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超级学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高月

    五万宋军训练了一年的夜战,他们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配合十分默契,百人一队,其中有三十名弓弩兵,三十名刀盾兵和四十名长矛兵,弓弩兵在黑暗处和高处掩护射杀敌军,刀盾兵冲锋,长矛兵紧随其后,一旦两军近距离交战,长矛兵立刻杀出来,利用长兵器的优势刺杀敌军,刀盾兵则退到两边侧应。

    相比之下,西夏军士兵却十分混乱,大多数人没有穿盔甲,见到异常的人便动手砍杀或者用弓箭射杀,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情景。

    紧紧半个时辰后,在巷战中被杀得节节败退的西夏士兵开始从东门和西门突围,尽管他们也知道外面很可能还有宋军士兵,但突围的西夏士兵始终抱着一丝侥幸。

    就在东门和西门的一里外,四万宋军骑兵已经拔刀以候,等待着突围西夏士兵,在更远处的五里外,二十万大军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数千西夏士兵率先从东西两座城门内蜂拥而出,四散奔逃,等候多时的骑兵从四面杀上,刀劈毛刺,无情地杀戮逃亡的士兵………

    到天快亮时,李朝仑自杀身亡,剩下的西夏士兵见已无路可走,纷纷放下兵器,成批成批出城投降。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三十万大军对阵六万军队,从城墙被炸塌那一刻起,西夏军便注定失败了,这一战,西夏军士兵被杀超过四万,被俘一万九千余人,城内百姓也死伤了近一万五千人,绝大部分都是男子,妇孺则躲在地窖,反而逃过了一劫。

    &nb




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况初现
    不多时,几名士兵将一名身材矮胖的男子带了进来,正是从汴梁回来的梁乙埋,他有宋朝朝廷颁发的通行证,一路畅通无阻,但在西平府就不行了,这一带正在进行激烈大战,守将不敢做主,便把他送到范宁这里来。

    范宁打量一下梁乙埋,见他三十余岁,目光很精明,只是形象长得很糟糕,他摆摆手,让士兵们退下,便笑道:“梁相国请坐!”

    梁乙埋已知道对面两人都是宋朝的副相,尤其身材很高的年轻人,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范相公,他的名字天天出现在报纸上,没想到会这么年轻。

    梁乙埋也不客气,坐下道:“我奉太后之令去贵国京城,觐见大宋天子,现在是返回兴庆府。”

    韩绛微微一笑,“梁相国放心,我们不会为难你,会让你回去,只是想和你谈一谈。”

    梁乙埋一颗心放下,问道:“想和我谈什么”

    范宁和韩绛对望一眼,范宁缓缓道:“五十万大军包围兴庆府,围而不打,其余西夏各地我们正在顺利清剿,吐蕃和宋军十五万联军以及数万羌人骑兵正在围剿河西的西夏军,辽国不会再出兵支援西夏,兴庆府还能坚持多久,两个月还是半年”

    范宁见梁乙埋脸色微变,又继续道:“我现在并不是劝你们投降,我只是告诉你,西夏大势已去,一旦城破,西夏幼帝和太后都会被送去汴梁,梁相国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希望梁相国好好想一想,你是汉人,不是党项人,是当汉人的功臣留在西夏,还是当西夏亡国奴被送去汴梁软禁一生,你自己选择。”

    范宁说完,便起身吩咐左右,“送梁相国和他的随从进城!”

    梁乙埋心中乱成一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便拱拱手,跟随士兵离去了。

    望着梁乙埋走远的背影,韩绛笑道:“他会醒悟吗”

    范宁淡淡道:“此人看得出是个聪明人,我希望他能挽救一城的百姓。”

    ........

    西夏的战争一直在持续,但京城百姓渐渐的不再特别关注它了,只有重大胜利才会看一看,其他日常作战已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毕竟已是大暑,天气格外炎热,战争的火爆只能添加热度而很难降暑,百姓们更愿意谈一些风花雪月,谈一谈象棚刚出名的歌妓以及矾楼发生的风流韵事,或者聊一聊今年蹴鞠大赛的黑马,这些才是宋朝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两年京城尤其流行穿木绵布,夏天穿木绵薄衫已成为时尚,随着纺织技术不断突破以及轧棉机的推行,以前很难纺织的木绵变得很容易纺纱成线,继而纺织成布匹。

    每年来自琉球府和吕宋府数百万担的木绵原料,使木绵原料充足,木棉布在大宋早已进入寻常人家,木绵布轻软、透气性好,夏天凉快,冬天的暖和,深得百姓喜爱,已经渐渐和丝和麻等传统织物并肩,成为大宋的三大纺织品之一,良好的前景也使得岭南和广南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木绵树。

    而范宁曾经抱以厚望的棉花却始终没有能得到推广,这也是他之前没有料到的。

    其次是香料,大量的南洋香料涌入,使香料也从原来的奢侈品变成了日常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本很多大户人家使用的香肥皂也因为制作方法以及配方外泄,迅速被大规模生产,原来一贯钱一块的香肥皂,很快降到五十文钱一块。

    但真正改变大宋的面貌的却是粮食,陕西路、河北路大规模种植玉米,大量的玉米转为养猪,使大宋生猪存栏数迅速增加,城内猪肉的供应量开始增大。

    但玉米和南瓜的功劳却不在于此,大量土地种植玉米,使得乡村里最穷困的人家也能一天吃上三顿饭。

    能够比较容易吃饱饭的直接效果就是宋朝的人口开始迅速滋生,熙宁三年初的人口统计,大宋人口已达一亿三千万,比五年前净增加了一千万。

    物资的空前丰富,朝廷收支平衡,海外财源滚滚,冗兵和冗费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冗官问题也开始解冻,整个大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盛的时期。

    社会的繁盛也带来了思想的转变,去海外谋生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再把它看做一种背井离乡,而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者谋生的手段。

    甚至去海外务工几年也能带回一大笔钱,虽然很辛苦,但能挣到大钱,还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东京大相国寺的

    书苑街上,有一块很大的海外招募牌子,上面写着:‘仙山福地,黄金国度,北岛在召唤你!’

    所有经过大相国寺的百姓都看到这块招牌,事实上,京城很多地方都有招募海外劳工的招牌,大宋权贵和巨商在海外买了这么多海岛和土地,最需要的就是人口,所以每天报纸上,登满了海外招募移民的广告,承诺给土地、给房子、给牲畜。

    北岛当然也在招募,招募点就是奇石馆。

    奇石馆只剩下范铁戈和妻子在经营了,生意还不错,范铁戈也没有移民海外的想法,明仁、明礼兄弟无奈,只得把奇石馆当做招募劳工和移民的根基地。

     



第六百五十五章 家有病人
    “大掌柜,去海外就这么好吗”几名伙计围上来好奇地笑问道。

    “几个傻小子,去海外也要挑地方的,鲲州是最好的,其次就是北岛,我不是在自夸,我都实话实话。”

    “听说吕宋府排名第二.....”

    一名伙计刚说了一句,范铁戈便一拳头捶在桌上,“胡说!吕宋府只是开发得早,那边一年到头热得跟狗一样,怎么可能有北岛舒服。”

    伙计吓得不敢吭声了,范铁戈又道:“现在北岛有七千五百户百姓了,每家每户都有土地,去了那里就不愿回来,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有个伙计差点说:‘去了吕宋府的人也不愿回来。’

    但看见大掌柜凶狠的眼神,伙计不敢吭声了。

    这时,一名五十余岁的中年妇人走了进来,伙计们纷纷打招呼,“夫人好!”

    来人正是范铁戈的老妻余氏,尽管两个儿子拼命怂恿母亲去北岛养老,但余氏放心不下丈夫,便不肯答应,她怎么也得和丈夫在一起。

    “女主人回来了,小的们,可以吃饭了!”

    众伙计答应一声,纷纷向后院跑去,当然不是余氏来做饭,有专门的厨房娘负责做饭,余氏也有好几个丫鬟,再让母亲操劳,富可敌国的两兄弟可不答应。

    “怎么样,孩子能保得住吗”范铁戈端了一杯水给妻子,关切地问道。

    两人说的是侄儿范宁的三妻崔秀,崔秀在年初丈夫回来过年期间怀了身孕,现在已经有六个多月,前些天,她不小心从台阶上摔倒,有了小产迹象,将范家上上下下都吓坏了,范铁戈得到消息,特地让老妻去探望侄儿媳妇、

    余氏喝了一口水道:“宫里的几个御医都来了,御医说,小产的预兆还不是很明显,需要躺着静养一个月,有七成的可能保得住胎,这么热的天,阿秀都要躺在床上,日子恐怕有点难熬。”

    “那也没有办法,保住孩子重要啊!”

    余氏点点头,“阿秀自己也是这样说,她说只要能保住孩子,再辛苦她也心甘情愿。”

    “那曹家有没有来人”

    “阿秀的嫂子来了,后娘也来了,不过看得出,阿秀和她关系比较冷淡,只是保持礼貌,倒是她大嫂和她关系很好。”

    说到这,余氏轻轻叹息一声,“阿秀端庄大气,温婉贤惠,长得又美,若她做大妇完全没有问题,要是阿礼能够娶到她……”

    “别胡说!”

    范铁戈打断妻子的话,向两边看看,压低声音道:“她是太后的亲侄女,曹家的嫡女,不是我们能考虑的,以后别再说这种话,让别人听到笑话我们。”

    “我也只是说说,阿礼也配不上人家,也只能阿宁能配得上她,哎!谁能想得到,当年那个傻孩子居然成为郡王了,要是你大哥还在,不知该骄傲成什么样子”

    范铁戈轻轻点头,“说实话,我倒有点想去北岛了。”

    余氏大喜,“当家的,你终于想通了”

    范铁戈叹口气,“谁让我老娘在北岛呢她已经八十多岁了,估计就这两年了,我若再不去见她一面,这辈子恐怕就没有机会了,我肯定会遗憾终生的。”

    余氏揉揉眼角,有些伤感道:“我也想看看儿子和孙子,你说我们什么时候走”

    “一个月后,扬州有一班船要去北岛,咱们就坐这艘船去,这店铺就暂时关几个月,若咱们不回来了,那就把它交给朱老爷子。”

    “那伙计们怎么办”

    范铁戈笑道:“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让他们开开眼界,别整天说北岛不如吕宋府。”

    ..........

    范宁府上这两天确实有点忙乱,崔秀前些日子赏花时脚下踏空摔了一跤,动了腹中的胎气,当天便见红了,吓得朱佩急请宫中太医前来诊治,诊治的结果是需要卧床静养一月保胎。

    崔秀嫁给范宁近三年,终于在今年年初怀上身孕,孩子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莫说静养一月,若能保住孩子,就算静养一年,她也心甘情愿。

    这件事明显是崔秀身边的使女疏忽,没有及时搀扶,不过朱佩也没有惩处,只是换了一个更细心的使女跟在崔秀身边。

    朱佩坐在床头,一边小心给平躺在床上的崔秀喂银耳莲子羹,一边笑道:“好事



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战
    时间渐渐到了八月,西夏境内各地余患皆已消除干净,河西五万西夏骑兵被吐蕃、宋朝以及羌人联军连续冲击围剿,伤亡惨重,嵬名浪不得不率领一万余人退回贺南山。

    随着嵬名浪的北归,贺南山的党项老巢开始出现了蠢蠢欲动的局面,八月上旬,嵬名浪率四万党项骑兵在定州北部六十里外的天星谷渡过了唐来渠,四万骑兵没有了河流阻挡,一路飞驰南下,直扑定州。

    在得知党项人出兵的当天晚上,范宁便召集了紧急议事,商量应对党项骑兵之策。

    众人一致认为,唯有一战全歼这支党项骑兵,才能彻底浇灭兴庆府的希望,范宁同意了众人的意见,决定出兵正面迎击这种四万人的党项骑兵。

    范宁当即做出决定,由韩绛继续率三十万大军围困兴庆府,他亲率十五万大军北上定州,迎战这支四万党项骑兵组成的最后希望。

    同时北上的,还有五十艘蒸汽船和三百艘千石战船,范宁的十五万大军包括了八万骑兵和七万精锐步兵。

    另外,范宁又令都统领陈燕率三万骑兵绕道北上,去抄贺南山党项人的老巢。

    大军部署完毕,十五大军连夜出发,疾速奔向定州方向。

    次日上午,范宁率十五万大军抵达了定州以南约十里处,唐来渠从定州穿城而过,和黄河并行,范宁之所以紧急出兵,就是想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路优势。

    唐来渠从天星峡与黄河相连,一路南下,始终与黄河并列,定州、兴庆府、静州、顺州、怀州都位于唐来渠与黄河之间,两条河渠之间的距离北窄南宽,最窄处就是在定州,最窄处只有两里,从定州城东一直到定州城南约十里处,差不多在十余里长的区域内,两条河流的间距都只有两里。

    大军在扎下了阵脚,三万弓弩兵在前,四万长矛军方阵紧随其后,两侧各有一万骑兵,后面是六万骑兵方阵。

    这里实际上摆不开战场,宋军北面便是黄河与唐来渠之间狭长的夹道,容不下四万骑兵同时杀来,宋军弓弩手最多只需要面对一万骑兵的突击。

    这里是范宁要抢到的地利优势,两条大河严重限制了骑兵的战场,使得四万骑兵的进攻硬生生变成了四支一万骑兵的先后进攻。

    宋军用砂袋垒砌城一条高约六尺、长两里的矮墙,三万宋军弓弩手手执神臂弩就站在砂袋墙的背后,后面是四万长矛兵,两侧各有一万骑兵,再后面便是六万骑兵,十五万大军杀气腾腾,严阵以待。

    四万党项骑兵在接近定州时便放慢了速度,嵬名浪很熟悉地形,他知道宋军一定会在两里宽的狭窄地段阻击自己,他并不担心和宋军硬战,而是担心宋军在十几长的狭窄通道上布下蒺藜刺。

    也有手下将领劝他在兴庆府附近再过河,但情报告诉嵬名浪,宋军在定州和兴庆府之间的唐来渠河段内布满了战船,他的军队根本过不了百丈宽的唐来渠,若强行过河,只会让一半骑兵丧身河内。

    骑兵缓缓而行,他们靠在黄河一侧行军,尽量远离定州城头,过了定州他们始终没有发现有蒺藜刺,嵬名浪放心了,他意识到宋军也有骑兵,所有没有部署蒺藜刺。

    这时,探子来报,十里外发现宋军主力,约十余万之多。

    嵬名浪打量一下两侧地形,虽然是平原不错,但两条河流靠得太近,地面宽度约两里左右,最多只能容纳一万人骑兵冲击,他的四万骑兵根本铺不开战场。

    嵬名浪不得不暗暗佩服对方主帅厉害,利用地形到了极致,他的四万骑兵被地形限制,一下子失去了至少六成的战斗力,除非能冲垮宋军的防御线,进入前面的开阔地,否则他们还真被宋军慢慢磨死在这里,要么后撤,但宋军如果不动,他们后撤的意义也不大。

    “第一军准备冲击!”

    嵬名浪厉声下达了命令,他必须冲垮宋军的防御线,将战线展开。

    一万骑兵迅速摆开了阵型,他们以两千骑兵为一排,排列成五排,第二军也排列在后面,也同样排列成五排,两千骑兵正好占据了两里的宽度,骑兵手执战剑,后背皮盾,马上挂着短矛,单手拉扯缰绳,战马喷着鼻息,强健的前蹄击打着地面。
1...325326327328329...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