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高月
第二天,《小报》也在头版头条登出了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范镇的实名文章,“驳强国与轻儒论”。
范镇是朝中极有名望的大儒,范镇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范宁的轻儒思想,指出儒学为大宋的立国之本,为士子的立身之本,穷一生而学不尽,岂是区区十年就能明白大义
大宋人口万万,儒学士子不过百万,各种技术机巧自有匠人去研究,与士子何干士子之路也并非科举一途,就算科举不中,也应继续研究儒学,终生不倦,又岂能被苟利所诱,丢弃儒学正道,去学旁门左道
第三天,知制诰曾布也发表了实名文章,再次反驳范镇的唯儒论。
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宋虽不是人人皆为士人,但士人却是大宋的精英,掌握着大宋兴衰,若士人学农,必强于十民学农,若士人学工,必强于百匠学工。
他同时又指出,考中科举者只是极少,绝大多数士子都是年复一年的备考中蹉跎岁月,白首回头,却一事无成,与其空耗青春,不如投身农耕、投身工技以报国。
曾布最后抓住了范镇文章的漏洞,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桑才是立国之本、兴邦之道,怎能鄙视为旁门左道。
范宁随即又发表文章以应和曾布的文章,他以铁火雷和蒸汽机为例,指出匠人学工和士人学工的区别,火器匠苦苦研究铁火雷数十年而不得成功,士子研究其技术根源,触类旁通,一夜成功,工匠们虽然善制蒸汽机,但发明蒸汽机者却是士子,匠人知其然,士子却知其所以然。
匠人只能改良修理蒸汽机,而士子却能创造蒸汽机。
范宁最后指出,士子擅长于头脑,学工、学农是为了创造,而匠人擅长于手艺,学工、学农是为了制造,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建立各类学校也是为了培养更多善于创造的优秀人才,一样可以担任技术官员,一样能留名青史,一样成为大宋的栋梁,教改法绝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匠人而进行变法。
很快沈括、苏颂也发表实名文章,支持范宁的以儒立身,以技强国的观点。
一篇篇实名文章在报纸上登载,各抒己见,唇枪舌战进行辩论,但真相却是越辩越明,支持教改的大臣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官员和年轻士子都纷纷批评目前教育的狭窄偏颇。
在第十天时,《信报》、《快报》、《东京导报》等十家报纸在官员和士子中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八成的官员和士子都支持教改。
这天上午,范宁刚来到官房,司马光便怒气冲冲走了进来,十分不满道:“我想请范公表明态度,到底是变法的支持派,还是反对派”
范宁淡淡笑道:“司马公何出此言”
司马光忿然道:“教改法会动摇儒学的地位,会使人心混乱,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这是之前大家的共识,所以教改法才三次表决没有通过,但范相公却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官员和士子支持教改法,我就不明白,之前范相公也反对青苗法和保甲法,为何出海一趟就变成了改革派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王安石许了范相公什么重利,令范相公改变立场,改变初衷”
司马光毫无根据的指责令范宁心中十分
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
沈亮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被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被御史弹劾免职。
此时沈亮坐在范宁书房里,捂着脸道:“我不是不想回去给祖父守孝,可他临终的唯一的遗言就是不准我辞官去给他守孝,家里也全部反对我去职回乡,正好朝廷也有这个规定,可以申请免丁忧,吏部都批准了,这会儿却给我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我怎么也接受不了。”
范宁安抚他道:“所谓不孝之罪只是朝廷官员之间流传,没有书面定论,你放心吧!就算被免职也绝不是这个罪名。”
“当不当官我无所谓,但我要名声,我的名声不能这样毁了。”
“我知道,大不了我给天子去说,让你回乡补丁忧,休息两三年再回来,毕竟吏部是批准你申请,只要把事情说清楚,你应该没有事情。”
沈亮沉默片刻道:“如果有可能我还希望把我调到海外去,我不喜欢朝廷这种氛围,整天堆着假笑,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的暗算。
相反,我尤其怀念鲲州那段时光,虽然很累,但确实很充实,看着一座城池从你手中起来,每天都觉得自己有所成就。”
范宁负手走了两步,笑道:“有没有想过去北岛”
“北岛”
沈亮愣了半晌,“我去那里能做什么”
“做知府,现在有三座县城,不久就会第四座、第五座,这就需要一个州府来协调各县之间的发展,将来有一天或许会成为相国之类的职务。”
范宁已经暗示得很明显了。
沈亮低头沉思片刻道:“让我考虑一段时间吧!”
.........
沈亮走了,朱佩端着一盏银耳燕窝粥走进来,笑道:“沈亮无精打采的样子,真被免职了”
范宁点点头,“罪名还是不孝。”
朱佩吓了一跳,“有这么严重”
范宁笑了笑,“罪名是很严重,但我不会让它落实,我会帮他处理好。”
朱佩有些担心道:“这些年夫君都在外面,朝廷人脉方面恐怕难以遂意,要不然我让爹爹出面.......”
范宁握住妻子的手道:“你的夫君还是堂堂的参知政事,连这点小事就办不好”
朱佩感觉丈夫的手又开始蠢蠢欲动,连忙离他远一点笑道:“那你有没有想过让沈亮去北岛”
范宁微微笑道:“我还真说了。”
“啊!那他怎么说。”
“他说要考虑一段时间。”
朱佩叹了口气,“毕竟关系到几代人的大事,他当然要好好考虑,夫君,别逼他。”
“我知道,一切由他自己选择。”
朱佩走了,范宁端起银耳燕窝粥慢慢喝了一口,他还在想司马光的事情,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
次日中午,《信报》再次登出范宁的一篇实名文章,“没有心胸,宰相何以撑船”
文章中直接点明了沈亮被免职之事,沈亮祖父唯一的遗言就是不准他丁忧去职,否则就是不孝,沈亮按照祖父的吩咐向吏部申请免除丁忧。
按照大宋丁忧制度,如果父母尚在世,祖父、祖母去世,官员可以申请免丁忧,事实上,绝大部分朝廷官员都没有因为祖父去世而去职丁忧。
吏部同意了沈亮的申请,一切都符合手续。
但吏部的决定昨天却被一位宰相推翻了,认为沈亮没有辞官去给祖父守孝,谓之不孝,免去了沈亮官职。
不明白为何独对沈亮如此苛刻,还是因为沈亮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让那位宰相胸中撑不起船
他范宁的祖父去世时,他同样也没有去职丁忧,那又该当何罪
这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明白了,范宁和司马光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
下午时分,赵顼又再次向皇祖母曹太后请安。
曹太后的病情已经好转,现在还在静养期,不过并不妨碍她通过报纸对外界的了解。
曹太后放下报纸对赵顼道:“当年范仲淹和吕夷简也是水火无法相容,他们必须去相一人,才能保证朝廷平稳,现在范宁和司马光的矛盾已公开化,你打算怎么处置”
“孙儿特来请示皇祖母!”
实际上这是曹太后的事,从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还在她手中捏着呢!
不过她也在慢慢放权,允许赵顼和自己协商了,她也会听从赵顼的意见。
曹太后道:“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平衡,这次哀家想听一听,你打算怎么平衡这件事”
赵顼沉默片刻道:“孙儿想让司马光自己辞去参知政事一职,改任大学士,让他专心修史。”
“官家觉得这样平衡吗”曹太后又问道。
“还谈不上平衡,还有欠缺。”
“那你继续说!”
赵顼又道:“孙儿打算让司马光来推荐继任者。”
曹太后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司马光是曹太后提拔的相国,所以赵顼用让司马光
第六百七十三章 新式弩炮
第一道题是农,第二道题是工,不过都是常识题,这些内容富弼都很了解。
富弼把题目递给众人,问道:“这两道题的答案,你们都应该知道吧!谁来说说”
一群官员面面相觑,很多人的脸胀得通红,还真没有人答得出来,富弼一怔,“你们都不知道”
一名官员举手道:“我知道细麻长衫是怎么做出来,但木绵布真不知道。”
另一名官员道:“我们家以前种麦子,我知道小麦的亩产量,听父亲说过,大概两百多斤,别的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没下过田”
官员摇摇头,“我从五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二十四岁考上科举,农田里的事情,家里都不让我沾手。”
富弼又问道:“你们中有多少是从乡村里来的”
十几名官员一大半都举起手,富弼有点恼火了,“难道你们都和他一样,从来没有碰过农活”
众人沉默,算是承认了富弼的结论。
富弼哼了一声,提笔写下了答案,这两道题的答案他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当过县令,关心农民疾苦,另外他几年前参观过纺织工坊,知道木绵布的纺织流程,有轧绵、拉线,纺纱、织布这些过程,和麻纺织还不太一样。
木绵布现在虽然非常流行,几乎人人都穿,但怎么纺织出来的,知道的人确实不太多,第二道题答不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第一道题答不上来,那就过份了。
不多时,几百份卷子收了上来,各种答案都有,但完全答对的,一个都没有,几乎有一半的太学生交了白卷。
富弼长长叹息一声,“罢了!”
他摇摇头,转身离开了太学。
返回的时候,富弼和范宁坐一辆马车上。
两人坐下,富弼才语重心长道:“之前你办了工学院,这其实已经是朝廷很大的让步了,为什么你还不满足还要继续在县一级学校分流学生,我都不知该怎么说你,你这一改,动了多少人的利益,你就不怕千千万万地方上的老学究戳你脊梁骨吗为什么王安石会去找你,把主导权让给你,你啊!还是太年轻了。”
范宁却笑了笑,“王安石并没有打算把主导权给我,这是我支持他的条件,这件事必须由我来主刀,这关系到大汉民族的千秋万载,我不希望在几百年后,才忽然发现西方夷人已经远远走到我们前面,至于一些腐儒要骂我,就让他们骂去,为一些腐儒的利益牺牲民族的前途,我做不到。”
“可你已经有了工学院,难道还不够”
范宁摇摇头,“工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年轻工匠,他们所学都是如何把器具制作精良,而不是去创造,甚至很多人都不识字,令人遗憾。
而我们的士子才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会把很多工匠的偶然发现记录下来,去研究,把里面的道理彻底搞懂,一代代的积累,总有一天他们会造出自己耕田的机器,一个人就能耕种几百顷田,他们会造出在天上的飞的机器,从京城到吕宋府,一个时辰就到了,会发明天下最强大的火器,从汴梁发射,可以直接炸毁辽国的上京。”
富弼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会出现吗”
“一定会出现,或许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但将来一定会出现。”
富弼长长叹息一声,“你有常人不具备的眼光,或许你是对的,教改法虽然我投了反对票,但它既然一定要实施,那么我也希望它能成功,就像你说的,几百年后,我的子孙也能坐上会飞的机器,在天上遨游。”
.........
沸沸扬扬的教改法终于结束了,赵顼也专门找了王安石,所有变法方案都暂时冻结起来,整个朝廷精力都要放在应对辽国的威胁之上。
赵顼随即下旨,范宁兼任枢密使,全权负责对了辽国的战备事宜。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十二月,这天上午,范宁来到火器局视察,火器局位于北城外,两次扩大后占地近千亩,里面包括一座数十丈高的小山丘,很多火器试验都在小山丘内进行。
事实上,宋朝威力最大的铁火雷一直在鲲州制造,京城火器局没有任何人了解它的构造、配方和制作工艺,这是先帝宋仁宗下了的旨意,他很清楚辽国的情报能力,只要火器在京城制作,辽国很快就会学上手,在辽国的重利诱惑之下,很少有人能抵抗住。
宋军的各种火器在推出不久后,在辽国也出现了,这就很说明问题,而铁火雷诞生十几年了,辽国却始终造不出来,这就说明了宋仁宗的决策还是很英明。
范宁今天来火器局是因为
第六百七十四章 百船汇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平夏二年三月,宋辽之战的战争气息也越来越浓。
小规模的冲突已经接连不断,但大多是数百人的小冲突,但雁门关的一场激战却超过了万人。
这引起了朝廷的强烈关注,范宁也为此来到了太原府。
在过年前,太原府便开始动员,过年后,太原府的百姓全面南撤,朝廷责令晋南各地官府将官田交给移民无偿租种。
还有一小部分百姓不愿南迁,则全部迁入太原城,使太原城的人数接近五十万。
太原城城池高大宽阔,周长近五十里,是太行山以西仅次于京兆城的第二大城,城墙十分厚重,城高达四丈,周围有宽阔的护城河,和汾水连为一体。
范宁在一群将领的陪同在城头上视察,太原城防御使正是都统制杨文广,他一直驻守河套,没有能参加灭西夏的战役,心中十分憋屈,找了范宁几次,最终如愿以偿,范宁以枢密使的身份封他为太原四壁防御使,率五万军严守太原城。
当然,杨文广守城经验丰富,在军队中威信很高,他手下军队士气高昂,这才是范宁命他守太原城的根本原因。
“我们得到消息,大同府的辽军兵力已达十五万,说明我们的意料没有错,辽军放弃了河北的传统路线,准备从河东进攻大宋了,那么太原城就是他们绕不过的坎,辽军必须要夺取太原城,让太原城成为他们南下的跳板,死守住太原城,给东线宋军争取时间,就是这次战胜辽军的关键,各位,朝廷在关注你们,天下百姓都在关注你们。”
猜你喜欢