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这可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啊,李松立刻有了干劲。
李松说:“我回洛阳的时候,看到沿路开了很多店,这想必都是大人的安排吧”
张华说:“是的。按照你当初提出的想法,工部开设了驿站,来往的很多客商都要在那里换马、住宿,生意兴隆。另外也有不少商人看到马路上来往的人多,就向户部租下了路边的土地,开设客栈、饭馆,
第176章 次子诞生
从张华那里出来,快要到家时,李松看到石氏兄弟的商铺还在营业,就走了进去。
石超看见李松,连忙迎上前来,请到后面落座。
石超说:“侯爷看上去消瘦多了啊。”
李松说:“还不是因为凉州之乱。”
石超说:“我都听说了,侯爷又为朝廷立下了大功,我对侯爷实在是钦佩之至。”
李松感叹:这石超还是那么会说话,确实适合搞营销。不得不说,这兄弟俩的组合真是相得益彰啊。
李松问道:“都快过年了,你们怎么还在营业啊”
石超说:“就是因为快过年了,很多人才要买新毛衣啊。石悦设计了很多好看的样式,男女老少都有,穿上既保暖又喜庆,买的人很多。我们打算过年休息3天就开业,趁着生意好,多卖些毛衣。”
李松说:“你们抓得挺紧的啊。鲜卑人打到西平郡的时候,青海郡有一个多月跟中原这边失去了联系,作坊的羊毛也运不过来吧”
石超说:“还好。我7月从青海郡回洛阳后,又去了北平郡一趟,本来想在那里建一个羊毛作坊的,结果发现有一家作坊手艺不错,就按照买下张李氏作坊的方法跟他合作。这几个月来,那边一直在为我们提供毛线。”
李松说:“你能考虑到分散货源,降低风险,想得很周到嘛。”
石超说:“还不是六叔叫我去的。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侯爷教给我的方法,看到好的作坊就收购,不仅马上就能源源不断地供货,而且对方也对这种合作方式很满意。我还从没见到别人这么做过,侯爷算是首创啊。”
李松心说:在现世界里,这已经是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熟方法了,当然管用啦。不过,他们这位六叔石崇,能提前想到多布局几个货源,倒是很有眼光啊,不愧是晋朝首富。
石超说:“现在我们的毛线有两处货源,所以青海郡那边打仗,并没有让我们这边的毛线断货。不过张李氏有一段时间没能编织毛衣,确实有些可惜,她织的毛衣在这里很受欢迎呢。”
李松说:“毛线没断货就好。对了,你六叔最近忙吗我想见他一面。”
石超说:“好啊,您想见他,肯定没问题啊。我跟他说说,过些天应该可以安排见个面。”
李松说:“好。”
石超说:“侯爷大半年没来这里了,不妨到前面去看看石悦的手艺吧。”
来到商铺前面,李松发现石悦真是个天才的设计师,生产的毛衣上面,花鸟虫鱼各种图案都有,惟妙惟肖,的确是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样式。
再看看地毯,也是做工精良,图案繁多,色彩鲜艳。
李松说:“你们的地毯生意也做得不错吧”
石超说:“是的。天冷时的时候是毛衣销售旺季,平时就靠地毯了,一幅地毯能卖不少钱,相当于很多件毛衣。”
听了这话,李松有些担心,当初他提出羊毛制品计划,是想让北方五族都从中受益,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巩固北方五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和平。
如果石氏兄弟垄断了地毯生意,那就违背了他的初衷。想到这里,李松说:“你们可别把北方五族的地毯生意抢光了啊,也得给他们一条活路。”
石超说:“不会的,做一件地毯既费人力又费时间,一年也做不了多少幅地毯,我们一家哪里做得过来再说我们这地毯主要是卖给宫里及豪门大户,北方五族的地毯主要是卖给一般的富户,互不相扰。”
李松点点头:这就好。
看着眼前这些毛衣和地毯,他忽然想起,家里还有不少关于羊毛制品的资料呢。那还是他3年多以前被慕容评刺伤,回到现世界住院期间,抽空回出租屋打印了很多关于羊毛制品的资料。
&
第177章 到石崇家做客
公主说:“夫君不是想要个千金嘛,让你失望了。”
李松说:“别这么说。你既然看了我带过来的这些医书,想必知道,生男生女是由男子一方决定的,对吧”
公主点点头:确实,医书上是讲过,胎儿的性别是由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虽然她不懂“染色体”是什么,但是也明白性别是由男方决定的。
李松说:“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说对不起呢况且,昱儿刚好赶在春节出生,将来说不定是个很有福气的人呢。”
正说着话,3岁的李晟跑过来了,好奇地盯着襁褓中的李昱看。
公主对李晟说:“这是你弟弟,以后你可要让着他,照顾他。”
李晟点点头。
李松说:“娘子放心,晟儿一直都很听话,小哥俩以后肯定会相处得很好。”
接下来几天,李松就陪伴在公主身边。
闲来无事,他注意公主看病时的那张桌子里,堆放着很多写满字的纸,就拿起来翻看。只见上面写的都是病患的姓名、家庭成员,以及生病的日期、症状、开出的药方等等。这不就是现世界里的病历吗
李松说:“你也写病历啊记录得很详细啊。”
公主说:“医书上不是说了,要把每次看病的情况都记录下来,便于以后的诊治么所以我就按照医书上的要求记下来了。”
李松说:“你做得很好。”
他仔细翻看这些病历,发现小孩子主要是发烧咳嗽,女眷们则主要是妇科疾病。
公主说:“还不是看你那些医书。有些病,医书上有记载,又可以开中药来医治的,我就给病人治啊。要是靠西药才能治的,我也没办法,没有药嘛。”
记得公主说过,她从医书里专门选出那些能用中药治疗的病,来给病人诊治;至于要用西药治疗的疾病就只好放弃了。而现世界里治疗妇科疾病,确实很多都是使用中药材。
李松看到公主经常使用藏红花,这藏红花就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良药。不过,李松记得藏红花并不是大晋本土出产的中药材啊。
李松问:“你这藏红花是哪里来的”
公主说:“是刘忠到外邦人开的药铺那里买的。”
外邦人藏红花原产于伊朗,这时候应该叫“波斯”,是比西域还遥远的地方。不过洛阳作为这个时代少有的“国家化大都市”,有很多商人来到这里做生意,把藏红花等药草带过来,也是很平常的事。
这么看来,医书上的很多中药材,即使原产外国,在洛阳也都能找到,然后按照医书上的方法,就可以治疗很多妇科疾病了。即使本土出产的药草,也有很多疗效是到了后世才发现的,这个时代的医者可能还并不知晓。
在妇科疾病这块,实际上出现了空档。首先,晋朝的太医令此时并不知道这些药草的疗效,当然不会想到用这些药草来治病;其次,古代的中医通常并不将妇科疾病单独分类,而是跟其他很多病一样,以调理为主,疗效往往有限;再次,即使是李松本人,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因,也不太好给这些女眷看病。
而公主无意中抓住了这个契机。她有李松的医书,知道治疗方法;又身处洛阳这个大城市,可以买到各种稀缺的药草,于是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妇科疾病都困扰着女人,所以女眷们纷纷来找公主看病就不奇怪了。
李松翻看这些“病历”,发现朝中很多大人的女眷、小孩都在公主这里看过病。他只跟张华、卫瓘、裴秀、和峤等几个人较熟,其他人都不太熟。但是公主竟然认识这么多大人的家属,李松感到这里也许蕴藏着某些机会,对于以后做事情,可能会有帮助。
&n
第178章 石崇出资修马路
眼见得无论那个美人怎么劝,李松都不愿意再喝,石崇大怒:“这个贱婢这点事都做不好,推出去斩了!”立刻进来两个武士,将那个美人拖了出去。
李松吓得脸色苍白:史书上写的一点都没错,这个石崇真是冷酷,客人不喝酒就要斩杀美人!
他简直愤怒到了极点。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石崇为了这点事就杀人,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就算不要石崇的出资,也要到朝堂上去告他,让他付出代价。
李松说:“你怎么可以如此草菅人命”
石崇说:“安宁侯你怎么啦她是我的家奴啊,按照大晋的律法,我可以随意处置的。”
李松不懂大晋的律法,他说:“随意处置就可以杀人吗我们到皇上面前评评理。”
石崇见李松真的动怒,也开始担心出问题,连忙对旁边的管家耳语几句。
转眼间,出现了让李松不敢相信的一幕:刚才那个被拖出去的美人又回来了,重新坐到了李松旁边。
李松简直看呆了:“这是怎么回事”
石崇说:“这个美人被拖出去后,只不过是回了后院。我见你这么生气,只好让她再回来陪你啊。”
李松明白了:原来这不过是一出戏。
美人有些歉疚:“虽然不会真的丢掉性命,但是如果客人不喝酒,我们也是会被扣钱的。所以只能尽力劝客人饮酒了,还请大人见谅。”
李松心说:好家伙,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连丫鬟都演得这么卖力。这效果也太逼真了吧,搞得自己都完全相信了。
石崇说:“为了让客人们喝酒,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客人们大多数都会乖乖地喝酒,不过偶尔也会遇到几个像王敦那样,怎么也不喝的。没办法,那就假装杀人呗。谁知今天遇到你这么个较真的,为了这些美人的性命,不惜闹到皇上那儿去,只好让你知道真相了。”
李松心说:“酒桌文化”真是历史悠久啊,喝酒尽兴了再谈正事,容易谈成。这石崇为了做成生意,劝酒的手段真是厉害。
这时,李松的头脑中马上想到一个词,不禁脱口而出:“极限施压”
石崇听得有点懵:“什么压”
李松想起现世界里,有些生意人喜欢玩这一套,在谈判中给对手最大的压力,来牟取最大的利益。白头鹰国那个商人出身的总统,还把这一套搬到了外交领域,让世界各国怨声载道。
石崇作为一个生意人,懂得玩极限施压这一套不奇怪,但是不该连劝酒也用上这一套啊,搞得在这里做客都胆战心惊。
酒喝到这份上,李松觉得也喝够了,没必要再绕弯子了,于是说:“我想跟您谈点正事。”
石崇点点头:“安宁侯请讲。”
李松说:“洛阳到渑池的水泥马路,想必您已经看过了吧”
石崇说:“这条马路,只要去长安的人,都要从上面经过。我也不例外。”
李松说:“那您觉得这条马路如何”
石崇说:“比起原来的官道,好太多了。”
李松说:“如果这条马路要收费才能通过,您愿意交钱吗”
石崇思考了一下,立刻明白了:“我当然愿意了。但是我估计,刚开始老百姓可能会有抵触,如果收费合理,时间长了也应该能接受。”
李松说:“必须收费啊。水泥马路造价太高了,每1里需要5000两银子。不收费,成本难以收回,朝廷也就没钱修更多的马路。”
石崇也有点吃惊:“成本这么高啊”
李松点点头,说出了今天的来意:“年后,渑池到长安这一段马路又要开工了,580里路程需要近300万两银子,朝廷刚在青海郡修了600里的马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想请你牵头,让各位富户共同拿出200万两银子,和朝廷一起,把这条马路修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