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这万里长城虽然雄威、高大,有了万里长城的保护,我们是相对更安全了一些,但是自古以来,我中土神州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万里长城就真正的高枕无忧过,相反历史上有多次神州沦陷,神器落入异族之手,这就足以说明防御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真正的御敌于国门之外。”

    朱厚照沉吟一番,迅速的整理下自己的语言,缓缓开口说道。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也是微微点点头,从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开始,这万里长城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但是历史上的历朝历代,这外患就从来没有断绝过,甚至于还有多次外族占领中原大地的事情,特别是元朝,那更是如此,这就说明有了万里长城并不能真正高枕无忧。

    “在我看来,这万里长城不仅仅没有祈祷防御外敌的作用,相反它还大大的消磨了我们炎黄子孙的斗志和进取心。”

    “因为有万里长城的存在,所以我们相信能够高枕无忧,以至于沉迷于享受,没有任何的忧患意识,最终导致了神州沦陷,生灵涂炭。”

    “这水泥用来修建万里长城自然是非常合适的,它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又不怕风吹雨打,经久耐用,有此神器,我们足以轻松的修建起更加浩大宏伟的万里长城。”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想着利用万里长城来防御的话,我们的后代子孙还是会重蹈历史上的覆辙。”

    朱厚照的话也是让在场这些人纷纷沉默,大家都是饱读史书之辈,对于历朝历代的历史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清楚的知道朱厚照所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那以殿下之言,此物该如何利用”

    谢迁想了想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讨论这水泥的问题了,等于是变相的讨论起这大明对外的策略来了,大明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军力衰弱,再也没有了进攻草原的能力,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以防御为主,历代先王全部都在积极修筑长城用来防御。

    当然这也是跟文人掌权有关,文臣极力排斥、打压武将勋贵,以至于明朝军力迅速衰退,进攻是不可能再继续进攻了,只能够选择被动的防御,这是很无奈的一个现实,但也算是符合大明的国情。

    “长城还是要继续修的,有了长城的防御,我们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主动权。”

    朱厚照想了想说道。

    “这水泥本就是用于修筑城墙的神器,自然是要发挥出它的长处来。”

    “但有了这水泥,我们完全可以将一条条这样的大道修筑到草原之中,再修建一个个城堡,以城堡为据点,逐渐将整个草原逐步的进行分割、蚕食,最终将草原变成我大明的万里牧场,自然从此之后再无忧患。”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的眼睛微微一亮,自从他当皇帝一来,他每年都要为小王子南下的事情烦恼。

    一到冬天的时候,这小王子就必定领军南下,在中原大地上大肆的烧杀抢掠,每一次都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时候甚至于还敢朝着京师这边袭来,幻想下能不能再次占据这神州沃土。

    弘治皇帝很想狠狠的修理这些犹如豺狼一般的鞑靼,但是往往都是有心无力,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太渣了,依托城池防御还能够抵挡一二,这要是出去野战的话,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

    现在听到朱厚照的话,仔细想一想或许真的还是有可能的,依靠水泥修筑起来的兼顾城堡,再加上这宽敞的水泥马路,或许真的可以慢慢的蚕食掉整个草原。

    相比起弘治皇帝脸上的喜色,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则是互相对视一下,身为文人,他们的立场自然还是站在文人的立场。

    奉行的自然还是文人的治国之道,这皇帝就应该以仁德治国,至于这区区外患,有了水泥这个神器,以后自然是高枕无忧,根本就不应该想着去蚕食草原,主动招惹豺狼。

    更何况这草原乃是苦寒之地,远不如中原大地的富庶和繁华,又何必劳民伤财的去占领,纵然是占领了,这草原又不能种粮食,只能够放牧牛羊,又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三人的脸上都微微露出了苦笑和无奈的神情,弘治皇帝还是很听他们的话,这朱厚照现在才如此之小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看起来似乎还自己的蓝图和构想。

    将来等到他君临天下的时候,怕又是武将勋贵们崛起的时候,这好不容易才打压下去,有了现在众正盈朝的局面。

    而且现在弘治皇帝似乎也对武将勋贵有了新的看法,每每有什么事情也是会咨询下这英国公张懋的意见,这也是让几人心急如焚,但却又无可奈何。

    这大明虽然是文臣掌权,但是皇帝的权威自然是无可置疑的,如果皇帝真的要做什么事情,他们即便反对,皇帝依然还是有很多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沿着这条蜿蜒的公路看过去,一直看到尽头,想要看到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




第225章,弘治皇帝的思索
    “殿下高见,臣远不及也。”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岂可轻易言战。”

    谢迁看了看身边的朱厚照,这个年轻的大明太子,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劝说他不要动不动就想着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谢公说的是,我们一向与人友好,以忠孝礼仪威服四海,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古以来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强者支配一切,信奉的是刀与剑,根本不知礼义廉耻,不识教化。”

    “纵然我们对他们友好,他们依然还是狼子野心,屡屡觊觎我中土神州,更是年年扣边劫掠,这并不是我们要轻言战事,而是不得不反击,否则他们只会以为我们是好欺负的,将我们当成了草原上的牛羊一般,只要有需要就过来收割,一波接一波,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朱厚照看了看谢迁,想了想回道。

    听到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很是欣慰的点点头,关于这一点,他也是最近才有这样的认识。

    他登基也是已经有十一年了,在以前他一直以来也都是听从了文官们的建议,认为应该是以仁义道德治国,在对外面也多是如此。

    但是草原的游牧民族每年都要扣边,每年都要南下劫掠一番,每一次南下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有的一切都被抢的干干净净。

    从可以吃的粮食到衣服、布匹、盐巴、铁锅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会抢劫的干干净净,就如同是乞丐进入到了富人的家里,肆意抢掠,看到什么就抢什么。

    原本因为盐引制度而繁荣起来的边镇地区,这些年来越加的萧条,大量的边民或是被杀,又或者是逐渐的逃难离开了边镇地区。

    特别是将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之后,这边镇地区就更加的空虚,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在边镇地区的防御力量,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防线更是变的漏洞百出。

    面对这些强盗,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用拳头和他们说话,就像去年,因为有望眼镜的缘故,提前知悉了小王子的动向,设下了圈套和埋伏,一举重创了小王子,这个冬天边镇地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不然的话,每一个冬天,弘治皇帝都要寝食难安,不仅仅是担心边镇地区的安危,更是担心着这草原狼会不会顺势威逼京城。

    弘治皇帝很高兴朱厚照现在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想一想现在的朝局,再想一想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弘治皇帝又是一脸的忧愁。

    如果大明军队有战斗力,他自然是还是很高兴看到这一点,可偏偏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自从土木堡之变后,这文人掌权,武将勋贵被打压的极为厉害之后,原先犹如虎狼一般的大明军队就变成了战五渣。

    以前还能够去草原上面逛一逛、顺带着狩猎一番,现在却是只能够依托坚固的城墙来进行防御,连野战都不敢,指望这样的军队来实现朱厚照心中的报复

    弘治皇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内心里面反而又变的忧愁起来,害怕将来这朱厚照登基之后,学英宗来个御驾亲征,要是大明再出现一次土木堡之变的话,那就真的要风雨飘摇了。

    此时此刻,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儿子了。

    “或许当一个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皇帝也是不错的。”

    内心里面,弘治皇帝又是如此的想道。

    可是再想一想这些年来面对草原狼的窘迫、被动和屈辱,弘治皇帝的内心又很清楚,朱厚照所说的是对的,大明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以前纳粮开中,盐商为了方便将粮食运输到边镇地区,纷纷大规模的招募流民前往边镇地区开荒种粮,这极大的加强了边镇地区的防御。

    但是这纳粮开中无法持续下去,改成纳银开中之后,边镇日渐衰弱,边军军需得不到保证,战力越来越低。

    这边军战力越低,草原游牧民族就更加肆无忌惮,年年扣边,年年劫掠,范围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长久下去的话,大明必然会被这边镇所拖垮,特别是这大明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最后全部都会被这边镇吸的干干净净。

    他知道,大明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否则纵然是朱厚照这个皇帝能够安稳一生,那下一个皇帝呢

    再过上几十年,上百年呢

    真正等到边镇彻底糜烂的时候,再和现在一样来上一次天灾呢,这大明的江山说不定以后就不姓朱了。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就更加的忧愁了。

    他是一个好皇帝,继承了这大明的江山,自然也是想着将这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直传承下去。

    同样的他也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好父亲,同样也是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够为儿子留下一些什么,能够为自己儿子肃清一些顽疾,方便他将来能够更好的统治这大明的万里江山。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再用余光看了看身边的这几位国之重臣,再想一想这一次北方三省的饥荒事情,接着再看了看脚下这条蜿蜒到视线尽头的宽敞水泥马路,心中顿时就有了很多的决断。

    “或许这就是大明转变的转机。”

    脑海中不自觉的就想到了刘晋,仔细的回想这个刘晋所做的一切。

    从望月楼这边遇到刘晋,听到他谈论大名之外的世界,到蜂窝煤的出现,再到现在,他在天津这边出海捕鱼、经商,解决了这一次的饥荒问题,更是让自己和朱厚照的腰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鼓起来,现在又是发明了水泥这样的神器。

    弘治皇帝的脸上又不自觉的露出了一丝微笑。

    弘治皇帝身边的朱厚照也好,还是内阁三阁老也好,此时谁都没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变化,谁都不知道弘治皇帝的脑海中想了很多、很多。



第226章,两父子的悠闲时光
    京城的街道上面,弘治皇帝正在非常随意的闲逛着,难道出来一次,看完了水泥马路,他也没有急着回去,准备在京城这边再看看。

    随着天津的海鱼源源不断的运进京城,再加上京城的粮商也跟着卖一文钱一斤的粮食,整个京城的局势彻底的稳固下来,朝廷自南方这边紧急调运过来的粮食也差不多快要到京城了,这个灾荒基本上算是挺过去了。

    粮食稳定,整个京城这边的人心也是渐渐的安定下来,慢慢也是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前段时间根本就看不到的各种小吃摊、面粉掉、烧饼摊等等也都纷纷再次开张,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响起这些小摊小贩们的吆喝声。

    前面因为粮食昂贵,这各种各样的小吃、面点之类的自然是无法经营,这让京城很多以此为生的家庭日子变的非常艰难。

    现在粮食大降价,甚至于还能够买到一文钱一斤的粮食,这些小摊小贩们自然是要抓紧时间赚钱。

    “炊饼了好吃的炊饼了,刚出炉的新鲜炊饼了”

    “包子了,包子了,香喷喷的包子咯”

    “馒头咯,香喷喷的馒头咯”

    弘治皇帝行走在街道上面,听着小摊小贩们的吆喝声,脸上都是洋溢着笑容,时不时的还要到一个个小摊小贩上面看看,甚至于还要买下点东西,一边吃也是一边走,丝毫没有顾忌自己皇帝的形容。

    弘治皇帝的身边,朱厚照同样如此,手里面拿着两个包子,一边走一双小眼睛也是是不是的朝四面方看去,似乎在寻找新的美食,嫣然也是一副市井小民的样子。

    至于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倒是相对矜持了很多,只是陪着弘治皇帝,对于弘治皇帝的样子,似乎也是见怪不怪了。

    “王氏蒸饺”

    朱厚照手里面吃着包子,来到熟悉的地方,小眼睛一下就锁定了一个以前特别喜欢的小吃摊上面,接着拉了拉弘治皇帝的手,宛如一个贪吃的小孩子一般。

    “好久没吃这蒸饺了,怪怀念的。”

    弘治皇帝同样眼睛一亮,和朱厚照一起出来尝一尝这民间的小吃,这是他和朱厚照都喜欢的一个活动,几乎可以说是吃遍了这京城的大小摊贩,这王氏蒸饺算是两父子最喜欢吃的一个小吃了。

    “来两份蒸饺”

    来到王氏蒸饺这里,弘治皇帝笑着说道。

    “好嘞两份蒸饺,您稍等。”

    卖蒸饺的王氏一见有客人上门,也是立刻高兴的忙碌起来。

    “夫人您这段时间没有出摊,我都挺担心的,害怕以后再也吃不到您做的蒸饺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瘦了很多的王氏,笑着说道。

    “不满贵客,前段时间粮食贵,我们这小摊小贩的根本就经营不起,连饭都吃不起,差点就饿死了,两百文一斤的粮食,这些奸商是要遭天打雷劈的,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典当了,但我那小孙子还是差点就饿死了。”

    “要不是当今皇帝圣明,特定让人运海鱼进京,我们一家老小都要饿死。”

    说到这事,王氏就一把辛酸泪,这饥荒真心是差点要了她的命,粮食卖的太贵了。

    王氏一家,以前主要是靠她卖这个蒸饺营生,这粮食贵,她的蒸饺生意自然也是做不下去了,没有了赚钱的营生,这边粮食又拼命的涨,一家老小每天都没有一斤粮食吃,差点就要饿死人了。

    听到王氏的话,弘治皇帝忍不住一阵愧疚,觉得自己这个皇帝真心没有当好。

    “这海鱼吃的还习惯吧”

    弘治想了想问道。

    “习惯,习惯,这海鱼肉刺少、没有土腥味、还非常的鲜甜,关键是便宜,一文钱一斤,这是我们穷人的救命稻草啊。”

    王氏连连点头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

    弘治皇帝笑了笑点点头,这让一旁的王氏一头雾水,不明白他的话里面到底是什么意思。
1...7374757677...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