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号舍那可是没门的,也没有被子什么的,零下五六度,寒风对着吹,就算下面有炭火,那也扛不住啊,所以,御寒的衣物是最重要的。
杨聪也早已了解过了,这年头,最耐寒的就是裘皮大衣,也就是整张整张的兽皮连毛一起鞣制过后制成的衣服。
这种衣服一般是兽毛往里缝制而成,外面再加上一层上等的绒布,在衣领处还有兽毛露出,既耐寒又美观。
不过,这种裘皮大衣售价可不便宜,一般的都要几两银子一件,贵的几十两都有,一般人能买得起一件差的就算不错了。
杨聪倒是不在乎这点钱,他不但自己买了,俞大猷、胡宗宪等人,甚至包括陆松夫妇和陆炳兄妹,他每人都送了一件,都是顶好的羊裘,而且还带靴子和帽子的那种。
这御寒的衣物准备好,会试也差不多开始了,会试的人倒没乡试那么多,因为参加会试的基本都是举人,再加一些国子监的贡生,大明全境能有个上万举人就不错了,国子监的贡生最多也就几百个,而且这些人大半都不会参加会试,所以,每次会试一般都只有五六千人参加,最后录取大约三百人,正好二十比一左右的录取率。
至于会试的题目就不用多说了,跟乡试基本差不多,也就是议、论、策,考试流程也差不多,议、论、策分开考,每科三天,总共九天。
这会试过程中,杨聪唯一的感觉还是冷,那家伙,对着寒风写字,手指头都冻得硬邦邦的,着实有点难受,好在有李十二的照顾,晚上炭火还比较的足,再加上他穿的衣服够厚,晚上倒没想象中的那么难熬。
总体来说,会试还是比较顺利的,杨聪发挥的也比较正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通过会试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他又遇到了跟乡试差不多的问题,那就是主考官的问题。
因为会试的主考官是夏言,跟严嵩一伙的,而且,这次副主考里面还没有阳明一脉的大佬,他想请人帮忙都找不到熟人。
夏言会不会徇私舞弊把他给刷下去呢?
第二卷 第二十七章 夏言
夏言,字公瑾,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丁丑科进士,位列三甲第三名,初授行人,后进兵科给事中。
他这履历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比起严嵩来都差的远了,严嵩可是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步入仕途比他足足早了十二年,而且严嵩是二甲第二名,还选上了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是妥妥的“储相”。
按理来说,严嵩的职位肯定要超过夏言,因为不论学识和资历严嵩都比夏言强,但是,这事偏偏就这么怪,这会儿严嵩还在南都金陵当礼部尚书呢,而夏言却已经成为内阁首辅的热门人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夏言之所以能够超越严嵩成为内阁首辅的热门人选,就靠一个字:刚!
他就如同那犀利的平头哥一般,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干,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多强大,不把你干趴下,我就趴下!
他这种性格可是官场大忌,按理来说应该会死的很快,他为什么升官升的比严嵩还快呢?
原本,按他这种性格,的确活不长,或者说在官场上待不长,但是,正因为他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干,反而获得了嘉靖的青睐,因为嘉靖继位之初,他便看嘉靖不顺眼,直接一份奏折上去,把嘉靖给教训了一顿!
他的奏折其实也没什么,大致意思就是,皇上,您不要什么事都跟宦官商量,然后就做决定,这样很容易被宦官蒙蔽,您应该多听听内阁的意见,实在不行您就召集大臣廷议,总之,听信宦官之言管理国家大事是不对的。
这奏折可以说平常的很,大臣数落皇上的不是那是大明朝的特点,历代大明皇帝基本都被大臣教训过,至于皇帝会不会因此发火,那就要看大臣们为什么教训他们了,像夏言说的这个,的确有道理,嘉靖也不是那种昏君,什么忠言都听不进去。
于是乎,嘉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表扬了夏言一番,并按夏言说的改了。
这事整的,夏言还以为嘉靖是一个什么忠言都听的进去的明君呢,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嘉靖虽然不是昏君也算不得明君,他也不是什么忠言都听的进去,他之所以这么给夏言面子,主要还是看中了夏言的性格。
好家伙,竟然连朕都敢教训,那还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教训的,朕就需要这样的猛人,去教训那些不听话的朝臣!
紧接着,嘉靖便命夏言去收拾武宗正德皇帝留下的那些骄兵悍将,夏言果然猛的一劈,他不管不顾,一口气裁掉了三千多皇宫侍卫和京城宿卫,将武宗正德皇帝留下的那些骄兵悍将清理一空。
紧接着,嘉靖又命夏言去清理皇庄,把那些外戚、勋贵、宦官侵吞的民田全部查出来,归还给老百姓,结果,夏言不但把武宗正德皇帝宠信的宦官赵灵给收拾了,甚至连建昌侯张延龄给收拾了。
这样搞了几年,嘉靖是把他给用爽了,但是,他却不怎么爽,因为他的职位升的太慢了,他这么一顿狂干,得罪了不知道多少权贵,结果却只升到了正七品的都给事中,这不等于白干了吗?
他可不是什么杨白劳,他也想升官,他也想掌权,但是,皇上就是不给他升,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自然得找原因,他仔细一观察便发现,皇上并不是不喜欢给人升官,相反皇上很喜欢给人升官,但是,皇上给人升官是有条件的。
这皇上,强硬的很,别人说什么他不一定会听,但是,他说什么别人一定要听,不听,他就会很不爽,如果谁能帮他去硬钢那些不听话的他就会感觉很爽,你能让他爽,他就会给你升官,你能让他一直爽,他就会一直给你升官。
比如张璁,这家伙是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进士,而且一开始并未授予官职,只是派往礼部观政而已,也就是说,嘉靖元年的时候他还只是个没有官职的白身呢。
不过,这家伙很会审时度势,大礼议中,他坚定的站在嘉靖这边,帮着嘉靖硬刚内阁首辅杨廷和内阁大学士杨一清,结果,一番争斗下来,这家伙的职位简直就跟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蹭的往上升。
从观政进士到刑部主事,再到翰林院学士,再到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再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再到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再到内阁首辅,他总共才用了八年!
这家伙的升职速度简直前无古人,不过,后面有没有来者就不知道了,因为夏言想向他学习,坐个火箭试试。
夏言觉着,自己要坐上这火箭貌似不是很难,因为硬钢是他的强项啊,只是他没刚对人而已。
至于怎么刚对人,这个简单啊,谁让皇上不爽,上去干就对了。
于是乎,夏言逮住个机会,跟内阁首辅张璁刚上了,因为嘉靖想将天地分开祭祀张璁不让啊。
其实,这事一开始的时候嘉靖并没有想过来硬的,张璁反对也没多大事,他虽然心里有点不爽,但还是想给张璁点面子,就此算了。
没想到,夏言突然跳出来,跟张璁杠上了。
好啊!
爽啊!
嘉靖就喜欢群臣内斗,因为群臣只要斗起来就不会跟他这个皇上斗了,这夏言如此好斗,而且敢斗,好啊,朕就需要这样的人。
于是乎,夏言真坐上了火箭,那职位也是蹭蹭蹭的往上升。
从都给事中到侍读学士,再到少詹事掌翰林院事,再到礼部左侍郎,再到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总共才用了六年,就升了十二级!
如果今年能把张璁干下台,再当上内阁首辅,那他升职速度就超越张璁了。
不过,升的快并不代表夏言这性格就适合在官场上混,他博取了嘉靖的欢心之后,升职速度的确快的惊人,但是,他这种不服就干的性格却注定了在官场上只有死路一条。
历史上,这个短命鬼当首辅还不到六年便被人给阴下去了,后面他虽然因为嘉靖的眷顾又官复原职,重新当上了首辅,但是,第二任上他还没干三年便被人阴的杀了头!
他肯定没有想到,前面把他阴下台的和后面把他阴的杀了头的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乡党,严嵩!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略过不表。
现在的关键是,他会不会徇私舞弊把杨聪给刷下去,他到底会不会这么干呢?
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卷 第二十八章 时务策
夏言会徇私舞弊把杨聪刷下去吗?
这个还真不好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夏言也有。
他是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干,但是,他并不是什么愣头青,他也不认为自己是愣头青,他认为自己还是很讲道理的,他看谁不顺眼并不是因为自私自利,而是为国为民,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人是坏人,是贪官污吏,又或者犯了错误,才会看人不顺眼,他内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为国为民的贤臣来着。
有时候一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真说不清,像夏言,像徐阶,像陆炳,甚至包括嘉靖,有说他们好的,也有说他们坏的,是非功过,各有各的评说,莫一是衷。
当然,从夏言自己的角度出发,他肯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
所以,他拿到杨聪的试卷时便有点犹豫了。
严嵩是早就写信给他了,信里面说的很明白,杨聪这小子是阳明一脉的重点培养对象,邹守益和湛若水都为杨聪出过头,而且这小子跟洪武勋贵关系好像也不错,如果让这小子金榜题名,肯定会对他们今后掌控朝堂大权造成很大的麻烦。
他当然知道阳明一脉有多大的势力,当初阳明一脉跟张璁为首的“皇党”恶斗之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都给事中呢,阳明一脉可是正德朝以来朝中最大的势力之一,王守仁在日嘉靖都有很多事要依仗他们,要不是王守仁突然病逝,估计张璁都不一定斗得过他们。
这会儿阳明一脉虽然被张璁打压的偃旗息鼓,但并未伤筋动骨,毕竟这现在张璁已经提出辞呈了,朝堂大权马上就要易手了,而阳明一脉可以说是朝堂之上唯一能跟他们叫板的势力了,可不能等闲视之。
至于背地里下黑手是小人行径什么的,他可不这么想,权力争夺可没什么君子与小人之分,为了掌控朝堂大权,暗中施展些手段那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掌控的大权才能施展抱负,为国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至少,他心里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杨聪这会儿的成绩是会试第八,如果让这小子就这么过关了,很有可能会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成为朝廷重点培养对象,这对阳明一脉来说自然是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
按理来说,他是应该找个由头把这小子刷下去,但是,翻出杨聪的试卷之后他却犹豫了,因为他早就命人查过了,这会儿杨聪正住在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陆松府里呢,貌似这小子就快和陆松的女儿陆灵儿成亲了。
陆家的背景他自然知道,那可是兴献王府的旧人,皇上一直对他们恩宠有佳,陆灵儿更是最得皇上欢心,这小丫头在皇宫里面都能横着走,皇上对她简直比亲妹妹还亲。
他很清楚,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下黑手把杨聪给刷下去,肯定会有麻烦,而且是大麻烦。
这会试的试卷可不光他能复核,皇上也能复核,而杨聪想请皇上复核试卷那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让陆灵儿跑皇上跟前去说一声,皇上绝对会复核试卷。
他考虑了很久,还是把杨聪的试卷原封不动的塞了回去,算了,这个时候不能冒险,还是等自己当上内阁首辅再说,到时候,有的是办法收拾杨聪这个官场新丁。
于是乎,杨聪有惊无险的过关了,会试第八,这名次已经很不错了,当他看到自己排名的时候,心中也忍不住激动了一把。
这下好了,会试过关了,金榜题名指日可待了,殿试只是重新排定一下名次而已,只要会试过关,就不会被刷下来了,自己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不过,看榜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也不全是好消息,他是过关了,薛南塘和李杜却没能过关,如果再加上去参加武举的俞大猷,他们一行六人,等于折了一半,就他和胡宗宪、王宣留到了最后。
薛南塘和李杜倒没觉得有多难过,他们乡试成绩本就不好,之所以来参加会试,那纯粹就是碰运气来了,如果真中了,那就是运气逆天了,没中也没什么,他们早就预料到了。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关殿试了,这殿试其实就没什么好准备的,因为殿试就考一道时务策,做文水平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主要看临场发挥,只要不是作弊考上去的,一道时务策对这些久经考验的贡士来说真不算什么。
杨聪也算是扎扎实实苦读了两年多了,会试过关之后,他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他先是在陆府摆几天筵席,与一众好友,还有陆松夫妇,陆炳兄妹好好庆贺了一番,随即又带着陆灵儿和一众好友在京城附近游览了一番,这殿试时间便差不多到了。
这天凌晨,还不到卯时,三百余名贡士便已按会试排名整整齐齐的排在午门外。
这会儿他们已经算得上是准进士了,殿试也只是考一道时务策而已,夹带根本就没任何意义,自然没有衙役再来搜他们的身,让他们难堪了。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穿自己最光鲜的儒袍,看上去整洁无比。
历经了重重考验,经历了重重磨难,他们终于站到了这皇宫之外。
这年头,考科举真不容易啊,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一路杀上来,从大明数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能站在这里的,都可以算得上是万里挑一的才俊了。
这些人,无不顾盼生辉,自豪无比。
卯时到,午门上一阵钟鼓齐鸣,左右掖门随之缓缓打开,一众贡士在礼官的引领下慢慢进入皇宫。
这天由于要进行殿试,早朝按例停了一天,整个皇宫前半部分除了一些站班的锦衣卫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看上去空旷无比。
众贡士过金水桥,经太和殿,又穿过中和殿,很快便来到了保和殿。
此时,保和殿里已经整整齐齐摆下了三百余个小条桌,而且每排小条桌都有监考官员引领,一众贡士很快便按会试名次坐了下来。
没过多久,随着一声尖亮的“皇上驾到”,嘉靖也在一众锦衣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进殿中,坐上了那高高在上的龙椅。
紧接着便是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殿试的策题便颁发下来了。
杨聪细细一看,脸上不由露出庆幸之色,因为他押对考题了,这策题大致意思就是怎样应对北元余孽的入侵!
话说他怎么能押中策题呢,这也太巧了吧?
第二卷 第二十九章 北虏南倭
北虏南倭指的就是嘉靖年间肆虐北方的北元余孽和不断在东南沿海掳掠的倭寇,这两股外敌可把大明给折腾惨了,整个大明朝堂无不为之头疼无比。
杨聪为什么会押中这道时务策的考题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会儿南倭闹的还不是很厉害,北虏却闹的凶得很。
据杨聪了解到的情况,北元鞑靼部的右翼三万户吉囊亲王这几年几乎年年入寇大明,有时候一年还不止一次,比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