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120笑话
只不过,刘协却是想岔了,任何阻挡新法改革的人,袁常都不会给面子,即便是杨彪又能如何。
刘协看不出来,不代表杨彪看不出来。他在官场多年,不说能力有多强,这眼光却是不会差,他已经看出来袁常的想法是极为坚定,没有人能够改变。除非,你有绝对的实力将袁常镇压,否则,只能逆来顺受。当然,杨彪不会表示自己无法改变袁常的想法,思索了片刻后才开口。
“陛下,老臣以为幽州牧所说也不无道理。”
杨彪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刘协、董承等几个不想变更国号的人心凉了一截,不管他们想法如何,杨彪继续说道:“以往,交州、南越、羌人、西域等国多次归顺我中原,而后又再次叛变,如此反复无常,却始终未能得以解决。今日听了幽州牧的一番话,老臣这才算是明白原来并非他们喜欢反叛,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归属感。就如同天下百姓讲究落叶归根一般,没有寄托的汉朝,如何能够让他们持久的臣服所以,老臣以为,幽州牧所言的变更国号却是可行之事。”
“微
第七三二章 四个主题
“诸位爱卿,今天的朝会是迁都幽州之后的第一次朝会。幽州牧所实行的变法改革极为新颖,但是,却不影响朕和诸位爱卿为兴复汉室的热情。相信在诸位爱卿的努力之下,朕的江山定然能够超越先祖,诸位爱卿也都能够配享太庙,受万世尊崇之荣耀!”
“臣等定当不会辜负陛下期望!”
或许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会议,刘协的发言显得很是简短,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一番话也很是空淡,没有实际内容。
不过,毕竟是第一次,自然就不要太过讲究了。
“陛下,接下来由臣来主持今日的会议。”
徐庶向刘协示意一番,而后整了整衣袖,站起身,手中拿着一册帛纸,清朗的声音响彻全场,说道:“今日的会议主要有四个主题,第一,国号变更;第二,官职改革;第三,兵制改革,第四,地域变更。”
徐庶话音落下,全场寂静,落针可闻。
当然,不是因为徐庶说的太深奥大家听不懂。相反,正是因为徐庶说的太过简单、清晰、明了,大家都被徐庶说的内容给震住了。可以说徐庶的这番话,将会引发多么剧烈的山崩海啸。
只不过,相对于天子和百官的震惊,幽州一方的众人就没有多少表情了。
“敢问幽州牧,国号变更是何意”
杨彪不用看刘协的表情,也能够猜到刘协的脸色是怎样的。国号的变更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大事,而幽州上下竟然犹如儿戏一般,如此平淡的提出来,好似不过是一件小事。变更国号,基本上相当于改朝换代了,难道袁常这是打算把谋朝篡位摆在明面上,一点遮羞布都不打算掩盖了
“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接下来会有徐从事为大家讲解,杨太尉静静的听着便是,无需着急。”
袁常平淡的话语,差点没让杨彪一口老血喷出。
变更国号这样的大事,为何幽州上下能够如此淡然以对杨彪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没有丝毫的波澜,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何等的大事不过,袁常既然说了徐庶会解释,想来有他的理由。如今朝廷积弱,一点话语权都没有。若是朝廷强盛之时,谁敢在皇帝面前说这样的话,怕是当场就被拖出菜市斩首了。
。
“因为高祖建立汉朝之前曾为汉王,故而立朝之后国号为汉。然则,汉之国号却是太过狭隘,无法得到中原以外的异族臣民认可。故而,异族在臣服中原之后,不用多久便会再次反叛脱离中原,因为他们无法从汉之朝廷得到归属感。如今,前人付出无数性命攻下的西域都护府、南越、交州等地基本已经脱离了中原,自成一国,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汉之国号无法得到他们的忠心拥护。故而,经过幽州牧的苦思之后,便决定改国号为华,华国。何谓华乃是中华大地,但凡是中华大地之下的百姓,皆是我华国子民。一旦异族臣民认可了华国子民的身份,有了归属感,他们又岂会再次反叛届时,放眼四野八荒皆是我华国之地,人人引以为豪,可见国号之于百姓的重要性。”
徐庶一番话说的慷慨激昂,义正言辞,让人根本没有丝毫反驳的余地。当然,之所以无法反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实力,若非幽州的实力摆在这,谁会听徐庶的话,分分钟也会有一堆的侍卫冲上来把他拖下去剁了。
“这…”
杨彪也是无法反驳,当然,杨彪并非是因为惧怕‘恶势力’,而是因为徐庶说的确实在理。
汉朝国号的使用就是因为刘邦当过汉王的原因,原本刘邦的汉王是一个屈辱的经历。但是,在刘邦麾下的努力下,这个屈辱的经历却成了立国的根基,于是刘邦二话不说就用了汉的国号,说这国号有多大的意义,显然是没什么说法的。而改用华国的国号,似乎,有着不错的寓意。
当然,这话杨彪不会说出来。
“荒唐!”
杨彪三个三公级大佬不发话,董承却是站了起来,大声反驳道:“若是更改了国号,这天下还是陛下的天下嘛幽州牧,你这是置陛下于何地”
“卫将军莫不是有异心,换个国号这天下怎么就不是陛下的了难道说卫将军打算谋朝篡位”
“你…”
董承指着袁常,一脸的怒火,没想到袁常这厮竟然睁着眼睛说瞎话,在场的谁看不出来有异心的自是袁常,他竟然有脸说别人,实在是太可恨了。不过,袁常说的也没错,只是换个国号而已,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似乎没什么区别。
“陛下,不知以为如何”
袁常不再搭理董承,而是将目光看向刘协。当然,刘协是否同意其实都不重要,说直白点袁常其实就是通知刘协一声,无论他是否同意,最终都还是会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下去。只不过询问刘协一声,是给他一点脸面,至少让他觉得国号的变更是经过他的同意的。
刘协没有当即就同意,而是看向杨彪,问道:“不知太尉、司徒和司空三位爱情以为如何”
询问杨彪三人的看法,其实就是杨彪的看法。杨彪可以说是如今朝堂上硕果仅存的老臣子了,老成持重,且德高望重。若是杨彪支持,刘协也就没什么好反对的了;若是杨彪反对,以杨彪的威望,相信在场的百官多数都会支持杨彪的意见。而且,杨彪若是反对了,怎么说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袁常应该不会太过分。
只不过,刘协却是想岔了,任何阻挡新法改革的人,袁常都不会给面子,即便是杨彪又能如何。
刘协看不出来,不代表杨彪看不出来。他在官场多年,不说能力有多强,这眼光却是不会差,他已经看出来袁常的想法是极为坚定,没有人能够改变。除非,你有绝对的实力将袁常镇压,否则,只能逆来顺受。当然,杨彪不会表示自己无法改变袁常的想法,思索了片刻后才开口。
“陛下,老臣以为幽州牧所说也不无道理。”
杨彪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刘协、董承等几个不想变更国号的人心凉了一截,不管他们想法如何,杨彪继续说道:“以往,交州、南越、羌人、西域等国多次归顺我中原,而后又再次叛变,如此反复无常,却始终未能得以解决。今日听了幽州牧的一番话,老臣这才算是明白原来并非他们喜欢反叛,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归属感。就如同天下百姓讲究落叶归根一般,没有寄托的汉朝,如何能够让他们持久的臣服所以,老臣以为,幽州牧所言的变更国号却是可行之事。”
“微
第七三三章 测试
司徒赵温率先发问道:“敢问幽州牧,若是官职改革之后,太尉、司空和某当何去何从”
“正是如此,赵司徒的疑惑亦是吾之疑惑所在!”司空张喜紧随赵温之后,两人一同发力算是有个伴。
说起来,赵温和张喜二人的年龄比杨彪还大好几岁,当然,五十几的年龄,也不到退休的时候就是了。然而,相对于杨彪对官位的看淡,赵温和张喜二人就比较执着了,不愿意就这样把权利给丢下。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放不下,或许才没看明白纸帛上的详细内容。在纸帛上已经说明了,三公及随后的兵制改革之中,大将军、骠骑将军等将军头衔也会改革,而后,会组建一个新的最高层权利机构。包含天子在内,组成一共十一人的中央委员会。很显然,中央委员会的成员正常情况下是由三公及大将军、骠骑将军等人担任。正是因为看明白这一点,杨彪还没有追问到底。
袁常表情寡淡,平静说道:“太尉、司徒和司空三位老大臣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乃是我辈楷模,若是三位愿意休养生息,吾自是不会为难三位。”
“幽州牧说笑了!”
赵温脸色一正,义正言辞说道:“如今天下方经历多番灾难,陛下正是求才若渴之时,我等身为臣子,如何能在此时离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等也要为陛下,为天下献上绵薄之力。”
“赵司徒的情操令人感慨,想来张司空也是如此!”
袁常只提了赵温和张喜二人,没有提杨彪,是因为他看出来了,杨彪倒是个明白人。
“当然,二位愿意为天下为百姓继续奉献,吾自是求之不得。三公职位虽撤除,纸帛上也写的清清楚楚,会组建一个中央委员会。其后将会有一番测试,若是通过的话,二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还要测试”
张喜眉头微皱,问道:“不知幽州牧要测试的是什么内容若是经史等,怕是不必了,在坐的大臣哪一个不是熟读经史的人物,何须测试”
“呵!”
袁常忍不住轻笑出声,为免张喜误会自己嘲笑他,他便解释一句,道:“想来是我幽州的疏忽,没能做的够好,忘记在纸帛上交代一句,但凡要担任新部门的长官,皆要测试一番,若是不能通过,那便不好意思了。所以,此刻你的职位或许更高级,但是,新的官职之下,有可能你的下属便会成为你的上级,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在我幽州,历来是能者上,庸者退的制度。要想为天下,为百姓做些事,没有足够的能力如何可行”
“怎么回事,为何所有人都要测试”
“或许,这也是个机会!”
“这实在是荒唐…”
袁常的话音落下,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响起。有不服气之人,自然也有觉得时来运转之人。通过这次的测试,原本的三公九卿很有可能落在他们的下面,对于在场的官员而言,这不啻为一个机会。
见场面有些混乱,袁常目光一闪,冷冷说道:“严格来说,其实不用测试,本州牧都知道你们在坐的没有几个适合新的官职。就我幽州一个普通的官吏,可能都做的比你们好。但是,本州牧看在大家跟随陛下历经险阻,为国效力多年的份上,给了你们一个机会,且莫要不知好歹。当然,若是有不愿意参加测试的人,现在便可以离开,本州牧绝对不会阻拦。”
当然,在场的大臣自然是没有愿意离开的。虽然有些人心中不满袁常的态度,但是,让他们此刻离开,放弃有可能到手的权利,没有一个人愿意。
袁常心中冷笑一声,百官们的反应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经过桓灵二帝之后,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尸位素餐之辈,真正有能力的没几个,大多数都是名声比较响亮、好听的。有能力的官员,多数都已经辞官回乡或是隐居山林,深藏功与名。而且,对他们的禀性袁常也早就有大致的了解,那些刚正有脾气的人,早在董卓、李傕和郭汜的时候就被干掉了,当然,也不乏一些像杨彪这种圆滑的官员,他们也心怀汉室,却不会愚蠢的跟恶势力硬碰硬。那些硬着脖子跟董卓、李傕他们对抗的,最终都付出了生命,甚至牵连了家人,也不是说国家不需要这种人,只是他们不懂得变通,一味的硬碰,最终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却什么都没有挽回。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也无法去说别人过的就不对。不过,至少如今还在朝堂上的这些大臣,多数都是无能之辈,这点毋庸置疑。
心中想归想,袁常还是补充了一句:“诸位放心,测试的内容不难,大家都能够回答出来。当然,回答的结果如何,自然是会影响到诸位是否适合坐在那个位置上。”
“幽州牧行事我等自是放心,倒是我等多虑了!”
赵温也觉得自己刚才问了一个有些蠢的问题,当下连忙打了个哈哈,以此转移话题。而赵温的称赞声,也给其他大臣一个台阶,大家纷纷称赞了袁常一番,随后才平静了下来。
“咳!”
徐庶刷了一波存在感,等众人的注意力都扫过来之后,这才开口说道:“官职改革诸位想来都没有意见,接下来的主题便是兵制改革。”
“徐从事,这兵制又当如何改革”
董承第一个说话,毕竟兵制改革事关他的利益,是他立身的资本。没有了麾下的兵马,挂着一个国舅的名头,他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同样的,还是先给在座的所有人每人都发放了一份纸帛。
等所有人都有了之后,徐庶才开口说道:“兵制的改革与官制改革类似,军衔的变化就不用
多说了。接下来主要说的一点,就是关于五年义务兵制度。想来诸位都知道,大多数的士兵之所以会入伍当兵,一来是因为家中粮食不够,为了不让更多人挨饿,许多家庭才会让孩子入伍当兵混口饭吃;其次,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朝廷强行征募。虽然这样会有足够的兵源,却会让士兵的战力参差不齐,甚至毫无战力。基于这样的情况,幽州牧这才会有改革兵制的想法。务求做到让百姓自愿入伍参军,拥有足够的战斗力。”
随后,徐庶详细的介绍了五年义务兵制度的具体内容,内容也不多,也不复杂,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便说完了。
此前一直坐着只听不说的刘协,在听
第七三四章 捏着鼻子认了
“对于以上的四个主题,陛下和诸位大臣不知是否还有意见若是有意见,不妨说出来;若是没有,接下来稍事休息一个时辰,便开始测试。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徐庶目光在全场扫了一圈,说了一句。
对于徐庶的询问,百官们已经无力吐槽了,有意见又能怎么样难道袁常还会因为他们的意见而有所改变,况且,这些改变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东西,他们又能有什么意见
“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便先去用膳,大会堂出门左拐的那幢楼是食堂,请大家跟随工作人员前往。”
幽州方面还是很人性化的,开会之后还有提供食堂。
刘协和少数几个大臣自然是由袁常、郭嘉等几个幽州高层作陪,至于其他的大臣,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陛下,请!”
食堂也是一个新鲜事物,食堂大堂里的摆设让人看的目不暇接。
徐庶很贴心的替刘协和几个大臣解说道:“陛下,诸位大臣,此食堂乃是由幽州府出资修建,专门用来招待参加会议的各位大臣,平时不对外开放。这里面的菜肴都是幽州牧精心设计而成,包含多个地方的口味,大家若是有喜欢的菜肴,便可取之,幽州牧称之为自助。如此,也不会造成浪费。”
“嗯,幽州牧想法不错!”
刘协淡淡的称赞了一句,反正一切都显得很新鲜,他也没什么好说的。天子用膳,自然不能跟大臣们一样坐在大堂里,自是有雅间提供。当然,也是因为刘协如今还在云里雾里的,若是他有点想法,坐在大堂里还能体现下亲近大臣的态度。可惜,如今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反正袁常说什么,他照着做就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