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要谢也是应该谢我大明的天子,正是当今天子圣母,所以才能够有机会去黄金洲引良种回来。”

    杜明恩端起酒杯对着西边大明的方向高高举起,跟随杜明恩一同过来的人也是一个个都有模有样的学着,至于金钟硕这些朝鲜人那自然是赶紧也都一起举起酒杯向着大明天子所在的方向致敬。

    有了这一番的交谈之后,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更亲近了很多,彼此觥筹交错,开始天南海北的谈论起来。

    杜明恩这边也是拿出了一些玻璃厂造出来的玻璃制品送给了金钟硕,这东西一点都不值钱,只要有玻璃厂在,想要多少就能够烧多少。

    但是在这朝鲜国这边却是属于稀罕物,特别是这镜子,当金钟硕看到镜子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为它的清晰所震撼,一下子就视若珍宝。

    对杜明恩等人也是更加的殷勤起来,这个时期的李氏王朝政治是极为的,党争不绝,这个金钟硕虽然也算是个不错的父母官,但并不是两袖清风的清官。

    说来其实也挺矛盾,但又却是真实存在的。




第186章,玻璃还是玻璃
    仁川距离朝鲜国都汉城非常的近,仅仅只有四十公里,沿着汉江能够非常快速的往来,昨天杜明恩等人的到来,金钟硕也是快马加鞭的将消息传到了汉城这边。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一支大明商船携带大量货物来到朝鲜国的消息也是传播开来,再加上金钟硕收了杜明恩的礼物之后,这办事的效率也是极高的,四处派人联系朝鲜国国内有实力的商人。

    这个时代,对于大明上国,朝鲜国上下那都是非常恭敬的,朝鲜国国君燕山君虽然残暴,但是收到了朱厚照写给他的信函,知道船队是过来求购粮食用来赈济灾民之后,那更是直接下旨将朝鲜国官仓的粮食沿着汉江顺流而下运输到仁川这里。

    至于朝鲜国的商人,得知有大明的商队过来,还携带了大量大明的货物之后,那更是一个个马不停蹄朝着仁川这里赶过来。

    来自大明的货物那绝对是这个时代最畅销的货物,因为朝鲜国什么东西都向大明这边学习的,这大明的东西在朝鲜国都是受追捧的,大明的宣纸、丝绸、瓷器、茶叶等等都朝鲜国上流人物喜爱的东西。

    尽管朝鲜国这边也可以生产纸,也养蚕织丝,同样也有自己生产的瓷器和种植的茶叶等等,而且各个方面来说都还是很不错的,可就是不如大明来的香。

    所以第二天,当杜明恩等人还在熟睡醒酒的时候,朝鲜国国君派出的大臣以及大批的朝鲜国商人就已经来到了仁川县这里。

    等到杜明恩睡醒,整个仁川县都变的无比热闹起来,朝鲜国国君派大臣运输过来的粮食已经抵达了仁川这里,同时这些商人们也都筹集了很多的粮食也都零零星星的运抵仁川这里,等待着和杜明恩这边交易。

    得知消息的杜明恩也是高兴的忙碌起来,事情比想象之中的还要顺利,连朝鲜国的国君都派大臣过来帮忙,甚至于将自己朝鲜国的粮仓都给搬空,足见对于大明,朝鲜国是何等的敬重。

    杜明恩这边首先也是接见了朝鲜国国君派遣过来的大臣,向朝鲜国国君这边表示感谢,同时也是接受了朝鲜国国君支援给大明的粮食。

    当然作为回礼,杜明恩这边也是送上了很多整套的玻璃制品,从各种各样规格的玻璃镜子到玻璃灯具,再到玻璃制的文房四宝等等,所有的玻璃制品全部都给燕山君送上好几套。

    这个一方面算是回礼,这有来有往才算是礼节,大明是朝鲜国的宗主国是没错,但是历来大明对朝鲜国有厚待有加,每次朝鲜国的朝贡,大明这边的回赠都会几倍之,从来就没有让朝贡的国家吃过亏。

    现在朝鲜国君对大明倾囊相助,自然不能不有所表示,反正玻璃制品这东西很便宜,送出去对方又喜欢,和宝贝一般。

    另外一个方面这也是刘晋的计划,这玻璃制品在大明这边价格已经炒的很高,大明的市场虽然广袤,消费能力极大。

    但终究来说还是有限的,这出海自然是要开拓海外市场,来朝鲜一次,带的主要商品就是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

    送上很多玻璃制品给朝鲜国君使用,这等于是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还是最好的广告,到时候这玻璃制品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整个朝鲜国。

    从而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以后这一船船的玻璃制品运过来就可以带回去一船船的金银,这个买卖刘晋自然早就已经算的清清楚楚。

    收了粮食,送上了回礼,杜明恩这边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忙起来和朝鲜国的商人做买卖。

    这做买卖是杜明恩的强项,他本身就是商人出身,所以也是学着刘晋在京城这边的搞出来的古今楼一样,将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全部摆出来,邀请朝鲜国国君派过来的大臣,仁川县县令以及朝鲜国的商人一起过来先参观、参观,再来谈买卖。

    ……

    仁川港港口附近的码头上,人流如织,普通的老百姓已经被仁川县县令金钟硕派人给暂时驱赶开,此时聚集过来的全部都是收到消息日夜不停赶过来的商人。

    此时这些商人正在不断的参观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所有的玻璃制品全部摆放在桌子上面,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玻璃制品闪闪发光,让人喜爱不已。

    在每一张桌子旁边都有海事学院的学员站立着,非常耐心的给这些朝鲜国的商人们解释这些玻璃制品的作用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价格。

    “李先生,这个是我们大明京城最畅销的镜子,在大明京城这边只要是有门面的大户人家,这嫁女儿是必须要有一个带镜子的梳妆台当嫁妆的。”

    “这东西要多少钱一件”

    “不贵,也就是两千两银子。”

    “嘶两千两银子一件,这也太贵了吧。”

    在一张带镜子的梳妆台前,一个朝鲜商人听到价格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气,这东西还真不是一般的贵。

    “当然贵了,要不然怎么是大户人家才能够用的起东西,在我们大明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用得起的,普通的家庭,一般都是选这种镜子,只要五百两银子就够了。”

    海事学院的学员一听,笑了笑点点头没有否认,接着又拿起一面更小的多的镜子介绍起来。

    “金先生,像这种文房四宝目前是我们大明最流行的文房四宝,无论是用来送来,还是自用都是非常不错的,你看这个都是透明的,写起字来都更有灵韵…”

    “这个多少钱一套”

    “不贵,不贵,一套也只要一千两银子,这一次来的匆忙,我们总的也没有带多少过来,刚刚已经卖出去了二十套了,现在只剩下不到三十套。”

    “另外还有这个玻璃茶具,玻璃酒具,这一次携带过来的数量都不多,卖完就没有了,所以如果金先生看准了,还是尽快收入囊肿为好,下一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买了,这东西在我们大明也是非常稀少的。”

    “……”



第187章,一本万利
    仁川港内,五艘大福船这里繁忙无比,雇佣的朝鲜人正在卖力的将一袋袋大米搬运到大福船上面,搬一袋大米就可以获得一文钱,又不需要跑多远,这样的好事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至于海事学院的学员们此时正在进行前的物资补给、船只检修、帆布修补等工作,准备再次返回大明。

    时间上比较急,来的时候刘晋就已经再三的叮嘱,采购到粮食就尽快返航,刘晋需要粮食,越多越好。

    杜明恩这边自然是牢牢的记住了刘晋的话,采购回去的粮食全部都是大米,已经去掉谷壳的大米。

    直接购买大米自然是需要多花钱,但是杜明恩手中现在真的不差钱,这一次带过来的所有玻璃制品都被朝鲜的商人抢购一空。

    对于玻璃制品,特别是镜子,朝鲜人和大明这边的人一样,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更何况这些学员们推销的时候,一个个都是一口一个‘在我们大明怎么、怎么样’、‘这东西在我们大明也是非常稀少、珍贵的’、‘这是我们大明最流行的东西’、‘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够用得起’等等之类的。

    这都是事先刘晋想好的营销手段,这个时代的朝鲜什么都学大明,大明这边喜欢什么,朝鲜这边也是一样,大明流行什么,朝鲜自然也是流行什么。

    再加上适当的饥饿营销手段,这五艘船本可以带很多的玻璃制品过来,但刘晋并没有让杜明恩带太多,每一样东西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给朝鲜人的感觉就是这东西确实是稀罕,下手慢就没有了。

    所以仅仅只是带了一船的玻璃制品来到朝鲜,杜明恩这边就卖出了超过三百万两白银,手中有钱的很。

    所以根本就不在乎这直接购买大米是不是价钱会更高,在乎的是如何能够将更多的粮食带回大明。

    一斤稻谷脱壳完毕之后能够剩下大概七两大米,这直接带大米回大明就意味着能够多带上三成的粮食,这笔账,杜明恩自然是算的清楚。

    “一艘福船大概能够装六千五百石粮食,五艘船就可以装三万两千五百石粮食,足足五百万斤大米,短时间内来说应该足够用了。”

    (查了下资料福船长超过24米,宽超过9米,载重量超过500吨,这里算最低的500吨来计算,500吨等于100万斤,明朝一斤大概为560克左右,一石大概为153斤左右,我这里就简单的去掉零头来算,大家不要去太计较这个。)

    杜明恩看着岸边堆积如山的粮食,脑海中细细的计算起来,他这一次是除了粮食什么都没有采购。

    并且按照刘晋的吩咐,优先将玻璃制品卖给能够提供大量粮食的商人,用粮食来购买的话,还可以给以价格上的优惠,所以这一次也是采购到了足够的粮食。

    “这玻璃的买卖还真是一本万利,一船的玻璃制品带过来,不仅仅换回来五百万斤大米,更是换回来三百万两白银,采购这些粮食所花掉的银子连零头没有。”

    想到这里,杜明恩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也是个商人,以前也是做粮食买卖的商人,将南方的大米运到北方来销售,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了,靠着粮食的买卖也算攒下了不少家底。

    但是和刘晋比起来,他顿时就觉得自己以前那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以前累死累活的,一年忙到尾顶了天能够赚几万两银子,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这还是粮食买卖,属于这个时代最赚钱的几个买卖之一,和盐、铁、丝绸、茶叶、布匹等买卖并列为这个时代最赚钱的买卖。

    可是刘晋呢,一个西山煤业靠着卖以前没人要的煤炭仅仅在京城这边就能够赚百万两银子一年,搞出来的玻璃厂,那更是暴利的东西,古今楼都是京城达官显贵们争相消费的地方,现在又跑到海洋上来发财,来一趟朝鲜竟然可以赚三百万两白银。

    这手段,这发财的速度,他是真的叹服。

    好在这买卖也是有他的份,这船队和玻璃厂是分开的,船队赚的钱是船队的钱,玻璃厂赚的钱是玻璃厂的钱。

    毕竟股东不一样,船队的股东是杜明恩、刘晋、弘治皇帝,玻璃厂的股东是刘晋和朱厚照,账还是要一笔笔算清楚。

    这玻璃制品从玻璃厂这边先赊购过来的,价格按照古今楼这边销售价格的七成来算,到了朝鲜这边,杜明恩卖是按照古今楼这边两倍的价格来销售的。

    所以仔细的算一笔账,回去之后将玻璃厂这边的款项一结算,再给这一次出海的船员们发发薪水、奖励等等,这一趟还是能够有两百万两的利润。

    根据当初商量好的,他杜明恩能够占三分之一,也就说来朝鲜这边一趟,仅仅也不过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就能够赚到差不多将近七十万两的银子。

    算到这里,杜明恩整个人都笑的合不拢嘴,这银子来的太快,太轻松了。

    这更是坚定了他跟随刘晋发财致富的信心。

    “难怪南方这边的那些大家族一个个都想方设法的出海做买卖,这出海一趟就足够吃上一辈子了。”

    杜明恩想起了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有很多的大家族都在暗地里出海做买卖,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他以前只是做粮食买卖,没有接触过海贸这一块,对于这海贸的利润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但是现在他一下子就知道这海贸的利润了,也是切身的体会到刘晋所说的一本万利。

    “这还仅仅只是走一趟朝鲜,如果将来有机会去欧洲、去非洲呢!”

    此时,在杜明恩的双眼之中,这眼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就仿佛是蕴藏一座座金山、银山的聚宝盆,只要有船,他就可以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财富。

    至于陆地上贩卖粮食的买卖,他现在根本就看不上眼了,这种辛苦钱还是让给别人去赚吧。



第188章,一文钱一斤肉
    京城通往天津的官道上面,谢迁、李东阳、张懋三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边往天津这边走去,也是一边互相讨论着什么。

    “你们说这天津真的有一文钱一斤的肉”

    从弘治皇帝说天津这边的肉只要一文钱一斤开始,周经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时他甚至于都觉得弘治皇帝是不是疯掉了。

    这肉别说是灾荒的时候,就是在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里面,这一斤肉也是要十多文,纵然是最便宜的鱼肉,那也是要七八文一斤的,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一文钱一斤的肉。

    不仅仅是周经,满朝文武大臣们都不相信天津这边会有一文钱一斤的肉,肉食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难得的,一文钱一斤的肉,会是什么肉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三个被弘治皇帝派遣到了天津这边,准备去采购这一文钱一斤的肉。

    “我也不知道,不过陛下已经直言到天津之后找刘晋,这刘晋乃是高人子弟,每每都出人意料之外,或许也是难说。”

    李东阳微微摇头,他不喜欢骑马,但没有办法,现在灾情比较严重,时间上已经拖不得,自然是不可能坐马车慢悠悠的去天津。

    至于一旁的张懋一路上一直都是一言不发,他因为给弘治皇帝背锅,现在可是弘治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无论是弘治皇帝召集大臣议事,还是这采购粮食赈灾的事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但张懋是个老狐狸,人聪明着,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要低调,不能没头没脑的乱蹦蹦跳跳,否则就真的成了这些文臣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对于这些事情,他保持了一贯的态度,不关心、不过问、不发表意见,至于这办事会不会出差错,他还是不担心的,周经和李东阳两人还是比较靠谱的,不用担心事情办不好回去无法交差。

    “唉,希望如此吧,这灾情已经越来越来越严重了,连京城这边都开始闹饥荒了,这粮食涨的太贵了。”

    周经叹口气,悲天悯人的说道,同时一边纵马疾跑也是一边观察官道两边的情况,因为灾荒,官道上面也是出现了很多逃荒的人。

    “谢公,你看这逃荒的人,为何全部都往天津这边逃荒,却是不见向京城这边逃荒的”

    一路走路,周经也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京城和天津之间的官道上,逃荒的人居然是清一色的向着天津这边逃荒而去,很少看到有向京城这边逃荒的。
1...5556575859...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