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元将军,根据皇上的意思,估计接下来又会有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了。”梁奕不由得望着皇宫的方向小声开口道。
因为梁奕明白董高逸是绝对不会放任两国结盟的,东吴一旦落入这两国的手中只会大大的增加他们的实力,前几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唯一的做法就是出兵攻打,让他们后方失火这样一来放在东吴的兵力会大大的减少,这些年来经过东吴的不断发展,十多万的兵力还是有的,只要引起了大部分的火力挡住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说要帮助东吴,总之一个局面就是东吴国现在必须要存在着,并且不能够少一寸土地,不能少一个百姓。
闻言,元于也点了点头道:“不错,皇上是不会允许那样的事情出现的,只是现在的局面恐怕对我南齐朝不是有利的。”
“一旦出兵,要宣战的就是东汉和北魏两国,他们已经结盟无论攻打谁,另外一国都是会出手相助的,虽然我军实力大大增强,并且有战胜的可能,但是北边还有西凉虎视眈眈的看着,的确西凉的局势刚刚稳定下来,不过现在依然是韩冲再做皇帝,这样的机会他势必不会放过,到时候便是腹背受敌,是不乐观的局面,然而让他们任由的打下去同样不是办法,看来只能让皇上来决定了。”
话音刚落,两顶挨着的轿子同时停在了皇宫不远处的空地上,两人很默契的没有再继续谈论下去,除了轿子后便和其他的大臣走在一起朝着皇宫里面走去。
朝堂上,董高逸眉宇间有一丝的愁容被在场的大臣们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忧愁着什么。
说实话,他们这些大臣在刚刚得到消息的时候也是很头疼的,谁都没有想到北魏和东汉居然能够走到一起,并且有了共同的目标,这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如果现在两国的联军要出兵攻打南齐朝的话反而是有利的。
因为这样一来南齐完全可以采取防守的策略,不主动出兵不主动进攻,只是占据最主要的关口和易守难攻的城池,如此一来别说是两国盟军,就算是西凉朝参与进来都能够抵挡,以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打这样的消耗战。
然而他们选择的目标是东吴国,若是要选择进攻的话势必要大军压境,毕竟盟军放弃这个决定,这样一来就是面对面的打起来,肯定是不利的,容易被乘虚而入。
若是不选择进攻的话,东吴国一旦被破城而入,两国的实力会再次的增强,这对南齐朝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毕竟当初为了建立东吴国所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事情必然是要解决的,摆在面前的无非两条路,董高逸今日就是要拿出个决定来。
:。:
第七百二十三章 变动
例行的早朝,大臣们将各地报上来的事情一一上奏,能够解决的当场就会拿出解决的办法来,不能够解决的只有事后再来慢慢的商议,一件事情不可能在朝堂上讨论的太久。
“诸位爱卿,北魏和东汉结盟一事你们都应该听说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想法。”董高逸在环顾一圈下面的大臣们后说道。
整个朝堂上沉默了一会儿时间,没有谁站出来要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毕竟无论是哪种办法现在看起来都不是合理的,都存在着大小不一的漏洞,谁都不想触及这个霉头。
董高逸也知道他们的想法,不过不可能一直这样沉默下去,随后指着一名大臣说道:“安保宁,你作为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来说一说此事如何解决的好。”
“是,微臣领命。”
在梁奕去利州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朝廷上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超过二十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动,其中就包括这兵部尚书一职。
原先的兵部尚书汪同这几年来在很多事情上出谋划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从而得到了董高逸的看重,就在梁奕刚离开后的不久就调任户部做了户部尚书,算是一个很大的提拔,身份和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至于原先的户部尚书吕新则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回家养老,临行前本来想和梁奕见一面的,只可惜当时不在都城便没有这个机会。
当时很多大臣都盯着兵部尚书的时候,董高逸在第一道圣旨发出去后不到三个时辰的时候再次发了一道圣旨,原先的刑部左侍郎安保宁做了兵部尚书。
梁奕得知后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当初他在刑部左侍郎的时候和刑部尚书宁耿的关系极好,可以说在刑部只要和这两人打好关系是很受用的,为了避免私下里结党便调离了;但此人的能力还是有的,当初又在兵部待过几年时间,此番调任兵部尚书看上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实际上除了监察院没有变动之外,其余的朝廷部门都有变动,只是有的变动的很大,有的变动非常的小。
就比如说户部,除了户部尚书从吕新则换成了汪同以外,其余的大臣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像刑部和吏部这两个比较重要的,无论是尚书还是左右侍郎都不约而同的换了人,同样是担心根深蒂固到时候带来更大的麻烦。
现在的吏部尚书宁耿就是原先的刑部尚书,而他的刑部尚书一职则由原先的刑部左侍郎马仲杰,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其实,最让梁奕意料不到的是李哲的变动。
当初皇上询问关于顺元总督的合适人选时,梁奕思来想去推荐了和他关系并不深的徐清,如今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徐清依然是没有任何变动的。
反而当初没有被推荐的李哲现在突然成了礼部尚书,要知道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李哲是大梁府知府,是南齐朝从二品的大臣,若是有机会去都城任职,一般来说去六部的话,实力强一点的或者是被看重的,可能就是一部的左侍郎,实力弱一点的或许就是右侍郎,当然也有去监察院,大理寺这些地方的。
早前的张启忠就是如此,从应天知府到都城来后就是从二品的右侍郎,随后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选择离开了都城,又去了兴元府做知府,这就是不被看重的结果。
另外梁奕还发现一个非常巧合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吕新则调任回都城的时候做的就是礼部尚书,并且同样是从泾阳知府离任的,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一直是在应天府,而后者是本身就是从都城出去的,回来是正常的事情,所以说李哲做了礼部尚书是很让人惊讶的。
好在现在只是做了礼部尚书,还没有册封大学士,所以品阶目前还是正二品而已,还是比较符合的,并没有说被简拔的太厉害,否则其它的大臣是会有意见的,要知道一个知府直接做了从一品是非常少见的事情,至少近几十年是没有过的,董高逸即便是作为皇上还是要照顾其它大臣的情绪的。
知府有了变动的不仅仅是大梁府,梁奕的眼光看向了另外一人。
江陵城作为都城的所在,规格自然是不低的,和府相当于是平级的,管理这里的最高长官是江陵都护,原先是曾震在担任,差不多也已经有十余年时间,此次直接调任吏部右侍郎也算是提拔,毕竟他的能力不强,这么多年来江陵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其余的府,州,县基本上没有改变,至于空出来的大梁知府则是原先的大梁同知接任的,江陵都护则一直空着,应该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梁奕很清楚,董高逸想要变动的不仅仅是这些,奈何北魏和东汉现在结盟了,朝中进行了这么大的改变已经是不容易的,若是在地方官府再有这么大的变动很容易造成不稳定的局面,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所以暂时就没有进行变动。
不过心中还是有一个猜测,顺元总督是不可能空缺太久的,一旦要出兵攻打汉魏联军,那么北方边境的局势就非常的重要,有了顺元总督坐镇肯定是更好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有定论。
这些消息都是梁奕回到都城之后才知道的,因为这次的各方面调动都是非常迅速的,三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收到了圣旨,面对突然的调动尽管所有的大臣都没有反应过来,但都还是根据安排进行了调动,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在刚回来的前几天,梁奕还差点儿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毕竟回到了刑部发现这些人之前都不是刑部的,还是有些不习惯的。
看着董高逸指名道姓让安保宁来分析这次的事情,梁奕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一旦打起来的话后面和兵部接触的会比较多,所以想要提前了解一下这位新上任的兵部尚书。
虽然这么短的接触不会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还是可以得到一些想要的东西,也是奠定日后能不能好好合作的基础。
:。:
第七百二十四章 是好是坏
“皇上,以微臣之见,当前不宜于两国盟军正面交战,但也不能任由其肆无忌惮的攻打东吴国,应以采取拖延的战术,进而退,退为进。”思考片刻后安保宁开口道,这样的策略并不深奥,仔细一想便可以悟出其中的道理。
在场的大臣听完这样的策略,有的微微点头表示很认同这样的做法,还有人脸色非常的平静,看不出来对这样的策略有什么看法,剩下的人不好看的脸色明显对这个策略是不认同的。
对于这些大臣的态度,认真一些就可以看出是有一些相同点的。
那些认同的人很多都是朝中的文官,认为这就是目前最好的做法,例如宁耿,马仲杰等人,武将认同的不是没有但非常的少,不认同的大部分都是将领,其中就包括元于以及原先的兵部尚书汪同。
也有比较低调的大臣,犹如工部尚书甘荣淳和,礼部尚书李哲,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仿佛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梁奕同样看不出是什么样的想法,不过在他看来安保宁的策略里面是可取之处的,并非是一无是处,当然若是站在其他大臣的角度来看,能够有这样的策略是正常的,一旦是站在兵部尚书的角度来看就是有所欠缺的。
“安保宁,仔细说一说你的策略。”董高逸的开口下了定局,大臣们很快恢复到原先的模样,但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够看出皇上是不满意的。
“皇上,根据兵部的记载,我南齐朝有八十万大军,除去驻守边疆以及稳定局势外,可以调动的大概在五十万左右,由于消耗的粮草巨大,非必要时刻只会动用其中的三十万人,而北魏朝的人数大概在六十万左右,从局势可以推测出能够调动的在四十万左右,若是结盟的话应该会征调的二十五万人左右。”
“至于东汉朝,前些年遭遇了多次的战争,以至于国力衰弱,不过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卧薪尝胆发展,兵部推测其将士人数在三十五万左右,因为与北魏结盟可以征调的将士人数可达到二十万之多,在结盟的时候不出意外应该在十五万左右,依次可以计算出两国盟军在四十万左右,同时还有数十万的后备大军。”
“如此一来,我国在兵力上并没有占据丝毫的优势,一旦与其正面交战,最后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会让其他虎视眈眈的实力乘虚而入,尽管还有几十万的后备大军,但弊端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新上任的兵部尚书要得到这些数据不困难,只需要多看几次就可以记住,同时境内营地的分布同样有很详细的记载,所以这些都不足惊奇。
“两军不得正面交战,但不代表就可以让汉魏盟军进攻东吴国,如今实力相差并不大,若是任由其继续发展,最后会得不偿失的,而最好的战术就是不断的骚扰东汉边境,让其无法专心的对东吴进攻。”
“只要盟军一进攻东吴国的城池,那么短时间内就无法撤退出来,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出兵攻打东汉朝,而盟军面临的便是两个选择,第一个继续进攻,即便是可以拿下东吴国的城池,同样的东汉的城池会大面积的丢失,就算反应过来守着便是,如此一来两国实力有所增长,但我南齐同样得到了好处,第二个放弃进攻的话就可以保证东吴国不会被攻占,不仅这两国的实力无法增长,还会因为长时间的战争损失不少。”
“总之就要采取的策略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不与其正面交战,这样一来就是西凉朝都只能看着,皇上这便是微臣的策略。”
听到这里一些大臣忍不住的称赞,就连梁奕都不得不说这样的策略是不错的,然而却不适用于目前的局面。
果不其然,只见元于站了出来开口道:“皇上,安大人的策略的确是不错的,看上去无论如何对我南齐都是有利的,然后微臣不认同这样的策略,至少在面对北魏和东汉盟军的时候是肯定不适合的。”
见自己的策略被反对,安保宁心里虽然有些生气,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因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将军元于,要说在打仗的时候肯定还是这位将领最厉害,他不管怎么说都只是兵部尚书,所以想到这里尽管不服气,还是要憋着才行,换做其他人他肯定是会直接发怒的。
随后笑着开口道:“元将军,我知道我的策略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我仔细思考过后得到的结果,并且今日说的这些都是能从兵部的记录来考证的,意味着差错是很少的,后续完善后对付北魏和东汉朝的联军是搓搓有余。”
“当然,元将军若是有其他更好的策略也可以说出来让大伙儿们听一听,到底是谁的策略更深一筹,更能够给南齐带来好处,不过从目前来看要么选择直接出兵进攻,要么选择观望后再做决定,无论如何都找不出这样的来。”
作为兵部尚书,安保宁尽管上任的时间很短,但这点儿信心还是有的,并且结盟的这个消息并不是秘密,当时很快就传遍了,在得知此事后安保宁就想要找到一个不错的策略,和一番好友商议后才得到的,这也是信心来源的一方面,毕竟也融合了其他大臣和将领的想法,他还不相信真的可以找出来,如果有只要是更好的,还是会服气的。
实际上元于的做法才是董高逸最想要做的,但是也不得承认的是安保宁的策略对得起他兵部尚书的身份。
因为在董高逸看来,现在的南齐朝虽说不能做到无所畏惧,但是在面对北魏和东汉盟军的时候怎么能够这般的不堪,安保宁明明分析的很清楚,就算是正面交战兵力都是差不多的,既然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何不能正面进攻。
虽然没有和元于有所提前接触,不过董高逸还是相信一件事,他肯定是主战的,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策略。
“好,今日本来就是讨论,既然元将军有不同的想法,那便说出来听听。”
“是。”元于拱手道。
:。:
第七百二十五章 元于的想法
“启禀皇上,刚才安大人所说的里面微臣有认同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都认同。”
这时元于看了看安保宁接着说道:“就比如说不能让汉魏盟军攻打东吴国,更不能让东吴国被盟军所攻占这一点微臣是赞同的,因为这是两国结盟的目的,一旦这个目的达成后面的交战就变的毫无意义。”
“然而像是不能正面与其交战,要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这一点就是不怎么赞同的,因为这样不仅不会带来太多的好处,反而会让我南齐朝陷入比较被动的状态下,而微臣认为最好的策略就是正面交战,用实力让两国臣服,否则日后还有可能会出现汉魏盟军,汉凉盟军,凉魏盟军等等,这样一来最后吃亏的不正是我南齐。”
闻言,董高逸微微点头,元于的想法和他心中所想相差无几,这个时候就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才行,要让两国明白哪怕是结盟了结局同样如此。
他是南齐的皇上,在这个时候也不好偏袒任何一方,笑着开口道:“好,元于你也来说说这样做的原因如何。”
“是。”
随后元于看着大臣们继续说道:“首先第一个,刚才安大人已经说过我南齐目前能够调动的将士人数在五十万左右,非紧急情况可以征调的将士人数在三十万左右,而汉魏盟军可以调动的人数在六十万左右,非紧急情况可以征调的人数是四十万左右,两者正好都是相差十万人左右,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它仅仅是兵部的信息罢了并非是真正的情况。”
此话一出,立刻就有大臣在窃窃私语,在这两者之间肯定会相信元于所说的话,就像是安保宁自己说的这个都是从兵部的记载中得到的,然而实际上的情况作为大将军的元于肯定更清楚一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