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张华说:“要是没火药,肯定就不会在熊耳山中修路啊,千百年来不都是这样,要不然通往长安的官道为何要从北门开始呢。”

    工地上,人手增加了几倍。大家鼓足干劲,终于在过年前把熊耳山中的最后一道山梁挖通了。张琛随即带人把水泥马路铺好,至此,山里的这条道路总算全线修通。

    新年到了,侯府的下属们辛苦了一年,李松给他们放了假,让他们回去与家人团聚。只有刘忠还有伤在身,不宜走动,就留在侯府过年。

    待到过完年,马路那边又要开工了。李松坐上马车,张琛驾车正准备出发,刘忠追了过来:“侯爷,让我也去吧。”

    李松说:“你身体并没有完全复原,还是再休息几天吧。”

    张琛也劝他:“现在刚过完年,工地那边也不再需要爆破了,你就放心养养身体,不急在这几天。”

    刘忠说:“我已经完全好了,现在每天都闲得慌,还是让我去吧。”

    见刘忠坚持要去修路,李松拗不过,只好随他了。从此刘忠恢复了每天的早出晚归。

    水泥马路现在修到了平原地带。李松本以为此后将一路坦途,却不知道麻烦才刚刚开始。

    马路从山里延伸出来不久,就遇到了一片坟地,附近村庄的祖坟有很多分布于此。而马路又必须从此处经过,李松只好请这些祖坟的家人来迁坟,并为每个坟开出了不菲的补偿款。

    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补偿,唯独有一个姓王的书生,怎么都不同意。

    张琛跑了几次都说服不了这位王生,只好请李松亲自出马。

    李松和张琛、刘忠一起来到了王生的家,这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有着读书人的那种儒雅气质。

    李松说:“王先生,朝廷要在此地修建马路,这里的祖坟必须迁走,请你也协助一下好吗”

    王生说:“迁坟是不可能的。我家祖坟,可是经我反复查勘才定下的。”

    李松一愣:“查勘”

    王生说:“是啊,我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和堪舆之术。”

    堪舆就是风水,算是华夏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了,从汉代起就开始盛行,甚至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对它感兴趣。虽然李松也知道,堪舆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但他听得最多的还是用于挑选墓地。

    王生继续说道:“我家祖坟背靠熊耳山,周围山水清幽,实乃一块宝地。当年我依照堪舆之术,寻访了很久,才定下这块地。”说着拿出一个圆盘状的东西来。

    “指南针!”李松差点脱口而出。

    定睛一看,这个应该是罗盘,算是指南针的前身吧。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很多符号和怪字,看不太懂。但是他知道,罗盘定位方




第110章 与赵财主的谈判
    虽然迁坟的事就这样勉强了结,但是更大的麻烦事却随后到来。

    随着马路不断向前延伸,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李松采取的是现金补偿的方案,这就需要张琛逐个去跟土地的主人谈判补偿金额。有的比较容易就谈下来了,也有的比较难缠,为了尽快达成协议,有时只好适当提高补偿金额。

    但是有时也会遇到要土地不要钱的人。

    张琛就遇到这么一位,人称“赵财主”。他有200亩土地,连成一片。据了解,赵财主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逐渐拥有了这么一大片土地。

    赵财主家的祖训就是土地比什么都重要,有钱不要放地窖,而是尽量买地。周围只要有人卖地,他家立刻就去买下来。久而久之,旁边即使还有人不愿意卖地的,也被他家的土地包围,想浇水、施肥、收割什么的,都得经过他家的地面。而他家经常有意无意地刁难一下,让别人感觉非常不便,最后不得不将地卖给他家。

    当李松了解到这个情况时,不得不感叹:在古代,土地无疑是和平年代的最佳投资品种,而赵财主家恰好抓住了魏晋以来相对和平的时期,实现了财富的不断增值。现世界里那些喜欢屯房、屯商铺的人,跟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松以前也很是羡慕的。

    正是因为赵财主迷信土地,所以当张琛跟他谈补偿金时,基本上等于白费唇舌。

    李松只好再次出马。这赵财主大约50岁,一幅精明能干的样子。

    李松说:“赵先生,朝廷修马路,必须从你的地里穿过,请你把马路沿线的地都卖给朝廷,价钱可以适当高一点。”

    赵财主说:“这马路把我的200亩地从中间一分两半,以后种地、收割,多有不便啊。”

    李松想想也是,以后马路上肯定车水马龙,如果每天种地要多次穿越马路,确实有些不便。他考虑了一会,下了决心:“那你就把这些地都卖给朝廷,你拿着钱,去别的地方买200亩地吧。”

    赵财主说:“那可不行,我现在拿着钱在渑池买地,只能零敲碎打地买,地都是分散的,远不如我这连片的好啊。”

    李松虽然听得有些不耐烦,但也承认赵财主说得有理,毕竟人家祖上多少代人一直在经营土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松说:“那你想怎么样这马路必须要从这通过啊。”

    赵财主说:“除非你们在渑池另外给我同样大的土地,要连在一起的,土质不能比这差的......”

    李松说:“你提这么高的要求,我上哪里给你弄去”

    赵财主说:“那就恕我没办法让你们修路了。”

    从赵财主那里出来,三人郁闷不已。

    刘忠有些看不下去,他对李松说:“侯爷,还是去找渑池县令吧。”

    李松被这艰难的谈判弄得有些烦躁,也有点想请县令来处理。毕竟这赵财主又不是读书人,不用担心那么多。

    但他转念一想:也许还有别的办法,能不找县令还是尽量不找吧。

    沉默多时的张琛突然说:“侯爷,朝廷在渑池也许有符合要求的土地呢。”

    刘忠说:“朝廷怎么可能在渑池有这么大一片土地”

    张琛说:“侯爷不是提出过朝廷购地计划吗现在很多地方都买了不少地,渑池在洛阳旁边,是人口大县,朝廷应该也在这里买了地的。不过这要问张华大人才知道。”

    李松一听,可不是吗要是朝廷在渑池买了地,就可以直接跟赵财主换地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李松握住张琛的手,兴奋得直摇,弄得张琛都有点不知所措。

    李松说:“要是真如你所言,那可就太好了。走,我们马上回洛阳,找张大人问问。”

    沿着新修的马路往回飞奔,不一会就回到了洛阳,马车非常平稳。这条未来通向长安的马路,李松他们算是最早体验的一批人了。

    &nbs



第111章 在洛河支流修桥
    从赵财主家出来,张琛埋怨说:“侯爷,你怎么一下子送了10亩地给他太多了。”刘忠也点头。

    李松说:“你们真的觉得这是亏本买卖”

    张琛说:“白送了10亩地,还不亏本10亩地可是值不少钱的。”

    李松说:“你们放心,这笔买卖绝对不亏。”

    作为现代人,李松自然知道,在交通要道旁边的土地,其价值大大超过离得远的土地。

    在两京之间的道路旁,如果有这么一大片土地,随便做点什么事都不比种地差,比如开设饭馆、客栈之类。

    就算只是种地,借助马路,可以用马车来运送肥料或者收获的粮食,比靠人挑要方便多了。

    所以,初看起来,似乎送出了10亩地有些吃亏,其实是赚大了,时间将证明这一切。当然这些地现在是朝廷的,就让朝廷派人经营吧。

    精明的赵财主这次其实失算了,毕竟马路是新事务,他还没有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不知道土地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土质,更取决于位置。

    这次与赵财主的谈判,让李松的思路豁然开朗,后面的谈判,尽量都换成了土地置换,有时宁可稍微多加上点面积也要置换。只有那些1、2亩的小块土地,才采用现金补偿。

    而貌似这个时代的人,也都更青睐土地,所以土地置换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就算遇到些刁蛮的人,最多“友情赠送”一点土地,也能搞定。

    先前采用现金补偿时,资金压力很大,李松感觉四成地租都快不够用了,好在地租以后不断会有的,可以先从盐税里借用一些。

    而采用土地置换后,情况就完全不同。对于朝廷来说,基本上没花钱,就得到了筑路所需的路基,而且还把地都换到了未来交通要道的两边,无形中实现了大幅增值,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这让李松想到,以后如果将马路延伸到长安,也可以用此思路啊,这可是提前解决了个大难题。

    马路继续向前延伸,快要达到渑池时,却遭遇了洛河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在洛阳附近汇入洛河,并最终注入黄河。

    这洛河虽然不是什么大河,但名气却不小。

    在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则为阴,洛阳因为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

    洛河和黄河常联系在一起,洛河注入黄河的这片地区,称为“河洛地区”,这里的文化,就是著名的“河洛文化”。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渡过洛河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名篇《洛神赋》,更是让洛河被人铭记。

    洛河的这条支流虽然不宽,但是到了夏天山洪暴发的时候,也是波浪翻滚、水流湍急的。

    如今终于面临修桥的问题,李松一直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修桥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也远超修路。

    幸好这一路上只需要修这一座桥,还不至于成本太高。要是多几座桥,那就有点吃不消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修这座桥也好,就当是做实验吧。

    毕竟修桥这个坎是绕不过去的,如果这次成功了,以后再到别处修路就更有把握了。

    李松了解到的情况是,古代的桥梁分为梁桥、拱桥、浮桥、索桥等类型,材质则分石桥、木桥、竹桥等种类。李松比较中意的是石拱桥,因为这种桥将桥面的重压,部分转化成了水平推力,因而更能承重,而且跨径也可以做得较大。

    但李松觉得,最重要的其实是桥墩。因为除非是河流很窄,才能一个石拱就横跨两岸(比如史上著名的赵州桥),否则都需要在河流中间架设桥墩。

    现世界里,在江河中架桥,通常先采用围堰技术架好桥墩,然后才是桥梁本身的施工。

    &



第112章 公主想学医
    第二天,桥墩的水泥已经完全干燥下来,张琛让王石匠使劲去掰那些青砖,只见青砖根本掰不动。

    王石匠觉得奇怪,他还没见过粘得这么牢的砖。以前用的石灰砂浆,虽然能把石头粘合起来,但还是可以掰开的。

    王石匠找来几个力气大的石匠,也掰不开青砖。

    由于是首次修桥,李松让张琛他们把2个桥墩都修得很宽大,地基也打得很深。

    张琛让王石匠几个用力推桥墩,桥墩纹丝不动。

    李松问:“这桥墩怎么样”

    王石匠很佩服:“非常坚固,难怪侯爷说只要2个桥墩就可以了。”

    但是王石匠很快又表达了他的担忧:“夏天涨水后,桥墩长期浸泡在水里,就未必还能这么坚固了。”

    这个问题,其实李松也有点担心,因为没有真正测试过。但是他凭直觉相信没问题。

    他对张琛说:“今天,你们把这两个桥墩都浇筑混凝土吧。”张琛点点头。

    李松问王石匠:“你估计这座桥什么时候能修好”

    王石匠想了想说:“我们有100人,都是熟手,1个月应该差不多了吧。”

    李松想:那就到3月底了。这时间不错,春意正浓的时候,可以举办马路的通车仪式,然后就可以前往青海郡修路了。

    李松拿过来一块砖头对张琛说:“还有一件事,你给这个砖头也浇满混凝土,等明天干燥后,就扔到河里,放一个月,等到这桥修好的时候,再捞起来看看。”

    王石匠有些不解:“侯爷,你这是干什么”

    张琛说:“你不是怕桥墩会被水泡坏吗但是这河里要到夏天才来水,那时才能知道桥墩行不行。侯爷不想等到那个时候,所以拿这块砖在水里泡一个月试试看,不也可以知道混凝土行不行吗”

    王石匠明白过来:“这个主意不错,那就等此桥建成时再看吧。”

    张琛说:“侯爷还是太谨慎了,我相信肯定没问题。”

    王石匠有些狐疑:“你那么肯定我可是见过很多桥墩,在水里泡久了,容易变成危桥,要靠种植牡蛎来加固。可这里常年是枯水期,也不适合种植牡蛎啊。”

    李松知道王石匠说的是实情。古人早就发现,牡蛎这样的贝类,生长、繁殖都很迅速,而分泌的粘液又粘性很强。所以建桥者们就有意在桥基周围放养牡蛎,让它们的粘液起到固定桥墩的作用,这就是“种蛎固基法”,在世界上开创了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后世的北宋皇佑年间,福建泉州就修建了一座应用此法的著名桥梁,它的名字恰好就叫做“洛阳桥”。

    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河洛地区的很多人南迁到泉州,河洛文化也随之传播到闽南各地,影响至今。他们看到泉州东郊10里外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得名。

    李松回应道:“用牡蛎来加固的方法我知道,确实是个好方法。不过那是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想出的办法,有了水泥,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王石匠眨巴眨巴眼睛,他在反复思量李松的话。

    关于这位侯爷的故事,他来之前也听说过不少,如今一见,确实非同凡响。别的不说,光是这水泥就够神奇,颠覆了他以前对于桥墩的很多认知。现在又见侯爷的下属如此信赖侯爷,难道这次的桥墩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置换土地的事已经办得差不多了,路基都已确定,马路正在按计划修建。如今修桥的事也已开工,李松这几天需要到处巡视,就没有回家。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个侯府下属,急急忙忙找到李松:“侯爷,小公子从昨天起就高烧不退,公主让你赶紧回家看看。”

    李松问:“没找太医吗”
1...2324252627...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