“是的,1里路可能需要5000两银子。主要是这水泥制作不易,另外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听到修1里路竟然要这么多钱,皇上和大臣们都吃了一惊,只有张华、裴秀保持镇定。

    沉默半晌之后,杨骏说:“这水泥马路上,坐着马车确实舒服,下雨天也不怕。修路虽然花钱多了点,我看还算值。”杨骏是个注重享受的人,每次往来长安都把他折腾怕了。

    李松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更关注时间的问题:“还有啊,水泥马路可以节省一天的时间,这一天可以做很多别的事啊。往来于洛阳和长安的人那么多,每个人都节省1天,长此以往,该节省多少时间,又可以做多少事啊。”

     



第96章 地租的分配
    听说10年之内难以收回成本,大家有点气馁。

    李松倒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修路的综合作用很广,除了节省人们的旅行时间、提高旅行的舒适度外,对于物流的促进也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对于国防都有着潜在的作用,这些都是古人没注意到的。

    再说,就算10年不能回本,12年回本也算不错的啊,平均年化收益率8.3%呢,妥妥的优质项目啊;最差的情况下,就算15年回本,平均年化收益率也有6.7%,算得上不错的投资了。

    可惜朝堂上懂算术的不多,讲这些数据也听不懂。

    张华说:“这青海郡的马路是肯定要开工的,将会占用大量资金。剩下的钱该怎么办,大家说说吧。”

    荀勖说:“这购地的事可不能停,剩下的钱还是按照惯例,继续买地吧。”

    对于这个提议,多数人表示赞同。因为土地是很多大家族的财富来源,现在把大家族换成朝廷,道理也是一样的。

    杨骏说:“那洛阳到长安的马路就不修了大家继续在两京之间颠簸、下雨天陷在泥里”

    这话也确实说到大家的痛点上了,特别是有了试验段的愉快体验之后,就更迫切希望修一条同样的路,通往长安。

    荀勖说:“要不然,这地租就分六成到盐税里,供安宁侯修马路用吧,拿四成加俸就行了。”

    李松心说:难得,总比要求拿七成地租加俸要强些。

    杨骏说:“这提议不错。”很多大臣都点头赞同,连张华也觉得不错,看向李松。

    李松说:“各位大人,这地租固然可以拿来修路和加俸,但是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充实常平仓么”

    大家恍然大悟:对啊,交上来的地租本来就是各种粮食,确实应该拿一部分补充到常平仓。本来,常平仓会在粮价低的时候买进粮食,现在这个环节可以省去一部分了,直接拿地租补充库存;然后在粮价高的时候卖出粮食,遇到灾年则发放救济粮。

    张华也是第一次听到李松的这个建议,悄悄向李松伸出大拇指。

    大臣们没人提出反对意见。想想吧,如果反对,那可是置天下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啊,这个责任可没人愿意去担。

    杨骏说:“那安宁侯觉得应该怎么分配地租”

    大臣们这才感觉到:安宁侯原来早就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其实李松原本是想地租的一半补充常平仓,一半并入盐税。后来听张华说起加俸的事,才知道不可能了。

    后来他也想通了: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后世科技的应用在内,得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比如这次,在看到了水泥马路的效果后,大家不就大力支持修马路,还主动降低了用于加俸的地租比例嘛。

    今天上朝前,原本他是打算拿出两成地租用于加俸。现在,看到荀勖主动提出只拿四成地租用于加俸,自己总不好在此基础上又砍一半吧。

    李松想了想,修改了原来的计划。他说:“地租的四成归盐税,三成归常平仓,三成用于加俸,各位大人意下如何”

    张华一听,马上感觉到这个提议的高明:荀勖原本就已提出六成地租归盐税,李松现在主动降到四成,总不好再砍;再说,钱太少了还怎么修路呢。而三成归常平仓,也不好再砍,谁敢留下罔顾百姓死活的名声啊。所以,最后只能接受这个方案。

    果然,杨骏、荀勖等几位大臣在眉头紧锁了好一会后,纷纷表示:“赞同此议。”

    李松之所以要努力争取更多的



第97章 外公的要求
    张华听李松说这是“造谣”,心中一动。

    消息灵通的张华,自然也听说过此事,但张华不相信李松是这样的人。过了这么多天,张华的下属已打听到,这个谣言是出自东宫。显然,这不会是那个有点呆傻的太子所为,只可能是贾南风。

    皇上见一套并不出格的装束,竟然被人说得如此不堪,败坏了两个宝贝女儿的名声,不由得非常恼怒:“张华,朕命你速派人查清此事,向朕禀报。”

    张华只得答应,心中暗暗叫苦。

    皇上让太监把装束发还给李松,并且说:“安宁侯,你回去跟平阳说,这套装束没问题,让她放心穿,若有谁敢说三道四,朕必定严惩。就说是朕的话。”

    皇上对女儿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瞬间变身为一个称职的父亲,让李松很感动:“臣一定回去转告。”

    杨骏关心的却是修路的事:“安宁侯,这通往长安的马路,何时可以动工”

    裴秀说:“还是青海郡的马路最为紧要,应该先修。不知道安宁侯什么时候前往”

    李松想了想说:“这几个月,需要生产出一大批水泥储存起来。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我再带着下属、工匠和这些水泥前往青海郡,开始修路。”

    杨骏说:“既然你还要过几个月才前往青海郡那边,现在有四成地租交给你,为何不先修这边呢”

    张华说:“这四成地租大概值几十万两银子,只够修一小段马路的。”

    杨骏说:“哪怕一小段也行啊。”

    李松见自己的“外公”对于修马路如此热情,倒也不好让他失望,于是说:“好吧,趁着这几个月有时间,就把马路先修到渑池吧。”

    杨骏高兴之下,脱口而出道:“真不愧是我的好外孙女婿。”

    说完他立刻感到不妥:朝堂上不该涉及到这种私人称谓的。周围的大臣们闻听都哄笑起来,杨骏也有些难为情。

    散朝回家后,李松对公主说:“今天在朝堂上,你的这套衣服大家都看过了,父皇说没问题,让你放心穿,以后没人敢说三道四。”

    公主面露欣喜之色:“父皇真是这么说的”

    李松说:“君无戏言。”

    公主说:“太好了,以后我进宫,就可以穿这套衣服给母后看看了。”

    李松说:“是啊,要不然我从那边给你带这些衣服,岂不浪费了。”

    此时,他心中泛起一丝疑惑:皇上命张华彻查造谣之人,不知道最后查出来的是谁。

    他又想起一件事:“今天咱外公可是屡次三番催我修马路啊。”

    公主狐疑地说:“外公夫君不是已经没有什么家人了吗哪里来的外公”
1...192021222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