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以前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个新学是旁门左道的杂学,不值一提,也不值得去学。”
“但这真正的学起来的时候,这新学也是相当的不简单啊。”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数学就非常的有意思,很多的问题和事情其实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和解决。”
孙云放下手中的一本初等数学大全,忍不住赞叹起来。
作为传统的读书人,他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去看过新学的书籍,现在为了科考,也是不得不去学习新学的内容。
这一学就赫然发现,新学的内容其实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
并且比起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来,这新学的内容更广,知识面更宽广,同时也更加的有意思,更加的需要活学活用,灵活的思维。
“确实是不简单啊!”
“我现在正在学习基础物理的内容和知识,原来很多的东西都跟物理有关,空气的浮力,大气的压力,水的浮力,还有摩擦力等等,这物理的知识学好了,还是很有用的,还有这个电与磁,电磁之间可以互相产生,电生磁,磁生电,各种各样的现象。”
陈茂义也是跟着说道。
“这以前不屑于去学,总是觉得这东西是旁门左道,不如圣人学说,但现在看来,这新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专门的研究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加以利用也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的这些新事物了。”
“这蒸汽机其实就是烧开了水,让水的蒸汽来推动活塞做工的,原理非常的简单,但真正要去做的时候,这里面又还有很多、很多的学问在里面了。”
“可不嘛,这新学还是很博大精深的,以前的时候我弟弟妹妹读新学,我就自学了新学的不少的内容教他。”
“这新学其实还是非常厉害的,比如现在新学的一些教授都在研究着计算光的速度,据说初步计算出来的数字非常的惊人,说光的速度大概在29万公里每秒。”….胡希文也是跟着开口说道。
“胡兄,你还学过新学?”
孙云、陈茂义一听,顿时就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这胡希文感情还学过新学啊,这岂不是说他在这次的科举考试当中要占尽优势了。
要知道大家以前可都是很少有去学这个新学的,现在都在临阵磨枪呢,但新学内容很广泛,这临时2个月的时间能够学到多少?
这还是自学,恐怕到时候大家考的都要很糟糕,这胡希文以前自学过,优势可就太大了。
“你们也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我家就只能怪供我一个人读书院,我的弟弟妹妹都去读新学。”
“我父母又没有文化,这家里面很多时候都是我来辅导,所以新学的东西,我很早就开始去学了,自学之后再来教弟弟妹妹,对于新学倒也知晓一些。”
“这次也算是运气吧,没想到朝廷竟然会进行这方面的改革。”
胡希文笑着说道,心里面是已经乐开花了,这次改革对自己来说优势很大,自己从小看弟弟妹妹的书长达,虽然是自学,但他人聪慧,很多东西一学就会了。
“胡兄,胡兄,我们这不懂的,你可是要多多的指点下我,教下我。”
孙云顿时就连忙说道:“这次胡兄想必必然是可以高中了,胡兄这才十八岁,这要是能够一举高中的话,这以后可就前途无量了啊。”
“是啊,胡兄这次说不定真的能够一次高中啊!”
陈茂义也是说道。
新学考试的内容占比达到总分数的三成,这胡希文的优势太大了,绝对是可以轻轻松松就高中的。
“哈哈,是有点优势,不过也不能说的太绝对了。”
“倒是两位兄台,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这次必定能够高中!”
胡希文笑着说道。
“别提了,别提了,我都已经第三次来京城参加会试了。”
“现在会试的竞争实在是太大了,这次虽然增加了200个名额,然而这次参加会试的人数确实超过5万人,五万人争夺700个名额,百里挑一啊。”
“想要高中实在是太难了!”
孙云摇摇头说道,说实话,这科举考试的竞争确实是太大了,每次几乎都是百里挑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能够高中除了自身要有才华之外,更多的有时候还是要看运气,看这考题是不是刚好自己知道,复习到了,自己写的又符合考官们的胃口。
要知道即便是像祝枝山这样的大才子前前后后考了七次都没有高中,文征明这样的才子甚至于连举人都考不上,你就可以知道在这个科举考试的时代。
不仅仅是要有才华,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死记硬背,对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因为考试的题目是越出越偏,摘字断章什么的,仅仅只是破题的时候,如果记不到出自哪里的话,那是直接就要落榜的。….“是啊,高中确实是太难了,我这都已经第四次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陈茂义也是跟着无奈的叹气。
金榜题名,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但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看看这京城的考生,很多都已经四五十岁,白发苍苍了,这考了一辈子都始终考不上,考个三四次的都算是正常的了,这考六七次的也不算奇怪,有些人考了十几次也是有的,从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三十少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了。
尤其是现在大明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科举考试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这会试,乡试的时候竞争压力同样非常的大。
以四川为例,四川是人口大省,考生众多,即便是读旧学的人也有很多,每次乡试考试的时候,四川这边旧有一两万人参加乡试,然而四川每次乡试中举的名额却仅仅只有100个左右。
同样也是百里挑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极其的残酷。
胡希文能够一次性就考过,这也说明了胡希文确实是非常的有才华,能够得到四川学政的赏识。
孙云和陈茂义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别看他们和胡希文称兄道弟的,但其实他们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比胡希文的爹年纪都更大。
只是读书人嘛,从来不看年纪的,只看级别,大家都是举人,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同期了,又都是四川人,那就是同乡了。
这就是关系了,以后谁飞黄腾达了,这个都是极为重要的关系,以后还要经常往来的。
“孙总,陈总,不必气馁!”
“这次科举考试改革,说不定就是我们的机遇,到时候我们三人要是能够同时高中的话,这也是一桩美谈!”
胡希文笑着安慰道。
“对,对,胡兄说得对,说不定这次我们三人都能够高中呢。”
孙云、陈茂义一听,顿时就开心的笑了起来。
这科举考试的时候最喜欢听到的就是这话,高中、金榜题名等等,最忌讳的就是听到名落孙山,屡试不第之类的词汇了。
“继续看书,继续看书,好好的抓紧时间,2个月也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
“听说这次的主考官是当今内阁次辅王守仁王公,王公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又是内阁大臣,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这以后可就飞黄腾达了。”
“是啊,是啊,继续努力的学习,新学博大精深,不过这次是第一次引入新学的内容,想必不会太难,只要我们略微学习,还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听说了嘛,有不少的学子跑去东华门闹事了,说是扬言要罢考呢。”
“别瞎去凑热闹,到时候天子一怒,直接取消功名和考试资格的话那就完蛋了。”
“就是,这天子引入新学,那也是为了我们这读书人好,为的是江山社稷,为的是大明的长久繁荣,多学习一些东西总是好的,他们在哪里闹,能够又什么好处?”
“这次的科举考试变革,听说是当今内阁首辅刘公主导的,朝中虽有大臣反对,但大部分的大臣都是支持的,天子对此更是支持。”
“就是,别理会那些人,我们好好读书,到时候一举高中!”
ps:求票票~~ .
中华田园牛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大明镇海王 第2177章,对读书人不能太好
京城皇宫东华门这里,几百个学子浩浩荡荡的来到皇城门口,将守卫这里的士兵们给的吓的半死,赶紧在门口这里架起了拒马,同时一队队的卫兵迅速的调集过来,明晃晃的刺刀,黑黝黝枪口齐刷刷的对准了朝着宫门走来的这些读书人。
同时一个紧急电话也是直接打到了尚书房这里,惊动了正在召集大臣开小会的正德皇帝以及刘晋、王守仁、杨云他们。
“什么?”
“有书生到东华门闹事?”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火冒三丈了。
这些读书人是真心不给自己面子啊,竟然到东华门来闹事,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嘛。
“陛下,或许是有读书人对于科举改革之事不满,所以前来上书请愿的。”
刘晋想了想也是猜测道。
这种事情可大可小,这往大了说一群人朝着皇宫而来,这是要干嘛?要造反吗?
往小了说也不过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书生受人蛊惑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后果可就严重了。
所以刘晋也是先给它定个性,别让朱厚照脑子一热的直接将这些人都给砍了,那就要写进史书里面,狠狠被批评一顿了,连带自己也肯定是少不了被史官抨击一番的,到时候就要遗臭万年了。
“科举改革是朕和朝中诸公根据当今我大明之形势和发展要求来进行的,岂是这些无知书生们能够理解和妄图干涉、阻扰的。”
“传朕旨意,所有参与此事的人一律革除功名,取消科考的资格,如果再有闹事者,直接发配到澳洲去。”
朱厚照可是非常的不爽,这朝廷大事,这些书生们来闹什么?
朝廷有什么规矩,你们照着做就是了,上面既然如此决定的,自然有它的道理,哪里轮得到这些书生们来指手画脚,还一群人一起到东华门来,这是要干嘛?
这是要逼朕吗?
惹毛了我,全部给发配到澳洲去牧羊。
“陛下,请先容臣等好生去劝说一番,如果他们不听再来处罚也不迟。”
刘晋和王守仁等人一听,也是赶紧齐声的说道。
功名对于读书人来说太重要了。
这不仅仅是关系着身份地位、利益,更是一种荣誉!
像历史上的唐伯虎因为卷入科考鬻题桉,最终被剥夺了功名,且永远不得为官,只能为小吏,这对于唐伯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对于他这样的大才子来说,功名不仅仅是身份地位同时也是一种荣誉,属于读书人的荣誉。
要知道天下的读书人千千万万,能够考上举人的凤毛麟角,这能够考上进士的那更是难上加难。
考上举人、进士,这是无数大明读书人一生的追求。
这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功名,还取消他们参加科考的资格,这比杀了他们还难以接受。
“好吧。”
朱厚照看看大家,勉为其难的点点头。
在朱厚照看来,劝说个锤子。
自己新皇帝上任正要烧三把火呢,你们自己撞到了自己的刀上,那就别怪自己不客气了。
不狠狠的惩处这些读书人一番,他们还不知道这天下到底是姓什么呢。
自己的父皇弘治皇帝就曾经说过,这些读书人要说有骨气吧,有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骨气,但要说软骨头吧,他们又都是软骨头。
你越是对他们重视,对他们关怀,他们越有可能得寸进尺,你越是对他们严苛,对他们严厉,他们反而更听话。
像弘治皇帝早期的时候,这些文官谁会怕弘治皇帝啊,个个都恨不得吐弘治皇帝一脸唾沫,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刚正不阿,显示自己敢于直谏。
但后来伴随着大明不断的改革,几次狠狠的修理了一番那些守旧派的大臣之后,大家都知道弘治皇帝不跟你开玩笑了,这些大臣一个个反倒是变得听话,老实多了。
读书人的那点尿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厚照时常去看望弘治皇帝,弘治皇帝也是会给朱厚照传授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这让朱厚照也是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不像弘治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人很年轻,什么都不太懂,被文官们都要给忽悠瘸了,竟然还差点废了厂卫,让自己变成的瞎子、聋子,什么都听文官们的,都信他们的话。
朱厚照很清楚,对这些文人、文官什么的不要太客气了,否则他们只会蹬鼻子上脸。
刘晋、王守仁、钟番、童瑞、方永良等人急匆匆的赶往东华门。
当来到东华门的时候,只见东华门外黑压压的跪着好几百人,为首的人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捧着一份请愿书。
当见到刘晋、王守仁他们这些身穿绯红色仙鹤衣袍的人出来时,这些人顿时一个个都激动起来,这出来的可都是朝中的重臣,赫然都是一品大员。
“科考在即,尔等不好好去备考,为何聚众在此?”
刘晋看看他们,冷冷的问道。
“我等学子全部都是本次科考的考生,总计823人,在此向天子请愿,请求天子废除新发布的科举改革方案。”
为首的学子薛甲连忙恭敬的说道。
“科技改革是天子和朝中诸公根据大明现在的发展形式和变化所做出的重要国策,岂能说改就改,你当这是儿戏吗?”
刘晋看看这个薛甲说道。
“科举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国本,这国本岂能轻易变动?”
“况且自古以来我等读书人只读圣贤书,根本不需要去学那些旁门左道的杂学,现在科考增加新学的考试内容,我等学子又没有任何的准备。”
“圣人之学乃是真正的大学问,新学是旁门左道的杂学,现在让我等学子去学新学,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嘛。”
薛甲也是连忙说道。
“是啊!”
“八股取士这是开国时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岂能说改就改?”
薛甲的旁边梁怀仁也是跟着说道。
“朝廷为什么要科举考试?”
刘晋看看他们问道。
“当然是为了选拔才能之士,辅助君王治理万民。”
薛甲连忙说道。
“那好,你觉得你们这些人当官的话都能够做的很好吗?”
“现在大明发展的如此迅勐,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如果只是读四书五经的话,是不是不够?”
刘晋点点头,随即说道:“为什么要加入新学的考试内容?”
“这是因为在新的时代,对于官员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官员要有更宽广的知识面,要懂的更多,知道的更多。”
“不仅仅只是限于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还要知道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唯有拥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才能够说更好的辅助好天子治理百姓。”
“不然你以为只是喝喝茶看看报纸,念念诗就可以治理好一方的?”
“都回去吧,好好的准备考试,这一次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新学大家都没学,现在好好学,多少还是能够学到一些东西。”
“要知道当你们在这里闹事的时候,其他人却是一边在看你们的笑话,一边在用功的备考,到时候他们考上了,你们落榜了,你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国家大事,由天子和朝中诸公在决定,尔等只需要听从就可以,等到将来,你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朝廷基石,天子肱骨的时候,你们才可以真正来参与国家大事。”
刘晋算是苦口婆心了,也都是体谅着这些读书人的不容易。
这寒窗苦读十多年,好不容易考上举人前来参加会试,这要是直接被剥夺了功名的话,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眼前的这些人,有些人的年级比自己都大,这是寒窗苦读几十年啊,太不容易了。
听到刘晋的话,不少人也是直点头。
这次来参加科考的人足足有5万多人,但来到这里的只有几百人,很多人嚷嚷着要来,但真正来的时候又找不到人影了。
刘晋说的不错,大家在这里闹事,那些人可能就在看热闹,还在学习新学的内容,就等着科考的时候金榜题名呢。
当场就有不少人纷纷的起身,对着刘晋、王守仁等人行礼散去,有这功夫来闹事,还不如好好的去学习。
这国家大事那是天子和朝中诸公来决定的,还轮不到他们这些书生来指指点点,刘晋说的不错,自己当自己走到了那个位置上了,才能够真正的来左右大明的发展。
眼下聚在一起,那就是闹事,惹毛了,到时候说不定连自己的功名都给革除了。
“你们,你们!”
看到有人很多人离开,薛甲和梁怀仁等人顿时就生气的指着他们。
“你们全部都统统散去,好好的去备考。”
“再继续闹下去,天子都已经下旨了,如果尔等不识好歹,不知感恩的话,到时候一律革除功名,取消科考资格,全部流放到澳洲去牧羊。”
刘晋冷冷的看着他们说道。
听到要革除自己的功名、取消科考资格,还要流放到澳洲去牧羊,顿时剩下的这些人一个个也是赶紧纷纷起身,果断的选择走人。
再闹下去,自己这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白费了。




大明镇海王 第2178章,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随着天气逐渐的变冷,正德二年的科举考试也是如期而至,整修一新的贡院这里。
来自大明各地的五万多名考生排着队,非常有序的核验身份,检查有无夹带,然后依次排队进入其中,接着就是抽取考试的位置。
整个过程非常的严格,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是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贡院的四周道路都进行了封闭,有官兵站岗执勤。
等到最后一个考生进入考场之后,贡院的大门重重的关上,接下来的三天两夜,这五万多名考生就要在这里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奋战了。
胡希文默默的找到自己的考棚,位置并不是很好,因为旁边不远处就是茅房,放在以往的话,这个就是臭号了。
抽到臭号只能怪自认倒霉,臭气熏天的环境下,发挥要大打折扣,被熏天几天几夜,再名落孙山,这估计着是最惨的了。
不过好在,这一次,朝廷对贡院进行了重新的整改,重点就是茅房,增加了自来水冲刷和排水系统、排污系统,将影响降到了最低,胡希文的位置上已经不受任何的影响了。
找到位置,再仔细的看看考棚,考棚里面已经安装上了电灯,开关一开,明亮的灯光就亮起,比起以前用蜡烛来好多了。
同时可以看到在考场四周,很多地方都安装了电灯,整个考场都可以照亮。
不过考棚的位置依然逼仄,坐着还好一些,这晚上睡觉的话,依然还是只能够蜷缩着,非常的难受。
没办法,这就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要经历的事情,鲤鱼跃龙门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整个过程当中不知道要吃多少的苦,眼下的这点苦算什么,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罢了。
“铛!铛!”
“开始放题!”
伴随着众多的考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准备好考试,也到了开始考试的时辰,在主考官王守仁的一声令下,有衙役、官差开始放题,举着考题在考场四周来回的走动,让每一位考生都能够看到。
看到考题,胡希文顿时就心中狂喜,因为这刚好是昨晚上看过且好好温习了的内容,很快,在他的心中就有了大致的腹稿。
先是在草纸上写一遍,然后再仔细的进行推敲、润色,检查有无错误和不当之处,这科举考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很多忌讳的事情和内容。
比如大明天子姓朱,这猪字就是避讳,还比如当今天子是朱厚照,这自然也是要避讳的地方。
再比如朱棣抢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不能出现的,甚至于都不能有丝毫映射的内容出现,还有土木堡之变这样的丑事,那更是不能提。
这些都是要仔细的去检查,仔细的去规避。
同时还要根据主考官的喜好等等来写文章,写出符合主考官政治主张和观念的文章出来,这样才可以加分。
总之,科考需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这种以文章来定优劣的,个人的主观喜好影响非常大。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当其他人还在抓耳挠腮思索题目的出处来破题的时候,胡希文都已经非常快速的写完了,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誊写上去,反复的检查、仔细的揣摩。
其实科举考试的时间是非常充足的,不像后世限定了时间,考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的揣摩和慢慢的写。
“铛!铛!”
“交考卷,准备考新学!”
伴随着铜锣的声音响起,一个个衙役也是迅速的开始收取考生们手中的答题,接下来就是新增的新学科考内容了。
新学的科考内容和以往的就不太一样了,试卷都是提前印刷好的,现场发下去,和新学高考的考试试卷差不多,考生需要在规定地方填写自己的身份然后进行答题,答题使用的笔也都是新学学生们用的钢笔,当然也可以用毛笔。
1...950951952953954...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