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第172章 筹划新的马路
    秃发务丸之乱平息,卫瓘立即快马向朝廷报捷。与此同时,李松开始想家,已是归心似箭。

    时间到了公元285年农历12月的中旬,春节将至。李松决定向卫瓘辞行,争取在月底返回洛阳。

    卫瓘说:“安宁侯何不就在此地过年,年后再和我们一起回洛阳呢记得上次平定慕容廆后,班师的路上我们聊得很有趣啊。”

    李松想不到,60多岁高龄的卫瓘还记得5年前的往事。那时,他一路上跟卫瓘聊三国人物,还可以就很多历史事件向卫瓘求证,的确是一件趣事。

    但是现在他没有这个心情了:“我倒是想和大人一起,风风光光地回洛阳。可是公主就要生孩子了,我得赶回去照顾。”

    卫瓘恍然大悟:“这样啊,那我就不好再留你了,你赶紧回去吧。”

    从卫瓘那里出来,李松又向马隆辞行。

    马隆有点依依不舍:“这就要回去了吗我明天去送送你吧。”

    李松也有些伤感:“今日一别,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相见。”

    马隆说:“在你走之前,能不能见一见严舒”

    李松说:“见他做什么”

    马隆说:“他一直说要见咱们两个。我本来不想见,但是想到3年前刚到茶卡盐湖时,最开始生产的盐都是通过他卖掉的,也算是帮了咱们的忙,所以就去见了他一次。他还说想见见你。”

    李松说:“既然你已经代表我们两个见过他了,我就不必再去了。他情况怎么样”

    马隆说:“严舒一直被鲜卑人关在凉州大牢里,收复凉州后,卫瓘大人就将他软禁在驿馆,等候朝廷处置。他已经看到了朝廷的诏告,知道自己罪行败露,不会有好结果了。”

    李松说:“早知道今日,以前干什么去了”

    马隆说:“严舒说,他很后悔当这个刺史。凉州太穷了,随便收点钱,竟然会引起叛乱,早知道这样,他还不如留在西平郡,钱来得容易,还不会有什么问题。”

    李松气愤地说:“他竟然这么说啊!在西平郡时,他的贪欲被全国百姓分摊了,所以看起来关系不大;而到了凉州,他拿走的可是人家的活命钱,当然会招来大麻烦。”

    马隆说:“严舒还说我聪明,留在青海郡哪也不去。他现在才发现,西平郡是他呆过的最好的地方,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李松说:“严舒如果不走,肯定会死在西平郡的。”

    马隆愕然:“怎么会死呢”

    李松说:“被全国百姓骂死啊。”

    马隆这才明白过来,顿时哈哈大笑。

    马隆说:“严舒求我看在以前的交情上,帮他向朝廷请求开恩。找你估计也是这个意思。”

    李松说:“这事我帮不了他。你跟他说,把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刑部,也许还能留一命。”

    马隆点点头。

    次日,马隆送别李松。

    李松说:“卫瓘大人年后也要回洛阳了,这凉州的担子,你必须担起来啊。”

    马隆说:“4月那次宴席上,我不是跟你说过了我对于升职没有太大兴趣,只想过几天好日子。你何必为难我呢”

    李松说:“你可别被严舒的话影响啊。凉州这地方太重要了,5年来就出现了2次叛乱,而且都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才平定。如果再派个不称职的刺史来,那真不敢想会是什么结果。所以这个刺史你非当不可,我回去就跟张华大人说。”

    马隆说:“可是,如果我到凉州上任,青海郡那边,如果派个别的人来当太守,我那点家当......”

    李松心说:马隆怎



第173章 回到洛阳
    在李松看来,如果修到酒泉郡,就会使得这条马路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还有国防上的重大意义:就算河西走廊出问题,也不至于连带着将西域也全都丢失。

    马隆说:“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确实应该通到酒泉郡更好。”

    李松说:“现有的水泥马路只是一条尽头路,到了茶卡盐湖就不再前进了。如果修了这条路,青海郡就现在成了中原到西域之间的重要一站,意义自然完全不同,肯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李松知道,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本来是经过河西走廊的,现在完全可以改一下道,从青海郡路过。另外,以后前往吐蕃的道路肯定也会修建,必然在这里交汇。由此看来,青海郡以后有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目前不便对马隆讲。

    马隆点点头:“你说得太对了,就这么办。真不知道你怎么能想得这么远,佩服!”

    李松终于跟马隆告别,带着刘忠和下属们,日夜兼程,向洛阳奔去。

    到达渑池县时,李松特意停下,查看了洛河支流上的石拱桥。

    对于这座桥,李松倒并不担心。在修建水泥马路的这段时间里,不断有民夫从洛阳运送水泥到西平郡,他们肯定都会经过这座石拱桥。李松经常问他们,石拱桥怎么样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桥好着呢。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民夫们说,河里都已经洪水滔滔了,桥还是很安稳。

    既然如此,石拱桥是肯定没问题了。当然,今天路过此处,实地看看就更安心了。

    李松心想:看来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还是不错的,浇筑的混凝土桥墩,完全可以抵挡洪峰,今年不就经受住了考验

    既然如此,以后就可以大范围地修桥了。很多地方可以暂时不修水泥马路,桥却是必须要修的,最紧迫的应该算是黄河上吧。

    李松曾经在现世界的电视上看到:在黄河枯水期,两岸的居民干脆直接趟着浅水过河。骑自行车的人会脱下鞋子,背着自行车过河,然后再继续骑车。

    新世界里的黄河,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枯水期。而这无疑为修桥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黄河上修一座桥试试看。

    这样的桥,不仅可以造福百姓,对于朝廷来说也很重要。有了桥,运输各种物资、驿站传递信息,都会便捷很多。

    但是在自己的家乡那边,想在长江上架桥仍有难度。即使在枯水期,江中最深处水深仍有几米,以现在的技术,暂时还无法修建桥墩。

    思考着修桥的事,不知不觉走过了石拱桥,前面就是水泥马路,直通洛阳了。

    终于告别了坎坷难行的官道,李松一行在这平直的道路上策马狂奔起来。

    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很多。快到春节了,很多马车上都运载着各种货物,看来商人们都懂得利用这个机会,多做些生意。

    李松他们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已经大变样了,跟4月初出发时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马路边有了几个驿站,可以提供换马、住宿服务,李松估计这应该是朝廷开的。

    其次,路边多了很多客栈、饭馆,也有很多简易的茶棚,这应该大部分是商人们开的吧。但是马路两边的土地都是属于朝廷的,显然是朝廷把地租给了这些商人,收取租金。

    李松最初给朝廷的提议也是如此。交通要道旁的土地,要只是种庄稼就可惜了,应该开发利用起来。朝廷可以自己开店,也可以租给商人开店,都比种地划算。

    李松记得当时是张华在安排这些事,如今看来,路旁的土地正在逐渐利用起来。

    他粗略地看了下,这些店的生意都还不错,有的店里甚至挤满了人。要是将来马路延



第174章 举荐马隆和金坤
    虽然公主给人看病闯出了名气,李松还是有很多顾虑。他说:“光看医书是不够的,还得有检查手段的配合。你这样给人看病,真让我不放心啊。”

    公主说:“我知道,你以前说过的嘛。”

    李松说:“我担心你这样会误诊的。”

    公主说:“夫君放心,这些病人大多是太医令看不好,才让我来试试的。就算我也治不好,也不会有人责怪的。再说我很小心的,只有第一次用药看到效果了,才继续开药,要不然我也只能跟病人说治不了。”

    听公主这么一说,李松才放心了。他知道公主做事一向谨慎,这看病的事,她的分寸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看到公主滚圆的腹部,李松忍不住把耳朵贴上去,仔细倾听,小东西正在娘胎里不安分地踢腿呢!

    李松说:“这次应该是个千金吧”

    公主觉得奇怪:“一般人都希望生男孩,怎么夫君反而希望生女孩呢”

    李松说:“我们不是已经有晟儿了嘛,儿女双全多好!再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啊。”

    公主喃喃地念道:“小棉袄,小棉袄,这词真是绝了,你是怎么想到的”

    李松说:“在‘那边’世界,都是这么说的啊。”

    公主叹口气说:“只怕最后未必能如你所愿。”

    李松不想在这个时候让公主有压力,安慰说:“生男生女都一样。不过,我总算在孩子出生前赶回来了,要是又像晟儿那样出生后才回来,就太遗憾了。”

    公主说:“我早就料到这几天你要回来了,张华大人果然没猜错。”

    李松有些发愣:“张大人猜到我要回来哦,我明白了,想必他知道你快要生了,猜到我要赶回来照顾你。”

    公主说:“不是因为我,是因为你以前派人送回来的6首诗词。”

    李松听得不明就里:“跟诗词有什么关系”

    公主于是把当初张华对送回来6首诗词一事进行的解读,跟李松讲了。

    李松有点哭笑不得:这都是哪跟哪啊。

    他说:“我哪有那么厉害我是因为知道你12月底就要生了,当时就想着,无论如何要在春节前赶回来,所以只送来了足够出版到11月底的诗词。至于这12月的诗词,我会在回来后亲自给张大人送去的。就是这么简单,张大人想多了。”

    公主惊讶地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可是卫瓘大人送来的捷报已经传遍了洛阳,你确实是赶在春节前,为朝廷平定了凉州啊。大家都在说,你这次又是说到做到,很神的。现在你却说并没有这个意思,这也太巧了吧”

    李松真是无语了。他开始反思,也许在他潜意识里,真的认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如果战争拖延下去,他也一定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迅速平定凉州。

    所以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许真的有那张时间表,只是他没有注意到而已。而张华只不过是点出了他的这个潜意识。

    想到这里,李松觉得没必要纠缠这件事。既然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那就姑且算是这样吧。

    公主说:“外面的那几个病人,我还得给她们开药。夫君一路辛苦,洗个热水澡,早点歇息吧。”

    李松也确实累了,洗了澡后倒头就睡着了。自从离家以来,他已经大半年都没有睡得这么踏实过了,果然还是回家的感觉最好!

    第二天,他去拜访张华,有不少事情要跟张华谈谈。

    一见面,李松就递上2首诗词:“这是12月的2首诗词,刚好赶得上《诗词》期刊的出版。”

    张华接过看了看,自然又是精品。

    &nb



第175章 修路资金的来源
    张华说:“有一件事要提醒你一下,对于那些凉州旧部,皇上恐怕仍然心存芥蒂啊。”

    李松很惊讶:“那些旧部打开城门,放马隆入城,可是立下了功劳的!要不然破城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张华说:“可是那些人不该因为严舒克扣兵饷就投降啊。”

    对于这件事,李松也是反复思量过的,他说:“如果凉州旧部仅仅因为兵饷一事就投降,那我也不能原谅他们。可是,城门已经被鲜卑内应打开了,秃发务丸的3万人马涌进了凉州,局势已无法挽回。这个时候,恐怕只有对朝廷特别忠心的将士,才会选择与敌死拼。可惜凉州旧部被严舒如此对待,已经不可能有这份决心了,只得投降。”

    张华点点头:“这么看来,凉州旧部确实有些不得已。但是,他们随后却帮助秃发务丸围攻了西平郡啊”

    李松说:“秃发务丸其实一直都不信任这些降兵,攻城时只是让他们冲在前面,负责搭起云梯。真正爬上云梯攻城的,都是鲜卑兵。”

    张华说:“是这样啊”

    李松说:“是的,我在西平郡城头多次看到这个情景了。降兵们抬着云梯冲在前面,由于腾不出手拿盾牌保护自己,死伤往往很重。”

    张华说:“可是我能感觉到,皇上一直痛恨这些降兵。本来,原凉州守将周宁逃回冀州老家时,皇上就准备予以严惩的。幸亏你写信要我转告朝廷,不能让那些降兵铁了心与朝廷做对,皇上才赦免了回乡的降兵。但是现在凉州已经平定,皇上可能就不再顾忌什么了。”

    李松说:“只能希望皇上念及降兵们的苦衷,不要惩罚过重。”

    张华说:“因为你和周处曾经担保过他们,所以我得给你提个醒。”

    李松点点头。

    张华说:“算了,不说这些了。不知道你过年后有什么打算”

    李松说:“过年后,就要开始考虑修建从渑池到长安的马路了。”

    张华顿时来了兴致:“这个想法好。你可能不知道,自从洛阳到渑池的马路通车之后,我听到的全都是称赞之声,原来的官道已经很少有人走,现在基本上都改走马路了。以前你说要收费的时候,不是有好几位大人不太赞成吗现在不同了,他们都觉得收费也不是不能接受啊。”

    李松问道:“那几位大人为什么改变了看法呢”

    张华说:“对比之后差异明显啊。他们经常去长安,只要一过了渑池,马上就上了崎岖不平的官道,跟马路比起来相差太远,自然就明白水泥马路的好处了。”

    李松笑笑说:“那倒是。”

    张华说:“特别是下雨天,官道简直难走,容易陷在泥里,而水泥马路就根本不受影响。所以他们每次从长安回来,一看快到渑池了,都高兴得不得了,晓得这下马车可以风雨无阻了。”

    李松说:“还可以节省时间呢。”

    张华说:“是的,从渑池到洛阳这一段,不仅走起来舒服,而且比以前还能节省一个时辰。总之,你当初说的那些优点,基本上大家都体会到了。通过这大半年来的对比,所有人都意识到水泥马路的好处,也愿意花钱,只要价格合理,都能接受。”
1...3839404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