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超级壮丁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扇门老王
知道新四师行将绝粮后,日本人倒是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就派出了特使,目的只有一个,劝降!待遇比照孙良诚部,那是要地盘有地盘要补给有补给,再也不用猫在山里受这份夹板气了。
日本人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内心动摇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可是硬骨头的汉子依旧不少,争吵是在所难免的,有些军官之间还演起了全武行。
正当部队上下一筹莫展之计,山东省有位高人给新四师的大佬们指了条明道,重庆不给山东不给,可是陕州还藏着位财主呢
第七百三十六章 运输队
去年秋末,日本人出动五万大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其他部队都突围了,就我们新四师和暂一师被战区留下来坚持内线作战。部队的弹药储备连一个基数都不到,老总去省里要补给,好说歹说牟主席(省主席兼保安司令51军军长)才批了五百发子弹。您说说看,这够部队干什么使的! 保安旅的指挥部里,新四师派来的代表不断诉说着部队的苦楚,讲到官兵们因为缺粮,大批饿死病死时,禁不住声泪俱下:战斗打响以后,我们被两万多日军团团包围,可外围游击的第51军两万多人马却一枪不发,部队整整死伤了五千弟兄才突出重围。今年山东大旱,地里庄稼就没几颗活的,弟兄们把防区里树皮草根吃的一干二净,连观音土锅膛土都成了好东西!人家牟主席照旧不闻不问,所有补给全运到了他的51军。送粮食的民夫亲眼见着的,51军库房里那粮食堆的跟小山一样,吃不完用不完,不少陈粮都开始霉烂发芽了
赵诚没去过新四师驻守的鲁中山区,可是对山东省府里头那些个烂事,多少还是知道点的。
前几年,新四师和原山东省主席保安司令沈鸿烈走的比较近。老沈是海军出身,手上除去两千多东北海军陆战队外,几乎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力量,对敢于和日军硬碰硬的新四师是青眼有加,军粮供应弹药保障都能做到与其他部队一碗水端平。
去年秋,沈鸿烈突然奉调重庆,出任国府农林部长,第51军牟军长接任了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牟主席有自己的基干队伍,对新四师也就没那么看重了。用句糙话来说,现在51军才是山东省府的亲儿子,新四师只是路边上捡来的野孩子而已。
放在太平年景或许没什么,这两年各战区物资供应都缺的厉害,各战区司令长官的嫡系部队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非嫡系的部队还能落个好么?!
不过新四师也不是省油的灯,上头给就自己想办法,为了扩充队伍争夺地盘,绑壮丁拉民夫搜刮民财草菅人命,各种祸害老百姓的事一样也没少干。去年反扫荡过后,他们认为省府做事不公,便直接把省府的各项命令扔到了一边,关起门来自成一统。
51军仓库里谷生苗新四师肚子里长青草,你说这事闹得。赵诚心里不住吐槽,可是漂亮话却一点没少说:山东地方这事办的不公道啊!
可不是么!新四师派来的代表压低声音道:大敌当前,这补给问题就是悬在队伍头上的一把刀,年初孙良诚下水,就是因为上头不给军费不补充弹药闹得,听说南京那边只花了80万中储券就把老孙他们迷花了眼。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咱新四师也有汪精卫那边派来的人,开的条件不错,给枪给饷给地盘。弟兄们都被饿昏了头,要是没点盼头,怕是会有不少人守不住节操啦!
这是大实话!自打北洋那会,杂牌队伍的宗旨就是谁给钱留给谁卖命。当兵的更实在,兹要是缺粮少饷,即使局面占优也能来个卷堂大散。新四师这境遇,没有关门大吉就算是了不起了,还要他们这个那个的,不现实。
赵诚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看来自己是得搭把手,真要是让日本人把新四师给拉过去,怕是整个山东战局都得糜烂。打定主意以后,他斟酌着说道:大家都是地方部队,相互搭把手也是应该的。只是陕州和鲁中那边隔着两千多里地,要大规模运送物资过去也不现实,我认为大宗物资还是在当地自行筹集的好。
赵司令的意思是?新四师的代表一脸期盼,仿佛是落水之人捞到了一根稻草,不管能不能救命,好歹是个希望。
只要新四师能保证不投日从逆,我马上就可以派飞机空投20万日本金票给你们救急,以后每个月协饷15万大洋,至于用途,我一概不问!除此之外,陕州的车队会把一批武器弹药送到郑州以东,然后在那边再用马队向鲁中山区转运,前提是你们自己要派人接应
赵诚出手很大方,又是钞票又是弹药,还有重庆方面都没法提供的九二步兵炮和冲锋枪,新四师那位代表居然听愣了不过,他很快就缓过了神来:赵司令,您有什么条件不?
刚才不是说了么,新四师还得接茬打鬼子!赵诚微微一笑:给你们当家的带几句话,敌后生存不易,好歹对防区内的老百姓宽松点;还有就是,上峰的命令用不着事事都当成圣旨,朋友多好办事。
几句话说的云里雾里,好像是在打哑迷,可赵诚知道,新四师那位当家人一准明白自己的意思。
谈话的房间里就有电台,新四师的代表掏出密码本,当着赵诚的面把会谈内容发了回去。没多久,山东的回电便到了,内容倒也简单:大恩不言谢!
军情如火,约定好空投地点以后,四架p51护卫着一架野猫式战斗机直接奔了山东。运送武器弹药的车队倒是没那么迅速,六十万发子弹一千发炮弹四门九二步兵炮一百枝司登式冲锋枪,再算上路上可能会用到的各种零碎,光是把东西凑齐就得小半天。
考虑到东西实在太多,没有人沿途护送可不成。保安旅特意抽调一个加强排,六十多个弟兄一水的冲锋枪,还有几具掷弹筒和一门六零迫击炮作为支撑火力。
赵诚还暗中给表叔递了话,让他安排人手在郑州那头先行组织好驮队,也省得浪费时间。之所以让表叔也掺合进来,除了他们对长途运输的事经验丰富外,赵诚心里对新四师实在是有些不放心,万一有什么意外,这几十吨武器弹药总不能扔到路边上吧
第七百三十七章 “资敌”
日本人发动进攻时会选择目标,可老天爷不会。中原大地一片焦土,国统区十室九空沦陷区饿殍遍野,八路军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几个根据地同样没能幸免,欠收已成常态,绝收的地方亦不在少数。
相对于河南省府近乎作壁上观似的救灾,八路军的反应明显要迅速有效的多。
早在七月初,中原八路军各部就收到紧急训令,要求他们帮助根据地的老百姓迅速补种杂粮。七月中旬,趁着太行北部普降暴雨的机会,部队及时帮着灾民们抢种了一批蔬菜。秋收以后,灾情依旧没有得到缓解,几个根据地直接宣布开始减免公粮和公款发放救济贷款,有些灾情严重的地方,部队还收到了不得与灾民争食野菜树皮的命令。
可是八路军的家底毕竟单薄的很,各个根据地也不是什么富裕所在,即使部队把嘴巴都扎起来,也救不了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
表叔是九月底转来的求助电报,那边希望陕州方面设法筹集一批粮食运到根据地去,而且是多多益善。
这是大事!曹二宝跟赵诚知会了一声,当天就给了表叔一笔款子,让他先在靠根据地相对较近的山西西部(灾情较轻,减产不到三成)弄些粮食应急。没法子,陕州这边的粮食确实很充足,可是运输车辆不好筹措,家里的卡车多半都去了云南,剩下的那些也都有用场。要是光凭着表叔名下的三十多辆大车,怕是等到猴年马月也没法把足够的粮食运回根据地去。再者就是运输粮食时的各种细节性问题,沿途的灾民土匪地方势力日伪军,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功亏一篑,因此必须预先谋划仔细。
曹二宝和表叔商量了一整夜,最终决定把运粮计划分解成三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至少能够规避中途遇到的绝大部分风险。
首先要将需要运往灾区的原粮做成炒面,最大限度提高运输工作的效率;然后在粮食口袋上统一贴上军需物资的封条,雇佣民间的木炭卡车运到郑州以北的几个小渡口,避免在通关过卡时被没完没了的盘查;最后是在黄河北岸渡口至根据地的运输上,表叔的人只负责把粮食运进山区的仓库,剩下的运输工作都由根据地自行完成。
计划原本运转的还算顺利,先后运到黄河北岸的粮食达到了五十万斤。可是,随着陕州街头一声枪响,表叔隐约感觉到,运输车队在路上遇到的麻烦似乎越来越多了。
赵诚也是一头雾水,起初还以为是军统或者中统的人在捣鬼,几经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有位大人物盯上了陕州往豫北沦陷区走私粮食的生意。
入夏以后,国统区的粮价越来越贵,沦陷区的粮价也是一日三涨,七月下旬,每斗小麦的价格就突破了80元(法币)大关。
这几年,日军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不断强迫老百姓种植棉花和烟土,沦陷区的粮食种植面积急剧下降,根据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华北绝大部分沦陷区的粮食种植面积较战前已经减少了10~15。加上日军为保护交通线,在铁路公路两侧修筑护路沟封锁墙,生生把近十二三万平方里耕地变成了蛇鼠虫蚁的家园。大灾一来,河北沦陷区的粮食产量较战前普遍下降了北三至四成,新乡北平天津等地粮食产量较战前下降的幅度达到了50左右。
收成少了,日军的粮食征收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翻番打滚似的在往上涨,各地征粮数额普遍在总出产的六成五至八成六。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南洋用兵要粮食养活日本国内的老百姓要粮食供应沦陷区日本移民要粮食,华北的日本驻军和伪军更是粮食消耗的大户,光是那五万两千匹军马的消耗就天文数字。
征税,强抢!只要老百姓稍有反抗,不是下大狱,就是被当成反满抗日分子给当场杀死。有时日本人也会文明一些,比如用近乎废纸的军票和联银券进行征购。
根据统计,湖北等地小麦平均收购价仅有市价的三成,大麦大豆豌豆的平均收购价大约是市价的四成五。河南开封新乡淮阳等地因为距离国统区较近,为吸引国统区的粮食外流,小麦收购价要略高些,每斗粮食的收购价约法币121元(约洛阳等地征购价的2倍),可是日本人出售给灾区百姓的价格却高达每斗2188元(约洛阳同时期市价的26倍)。
农民们交完税以后,所剩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活命,只得再去高价买粮食糊口。一来二去,沦陷区的粮价犹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高!
不少聪明人顿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把大批的粮食物资运到沦陷区贩卖,回程时再带些五金手表烟土之类的奢侈品,一来一回就是成倍的利润。
倒腾这种外贸生意的人很多,官商军民都有。小门小户的行动被民间称为跑单帮,多是为了弄些钱贴补家用,了不起一次几十斤粮食而已;商户的能量倒是大一些,可是因为路上卡点多,粮食赚头小,运到沦陷区的多是桐油猪鬃之类的管制品。至于官面上的人,即卖利润高的管制品,又卖利润相对较薄的大宗商品。除去一部分人是出于因公抢购汽油五金棉纱等军需物资的需要,绝大多数达官贵人,纯粹只是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
保安旅往黄河北岸运粮,事情虽然做的还算隐秘,可是动辄几十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依旧瞒不过有心人。赵诚不打算去澄清这种误会,他和曹二宝暗中商量了一下,决定将错就错,把洛阳的粮食生意重新恢复起来。一来可以为运粮到太行山的行动打掩护,这第二么,从那些富户头上弄点钱,为赈灾活动增加一些经费。
一段小文,一个梗
关于民国初年上海的物价问题
写书时少不得查询民国各阶段的物价,百度一下银元之类的话题,发现陈存仁所著《银元时代生活史里的这段记载引用着极多:我虽然每月只得薪金八元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余五块钱。不少老专家都据此断言,民国时期物价低,人民生活极好。
我是个死心眼,总觉得这些数据不是很靠谱,于是便买了书来看。果然,似乎是有人故意曲解了作者的话。
陈存仁老先生,1908年生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名医。六岁时,家中生意破产欠债颇多,还完欠款后,家中几乎一无所有。同年,陈父因食用了不卫生的酱猪肉,患严重痢疾,七日后不幸辞世。不久,陈的长姐又因病离世。
家中生活日益艰难,只得搬到薛家滨一处屠宰场附近居住,好在陈母持家有道,日子总算过的去。用陈老先生的话说:每日佐餐的都是煮青菜豆腐豆芽还有两铜元一块东洋咸鱼干三年五年从不添一件新衣裳,为了一双五个铜元的洋纱袜子,还同母亲争执了一番(因为,家里每日菜金不过才四个铜元)。
陈先生学业不错,读小学时多次跳级,约莫九岁或十岁的样子就毕业了。在民立中学读书期间,同样学业颇佳,四年制的课程,三年便读完了。按照学校每学期学费16银元计算,生生替家里省了10石大米,亦或者一处小宅4个月的租金。
中学毕业,陈先生先是在南洋医科大学读了一年,每学期学费40银元。大一暑假时,他意外得了伤寒症,当时西医对此并没有对症药物,医生开出的处方是:静卧吃葡萄糖和维他命c(或许还有多喝开水o)。如大家所料的那样,这种方子纯粹是糊弄人的,最后还是中医名家丁甘仁先生救了陈存仁一命。
有此经历,外加一直支持他学业的四伯父实在负担不起西医学校高昂的学费,陈存仁随即转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继续学业。此时物价已涨,大米每担四元两角。
在中医学校读书期间,陈的四伯父不但代为支付每学期24大洋的学费,每个月还提供零用钱两元,包括鞋袜伙食及搭乘电车的费用。一顿还算丰盛的学生午餐约两角钱,陈存仁为了买喜欢书,选择了步行上学,午餐费用也控制在每顿8个铜元左右。
读书期间,陈存仁在《中西医学杂志找了份抄写剪贴的活,因为履历表上写着国文教师是章太炎姚松鹤,医学教师是丁甘仁,所以立刻被对方录取了。
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工资每月大洋六元。因为还提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老板特意多给了两元奖金
至此,多少全是弄明白了那月薪八元,内心快乐外表飘飘然吃用一个月口袋中还余五块钱的梗。
四伯父代为支付续费,每月另有两元的生活费;两顿饭在家吃,还不用自己租房
以上数据凑在一起,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陈先生那时是个学生,拿到工钱后的那个月,吃用了5块大洋!如果他还要自己租房子,如果他还得自己攒每年48块银元的学费,他的内心还快乐的起来么?!
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单位
大灾之年,只要库房里底子厚实,粮店的利润比开银行还高出几分。只是做起来却不太容易,洛阳城内外大把的灾民不说,光是那些打秋风的就能把粮店给吃垮。赵诚琢磨了半天,决定还是得拖着洛阳警察局一起干,他们手上有维持秩序的力量,但是实力还没强横到敢和保安旅公然翻脸。
事不宜迟,赵诚随即给后勤部门下了命令,让他们赶紧去探探路子。
要说这和粮草有关系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办还真没错,只两天功夫,后勤上的人就把事情办妥当了。店面伙计账房先生,运货进城的路线囤粮的地点,甚至利润分配方案,每一条都在报告里写的清清楚楚。
赵诚仔细看了一下,大体上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只是这粮食售价定的有些不合理。说白了就是一个字,贵,怕是连一战区的军长师长们都会觉得肉疼!老赵大笔一挥,把玉米面和山芋干的价格在市价基础上下调了两成,麦麸的零售价则下调了三成半。他还在报告末尾加了两句,粗粮每次限购三斤麦麸每次限购五斤,也省得有人趁机大笔吃进占保安旅的便宜。
如此算来,利润一下少了好几成,可赵诚不在乎。用他的话说,薄点也就薄一点,左右自家赚的那些钱也是补贴粥厂的,多几个少几个也问题不大。
这些年,于璐持家有道,家底越发的厚实了。赵诚对钱财并不怎么看重,可是一牵扯公家的事,他又不得不加些小心。
两年前,新24师辎重团参谋长肖士贵为了贪没公款,居然向自己人投毒,七位弟兄惨遭毒手。随后,周易主持了对辎重团的反贪污调查,这一查可不打紧,光是盗卖汽车配件和油料的家伙就抓出来三十多个,至于公车私用夹带私货谋利的足有二百多人。
打那以后,赵诚就对反腐的事情上了心,提高待遇的同时还不忘给弟兄们立规矩,一次罚,二次杀!
只是,在洛阳开粮店有些复杂,管的过严过细怕是会误事,所以除去要坚持按规矩办事外,还是得挑选个可靠的人手在洛阳掌总。
曹二宝倒是推荐了一个人,表叔!理由也简单,表叔本就是开店的,能写会算,和场面上人物打交道时也是八面玲珑,最关键的是,他不贪!唯一的麻烦在于,表叔还兼着和延安那边居中联络的活,要是去了洛阳,中间怕是得生出一堆麻烦事来。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最后还是金姐给出了主意,直接用外人!只要盯死粮食总量和零售价,就算中间有人做手脚,也出不了多大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