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剧院里面唱戏唱的是穷书生与富家千金的故事,报纸上面刊登的也是书生奋发读书的故事,街坊邻居之间聊的最多的也是书生的故事了。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面,读书人的故事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也是最让大家喜欢的故事。
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多增加了200个名额,也是让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人数突破了史无前例的5万人,很多已经五六十岁的老爷爷都颤颤巍巍的在自己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参加考试。
很多原本都已经熄了科举考试之心的人也是想着这一次名额多,再过来试试的想法。
再加上现在大明的交通变得更加的便捷,有汽车,火车,轮船等等,让进京赶考也是变得更加轻松起来。
还有就是大明人的生活水平变得更高,读新学的人多,读旧学的人比起以前来同样更多。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是史无前例的有5万人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再加上还有一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做的秀才也到京城这边来凑热闹,看热闹什么的,预计科举考试期间京城这边可能会有超过十万读书人。
没办法,现在的交通太方便了,大明的火车几乎是已经覆盖绝大多数的省了,连西南的云贵川地区都已经通火车了,有火车这进京就非常的轻松了。
再加上还有汽车,轮船,摩托车等等的交通工具,水泥道路更是到处都有,这闲着没事,去京城这边看看科举考试,感受下气氛也是很不错的,反正现在大明也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限制,想去就去。
即便是很多普通人,没事做的也可以来京城这边凑热闹,感受下科举考试的氛围。
这不还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的学子从大明的各地云集到京城这里来,用他们的话来说,提前前来京城,那是为了熟悉京城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这样才不会水土不服。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当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考生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发挥失常,最终遗憾终生的事情。
很多考试到了京城之后,因为是秋冬考试,故而天气比较冷,有些南方来的学子就感染了风寒,这自然是无法发挥好。
还有就是一些考生赶路赶的太急了,以至于都没有好好的休息和温习,导致考试时发挥失常的。
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这提前来京城的话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提前来京城这里熟悉京城的气候,同时也可以在京城这里安安心心的好好准备,不必急急忙忙的。
相信这一点的考生很多,故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这边准备科举考试。
当然了,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社交也是很重要的。
这拜访下朝中的诸公,有关系没关系的硬拉生扯也是要扯上关系,什么同门,同乡之类的,总之都是要多去走动,走动,临走的时候再要点墨宝什么的,这都是规矩了。
这以后如果高中在朝为官的话,这些可都是路子,也都升迁的重要途径了。
此外,这同年同乡同门之类的,一起参加这次科举考试的那也是要多走动,走动的,到时候说不定一起高中的话,这以后可就是在朝为官了,彼此当然是要互相多提携,帮衬一番的。
反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读书很重要,这叫交朋访友什么的也同样非常的重要,提前来京城,这自然是要多走动,走动,多认识一些大明的才子,朝中的诸公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读就学非常要钱的缘故了。
这无论是去拜访在朝为官的前辈,还是说和三五好友吃吃饭,逛逛青楼,去潇湘馆听听曲什么的,那都是非常花钱的。
别的不说了,这去拜访朝中的诸公,根据级别和职务的不同,这随随便便一次都是要几百两银子的,甚至于伴随着大明的发展,现在的行情都已经涨的非常厉害了,几百两银子都已经有些拿不出手了,都要上千了。
这如果是朝中重要的大臣,位高权重的,那花费就更大了,可能随随便便大几千上万两银子就没了。
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根本就玩不起。
还有这读书人聚会去的地方都是非常花钱的地方,比如去潇湘馆听一次曲,喝茶喝酒什么的,随随便便一次也是几十上百两银子什么的。
反正都是花钱的地方,没钱是真心读不起旧学的,也玩不起来的。
诸多的因素在一起,也是让京城这边才刚刚开始要入秋的时候,整个京城就已经变得无比热闹起来。
到处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穿着长衫,拿着扇子在哪里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谈天论地,高谈阔论的读书人。
同时经常的商家们也是开始纷纷你的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出来,什么对对子免费吃饭喝酒,什么诗会,酒会之类的多如牛毛。
不过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胡希文来说,他之所以提前来京城赶考,那都是为了能够好好的准备考试,争取一举高中。
胡希文是四川成都人,祖上还并不是成都人,而是来自四川的大山里面的农村人,成都自从通了火车之后就迅速的发展起来,也是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发展引擎,吸引了大量的人前往成都工作定居。
胡希文的父母也是在那个时候迁移到了成都,并且在成都这边靠着打工赚钱为生,因为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故而胡希文的父母也是拼尽全力的送胡希文去读书私塾,希望他能考上当官,光耀门楣。
胡希文也是不负众望,自幼聪慧,读旧学颇有天赋,现在仅仅才十八岁,去年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高中举人,这次秋闱,他的老师以及四川的学政都认为他必定可以高中。
别看他人年纪轻轻,但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很有才华,关键是他读书还很刻苦,现在一同来京城的书生都去到处走亲访友了,唯独他胡希文依然还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认认真真的读书备考。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他囊中羞涩,根本就跟不上那些人的消费。
为了这一次进京赶考,他父母足足将攒了几年的银子100多两银子交到了他的手中,这点银子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根本就不经花,但如果只是吃住的话肯定是足够的,所以必须要省着点。





大明镇海王 第2172章,儿行千里母担忧
100多两银子,放在以前那是一大笔钱,但是放在现在的大明来说,并不算什么,京城这边的普通人,工作一年也能够赚200两银子。
伴随着全球贸易和殖民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全世界的财富都在向大明帝国集中,导致大明的物价,人工等等都在快速上升。
几十年前谁要是带个100多两银子进京赶考的话,那都算是有钱人了,但现在,真心是最穷的书生了。
但即便是这100多两银子,都还是他父母辛辛苦苦攒几年攒下来的,因为胡希文读旧学是非常花钱的。
束蓨也是水涨船高了,越来越贵,一年随随便便都是要上百两银子的,他父母那是咬着牙齿的顶着。
庆幸的是胡希文很争取,第一次乡试就高中,这已经是举人了,这身份和地位就不一样了,如果这次会试还能够高中的话,那就真的是鲤鱼跃龙门,世代的农民咸鱼翻身了。
提前来到京城,胡希文也是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租金比较便宜,直接就住下来,每天都是在努力的备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是越来越思念自己的父母。
咬咬牙胡希文也是决定打个电话回家,成都这边在自己离开的时候也是已经通电话了,自己父母在成都租房的房东家里面就装了一部电话,自己来时就就已经抄下了号码。
打电话回家非常的昂贵,随随便便打一次可能一两银子就没了,以前的时候胡希文是舍不得,和自己一同前来赶考的那些人倒是有事没事就往家里没打电话。
他们那些人几乎家里面都装了电话,也都不差那点钱什么的,但胡希文不同,他带的银子有限必须要省着点花,而且这银子都是自己父母辛辛苦苦一分一分攒下来的,胡希文实在是不舍得乱花。
胡希文找到了自己的同年好友,也是一起前来赶考的孙云和陈茂义。
“孙兄,陈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时间,可否教我使用电话,我实在是想念家里的父母,想打个电话给他们。”
“没问题,胡兄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走。”
孙云和陈茂义一听,顿时就一口答应下来。
读书人嘛讲究的是身份呢,至于贫富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只要能够高中,这即便是像胡希文这样的穷书生,这以后也不用为钱的事情发愁,有的是人送钱过来。
胡希文年纪轻轻,现在才十八岁就来参加会试,并且老师和四川学政对他评价极高,这胡希文可是前途无量的。
他们对胡希文也是尤其重视,时常都会自己掏腰包的带胡希文去到处走走看看,只是胡希文往往会拒绝。
这种聚会什么的,都是请来请去的,自己没钱玩不起也就少去凑热闹。
孙云和陈茂义带着胡希文来到了一处电话亭这里,电话亭这里的人很多,都排着队,可以看到很多的书生。
这些来自大明各地的考生,一个个都是举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在大明各地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电话这种时尚的东西他们自然也是最先接触的。
“喂!”
“老爹,我没银子了,赶紧去银行往我的账户上转几万两银子过来。”
“你吃银子的话,上次才转2万两银子,你就花光了?”
“没办法啊,这京城的消费很高的,去拜访了几个当朝的同乡,银子就花的七七八八了,这还要参加各种聚会什么的,那都是要花银子的话,我都已经很省着来了。”
“行,你别就知道吃喝玩乐,还是要好好去备考,这高中了才有用的。”
“知道了,知道了,我这不是在为以后做打算嘛,考不上的话,有关系也还是可以去当官的,也同样有机会提拔的。”
“我再给你转几万两银子过来吧。”
“.......”
“娘子,有没有想我?”
“恩,相公,家里一切都好,不必太过挂念,好好备考,争取一举高中,到时候也好光耀门楣。”
“知道了,我就是想娘子你了,所以才打电话回来的。”
“......”
“秋云,我好想你。”
“李郎,我也是,你要好好的努力,争取高中,到时候我父母也就无话可说了,必定同意我们的婚事。”
“我知道,不过今年恐怕是很难了,据说这一次有超过5万人前来参加科举考试,但名额只有700多个,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李郎,只要你尽力了就可以,不管如何,此生我非你不嫁。”
“嗯,我一定要高中,到时候再风风光光的将你娶进门。”
电话亭这里,来自大明各地的书生们在纷纷打电话回家。
足足等了1个多时辰,这才轮到了胡希文。
在孙云和陈茂义的帮助下胡希文拨通了自己家房东家的电话。
“是那个?”
电话里面传来包租婆略显粗狂的声音。
“王婶,我是胡希文啊。”
“是胡希文啊,你从京城打过来的吗?”
“是的,我从京城这边打过来的,能不能麻烦您去叫下我父母过来接电话?”
“可以,可以,你等下,我让娟儿先和你聊着,我去叫你父母。”
王婶对着一旁的女儿李娟示意她过来接电话。
一直以来王婶都想要撮合自己的女儿和胡希文,想要把女儿嫁给胡希文,尤其是当胡希文在去年乡试高中之后,那更是如此了。
这个胡希文人和年轻,才十八岁,长相也是比较俊俏,再加上才华横溢,又有功名在身,这绝对是大大的潜力股。
关键是胡希文一直以来都未婚娶,简直就是钻石王老五了。
但奈何胡希文对于她长相丑陋,身材发胖的女儿没有丝毫的兴趣,无论如何撮合,胡希文那都是坚决不同意的。
很快,电话里面就传来了一道温柔的声音:“希文哥~”
“额.....”
胡希文一听,顿时额头都大了,要不是没办法的话,他实在是不想打到她家去。
胡希文和李娟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左看看时间右看看时间,足足半个小时,胡希文的父母这才过来接电话了。
“希文。”
“娘!”
“你在京城这边怎么样?”
“我听人说京城这边什么都很贵,有的人带着几千两银子去都不够花的,你是不是没盘缠了?”
电话里面,胡希文的父母听到了声音,也都是非常的激动。
这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听到儿子的声音,那自然是高兴的很,同时很快又猜测可能是盘缠不够了,这才电话回来让家里寄钱过去。
“不是的,娘,我的盘缠还足够呢,我就想你和爹了,所以打电话过来道个平安。”
“我和你爹都好着呢,你这银子也不要省着,该花的还是要花,现在是举人了,还要考科举,这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回头我就去找你舅舅,你叔伯他们借钱,再给你借几百两银子过来。”
“不用借,不用借,要银子的话,我们家出都可以的。”
旁边的包租婆一听,顿时就连忙大声的说道。
“不用,不用,我现在还有盘缠,真的足够用了。”
胡希文一听,顿时就吓的半死,那里敢用包租婆的钱,到时候逼着娶她女儿的话,自己还不如死了算了。
“希文啊,家里面一切都好,不要挂念。”
“银子我们会再给你筹集一些过来的,该用的还是要用,不要省着,吃好喝好,住好来。这样才可以考的好。”
“京城这地方,什么都要花钱,又都贵,我听人说了,有些进京赶考的都带着几千两银子呢,我们家虽然穷,但是找亲戚朋友借一借的话,大家都还是愿意借钱给我们的,随便借几百两银子还是借得到。”
胡希文父亲接过电话也是和胡希文说起来。
“爹,真的够,我的银子够的,现在都还剩很多呢。”
胡希文一听,顿时就泪流满面,为了自己读书的事情,从小到大,父母不知道吃了多少的苦,读旧学实在是太花钱了。
而且亲戚朋友也没少说这个事情,说读旧学没什么用,还是读新学更好,好找工作什么的,也就是去年自己中举之后,大家这才改变了这个看法,也对自己家客气多了。
“不管你够不够,回头我都会让人寄钱过来,你该花的还是要花的。”
“真的不用,够花的。”
胡希文和父母又再聊了20分钟,听说打电话很贵之后,也是赶紧挂了电话。
一通电话也是稍微缓解了胡希文的思亲之情,但同时也是更加坚定了他要高中的决心,家里面供他读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父母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了,自己要是不中,这三年后再来,父母又要省吃俭用浪费三年的时间来攒盘缠。
虽然现在是举人,有身份有地位还可以免田赋什么的,但是现在田赋的缴纳比例已经很低了,根本就和以前不一样了,没多少人会将自己的田投靠到举人名下了。
这也导致现在的很多举人比较穷,还是要考上进士了,能够当官了,才真正可以变得富有起来。




大明镇海王 第2173章,科举改革的提议
因为科举考试的到来,整个京城变得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才子们在京城各地不断的卖弄着自己的才华,诗会、酒会、文会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层出不穷。
朝廷这边也在为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做着准备,这次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超过五万人前来京城赶考,举办如此庞大的科举考试,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做好充足准备的。
贡院,会试举办的地方。
此时,刘晋和王守仁正在礼部尚书方永良的陪同下正在视察贡院的准备工作,这是朱厚照登基以来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朱厚照对此事也是尤为重视,这次的主考官就是内阁大臣王守仁,级别比以往要高不少,也显示出天子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都多少年了,这贡院怎么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可不行啊,我大明方方面面都发展了,着贡院也进行一些改变了。”
刘晋在贡院里面走来走去,不断的视察着,现在都已经是正德二年了,当年自己科举考试的时候还是弘治十二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的时间了。
然而这贡院除了规模变大了之外,其它方方面面依然还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考位依然狭窄逼仄,坐着还好,要在里面睡觉的话,根本就展不开身子。
还有贡院这里的卫生条件依然和几十年前一样,靠近茅厕的考位依然臭气熏天,谁要是倒霉的抽到了臭号,这考试时的战斗力都要下降一大半。
看到这些,刘晋那是相当的不满意。
小小的一个贡院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古代社会的进步是极其微弱的,几十年的时间了,大明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可是这里呢,依然还是如此的简陋,没有任何的变化。
“刘公,这科考之所,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这轻易变动的话,不太好吧?”
方永良一听,想了想说道。
“有什么不好的?”
“这考生辛辛苦苦的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在这样的环境如何让人好好的考试?”
“抓紧时间进行整改,比如安装电灯,考试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天晚的早,看不太清,蜡烛的亮度有限,又不太安全和方便,直接全部换成电灯,更亮也更安全和方便。”
“还有这个茅房这里进行整改,要有自来水冲刷,建排污系统,防止臭气熏天,影响考生,此外在考场这里增设开水房,方便考生考试的时候喝开水,冬天的时候喝冷水会拉肚子,影响考试。”
“另外这一次考试的人数非常多,超过5万人前来京城考试,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必须要准备好,不要搞的乱七八糟的。”
刘晋看了看四周说道。
“是!”
方永良一听,也是连忙点头。
只要刘晋开口就好办,反正现在朝廷也有钱,这银子花在科举考试的事情上,大家也无话可说,况且这个改好了,这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也会多有赞誉之词。
“这条件啊确实是太简陋了一些。”
王守仁笑了笑感叹道:“想当年我们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考试的几天时间啊,那真的是难熬。”
“现在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确实是该变一变了。”
王守仁也是感慨万千,当年自己参加科考的时候还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这一转眼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自己马上都要花甲之年了。
当初一介书生现在也是已经成了手握大权的内阁大臣,时间过得太快了。
想当年自己在这个小小的考棚里面,艰难的熬过了几天的时间,想想都觉得真是不容易。
“是,我一定仔细的进行整改。”
方永良也是连忙说道。
“老王啊,这时间是过得真快啊,当年你我同期,算算时间都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岁月不饶人啊!”
刘晋笑着和王守仁回忆起当年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来。
“是啊,都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不过我依然还记忆犹新,当初我就是在丙字23号考棚,就是这个考棚里面考试的。”
王守仁也是笑着点点头,随即来到一处考棚说道。
“哈哈,那你运气可不算太好啊,这里离茅房可不算太远,我当时的位置可是很不错的。”
刘晋顿时就笑了起来。
“还好,还好,要是再过去几个位置的话,我估计我可能就要名落孙山了。”
王守仁也是笑了。
旁边的方永良以及礼部的官员也是仔细的听着。
脑海中也都在回忆自己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场景了,当然和眼前的这两位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自己都已经一把年纪了才做到了尚书的位置,估计着也干不了多久了,可是眼前的这两位呢,不仅仅早早的就位极人臣,关键是年级都还很年轻。
王守仁明年才六十岁,刘晋这也才刚刚四十九岁,人比人气死人啊。
还有刘晋和王守仁他们那年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考试那也是出了很多的名人,像眼前的刘晋和王守仁就是最有名的。
当年刘晋是状元,王守仁是榜眼,现在刘晋是内阁首辅,王守仁是次辅,两人都非常的受天子的重视和信任,又都是才华横溢,经世治国之能臣,早已经名满大明了。
除了这两人之外,弘治十二年科举考试出身的人现在很多都已经做到了中高层的位置了,像天津府的府尹丰熙现在都已经是三品大员了,未来有机会肯定是能够进六部尚书侍郎的。
还有辽东省的伦文叙,当年是探花,现在也已经是正三品的封疆大吏了,此外还要香港总督唐伯虎,正四品的官员,据说很快就要升三品了。
另外还有河中省的布政使刘龙,那也是三品的封疆大吏了,可以说弘治十二年科举考试的那一代被后面的这些学子们称为黄金一代。
因为这一代的考生当中出了太多、太多的牛人了。
1...948949950951952...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