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讨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萧小慎
    李白也曾力劝永王不要东巡,被李璘毫不客气的拒绝。

    在今年正月,永王李璘继续挥师东进的时候,李璘当众要李白吟诗一首,以壮军威。

    李白不愿意,并道:“殿下深沐皇恩,理应北上支持正在南阳苦苦抵挡叛军的萧炅,而不是东进。江南是朝廷赋税重地,如果东进,兵戈一起,朝廷将无军饷可发,这是在助贼。请殿下明鉴,应速度支持北面的平叛大业。”

    李璘心道:“我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不然怎么割据江南,建号称帝。”故作不悦道:“小王就是因为江南乃是朝廷赋税重地,担心江南官吏不实心报效朝廷,因此东巡。先生只管吟诗,其余不问。”

    李白还是不肯。

    李璘冷哼一声,向自己的儿子襄城郡王李偒使了个眼色。

    李偒上前一步,按剑道:“正是出征在即,先生屡次藐视主帅威仪。莫非是认为缺乏鲜血祭旗”

    李白闻言心头一震,再看李偒的脸色,自知如果不遵从就必定死于永王父子的手里。于是只得作诗一首,以此避祸。

    诗曰: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此诗名为《永王东巡歌》是一组诗,共有十一首。李白所颂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后面陆续做了九首诗。

    诸位一定奇怪,不是十一首吗怎么算来算去只有十首,因为有一首不是李白所作,而是别人代笔而已。

    故事是这样,李璘在得到这组诗后非常高兴,便准备命人将这些诗抄录然后传遍江南,形成一种舆论造势。

    襄城郡王李偒看过这些诗后,对李璘道:“父亲,李白所作的诗词都是只言讨贼,并没有提到最重要的事情,称帝。必须另外再作一首诗掺杂其中,借李白的语气,道出父亲的宏图大志。”

    李璘深以为然,于是命文士再作一首诗放在里面,再传播向江南。

    其诗曰: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和东巡有关,也是在颂扬李璘的军威浩荡。实际上仔细一读,就不是那么回事。

    祖龙是谁祖龙指的是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曾经说过,有人将秦始皇投江的璧奉还,并道:“今年祖龙死。”。这句话的意思

    是,今年秦始皇要死啦。

    汉武、文皇,分别指的是汉武帝和唐太宗。那么意思就很明显了,说的是李璘要建立这些帝王的功业。

    这首诗无论是格调,还是韵律都很前后几首诗差距很大。但这不重要,只要写着李白的名字就是啦。而且李白前后写了十首,你说这一首不是你写的,试问谁信呢。

    正是这首诗,要了李白的老命。

    今年二月,也就是北方唐军和叛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李璘留李白在江陵,他自己领军东进抵达丹阳城。

    广陵长史李成式率军抵达一个叫瓜步的地方,大展旌旗,列于长江两岸。李璘和李偒登城眺望,见到如此军势,表面上很镇定,心里很震惊。以至于下城的时候,差点摔倒。

    李璘的部将季广琛瞅见此事,对自己的部下道:“太上皇诸子之中,除陛下以外,只有永王最贤明。假如永王能率江淮精兵,直取洛阳,解南阳之围,则大功可成。现在永王不仅不这样做,反而率军东进,是心怀篡逆。我不能附逆,使子孙背上反叛的骂名。有愿意一同离开,请站出来。”

    诸将全部站了出来。

    当晚,季广琛率领自己的部下六千余人,离开永王的军营,投奔广陵长史李成式。

    李璘闻知此事,立刻派骑兵追赶季广琛。

    季广琛深知骑兵的速度,旦夕就可追上自己。于是率领士卒,以木头做成很长的木制长枪站在第一列盾牌兵的后面,大军结成龟甲阵,等待骑兵的到来。

    李璘的骑兵到来后,见季广琛阵容严整,也一时没敢动手。

    季广琛遥遥拱手道:“我原系永王部下,因感念永王的大恩,故而不忍与之决战,只是逃命归唐而已。若公等苦苦相逼,我必决一死战。”言讫,命劲弩齐开,准备迎敌。

    骑兵将领看季广琛早有防备,贸然进攻是占不到便宜。况且季广琛距离广陵很近,一旦广陵长史李成式派兵接应,自己反而处境堪忧。于是大度的放过季广琛,率军返回。

    季广琛等骑兵走光,才率军继续向广陵进发。

    等到了广陵,得到了李成式的热情接待,并设宴为季广琛等人接风洗尘。

    席间,李成式问起李璘军中情况。

    季广琛默然不答。

    李成式再问,季广琛依旧沉默。

    李成式因此叹道:“季将军真是忠厚之人也。”遂不再问。

    话说季广琛的逃走,令李璘心里更加慌乱,军中士气低落。

    &n




第一百七十四章 杨铣积极营救偶像
    杨铣随郭子仪抵达凤翔郡,并没有立刻向肃宗求情,而是在面圣后,先在府上休息一日。

    次日,杨铣身着圆领袍,拧着自己亲手忙活一早上做的饭菜,带着一壶好酒前往关押着李白的监牢。

    两人再次见面,真是恍如隔世。

    李白苦笑道:“早知你来,我就该通知子美一起过来。当日众人在辋川别墅相聚是何等的快乐,如今各自飘零,不忍回想。”

    杨铣边将饭菜摆在地上,边回道:“世事无常,这事谁也说不准。如今天下大乱,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中,算是万幸。我是故意不叫上杜拾遗,因为此来不是专程叙旧,而是特地问和永王有关的事情,才好替你申冤。”

    李白叹息一声,就着酒菜边吃边将自己在江陵永王幕府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当提起永王的败死,李白还叹息不已。

    杨铣安慰道:“事情的经过,我已经大致了解。请太白兄放心,我会设法救兄脱困。只是凤翔郡不能待,兄可有地方暂时栖身。”

    李白想了想,回答道:“有一人名叫宋若思,暂居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访使。此人与我交情匪浅,我可携妻前往投奔。”

    杨铣点头道:“如此也好。远离陛下,免得陛下瞅见太白兄,又会想起往事招致祸患。”

    李白喝得伶仃大醉,酒后吟诗,真是出口成章,令人叹服。

    杨铣回府后,独自待在书房里,苦苦思索搭救之策。

    李柔芸亲自端着茶,来书房见杨铣。当看到杨铣愁容满面时,便问道:“二郎为何事如此犯愁啊”

    杨铣道:“李白因写称赞永王的诗句,而被陛下认定是永王的同党,至今还被关押在监狱里。我有心搭救,却无从下手。”

    李柔芸笑道:“此事其实很容易,陛下对永王叔父之死一直心怀愧疚,二郎何不以情动之,可收奇效。”

    杨铣将信将疑地问道:“这有用吗”

    李柔芸回道:“永王叔父是陛下亲自养大,感情非比寻常。常听人说:天家无情。其实只是对活人无情,对已经去世的人来说,感情却很深重。”

    杨铣细细地品李柔芸话里的意思,透露出一股凄凉的感觉。死了的人,再去哭有用吗

    两日后,杨铣入宫觐见肃宗。

    肃宗在禁内御花园,接见了杨铣。

    君臣二人就着大好的春天,谈起了往事。

    杨铣道:“如今进攻长安在即,臣也将随郭子仪离开凤翔,返回河东郡。临行在即,臣有一事想请教陛下,请陛下不吝赐教。”

    肃宗笑道:“贤卿尽管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铣问道:“臣闻陛下和永王自小感情深厚,因为永王的薨逝,还归罪到皇甫侁,不知此事是否当真。”

    肃宗瞬间脸色沉了下来,冷声道:“确有此事。太上皇曾有言在先,贬永王为庶民。皇甫侁竟然敢害死我弟,没治罪已经是宽大。”

    杨铣叹息道:“陛下果然和永王是手足情深,令人感动。想是与臣的兄长杨鉴,虽然都活着,自逆胡安禄山造反以来,却再也没有见过面。”

    肃宗安慰道:“汝兄杨鉴追随太上皇在成都府,待西京收复后,你们兄弟自会有机会相见。”

    杨铣顺势道:“臣听说有一书姓名唤李白,此人酒后狂言,说是陛下要害死永王,才指使皇甫侁于乱军中,杀……”

    肃宗不等杨铣说完,拍案而起怒道:“此人胡说八道,我岂会做出那样畜生不如的事情。我突然想起来了,此人还在监牢里,等我空闲了一定重重地治他得罪。”

    鱼儿上钩了。

    杨铣立刻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当重重地治此人的罪。臣素闻此人颇有名声,在世家大族中也颇多亲朋故交。只有将此人重重地治罪,才能以此警告世人,说陛下无害永王之心。”

    这话看似是在害李白,其实是在帮他。在帝王眼中,去世的亲人永远比活着的时候有价值。

    果然,肃宗听了之后有些犹豫。

    肃宗道:“李白名声很大,若朕真的治罪严重,只怕会令部分人心不稳。”

    杨铣道:“陛下果然深谋远虑,臣不及也。臣得知逆胡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弑。叛军上下人心不稳,如今正是收复两京的大好时机。能多一份力量,比少一分好。”

    肃宗心里有了主意,表示会重新考虑李白的事情。

    在杨铣随郭子仪赴任河东郡的途中,肃宗正式下敕令赦免李白的罪行,以示自己宽大的心胸。

    李白被放出来后,遂带着妻子宗氏前往宋若思处入幕。临行前,李白请宗氏到杨铣府上见过李柔芸,并请她代为致意杨铣,表示感谢。

    李柔芸表示会代为转达。

    杨铣在抵达河东郡不久之后,收到李柔芸寄来的家书,得知李白被释放,心里松了口气。

    同年四月,肃宗正式下诏,敕封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总督各路兵马会攻长安。一场围绕着长安的攻防战,随即展开。然而谁都没有料想到,这场收复战非常的艰难。

    诏书同月到朔方军。不久之后,郭子仪即刻率军誓师,自河东郡出发,赶赴凤翔郡。

    叛军得知此事,以李归仁为首的将领主张半道伏击朔方军。

    安守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同意。一面命李归仁率领五千骑兵前往三原县伏击郭子仪大军,一面写好



第一百七十五章 唐军兵败西清渠
    书接上回,且说肃宗看唐军和叛军相持于潏河,心里十分着急。于是派使者传谕实际主帅郭子仪,催促其速度进军。

    郭子仪不敢独自驳回,于是去请行军大元帅李俶和长史李泌,和他们一起联名上奏朝廷,直言此时不宜进攻。

    肃宗很是生气,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肃宗对此无可奈何。

    李辅国趁机进言道:“陛下,郭子仪总督各路兵马,广平王也在军中,这可不是一件好事。若是长期对峙下去,会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肃宗怒道:“朕与广平王乃是父子,能有什么变化。汝不要再说了。”

    李辅国遂闭口不言。

    肃宗的话是口不应心,他很害怕李辅国所说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自己的三子李倓去世后,肃宗对李俶开始有些不放心。

    张淑妃是肃宗的宠妃,对肃宗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趁着肃宗来她的寝宫歇息的时候,进言道:“李辅国一片忠心,全是为陛下考虑。我军精锐尽出,反而与叛军相持,似乎不合常理。”

    肃宗长吁一口气,道:“我远在凤翔,对于前线的事情不是很清楚。不能妄下判断,以免贻误战机。”

    张淑妃立刻改口道:“陛下的大格局,妾身远远不及。只是妾身担心长此以往,广平王在军中树立威信。对陛下不妥,还有……妾身还是不说。”

    肃宗道:“爱妃有话只管说,若是宫中连我最信任的人都不敢说话,我这个皇帝怕是不称职。”

    张淑妃这招欲擒故纵,果然收到了效果。直言道:“妾身斗胆说一句,广平王对建宁王之死,始终耿耿于怀。一旦广平王掌握天下兵马,陛下的处境可就堪忧。文皇、太上皇的事情殷鉴不远,需要注意。”

    肃宗立刻上了心,认为张淑妃的话有道理。

    此刻肃宗立刻自行脑补了各种宫斗的画面,加上他不相信唐军精锐尽出还打不过叛军。于是再下敕令,命监军孙知古催促唐军速度出战。

    君命不可违,郭子仪无奈率军出营渡河进攻。

    叛军主帅安守忠侦查得知此事后,对左右道:“唐廷的皇帝无用,如此关键的时候,居然急于求成。唐军虽多,必被我打败。”

    安守忠命逃回的李归仁为前部先锋,迎战唐军,不要恋战,只管撤退,以此诱敌深入。

    有将领道:“李归仁数次大败,不宜领军出征。”

    李归仁满面惭色,不敢与之辩论。

    安守忠大手一挥,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相信李将军,就如同相信我自己一样,诸将不要再说。”

    李归仁连声称谢。

    安守忠又与安太清合谋,率领严庄增援的九千骑兵,在李归仁军队身后,摆出一字长蛇阵,准备合围包抄唐

    军。

    郭子仪以王思礼所部为先锋,率军第一批渡河。郭子仪领朔方军为中军,以杨铣所部为左翼,安西兵马李嗣业所部为右翼。

    唐军浩浩荡荡的渡过潏河,向东进攻叛军。

    双方甫交锋,即刻陷入激战。李归仁且战且退,看时机差不多,遂率军佯装败逃。王思礼不知是计,率军追击败逃的叛军。

    李归仁一路听着身后的喊杀声,来到安守忠的军阵。

    安守忠命军队中间让开道路,并喝道:“李将军速度从军阵中间撤退,安全后整军再战。”

    李归仁领命,率领叛军从一字长蛇阵的中间撤退。

    王思礼远远地望见,以为是李归仁的兵马冲散了叛军,于是快马加鞭追赶叛军。
1...6364656667...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